车身总布置设计手册_第1页
车身总布置设计手册_第2页
车身总布置设计手册_第3页
车身总布置设计手册_第4页
车身总布置设计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ZKQ/ZKJS042005车身总布置设计手册2005230发布20050301实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Q/ZKJS042005I前言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中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是依据国家有关客车方面的法规、技术要求,结合我公司的现有情况和流程再造要求制定的。本标准由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提出;本标准由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本标准由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办公室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开发处;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仁喜。Q/ZKJS0420051车身总布置设计手册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有关客车车身总布置的设计准则、布置要求、材料选用要求、性能设计要求、设计计算、设计评审要求、装车质量特性、设计输出图样和文件的明细及制图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客车新产品开发时的车身总布置设计。本标准不适用于小型客车、铰接客车和无轨电车的车身总布置设计。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5892004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47851998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84101994汽车内饰材料燃烧特性GB96562003汽车用安全玻璃GB130941997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150841994汽车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GB185652001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GB189862003轻型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T91811989道路车辆分类与代码机动车GB/T373012001汽车和半挂车的术语及定义车辆类型GB/T373021996道路车辆质量词汇和代码GB/T373031992汽车和半挂车的术语及其定义车辆尺寸GB/T47802000汽车车身术语GB/T124282004客车装载质量计算方法GB/T130531991客车驾驶区尺寸GB/T130541991客车驾驶区尺寸术语GB/T130551991客车乘客区尺寸GB/T130561991客车乘客区尺寸术语GB/T168871997卧铺客车技术条件GB/T192392003液化石油气汽车专用装置的安装要求GB/T192402003压缩天然气汽车专用装置的安装要求CJ/T1622002城市客车分等级技术要求与配置JT/T941994客车质量检查评定方法JT/T3252004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QC/T4741999客车平顺性评价指标及限值QC/T4751999客车防尘密封性限值QC/T4761999客车防雨密封性限值Q/ZKJS0420052QC/T4902000汽车车身制图QC/T6352000双层客车技术要求3符号、代号、术语及其定义GB/T91811989、GB/T373012001、GB/T373021996、GB37303/T1992、GB72582004、GB130941997、GB/T130541991、GB/T130561991、GB/T47802000、GB/T168871997中确立的符号、代号、术语适用于本标准。4设计准则41应满足的安全、环保和其它法规要求及国际惯例A应满足以下标准GB15892004、GB47851998、GB72582004、GB84101994、GB96562003、GB130941997、GB150841994、GB189862003、GB/T130531991、GB/T130551991、GB/T168871997、GB/T192392003、GB/T192402003、CJ/T1622002、JT/T3252004、QC/T6352000。B满足以下国际惯例车身(含内饰)的色彩、图案要符合使用者的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的习惯和要求。42应满足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性能要求421功能要求A使驾驶员有一个安全性、操纵性好,视野开阔、清晰、而有舒适的驾驶环境,使乘客感到安全、舒适和方便,不会感到过分的疲劳,甚至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B满足客车的载客、提供服务设施、乘坐空间、通道、出口、上下车、上下车的辅助(如扶手)的要求。C必须能够隔绝车内外的噪音和热量的传递。D发生任何意外事故时,车身具有能量吸收功能,翻车时车身具有很好的刚性,且容易逃生及对司乘人员的保护功能。E车身与底盘车架结合在一起,必须能够承受在其整个使用寿命期间可能出现的静态和动态载荷。客车顶部应能承受相当于总质量的均部载荷,但最大试验载荷不应大于10000KG,对于铰接客车应对前后车分别按此规定考核。422性能要求A车辆的侧倾稳定角和驻车稳定角应符合GB72582004中47的规定;B驾驶室和乘客舱所用的内饰材料的阻燃性应符合GB8410的规定。C门窗所用的安全玻璃应符合GB9565的规定。D后视镜的性能应符合GB15084的规定。E车身的平顺性应符合QC/T474的规定;F防尘密封性应符合QC/T475的规定;G防雨密封性城市客车应符合CJ/T1622002中的规定,其它客车符合QC/T476的规定。H通过性应符合GB130941997中46的规定。423其它的功能和性能应达到设计任务书中有关车身的要求。43设计输入、输出要求车身总布置设计从造型方案最终确定、底盘方案布置图基本确定开始,到车身总布置方案通过评审终止。设计前应输入产品设计任务书(含产品的主要技术参数、目标市场要求、营运等级要求、竞争产品的对比分析、现有产品的状况、成本要求、配置要求等)、该产品设计原则(设计原则,是解决设计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指导思想和统一的准则。在设计原则中应包括产品设计方针,主要技术经济要求(对技术先进性、工艺性、继承性、生产成本和零部件通用化的要求),需要考虑哪些变型;Q/ZKJS0420053同时要规定在各种使用性能中哪些是要优先保证的(即分清主次);以及在使用、经济和制造三方面的要求发生矛盾时应首先照顾哪一方面)、最终确定的造型方案、底盘方案初步布置图和有关的标准、法规等内容,在造型方案图的基础上开始设计,设计输出车身总布置方案图和车身总布置说明书。服务于车身各总成设计。44设计过程的节点控制要求车身总布置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两个控制节点。第一阶段车身总布置方案图绘制。控制节点一车身总布置方案内部评审(技术中心范围)。第二阶段车身总布置方案校核计算、说明书编制。控制节点二车身总布置方案正式评审(公司范围)。第三阶段各总成设计时总成间的指导协调和总布置方案进一步完善。5布置要求51车身总布置的原则511整车的总体平衡是车辆布置的基础,是车身总布置最重要的一点。车身布置是一个内容繁多、工作量大、反复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经常要和造型工作交叉进行。其特点就是把许多知识领域的资料和要求,巧妙地结合成一个整体。车身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客车的性能、成本、生产率以及产品的销售市场。设计时应把使用性能放在首位,然后按照制造、修理、外形的顺序来考虑问题,使车身做到好用、好修、好造、好看。整车配合协调,与外形构思相适应。符合造型的风格和要求、充分考虑车身与底盘的装配要求及车身与整车及其各总成的协调。512满足标准、法规和设计任务书。布置设计必须满足国内有关的各种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并在这些标准、法规和设计任务书的指导下进行。同时为使我公司客车产品进入世界市场,设计时也应考虑到国际标准,尤其是先进工业国家的有关法规,例如美国、日本及欧洲经济共同体诸国的法规。除设计图纸的绘制与标注应按有关国家标准进行外,车辆设计还应遵守与客车有关的一些标准与法规。(中国汽车工业标准包括与国际基本通用的汽车标准和为宏观控制汽车产品性能和质量的标准,它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汽车标准又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主要有整车尺寸限制标准、汽车安全性标准、油耗限制标准、汽车排放物限制标准及噪声标准。)要满足设计任务书、人机工程、车辆营运的要求,在已评审通过的造型方案基础上进行车身曲线设计和参数确定。513满足公司的制造工艺。从制造方面来讲,车身的结构工艺性要好,具有良好的冲压,焊接、装配及涂装工艺性。514满足产品“三化”充分考虑零件标准化、部件通用化(和现有车辆)、产品系列化(以后变型车的要求)。由于客车的产量相对较大、品种及型号多,设计中实行零件标准化、部件通用化和产品系列化,可简化生产,提高工效,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配件品种,方便维修。(所谓“系列化”是指制造厂为了能供应各种型号的产品可为客车,亦可为总成和部件,又能进行大量生产,而将产品合理分档,组成系列,并考虑各种变型。这样即可以较少的基本型衍生出较多的系列产品,以满足广泛的需要。所谓“通用化”是指在同一系列或总质量相近的一些车型上,采用通用的总成或部件,以简化生产。所谓“标准化”是指在设计中广泛采用标准件,以利于组织生产、提高质量、降低造价和方便维修。)车身布置时要尽量采用各总成的标准化结构,尽量采用标准件库、通用件库中零部件。515考虑车身对环境的适应性,以满足不同区域市场为了使所设计的客车产品在全国和全世界这样的广阔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设汁中就要充分考虑提高其对复杂多变的使用条件的适应性,但必须首先满足设计任务书中产品目标市场的使用情况要求。Q/ZKJS0420054特别应注意热带、寒带等不同的气候条件和高原、山区、丘陵、沼泽、沿海等不同的地理条件,以及燃料供应、维修能力等不同的使用条件对客车结构、性能、材料、附件等的特殊要求。例如在热带地区要考虑车厢的隔热、空调或通风;在寒带要考虑发动机的冷起动、踏步的防滑(如增加踏步除雪装置等);在山区则应提高汽车的爬坡能力并装备减速器等。按照车辆的级别、用途及法规选择各种车身附件;同时确定必装件与选装件。516满足车辆的性能要求,并使其达到最优车身布置设计应重视车辆使用中的安全、可靠、经济与环保。要在给定的使用条件下,协调各种使用性能的要求、优选各使用性能指标,使汽车在该使用条件下的综合使用性能达到最优。A要考虑客车是供人乘坐还是供特殊目的用(如医疗车),除设法满足设施正常工作和些特殊的要求外,主要是围绕人的乘坐提出要求,这些性能要求包括乘坐的舒适性(乘坐的舒适性是以居住性、振动的舒适性、车身密封性、空调及车身内部设施等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为条件的);车身的密封、通风换气、隔热、隔音及防振动等性能;安全性;视野性;上、下车方便性和通过性;操纵方便性;车身内外部应符合GB72582004中114规定“车身外部和内部乘员可能触及的任何部件、构件都不应有任何可能使人致伤的尖锐突起物(如尖角、锐边等)”。B从整车的经济性和行驶稳定性出发,车身应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性能。C从用户的使用方面来讲,车身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足够的寿命及修理方便性(指车身修理底盘各总成、发动机及电气设备等各总成及其零部件的方便性和的接近性)和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性能等。517满足车辆成本要求在满足可靠性和功能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的降低材料成本。即将设计任务书中的客户重点关注项,不降成本,客户不关注项,满足功能后降成本。从降低制造成本考虑,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要尽量减小车身的自身质量。和固定的机械设备不同,作为运输用的客车其自身质量直接影响其燃油经济性。和单件生产、小批量生产的产品不同,作为大批量生产的汽车,减小其自身质量可节约大量的制造材料,降低生产成本。合理地减小客车的自身质量对汽车工业和客车运输业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最优化设计方法可满足这方面的设计要求。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力减小车身的外形尺寸。在外形尺寸一定的情况下,尽力扩大车室内空间,尤其是要尽力增大宽度方向的尺寸,合理布置以使客容量得到最大化。52车身布置方法通常先确定竞争车型(目标车型),然后在参考同类型车的基础上,根据设计经验对竞争车型进行改型设计。在进行各项具体布置时候,在车身总布置的原则指导下,要与各总成结构设计人员的反复进行协商,以防止因局部结构的变动而使总布置产生较大的改动。例如,由于门锁、玻璃升降器及门铰链的结构不同,会使司机门厚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司机的活动空间。同时要考虑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全部尺寸参数是相互制约、整体协调的统一体,既需要周密地考虑,反复地协商,也需要丰富的经验。53车身总布置内容A确定车身造型曲线。B确定车身内、外尺寸。C确定乘坐与操纵空间,对于特殊用途的车辆,还要确定设施与装备的位置和尺寸。D地板平面高度确定,车辆的横截面布置。E车厢内的平面布置。F校核各项性能及法规要求的尺寸数据,例如,驾驶员前视野、行李舱的容积等。G确定发动机、水箱、燃油箱等底盘系统占用的空间,并对有关总成提出反要求,并考虑维修的方便性和易接近性。Q/ZKJS0420055H依据生产工艺要求确定车身的结构形式及其与底盘的连接形式(如是否采用吊装工艺,车身是否整体磷化等)。E依据车轮跳动图确定轮罩及挡泥板等零部件的位置与结构。F要特别注意备胎、燃油箱、蓄电池、制冷系统以及专用装置(如液化气瓶)的位置。G确定由于车身附件及其他装置的特殊要求引起的车身布置及结构的变动。例如,装独立式空调系统时,车身底架的变化等。H充分考虑系列车的通用问题。I车身总布置方案图的绘制。54车身总布置设计的流程541总布置前期的设计流程A参与设计任务书编制根据对该产品的产品概念、目标市场要求、营运等级要求、竞争产品的对比分析、与现有产品的继承性及底盘的布置方案概念和有关的标准、法规等因素确定车量的整车尺寸参数(长、宽、高、前后悬、轴距、地板高度、车内通道高度、空载时一级踏步离地高等基本参数)。B设计任务书评审(非总布置人员工作)会议评审,输出设计任务书评审报告,根据评审结果修改完善设计任务书,并最终定稿。输出评审通过的最终设计任务书。C车身横截面进行初步布置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和底盘的初步布置方案对车身横截面进行初步布置,主要提供地板高度、舱门高度、侧窗下框的高度(标准要求、乘客门要求)、侧围涨拉蒙皮宽度(考虑材料的利用率和模具通用化要求)、侧窗建议高度及顶盖建议厚度和车身精确高度(不含空调、顶风窗等顶置部分)和白车身时的车身宽度提供给车身造型设计人员。D车身造型设计(非总布置人员工作)车身造型设计造型方案(含内饰)评审(会议评审)根据评审修改完善造型方案(三维模型)制作油腻模型油腻模型评审根据评审结果修改完善造型方案确定输出最终造型方案图(含二维线框图)。542总布置阶段的设计流程A车身总布置方案图绘制根据最终的造型方案图提取并确定整车造型曲线精确绘制车身横截面布置图和曲线图(含截面轮廓曲线、地板结构、涨拉蒙皮结构、舱门截面曲线、侧窗固定方式和高度、大顶厚度、瓦楞铁形式、骨架结构、内饰横截面结构、座椅固定结构等)车身左、右侧造型曲线视图绘制(前后围厚度确定、司机门(或司机窗)和乘客门洞口确定、侧窗和侧舱门及轮罩前后尺寸确定)前后围造型曲线正视图和俯视图绘制(确定前后风挡、后舱门、前后灯具曲线、前脸面罩形状、前后保险杠形状等)根据底盘方案图初步确定司机区地板和发动机处地板结构形式方向盘和司机椅位置确定(主要根据底盘驾驶操纵机构确定)乘客椅、卫生间、扶手、隔栏等车内装置布置中开门、安全门位置确定乘客区地板最终确定,侧窗和侧舱门根据中开门、安全门位置调整,乘客门踏步确定油箱、电瓶、取暖装置、制冷装置、备胎、车载电视等部件位置确定仪表台外廓曲线确定(根据造型方案)司机视野简单校核(含后视镜视野校核)车身骨架和蒙皮结构确定校核和底盘的结合点(对底盘布置提出建议)标注各部件的控制尺寸。特别强调侧窗玻璃由于是钢化玻璃,侧围曲线侧窗处最好是单曲率,或者上部曲率半径不小于1700MM,这样可避免吊挂点的出现;前后围曲线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前后风挡的加工工艺,避免制作不出来此现象出现。B车身总布置方案内部评审技术中心范围内评审输出评审建议。C总布置方案校核计算、说明书编制根据内审结果修改车身总布置方案行李舱容积计算、各总成质量初步估算车身总布置计算说明书编制、车身总布置方案说明书编制。D总布置方案正式评审总布置方案评审(会议评审、输出评审报告)根据评审结果修改完善车身总布置方案(输出最终车身总布置方案图)各总成设计。E总成设计各总成设计时总成间的指导协调和总布置方案进一步完善。55车身总布置要求Q/ZKJS0420056551车身的主要尺寸A车辆长、宽、高的确定首先应符合GB15892004的规定和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如果汽车是用铁路进行运输,那么,对外廓尺寸另外要加一些附加限制,因为公路上允许的最大高度,超过铁路运输车辆的外廓尺寸。车辆长、宽、高尺寸越小对减少车辆的整备质量和成本等方面是有利的。另外确定车辆外廓尺寸时还应注意整车造型的比例协调。B全长在满足法规要求和车身面积合理的情况下,车辆长度越小越好,这样车辆的停车面积较小,对减小停车场和车库面积以及轮渡费,都是有好处的。它是需要在设计任务书编制(其中整车总布置)时确定的,主要与所装备的底盘、整车造型、车辆营运要求及通用化、系列化要求有关,是在参考竞争产品和现有产品的基础上确定的。C全宽在确定车辆的车宽时,主要考虑车辆营运要求(乘客椅、卧铺和通道)、车架的宽度、悬架的宽度(钢板弹簧的宽度、空气悬架的托架等)、轮距的大小、轮胎防滑链的安装、散热水箱的位置、燃油箱的宽度、蓄电瓶和加热器的空间、踏步板的要求、独立制冷系统的宽度以及有相对运动的各件之间足够的间隙等因素。注意造型决定的大顶宽度与制冷系统顶置部分宽度的匹配性。专用客车的专用装置也需注意。D全高决定车辆全高的主要因素是底盘车架的高度、一级踏步的高度、车辆营运要求(如行李仓的容积、卧铺铺间高和上铺高、专用装置等)、轮胎的大小、通道的高度、座椅上部空间的要求(不小于900MM)以及车辆顶部装备部件(如制冷系统的顶置部分、顶风窗、顶行李架等)。顶盖的厚度(侧窗上沿以上)不宜小于180MM,城市客车需考虑侧部路牌的大小。在城市或市郊大客车上,车厢地板平面的高度决定了乘客上、下车的的方便性,它主要是由车轮半径、后桥壳(或前桥工字梁)高度、悬架压缩动挠度、缓冲快压凹后的附加绕度及地板厚度(含支撑骨架)等参数决定的;内室高度应保证乘客在顶棚扶手栏杆下来回自由走动,而侧窗上梁的高度应保证站立乘客有足够的视野角。长途客车由于乘客上下车不频繁,为了改善乘客的视野性,提高碰撞时的安全性以及布置行李舱和其它生活设施(如空调、暖风等)的需要,地板平面高度较高,一般为10001500MM,几乎可以完全消除轮罩凸包,该类车型车辆重心随行李舱内行李之多少而转移,它直接影响行车的稳定性。试验表明,地板高度为1200MM的大客车,行李的质量最好能达到整车总质量的1/3。E轴距在决定轴距的值时,在整车长度确定的前提下,主要考虑前、后轴轴荷分配的合理性,同时要验算最小转弯半径的大小,以不低于其对车型的指标为基准,还应考虑车辆营运要求(如行李舱容积)及乘客椅数量要求等。在考虑不同轴距变型车的轴距时,以0406M的范围来规划为宜。F前悬前悬对汽车的机动性(接近角)和上下车的方便性(对前开门车而言)都有重要影响。在底盘基本确定的情况下,确定车辆前悬长短时主要考虑因素是前置发动机车辆的发动机相对前轴的位置,前悬架(钢板弹簧)的长度(影响前开门车的踏步和乘客门的开启)、造型的要求、前围的厚度(对9M以下的前开门车辆和油箱布置在前轮前的车辆应特别注意)、前大灯的空间(如与方向机、踏步前墙板是否干涉)、雨刷器的安装与活动空间(如是否与驾驶操纵机构干涉等)、备胎的空间(对后置车而言)、乘客门的宽度(指前开门车,对9M以下的车辆应特别注意)、轮胎的大小及轮胎与挡泥板的前后间距(应不小于90MM)。前围厚度(含立柱)宜为360410MM,对有些城市客车要求保险杠突出较多的例外。G后悬后悬直接影响到汽车离去角的大小,离去角越大汽车的通过性越好。首先应满足GB72582004中43的规定“客车及封闭式车厢(或罐体)的机动车后悬不允许超过轴距的65,对于专用作业车和轮式专用机械车,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其后悬可按客车后悬要求核算,其它机动车后悬不允许超过轴距的55。机动车的后悬均不应35M”,对9M以下的后置车应尤其注意。在底盘基本确定的情况下,确定车辆后悬时主要考虑因素是对轴荷分配的影响、车身将底盘各部件覆盖时与各部件间的间隙(后置车后舱门与发动机曲轴轮、散热水箱皮带轮的间隙)、车身造型等。后围厚度(含立柱)宜为275380MM,对有些城市客车要求保险杠突出较多的例外。552驾驶区的布置Q/ZKJS0420057驾驶区的布置主要的一点就是驾驶员座椅的布置,因为它决定了驾驶员的视点和驾驶姿势,确定了驾驶员与汽车操纵机构之间的尺寸关系以及驾驶员作用在踏板上的力的大小。驾驶员座位的主要尺寸决定于转向盘的倾角、转向盘直径和座椅的高度。转向盘的倾角对驾驶员可以施加到转向盘上的力有重大的影响。转向盘的直径决定驾驶员发出的力矩和转向盘的角速度。驾驶员的工作性质和前下方的视野判据不同对座椅的高度提出了要求。驾驶区的尺寸应符合GB/T130531991的规定;见图1、图2和表1表1驾驶区尺寸序号项目代码尺寸(MM)说明1座垫至顶高H1110002R点高H23704503G点至常用制动,离合器踏板中心距离A11800900从G点起沿座垫上表面向踏板中心方向延伸500MM为折点,A11等于500MM加折点至离合器或常用制动踏板中心的距离。采用铰支式踏板时,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MM4G点至加速踏板中心距离A129001000从G点起沿座垫上表面向踏板中心方向延伸500MM为折点,A12等于500MM加折点至加速踏板中心的距离。注排气制动踏板(踏钮)中心可参考本尺寸5G点至前1围护板距离L111050脚能伸到的最前位置6G点至仪表板距离L12650750此值在座椅中心平面上测量7仪表板下缘至地板表面距离H12450推荐值8转向盘直径D11425550图2图1Q/ZKJS04200589转向盘角11557510转向盘下缘最低点至座垫上表面距离H19180240推荐值20022011转向盘下缘最低点至靠背表面距离L1335038012座椅中心平面至侧围距离W11360550R点处测量推荐值40050013转向盘中心至座椅中心平面距离W124014转向盘上平面与Y平面的夹角1290515转向盘外缘至侧围护板距离W1310016转向盘外缘至仪表板最小距离A138017转向盘下缘最低点至离合器常用制动踏板中心距离A14600推荐值18离合器,常用制动踏板最大行程A1520019离合器,常用制动,加速踏板中心至两侧障碍物距离A1680推荐值在踏板行程范围内20离合器,常用制动,加速踏板中心至前面障碍物距离A17120推荐值在踏板行程范围内21离合器踏板中心至近侧围护板距离W148022离合器踏板中心至转向盘中心距离W1580200指通过中心的两个Y平面之间的距离23常用踏板中心至转向盘中心距离W1670180指通过中心的两个Y平面之间的距离24常用踏板中心至加速踏板中心距离W17110160指通过中心的两个Y平面之间的距离,推荐值为11013025加速踏板中心至最近障碍物距离W186026驾驶员门打开时,上部通道宽A1865027驾驶员门打开时,下部通道宽A1925028上视角13NMARCTG125M眼点离地高,M;N眼点离保险杠前端的水平距离,MQ/ZKJS042005929下视角14NMARCTG3M眼点离地高,M;N眼点离保险杠前端的水平距离,M30G点至风窗下缘距离L141060在基准Y平面上测量,推荐值1060114031风窗下缘至驾驶区挡板距离L151300在基准Y平面上测量,推荐值1300145032风窗下缘至地板表面距离H14770在基准Y平面上测量33变速杆手柄在任意位置时,均应位于转向盘下面和驾驶员座椅右边,在R点之前,不低于座垫表面。在投影平面上距R点的距离A2060034变速杆手柄和驻车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区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A2150备注1表中的R点距G点的距离为100MM。2当转向盘为角度可调和转向轴长度可调的结构时,应处在其制造厂所设计的中间位置。3表中所有和座垫及靠背有关的尺寸,都是在无载荷的情况下测量。4测量时,应将驾驶员座椅调至测量基准位置,即1295;H132105MM;L133655MM。5踏板位置说明除表中序号19和20条是指在踏板行程范围内的要求外,其他有关踏板项目的尺寸均应处于自由状态下测量。553乘客区的布置乘客区尺寸应符合GB/T130551991的规定,见图3和表2;踏步板和乘客座椅的空间应分别符合GB130941997中452和453的规定;卧铺客车乘客区应符合GB16887的规定;表2乘客区尺寸序号项目代码尺寸(MM)说明1座垫至侧围距离W31302座垫至行李架高H311100如无行李架至顶盖内护板3车内高H3219001800类车、类车不包括7M以下车辆4侧窗下缘高H33680窗框处设有安全装置可小于6805侧窗上缘高H341650类车6侧窗扶手高H3510001700类车7顶盖扶手高H36170018008扶手空间A31709行李架入口高H37200备有大行李仓的客车15010行李架宽W32300Q/ZKJS0420051011行李架倾角315行李架若为水平,入口处需加挡护装置12通道宽W33450300400类车类车类车3车门引道部位6站立乘客用的通道地板13通道地板坡度328后桥轴线前15M处X平面之后14高地板高H3825015乘客门高H3918001650类车、类车16乘客门净宽L376501000单通道门双通道门17第一级踏步高(空载时测量)H40400380长途客车、旅游客车城市客车18第一级踏步深度W3430019踏步高度H41120350120250长途客车、旅游客车城市客车20踏步净深度W3520021安全门高H42125022安全门净宽L3855023安全门开启角33100备注类车市区公共汽车、城郊客车、短途客车;类车长途客车、团体客车;类车旅游客车;座椅测量时调至基准位置乘客区内部平面布置供短途运输用的客车车身,由于行驶的站距短,乘客流动频繁,所以,主要应当保证乘客的快速上、下车方便和便于在车内走动。根据研究数据,这一过程所花费的时间,是影响客车平均速度的主要指标。对这种客车来说,保证乘客的座位只是一个次要的要求。城市客车为了增加过道宽度和立席面积,一般多采用12的布置方案。有的布置成11或布置很少几个座位,甚至为满足职工上、下班时刻客流高峰的需要,采取沿两侧壁布置座椅的权宜之计。由于立席面积显著增大,从而大大增加了载客量。这种纵向布置座椅带来的问题是降低了一般使用条件下的舒适性。此外,由于在进行汽车承载系统包括车身骨架、底架和行走系强度计算中必须考虑高峰载荷,这无疑将会使汽车的载重力相应有所增加,而在非高峰时刻占大部分时间使用则是强度大大过剩,这显然是很不经济的。城市客车由于地板平面较低,地板上常有轮罩的凸包,为了充分利用车厢面积,前、后轮拱上可布置面朝后或朝里的座椅。轮罩凸包的高度一般按缓冲块压凹到极限位置(约压缩2/3)车轮的位置,前轮还应将车轮转至最大转角,再留出不小于50MM的空间而定。图3Q/ZKJS04200511长途客车由于乘客乘坐时间长,站距也远,客流量较稳定,上下车的时间并不是影响长途客车平均速度的指标。长途客车的平均速度,在最大程度上取决于经常性的最高车速。其内部平面布置应主要保证座着的乘客的舒适性以及乘客行李的妥善安置,座椅的布置应尽可能使乘客面朝前方。因此,针对长途客车,可以多设一些座位,车门可以窄一些。长途客车的座椅多采取22的布置方案。554通道宽度、高度、扶手、乘客椅、卧铺和行李舱通道应首先符合GB130941997中451的规定。车内扶手的位置应符合GB130941997中47的规定。营运客车乘客椅、卧铺、行李舱的布置和要求及通道宽度的要求应符合JT/T3252002的规定。通道宽度、高度和扶手的布置直接影响乘客在车内走动的方便性和站立乘客的安全性。进行座椅横向布置时,考虑通用化的要求,要注意过道处支腿的跨度和固定方式,座椅在侧围上的固定方式和固定点离地板的高度和水暖散热片的空间。对“凹”形乘客区地板,确定中间过道地板宽度时还应考虑过道处乘客的放脚位置。座椅地脚固定方式应符合GB185652001中1183规定“乘客座椅间距不得采用沿滑道纵向调整的结构”。在外廓宽度为2500MM的大客车上,乘客室内座垫平面处的宽度约为22802390MM,此值与车身侧壁凸出的形状、骨架和内、外蒙皮板的厚度有关。外廓宽度系数可定义为在座垫平面上量得乘客室宽度与大客车外廓宽度B之比值,设计时应尽可能提高此值,以增大大客车的有效面积和过道宽度,通常09120954车身内蒙皮板与座垫之间的间隙约为1070MM,一般多选取30MM。座垫平面处的通道宽度要符合JT/T3252002(营运客车)或CJ/T1622002(城市客车)的规定,在城市大客车上一般约为420650MM,当座椅成三行布置时可达9401060MM,长途大客车上约为310540MM。通道处的高度地板至顶棚的距离一般约取为1950MM,在容量较小的长途大客车上,通道处的高度允许取得小些一般可取为1800MM,因为行车时乘务员和所有乘客都有座位,只有在上、下车时乘客才通过通道而且距离不长。在车门出入口和通道处都设置有扶手,以便厂乘客上、下车以及行车时供站立乘客扶持。通常扶手系由直径为2535MM的薄壁钢管或铝管制成,为厂减小其导热性,有时在其表面覆盖上一层塑料。555城市客车的车厢布置、车厢装备服务设施及乘务电子化要求及配置要求应符合CJ/T1622002的规定。556空调系统在冬季使人感到“头寒足热”的温度分布,能使大流量的风遍及人体全身而风速不高;在开启冷气或暖气的最初时刻,能提供稍许过度的冷风或热风,同时能在短时间内使车室温度达到室温,并保持稳定。其装置的空气调节与控制功能应符合JT/T3252002(营运客车)或CJ/T1622002(城市客车)的规定,还应考虑使整车的各部位的温度和风量分布均衡、前后轴的载荷合理分布及整车的造型要求。空调系统的顶置机组对前置发动机车宜布置在车辆后部,对后置发动机车宜布置在车辆前部,但考虑整车的风量的均匀性,其蒸发器应尽量布置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位。除霜器一般布置在仪表台下部,布置仪表台时要充分考虑此处的空间大小,除霜器喷口安装在风窗玻璃下部,喷口长度、形状和喷口角度的推荐尺寸见图4。557出口(乘客门、安全出口、安全门、安全窗、安全顶窗)出口的数量、位置、最小尺寸等应符合GB130941997中45的规定。图4Q/ZKJS04200512对外摆式乘客门,侧围骨架洞口宽应不小于780MM,否则很难保证乘客门净宽不小于650MM;对折叠式乘客门,侧围骨架洞口宽一般为840MM;对城市客车内摆门,单内摆前乘客门,侧围骨架洞口宽应不小于800MM,双内摆后乘客门,侧围骨架洞口宽应不小于1250MM;对安全门,侧围骨架洞口宽一般不小于700MM。对同一车型侧窗的种类要少、大小尽量同一,整块钢化玻璃尺寸应不大于2000MM(前后)1200MM(高度、对座位车)1450MM(高度、对卧铺车和城市客车)。司机窗的大小要保证推拉窗打开后洞口大小能保证司机的头部自由伸出且其下部底边高度能保证司机交费时胳膊伸出自由并不用站立。558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位置应符合GB47851998的规定和整车造型的要求。559备胎由于备胎的质量一般可达80140KG,所以其安放位置在总布置开始阶段就应从以下两方面来加以考虑轴荷分布以及驾驶员单独一人即能装卸备胎。一般后置发动机车将备胎放置于车辆前悬车架下,前置发动机车将备胎放置于车辆后悬车架下。城市客车可不携带备胎。将备胎安放于垂直位置是最可取的,因为它便于驾驶员滚着推动车轮和固定到夹持架上并予以举升,而如果想要挪动平放的车轮并将其装到夹持架上则是相当费劲的。5510燃油箱燃油箱和气体燃料专用装置的布置位置应分别符合GB72582004中127和128的规定,通常燃油箱系布置在轴距范围以内的车身一侧。当发动机纵向布置在轴距范围以内时,燃油箱布置在其后端车架下面是比较合适的,前置发动机车的燃油箱宜布置在其后轴前后端车架侧面或下面,后置发动机车的燃油箱宜布置在其前轴前后端车架侧面或下面,这样还可以改善大客车的轴荷分配。必须指出,从防火安全的角度出发,油箱应尽可能远离排气管且不应布置在乘客门附近。城市大客车的燃油箱容量较其它用途大客车的油箱为小,该容量是根据行驶一昼夜而不需加油的条件来确定的。一般推荐城市大客车的续驶里程约为400KM,近郊大客车为450KM,长途大客车为5001000KM。各型大客车燃油箱容量约在100350L范围内,燃油和油箱及其固定装置的总质量约为95350KG。除了轴荷分配和防火安全的要求以外,在布置燃油箱时还必须考虑加油的方便性。此外,还应考虑到添油的速度,它取决于加油管口颈部的尺寸,添油速度般不应低于1OOLMIN。靠右行驶车辆的油箱加油口应布置在车身左侧。5511蓄电瓶大客车上采用的铅酸蓄电瓶连带固定支架和导线一起,其质量约60120KG。蓄电瓶通常由驾驶室内的远距离电磁开关来接通。在进行大客车总布置时,蓄电瓶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轴荷分配。必须考虑到当蓄电瓶离开起动马达的距离较远时,电线的质量和电阻都会增大。6结构设计要求61模块化设计要求无62标准化结构、零部件无63数据表达要求无7材料选用要求Q/ZKJS04200513车身结构所用的材料必须符合环保要求,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整车设计所用的材料必须能以较高的速率制造和装配。车身材料能够重新利用。布置设计中涉及骨架结构所定的型钢要符合公司现有的规格。8性能设计要求后视镜和前下视镜提供驾驶员后方视野和前下方视野的要求;内视镜提供驾驶员观察车门和车内人货的情况;车身的骨架是客车车身的主体,客车车身与底盘车架结合在一起,承受着静态和动态载荷,保证车身的强度和刚度。外蒙皮和内饰承担车身密封和隔热减振功能;空调系统担负调节车室内温度的性能要求;换气扇担负提供车室内新鲜空气的性能。地板承受乘客及车内设施的质量并传递车身的制动和加速力,须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强度,另还承担隔音减振的性能。9设计计算整车轴荷分配(客车装载质量按GB/T12428的规定和GB72582004中45的规定核定)、重心位置和稳定性、整车动力性附录A“车身总布置计算说明书”。驾驶员前视野(上、下视角)按GB/T130531991中428和429规定。行李舱容积计算。轮胎跳动量校核由于客车车身轮罩与轮胎间留的间隙较大,可只按缓冲橡胶块压缩到极限位置和最大转角位置时车轮的位置然后留出适当间隙决定轮罩的形状。驾驶员后视野和前下视野(后视镜总成设计时校核)附录B“后方视野设计系统”博士后工作站仪表板的视野(仪表台总成设计时校核)附录C“仪表板视野设计系统”博士后工作站。最小转弯直径按GB/T373031992中332规定。整车通过性按GB/T373031992中333规定“转弯通道圆”校核。10设计评审要求101评审的时机和方法见表3表3评审的时机和方法序号评审内容评审时机评审方法评审人员备注1车身总布置方案内部评审车身总布置方案图绘制完成,底盘布置方案确定组级评审各总成负责人、工艺人员、造型、底盘总布置、部分专家技术中心范围内2车身总布置方案正式评审根据内审意见修改完善方案完成、车身总布置计算说明书和车身总布置方案说明书编制完成以及布置校核完成会议评审APQP项目团队全体成员、各总成负责人、标准化人员和工艺人员公司范围内102评审的项目和依据1021内部评审的项目和依据见表4表4内部评审的项目和依据项目分类评审项目评审指标评审验收的依据Q/ZKJS04200514项目分类评审项目评审指标评审验收的依据整车外形参数国标要求、符合目标市场情况、设计任务书的要求GB15892004、符合设计任务书的情况前、后悬长长度的合理性和通用性、后悬不超过轴距的65且不大于35M车宽满足车内座椅和通道要求,是否适合所用底盘整车曲线符合造型情况、加工的工艺性及通用性造型效果图,公司的工艺状况外廓尺寸参数接近角和离去角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是否适合市场需要和设计任务要求设计任务书地板结构符合车辆目标市场需求,公司工艺要求公司工艺状况瓦楞铁形式通用性、工艺性、功能需求涨拉蒙皮形式通用性、工艺性、功能需求主要骨架结构创新性、通用性、工艺性、功能需求车身结构营运等级要求车身结构形式(大高三车要求承载式)JT/T3252002内高内高标准要求、车内布置需求(如卧铺)、整车性能要求GB/T130551991,设计任务书造型造型和已审定的造型效果图的符合程度,是否达到设计任务书要求设计任务书、造型效果图的要求通用化通用性情况该车和现有车通用化程度设计任务书创新性和先进性新结构,新工艺及创新地方在整车中的占有率公司创新评比标准内饰件成本指标、等级评定要求设计任务书内饰内饰结构和色彩要求先进性、通用性、成本指标设计任务书、符合内饰效果图情况指导性布置全面、边界清楚能否指导相关总成进行设计改进性以前车的不足在本次布置中解决的情况无类似或重复问题出现、本次布置方案中已克服或有较好的解决方案前、后质量分布合理性前后轴荷分布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前轴轴荷过大或后轴轴荷过大现象整车质量分布左、右质量分布均匀性整车左右侧质量分布是否均匀,两侧偏差是否过大整车维修性需维修、检查部位的可接近性、检修口的位置的合理性,需维修部位的操作空间大小维修的方便性Q/ZKJS04200515项目分类评审项目评审指标评审验收的依据操作空间燃油箱位置和容积是否符合标准要求GB130941997和是否避开电器件(如蓄电池)和热量过大装置(如排气管)蓄电池位置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和合理性GB130941997和是否避开与电接触易燃物品位置标准要求、合理性GB130941997和是否有利于车身布置(如座椅、卧铺等)乘客门数量和洞口大小标准要求、通用性GB130941997最少数量标准要求GB130941997安全出口和安全顶窗位置和洞口最小尺寸标准要求GB130941997安全门位置、固定形式、洞口尺寸标准要求GB130941997作为安全窗时的位置窗下框离地板高度GB130941997侧窗侧窗分布和大小合理性、通用性分布合理性、通用性、大小是否符合作为安全窗时尺寸要求和符合流行趋势通道宽度符合有关标准和等级车要求GB130941997和JT/T3252002通道通道坡度和台阶符合有关标准要求,车内台阶250MMGB130941997和GB/T130551991踏步板最大高度、最小高度和最小深度符合有关标准GB130941997固定方式符合有关标准和通用性交通部有关文件和JT/T3252002座椅或铺椅间距有关标准和等级要求GB130941997和JT/T3252002座椅或铺椅上方的净高度符合有关标准GB130941997和JT/T3252002、GB/T168871997座垫至行李架高1100MMGB/T130551991座椅或铺椅结构、功能和附件符合等级情况JT/T3252002电器照明、信号装置标准要求和符合造型情况数量和安装位置符合GB4785要求和形状、曲线符合造型的程度,安装空间是否合适驾驶员视野驾驶员前方视野上、下和侧方视野上视角和下视角、右侧前轮前视野GB/T130531991驾驶员门打开时,上部通道宽和下部通道宽上部通道宽650MM下部通道宽250MMGB/T130531991司机门司机门下框离地面距离司机上下车的方便性受结构限制,可加上下车脚窝或脚踏板Q/ZKJS04200516项目分类评审项目评审指标评审验收的依据司机椅位置和方向盘之间的距离及座垫上面到地板高度符合有关标准GB/T130531991侧窗扶手10001700MM顶盖扶手高17001800MMGB/T130551991或GB130941997中47的规定扶手扶手空间70MMGB/T130551991内行李架入口高200MM(备有大行李仓的客车150MM)GB/T130551991内行李架宽300MMGB/T130551991内行李架内行李架倾角5度(行李架若为水平,入口处需加挡护装置)GB/T1305519911022正式评审的项目和依据除内部评审的项目和依据外其余见表5表5正式评审的项目和依据项目分类评审项目评审指标评审验收的依据行李仓容积整车要申报营运等级要求行李仓容积容积计算准确性与实车的符合率JT/T3252002配置说明配置说明内容是否全面、详细,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要求设计任务书整车配置营运等级要求整车成本要求和等级评定要求整车需申报的相应营运等级要求JT/T3252002营运等级满足营运等级情况配置和各项指标整车满足要申报营运等级的情况JT/T3252002车身总布置计算说明书计算公式和数据内容全面、正确、真实车身总布置方案说明书布置说明和对各总成要求内容全面、详细、确切功能和性能分配合理能指导相关总成设计,设计任务书有关要求校核校核项目和内容全面、准确11装车质量特性111验收的质量特性项目和试验规范按JT/T941994的要求执行112接收和拒收的准则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整车整备质量和最大总质量与设计值偏差不超过3;车辆长、宽和高与设计值的偏差不超过1,但不超过GB15892004规定的外廓尺寸限值和GB72582004中43规定的后悬尺寸限值。车身外观应符合GB72582004中492规定“车体应周正,车体外缘左右对称部位高度差不允许大于40MM”。113正常使用安全使用所必须的产品特性符合GB72582004和GB130941997中有关客车的要求12设计输出图样和文件的明细见表6Q/ZKJS04200517表6设计输出图样和文件明细编号图纸或文件名称数量备注车型00000车身总布置方案图1车身总布置计算说明书1车身总布置方案说明书1内容包括对各总成的要求,如各总成的质量控制指标、舱门开启度、空调制冷量、暖风制热量、乘客门开启后洞口净宽、风挡、侧窗的固定形式,空滤器进气口的进气净面积、发动机水箱的进风面积等13制图要求A车身总布置制图应符合QC/T4902000的规定。B总布置图的绘制制图比例宜采用115或120;图幅宜采用A1、A0或A0加长;其它制图要求按QC/T4902000中的规定;在总布置图中应标注车辆的主要尺寸参数、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