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工程泥炭保护与恢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12015)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西南林业大学二一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总论111项目简述112项目建设依据4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514结论5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721项目建设背景722项目建设必要性7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分析1031自然条件1032社会经济1633国家湿地公园土地利用现状1634建设单位基本情况1735存在的主要问题18第四章建设项目方案2041建设项目设置的原则2042建设项目布局2043保护项目2144恢复项目2245监测项目22第五章项目建设期限与进度安排2451项目建设期限2452项目进度安排24第六章项目组织与管理2561项目建设期组织管理2562运行机制25第七章节能节水措施2771节能措施2772节水措施27第八章劳动保护及安全措施2881劳动保护2882游客安全措施28第九章环境保护工程2991环境现状2992环保措施3093环境影响评价32第十章招标方案33101招标方案编制依据33102招标方案33103相关法规条款34104招标组织形式35第十一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36111估算依据36112估算说明36113投资估算37114资金筹措37第十二章效益分析40121生态效益40122社会效益40123经济效益41124总体评价和展望41第一章总论11项目简述111项目名称云南省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应对气候变化建设工程泥炭保护与恢复项目112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单位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政府113项目建设性质项目建设性质为新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114建设年限建设年限为5年,即20112015年。115建设宗旨云南省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泥炭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是全面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湿地保护的通知重要精神,履行湿地公约的重要举措。通过项目实施,提高洱源西湖湿地公园的管理能力,保护、恢复洱海源头这一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实现湿地多重功能效益的发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湿地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116建设原则(1)全面性原则依据低纬高海拔高原湿地生态结构特征,从生态系统完整性角度出发对高原湿地环境进行全面保护及对退化湿地环境进行恢复与重建;(2)科技创新原则坚持多学科交叉结合,积极推进科技创新;(3)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原则广泛学习或引进国内外先进湿地管理经验,内外兼蓄,为我所用;(4)开放性原则搭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扩大对外交流,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合作,紧跟国际湿地科学发展趋势、推进项目建设;(5)注重社会效益原则积极利用科学研究成果,为高原湿地的有效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指导,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17建设目标针对洱源西湖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管理状况,探索湿地环境保护及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有效途径,重点是泥炭保护与恢复的措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并为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指导,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18项目建设范围建设项目位于洱海源头的西湖湿地及其流域,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000041000456,北纬255943260210之间,范围北至波头村下端、西至起始河水库及砚池水库汇水山岭、南至温水村并沿罗时江向东南延至西河埂下方水面、东至右所镇西缘。119建设内容泥炭是洱源西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其性状特征及变化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稳定及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同时因其是大气CO2的“汇”,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还发挥了稳定区域气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作用,因此,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应以泥炭为核心,以保护项目、恢复项目和监测项目为主体。各项目具体建设内容如下(1)保护项目项目提出缘由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而西湖湿地所处的滇西北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云南重要的泥炭集中分布地,其储量达390104T,埋藏于水下约2M处,平均厚度4M,最深超过15M,在区域温室气体减排格局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西湖泥炭仍是湿地社区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缺乏相应的湿地保护与管理措施。鉴于泥炭在区域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保护泥炭的最好办法自然是禁止泥炭利用。但考虑西湖泥炭地上的农业利用现实,提出如下保护项目。项目内容保护设施建设保护界碑1座,界桩224棵;管理局建设办公用房面积500M2。泥炭地保护改变泥炭地的利用方式(禁止湖中泥炭岛屿上的农业利用,通过加强湿地公园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改泥炭地农业利用为旅游利用);泥炭沉积环境保护建设生态防护缓冲林带50HM2,湖堤湖岸护堤林带075HM2;湖心泥炭岛屿入湖污水控制净化过滤带10HM2。泥炭防火防火瞭望台1处,同时配备防火设备。(2)恢复项目项目提出缘由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人为疏干排水,使西湖水位下降了2M以上,大量泥炭出露水面成为湖心小岛或使原有岛屿面积扩大,改变了泥炭厌氧环境,暴露在空气中增加了CO2的释放。不断在露出的湖心泥炭岛屿上建盖房屋、开垦种植,以及在季节出露的湖心小型泥炭岛上开垦种植大蒜等农作物,增加了温室气体CO2的排放,削弱了泥炭本来的碳库功能。项目内容退耕、退塘还泥炭湿地退1781HM2耕地及41HM2鱼塘,解决泥炭利用带来的CO2排放问题;泥炭保护的水位恢复与保持建水位调节闸一座,保持泥炭地较高地下水位,减少CO2排放。泥炭发育的植被恢复构建不同生活型植物群落100HM2。(3)监测项目项目提出缘由洱源西湖是滇西北泥炭富集地之一,也是洱源县相邻湖泊湿地中唯一大面积分布泥炭的湿地,不仅在区域温室气体减排格局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地质变迁、湖泊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泥炭破坏对气候的影响都缺乏科学资料加予说明,因此,应开展动态监测。监测气候变化、人为活动干扰影响下的碳(CO2)积累与释放动态,以及项目实施后的泥炭保护与恢复状况、泥炭沉积环境的变化等,为洱源西湖湿地公园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此外,监测的过程也是不断修正调整实施方案的过程,使实施方案更加科学、合理。项目内容泥炭碳通量变化监测建设碳通量观测站(点)1处,配备OPEC开路涡度相关测量系统1套;设立1个植被群落及其生物量变化监测点。泥炭沉积环境监测建设水质、水文变化监测点共8个,水土流失监测点(径流场)2个。12项目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发办200450号文件);国家环保总局等七部(委、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63号);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05118号);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1);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3);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2005;国家林业局等10部委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云南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7;大理州洱海保护条例;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09;其它相关文件。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泥炭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投资共297750万元,其中保护项目投资115175万元,占总投资的3868;恢复项目投资113215万元,占总投资的3802;监测项目投资25100万元,占总投资的843;其他费用及不可预见费共投资44260万元,占总投资的1486。14结论西湖是滇西北重要的泥炭分布地,又处于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域,其所沉积的温室气体对于稳定大气环境,延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泥炭所形成的水陆交替的湿地环境,为众多物种提供了栖息生境,其中哺乳类动物18种,爬行动物16种,两栖动物14种,鱼类26种,鸟类76种(其中水域鸟类39种);维管植物306种(包括湿地植物115种)。这些动植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0种,特有种6种。同时,洱源西湖湿地也是我国紫水鸡的最大种群分布地,维系了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滇西北这一生物多样热点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此外,西湖储量巨大的泥炭有利于净化洱海入湖水质,均衡下游水量,在流域生态安全的维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泥炭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是西湖湿地公园保护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高原湿地保护及多重生态功能效益维持、人类湿地资源利用的重要生态因子泥炭保护、恢复和监测开展项目建设为主体,项目实施将在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湿地管理能力的提升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生态意义,将促进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在履行国际湿地公约和提高我国政府环境保护的国际声誉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经认真论证,该建设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低纬高海拔高原湿地保护、管理及湿地资源利用中的许多关键性问题,其项目建设成果将有助于我国同类高原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有利于促进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并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泥炭保护与恢复工程是加强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工作,是贯彻国家相关湿地公园管理、湿地保护精神的重要举措,项目意义重大,建议主管部门尽快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尽快启动相关建设程序。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我国政府对高原湿地保护极其重视,2000年以来,国家林业局与有关部门共同颁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等国家重要宏观规划,推进了湿地保护工作的进展;经过多年努力,首次完成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掌握了湿地的基本情况,为其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关地方政府也积极推进湿地保护工作,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云南省于2007年完成了云南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并随“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实施,推进云南高原湿地的保护;四川省于2008年编制完成四川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对四川湿地的保护进行了详细规划。此外,于2005年形成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年2010年),在“十一五”期间,投资90个亿用于湿地保护。依托国家投资,相关地方政府也投入大量资金对湿地进行了保护或治理,如国家投入约75亿元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保护和建设,云南滇池和洱海湿地的治理保护投入已近100亿元。这些工作为我国高原湿地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实践案例。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湿地公园发展和建设相关政策的出台,都把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的完善、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作为促进湿地公园健康、规范发展的重要内容。毫无疑问,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泥炭保护与恢复工程是加强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工作,是贯彻国家相关湿地公园管理、湿地保护精神的重要举措。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已经国家正式批准建立,鉴于泥炭在湿地保护中的重要地位,洱源县人民政府拟申请单独立项,故委托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22项目建设必要性(1)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基础、最根本的举措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加速了地球物质循环,有害物质的排放量逐年增加,使地球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并诱发了全球变暖、大气CO2浓度升高、空气污染、氮沉降增加、臭氧空洞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人类社会面临巨大挑战。科学研究证明,全球变化环境效应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来影响人类社会。作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和温室气体重要的“汇”,湿地生态系统备受关注,成为国际湿地学界关注的前沿问题,第六届国际湿地大会、第11届国际泥炭大会、第21届湿地科学家学会年会和第12届国际沼泽保护协会学术会议均将全球变化大背景下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作为重要议题。国际生物圈(IBP)计划将我国的青藏高原列为全球变化敏感区域。因此,贯彻“保护优化”方针,保护好现有湿地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基础、最根本的举措。(2)西湖湿地地处气候变化敏感地带,保护意义重大云南西湖湿地所处的滇西北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属于全球变化敏感区。西湖湿地生态系统中形成的泥炭沼泽,埋藏于水下约2M处,平均厚度4M,最深超过15M,储量达390104T,是重要的碳汇,在全球减排格局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西湖湖盆低平、便于利用,加之湖区人口密集,生产力水平较高导致湖区过度开发,大量泥炭露出水面,改变了泥炭厌氧环境,丧失了碳汇功能。此外,随滇西北旅游热的兴起,游客涌入湿地人数的激增也加重了湿地泥炭的逆向骤变。(3)保护湿地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泥炭形成的水陆交替的湿地环境是流域内众多物种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境,孕育了野菱(TRAPANCISE)、海菜花(OTTELIAACUMINATA)等国家级保护植物,虎纹蛙(RANARUGULOSA)、大壁虎(GEKKOGECKO),灰雁(ANSERANSER)、普通鵟(BUTEOBUTEO)、大鵟BUTASURINDICUS、凤头鹰ACCIPITERTRIVIRGATUS)、白尾鹞(CIRCUSCYANEUS)、燕隼(FALCONIDAESUBBUTEO)等国家级保护动物以及大眼鲤(CYPRINUSMEGALOPHTHALMUS)、洱海大头鲤(CPELLEGRINIBARBATUS)、大理云南鲤(CYUNNANENSISDALIENSIS)、灰裂腹鱼(SCHIZOTHORAXGRISEUS)、大理裂腹鱼(STALIENSIS)等滇西高原湖泊特有鱼类和斑头雁(ANSERBERNICLA)等青藏高原特有鸟类,并成为珍稀鸟类紫水鸡(PORPHYRIOPORPHYRIO)在我国的最大种群分布地,对滇西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但近年来,人类活动干扰的日益加剧,改变了泥炭形成、发育的湿地环境,进而改变了生境条件,许多外来入侵种,如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土荆芥(CHENOPODIUMAMBROSIOIDES)、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AQUATICUM)、红车轴草(TRIFOLIUMPRATENSE)、白车轴草(TRIFOLIUMREPENS)、紫茎泽兰(EUPATORIUMADENOPHORUM)、辣子草(GALINSOGAPARVIFLORA)、多花黑麦草(LOLIUMMULTIFLORUM)、福寿螺(POMACEACANALICULATA)、牛蛙(RANACATESBEIANA)等分布面积日益扩大,不利于生物多样保护。(4)保护西湖湿地是保护水源、水质的关键举措西湖是洱海及国际河流澜沧江重要水源地之一,为洱海提供了入湖总水量的13,是澜沧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洱海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源头区域,在洱海水质保护及流域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泥炭,因其巨大的吸附能力和储水能力,在净化洱海入湖水质,均衡下游水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不合理的人类利用,泥炭储量的减少削弱了这些重要生态功能,威胁流域生态安全。(5)泥炭保护与恢复工程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缺乏对泥炭重要功能价值的认识,缺乏相应的湿地保护与管理措施,迄今为止泥炭仍是西湖湿地社区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对湿地资源的利用虽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对湿地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给原本较为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施加了过多的人类活动压力,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多种功能效益构成了极大威胁,反而不利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以及人类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科学的湿地保护、管理措施、提出合理的湿地资源利用方式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减缓湿地资源利用的压力,维系湿地生态功能效益的正常发挥尤为迫切。(6)西湖湿地保护可为我国树立国际形象、兑现国际承诺增光添彩西湖湿地是洱海和国际河流澜沧江的重要水源地之一,保护好它,不仅利国利民,而且有利于下游国家,能充分体现我国是个负责任国家的形象。此外,西湖湿地虽小,但它地处气候敏感地区,其影响不可小视,也是兑现温总理在国际气候大会上“减排承诺”不可忽略的一份子。所以,我们应该加紧努力做好湿地保护工作,为祖国添光增彩。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分析31自然条件311地理区位洱源西湖湿地为断陷而成的高原淡水湖,湖面海拔1965M,地处洱海源头、苍山第一峰云弄峰山麓,北距大理地热国18KM,距离丽江120KM,距离香格里拉县250KM;南距大理市60KM,距离昆明市350KM。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000041000456,北纬255943260210之间。范围北至波头村下端、西至起始河水库及砚池水库汇水山岭、南至温水村并沿罗时江向东南延至西河埂下方水面、东至右所镇西缘。洱源西湖湿地是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理州旅游特色的标志性景区,是洱源县地热、水乡、古镇三大支撑性旅游资源的骨架。由于地处大理丽江旅游热线,以及滇西北大旅游区的中心位置,与大理苍山洱海、丽江古城、香格里拉形成旅游资源互补,旅游线路共享的时空格局,旅游区位十分优越。312地质地貌西湖湿地所在地右所镇东、西部以山地为主,中部低洼部分为高原平坝,坝区平均海拔1971M。弥苴河由北向南穿过坝子北部的山谷,从中部将右所坝子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西湖即位于弥苴河西边。右所坝子东、西、北三面群山环抱,南接江尾坝子临洱海,总体地势北高南低,东、西高中部低,河流湖泊纵横交错,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穿越境内,绿玉池、西湖、东湖等湖泊点缀其间。地质构造上右所坝子主要为第四系的湖积、河湖相堆积,河流冲积地层;汇水面山山地多属古生界二叠系、泥盆系及中生界三叠系的变质岩体。313气候洱源西湖所在区域属北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年平均气温156,最低月平均气温92(一月份),最高月平均气温207,年降雨量750900MM,无霜期240天,干湿季明显,降雨集中在79月。314土壤西湖面山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西湖湿地土壤类型为泥炭土,埋藏于水下约2M处,平均厚度4M,最深超过15M,储量达390104T,部分泥炭出露水面,形成3个大岛,88个零星小岛。其化学性质见表31。表31西湖泥炭土化学性质K2O()NA2O()CAO()MGO()FE2O3()MNO2()TIO2()AL2O3()有机质()098106890867320051107884827续表31腐植酸()吸氨量()粗灰分()纯灰分()碳酸钙()全氮()全磷()吸湿水()苯萃取物()PH157913651722217477812601687013756引自中国沼泽志315水文西湖属澜沧江水系,是断陷而成的天然淡水湖泊,水源补给主要来源于降雨及地下涌泉形成的地表汇水,包括绿玉池出水、西南面汇水面山凤藏涧泉水,以及西面水库及其波中沙沟汇集的泉水。湖面积34041HM2,平均水深18M,最大水深83M,集水面积119KM2,多年平均降雨量740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05MM。常年蓄水位1965M,蓄水量593万M3,罗时江为西湖出水口,流量1315M3/S,多年平均径流量11108M3,占洱海多年平均径流量813108M3的13,是洱海的重要水源之一。按照大理州环境状况公报(20012008),西湖水环境质量20012003为类水,20042005降为类水,20062007恢复为类水,2008年提高至类水,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和总氮。316植物资源(1)维管植物组成特征西湖及其面山共有维管植物306种,隶属83科219属。其中蕨类植物7科7属7种;种子植物76科212属299种。在76科中,裸子植物2科3属3种,被子植物74科209属296种。湿地植物共有115种,其中湿生植物81种,挺水植物9种,沉水植物17种,浮叶植物2种,漂浮植物6种。在76科种子植物中,含10种或以下的科共有71个,占该区总科数的9342,表明该区植物科级组成的相对复杂性,其中210种的科共有36个,占4737;1种的科有35个,占4605。这种“科多种少”的数量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其区系的古老性;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植物进化的历史和现状。西湖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本亚区有着最丰富、最古老的温带、亚热带至热带北缘的植物区系,种类复杂多样。但是,人类活动的长期干扰使西湖湿地种子植物区系相对贫乏,科的演化进行到终极,属种已大量消亡。西湖湿地及面山种子植物属的区系构成中,热带分布85属,占总属数的4009,温带分布91属,占总属数的4292,属水平的温带成分与热带成分比为1071,热带成分的属略少于温带成分的属,表明西湖植物区系具有较强的温带性质。(2)植被类型西湖的自然植被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湿地植被和面山植被。1)湿地植被类型规划范围内湿地植物在历史变迁过程中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和种类结合,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湿地植被类型。按照云南省湿地植被类型分类单位和系统,以及湿地上层优势种的差异,西湖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包括1个植被类型和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3个亚型、3个群系组、11个群系(菰轮藻群落ASSZIZANIALATIFOLIACHARANITELLA,芦苇群落FORMPHRAGMITESAUSTRALIS,菱小眼子菜群落ASSTRAPAINCISAPOTAMOGETONPUSILLUS,尖叶眼子菜群落FORMPOTAMOGETONOXYPHYLLUS,轮藻群落FORMCHARANITELLA,微齿眼子菜光叶眼子菜群落ASSPOTAMOGETONMAACKIANUSPOTAMOGETONLUCENS,微齿眼子菜群落FORMPOTAMOGETONMAACKIANUS,小眼子菜群落FORMPOTAMOGETONPUSILLUS,光叶眼子菜群落FORMPOTAMOGETONLUCENS,苦草群落FORMVALLISNERIANATANS,穿叶眼子菜群落FORMPOTAMOGETONPERFOLIATUS)。2)陆生植被类型湿地面山的陆生生态系统是西湖湿地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湿地生态系统状况与面山植被状况息息相关。在云南植被区划中,湿地周边区域陆生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面山的水平地带性植被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海拔2300M以上分布的森林植被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但周围山地的原始植被包括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曾遭到大量砍伐,目前,除有少量次生林外,大多为岩石裸露的荒山荒坡和人工栽植及飞播的新造林,现存自然植被主要为针叶林和灌丛,林分结构单一,不利于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317动物资源(1)哺乳类西湖湿地哺乳类动物共有18种,其中啮齿目有2科7种,占全部种类的3889;食肉目有3科4种,占2222;食虫目2科3种,占1666;翼手目有2科2种,占1111;树鼩目与兔形目各1科1种,分别占556。西湖湿地区的哺乳动物分别归属于古北型、东洋型、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和南中国型,4个分布类型中,各种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2222、50、556和2222,具有以下区系特征1)以东洋型物种为主,同时融合南中国型和古北型。2)种类较贫乏。3)湿地种类少。仅在湖滨和农田地带发现喜马拉雅水麝鼩(CHIMARROGALEHIMALAYICALEANDER)、灰麝鼩(CROCIDURAATTENUATE)2种以湿地作为栖息地的种类。4)混居种类占绝对优势。在林地、农田和居民区活动的种类有14种,其中伴人动物有3种,即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小家鼠(MUSMUSCULUS)、黄胸鼠(RATTUSFLAVIPECTUS)种。(2)两栖爬行类爬行类共有16种,其中蜥蜴目有2科4种,占总数的25,蛇目有3科12种,占总数的75。两栖类共有1目5科14种,其中蛙科有7种,占总数的50,姬蛙科有4种,占总数的2858,而角蟾科、蟾蜍科和雨蛙科各1种,分别占总数的714。从区系组成来看,两栖爬行动物以东洋型、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和南中国型物种为主,分别占该区两栖爬行动物总数的4667、2333和20。同时具有云贵高原特点的滇侧褶蛙PELOPHYLAXPLEURADEN也在该区分布。从分布特点来看,由于高山与河流的阻隔,以及两栖类动物分布的不均匀性,使得在该区域内构成山地动物与湿地动物的扩散和融合,形成在这一狭小地区内重叠的现象,使动物区系呈现出复杂化和物种类型的多样化。(3)鱼类鱼类共有26种,其中鲤形目2科16种,占总数的6153,鲈形目4科5种,占总数的1923,鲑形目2科2种,占总数的769,鳉形目、合鳃鱼目和鲶形目各1科1种,分别占总数的385。在26种鱼中,土著种仅有9种大眼鲤(CYPRINUSMEGALOPHTHALMUS)、洱海大头鲤(CYPRINUSPELLEGRINIBARBATUS)、大理云南鲤(CYPRINUSYUNNANENSISDALIENSIS)、鲫(CARASSIUSAURATUS)、灰裂腹鱼(SCHIZOTHORAXGRISEUS)、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TALIENSIS)、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斑鳢(CHANNAMACULATA)和黄鳝MONOPTERUSALBUS。西湖湿地鱼类区系特点是区系组成简单,土著种类仅占总数的3462,且数量稀少;外来引入种占总数的6538。凶猛鱼类有4种,占该区鱼类总数的1538。在土著鱼中,仅斑鳢1种肉食性鱼类,而在外来鱼中,黄鱼幼、子陵吻鰕虎鱼和波氏吻鰕虎鱼属肉食性鱼类。此外,灰裂腹鱼(SCHIZOTHORAXGRISEUS)和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TALIENSIS)属青藏高原特有种。(4)鸟类共记录到鸟类76种,分属14目30科。其中水域鸟类9目11科39种,非水域鸟类5目19科3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6种;云南省保护动物7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三有鸟类”69种,占907。水域鸟类中有留鸟10种,冬候鸟21种,夏候鸟5种,旅鸟3种。非水域鸟类中有留鸟21种,冬候鸟8种,夏候鸟5种,旅鸟3种。318珍稀濒危动植物西湖湿地作为珍稀种紫水鸡重要的分布地,孕育了目前国内发现的的最大种群,紫水鸡种群主要分布于西湖北端的芦苇沼泽区域;此外,西湖2M以内水深区域分布有国家级保护植物野菱(TRAPANCISE)、海菜花(OTTELIAACUMINATA)、睡莲(NYMPHAEATETRAGONA);国家级保护动物虎纹蛙(RANARUGULOSA)、大壁虎(GEKKOGECKO)主要分布于西湖湖心岛屿,灰雁(ANSERANSER)、普通鵟(BUTEOBUTEO)、大鵟BUTASURINDICUS、凤头鹰ACCIPITERTRIVIRGATUS)、白尾鹞(CIRCUSCYANEUS)、燕隼(FALCONIDAESUBBUTEO)主要分布在西湖湿地湖周及其面山;属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的有分布在湖周森林地带的豹猫(PRIONAILURUSBENGALENSIS),以及分布于西湖河道及水体的大眼鲤(CYPRINUSMEGALOPHTHALMUS)、洱海大头鲤(CPELLEGRINIBARBATUS)、大理云南鲤(CYUNNANENSISDALIENSIS)、灰裂腹鱼(SCHIZOTHORAXGRISEUS)、大理裂腹鱼(STALIENSIS)等滇西高原湖泊特有鱼类和分布于西湖西部及西北部水体的斑头雁(ANSERBERNICLA)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鸟类,从其分布情况与人类生产生活密集区情况看,除两栖爬行类的虎纹蛙和大壁虎外,其它保护动物均远离人为活动干扰频繁的区域。319景观资源(1)湿地景观西湖湿地湖岸具有地热温泉,其生境类型多样,由沼泽、水面、农田、村落、湖周山地灌丛、森林构成,特别是泥炭沉积形成的大大小小分布于湖中的90余个岛屿,为国内罕见,较大岛屿上民居聚落,形成村中有湖、湖中有村,森林、岛屿、田园、民居倒映湖中的奇特景象胜似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独特景观。仲夏时节,白色的海菜花、黄色的荇菜花点缀湖面,金秋时节,一片片穗状的芦苇或挺立湖岸或湖中,碧水蓝天,与芦苇沼泽掩映下的白族民居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芦苇荡中,时隐时现的紫水鸡颜色鲜艳、体态优雅,是洱源西湖湿地极具观赏价值的活的生灵;鸟鸣鸡啼,湖水荡漾,体现了西湖充满了生机,湖光山色,烟渚渔村,水乡人家的“绿垂沿岸柳,清风几村烟,山翠涵前埔,渔歌出晚船”的自然景观。(2)人文景观唐王朝南诏时期,当时势力最强大的蒙舍诏吞并其他五诏,扣留了邓赕诏王,王妃白节夫人率兵举着火把星夜赶往碧云山寻找丈夫,蒙舍诏王杀死了邓赕诏王并企图强占美貌娴淑的白节夫人,白节夫人誓死不从,跳入西湖。后人将白节夫人敬为自己的本主,并在西湖修庙祭祀。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烧火把隆重纪念白节夫人的英灵,妇女们染上红色的指甲油,以表示对白节夫人的纪念和崇敬,农历七月初一,邓川坝的居民因崇尚白节夫人的美德,于这一天举行隆重集会,把部分海生动物放生西湖,七月十五日傍晚载歌载舞,将几千盏精致的灯笼放飘于湖面,西湖夜色更加美丽。32社会经济规划范围内涉及湖心的东登、中登、南登、清水塘、张家登、海潭6个村,以及汇水区上方的波中、波尾,汇水下方的甘家、清水沟、西河埂村,隶属右所镇,共1,449户,6,507人,耕地面积共3,27821亩(21855HM2)。以种、养殖业为主,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豆类、大蒜等,养殖业以奶牛、猪、羊为主,人均收入2,326元,其中湖心6村稍低,为2,272元,波中及波尾最高,达2,630元,甘家及清水沟、西河埂为2,242元。与西湖湿地关系较为紧密的主要为湖心岛屿的6个村,915户,4,142人。一方面,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岛上,以西湖湿地资源为生,对西湖湿地资源依赖较大,但由于湖心岛屿均为泥炭沉积,地基松软,建盖的房屋倾斜、墙面拉裂甚至垮塌现象普遍存在,约20年就必须重修,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岛上居民直接排入湖盆的生活污水、面源污染加剧了对西湖水环境的威胁。西湖湿地公园的建设需要对农村环境进行整治,并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搬迁村民,不可避免地影响其生活方式,同时,湿地的保护与恢复也使部分居民失去或减少土地资源,当然,湿地公园的建设也为社区提供了极大的就业机会,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西湖湿地的保护与资源的高效利用,改善社区生活条件,提高社区收入。33国家湿地公园土地利用现状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1,35407HM2,土地利用结构中,林业用地63796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4711;水域(湿地)35270HM2,占公园总面积的2605;农地21855HM2,占公园总面积的1614;建筑用地14486HM2,占公园总面积的1070(表32)。其中,湖中岛屿面积6247HM2,岛内有鱼塘8个,面积116HM2,岛内耕地面积2766HM2,其它用地面积3365HM2(张家登1455HM2;清水塘212HM2;东登526HM2;中登451HM2;南登721HM2)。常水位时,湖心小岛斑块数量88个,面积1781HM2。海潭村为半岛,属湖滨区域。湖周有波中、波尾、甘家村等。湖滨区域面积19788HM2。其中,耕地面积14950HM2,其它用地面积854HM2,其中海潭村176HM2;鱼塘个数29个,面积3984HM2。表32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土地利用现状表类型面积(HM2)比例()有林地218361613灌木林419603099水体239561769沼泽11314836农地218551614建筑用地144861070合计1,354071000034建设单位基本情况34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洱源县政府成立了洱源县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局,为全额拨款事业行政单位,是洱源县人民政府湿地保护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与管理工作。编制14人,下设保护管理综合科、科研监测科、科普宣教科、安全救护科。各科室人员均来源于县林业局和县环保局,有着丰富的湿地环境和保护区保护管理经验,中职以上职称的管理人员5名,完全有能力完成项目建设任务。342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有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承担,该中心是在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框架下,为加强高原湿地科学研究,设立的专门针对中国高原湿地保护的国家级研究机构。中心成立于2007年,下设湿地生物多样研究所、湿地环境与健康研究所、湿地环境监测与信息化研究所、湿地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所、湿地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1个公众教育部。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是从事高原湿地研究的平台,主要围绕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以青藏高原、蒙新高原、云贵高原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研究为重点进行学科布局,开展高原湿地演替过程与退化机理、高原湿地与气候变化等的基础研究,以及高原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适用技术的研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采取联合开放的科研机制,实现研究的开放性,是国内外广大科技工作者从事高原湿地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平台,是各级政府实施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治理、恢复与利用的科技支撑机构。自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承担了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云南高原湿地湖滨利用的基础研究;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闭合半闭合高原退化湿地生态恢复技术试验示范”;国家林业局云南林业厅“高原湿地生态结构与功能分区研究”等项目,完成了碧塔海、纳帕海、拉市海、北海、剑湖等近1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以及“云南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及数十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等涉及政策、经济、社区、自然、文化、科学方面的社会服务项目。在高原湿地水陆交互作用、湿地功能区划、高原湿地湖滨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由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承担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是正确的选择。中心不但有能力圆满完成此项工作,而且也有义务完成此项工作。35存在的主要问题(1)缺乏湿地管护设施,湿地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虽已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但缺乏管护的基础设施和必需的设备,难于有效开展西湖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湿地公园建立和开展旅游业务以来,老百姓从中受益,懂得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理,具有了一定的环境意识,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保护意识仍有待提高。(2)泥炭资源不合理利用,加重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的变化是继化石燃料燃烧后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第二大来源,社区通过农业耕作等方式对裸露的泥炭进行利用,湖中沉积的大量泥炭遭到破坏,导致有机碳不断分解释放,加重了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区域碳循环。(3)泥炭沉积环境改变,碳库功能减弱或破坏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为获取更多的耕地,人为地将西湖部分水域排干,围湖造田,使西湖水位从最高时期的197934米下降到了现在的19773米,蓄水量也从最高时的1000万M3下降到了593万M3。随着湖面逐年缩小,泥炭沉积环境改变,大量泥炭出露,暴露于大气中使碳库功能破坏。同时,汇水面山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平均年侵蚀量为1,496T/KM2,导致湖泊淤积。此外,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排入水体,影响泥炭形成、发育的环境条件,进而导致湿地环境改变,威胁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第四章建设项目方案41建设项目设置的原则(1)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的原则根据本项目的建设方向泥炭保护与恢复,确定建设项目,以增强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功能为核心,以保护项目、恢复项目、监测项目为主体,统筹三者的关系,力争做到急缓有序、轻重有别。(2)立足长远、标本兼治泥炭保护与恢复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制定长远目标的同时,要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务实作风,扎实做好眼前工作。如防护林带建设等,应抓紧、抓早,以图早见成效。(3)遵循自然规律,发挥自然修复能力,减少人工干预贯彻“保护优先”的原则,就是遵循自然规律,优先安排保护措施,以利自然修复能力的重建。(4)坚持多方受益原则建设项目不应损害,而应惠及当地居民。同时,应全面权衡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等的关系,任何损害某一方,特别是当地居民根本利益的方案都应坚决摒弃。42建设项目布局421保护工程布局主要布局于泥炭分布的湖心岛屿、湖盆西面、西南面、东北面区域,工程涉及面积泥炭保护4547HM2,界碑1座,界桩224棵,管理局办公用房面积500M2,生态防护缓冲林带50HM2,湖岸护堤林带075HM2,湖心泥炭岛屿入湖污水控制净化过滤带10HM2,防火瞭望台1处。422恢复工程布局主要布局于泥炭分布的湖心岛屿,由于农业利用转变为耕地和鱼塘的区域,出水口及湖滨。涉及耕地面积1781HM2,鱼塘41HM2,建设水位调节闸一座,不同生活型植物群落100HM2。423监测工程布局主要围绕汇水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兼顾不同利用方式(保护、恢复、农业利用等)进行布局,包括汇水面山、泥炭分布的湖心岛屿、进出水口等。建设碳通量观测站1处,生物量变化监测点1处,水质、水文变化监测点8处,水土流失监测点(径流场)2处。43保护项目431管护设施建设在进入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主要通道处建标志碑(墙)1座;同时针对西湖湿地人为干扰强度大的现状,为加强保护管理,在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四至界限设置保护界桩,按每100M设置一棵,共设置224棵。同时,建管理局办公用房,包括管理局办公室、监测站等,面积500M2。432泥炭地保护结合湿地公园的建设,在建设期内,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其景观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以增加西湖周边社区居民经济收入,减少其对泥炭地的依赖,以改变传统的对泥炭地的利用方式,并逐步改变对泥炭的农业利用,从而达到对泥炭地保护的目的。项目建设期规划对4547HM2泥炭地进行保护。433泥炭沉积环境保护(1)泥炭沉积的水环境保护针对地表水来源,主要通过湖滨带构建及入湖面源污染削减工程对入湖水源进行净化,以保护泥炭沉积的水环境,特别针对波中沙沟汇水小流域进行保护,措施主要为禁止任何破坏或不利于水源保护的行为,并通过逐步改善林分结构来增加汇水面山的水源涵养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在波中沙沟汇水小流域的坡麓荒地营造生态防护缓冲林带50HM2,以及营造湖堤湖岸护堤林带5,000M15M,共075HM2,以利于沉降地表径流中泥沙,澄清过滤水质,减缓湖泊淤积,保护泥炭沉积的水环境。(2)湖心泥炭岛屿入湖污水控制净化过滤带建设结合泥炭地保护,以芦苇植物在湖心岛沿湖周边建设带宽10M的社区污水净化过滤带,一方面,以高大芦苇营造景观,构建芦苇荡中时隐时现的村落民居,并扩大鸟类觅食和栖息环境,减弱对鸟类的干扰,创造鸟类良好的栖息环境。另一方面,对岛上村落产生的随地表径流流入湖中的污染物进行生物过滤净化。建设范围为张家登、东登、南登、中登、清水塘湖心岛边缘,建设规模10,000M10M,共10HM2。(3)泥炭防火为能及时发现西湖湿地公园零星岛屿泥炭发生火灾并报警,以便及时扑救。在适当位置,建防火瞭望台1处。同时配备防火设备。44恢复项目441退耕、退塘还泥炭湿地通过湿地环境的恢复减少由于泥炭的农业利用所产生的CO2排放问题,主要针对湖心零星岛屿1781HM2耕地及41HM2鱼塘。退耕、退塘需要给农民一定补偿,补偿标准参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执行。442水位恢复与稳定调节闸门建设建水位调节闸一座,通过水闸调节湖泊水位,使其常年水位的恢复并相对稳定在19785M左右,以保持较高地下水位,维持泥炭形成和发育的环境条件,减少CO2排放。443水生植被体系构建湿地植被的恢复是泥炭形成和积累的条件之一。在湖滨带内尽可能充分利用湖滨地形,以及湖心岛屿,人工恢复或建半自然湿地系统,逐渐自然恢复或人工促进恢复水生植被体系,按水生植被分布规律,选择本地物种,恢复湿地植被,构建不同生活型植物群落100HM2。45监测项目451泥炭碳通量变化监测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利用方式(保护、恢复、农业利用等)影响下碳(CO2)积累与释放进行动态监测,揭示其积累与释放规律。(1)碳通量动态监测站建设建设碳通量观测站1处,配备OPEC开路涡度相关测量系统1套,观测记录气象因子,分析气候特征、气象常规、辐射要素、大气环境变化等水热通量、碳通量及植被、凋落物、土壤和群落微气象要素的动态变化,为西湖湿地公园泥炭沉积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提供基础资料。(2)植被群落变化及其生物量变化监测站建设植物一方面对过滤、净化湖体水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沉积后形成泥炭。为研究西湖湿地湖滨带植被恢复及其生物量积累过程,在西湖北端湖滨设立1个植被群落及其生物量变化监测点。452泥炭沉积环境监测(1)水文水质监测站建设在西湖湿地典型地段建水质、水文变化监测点共8个,监测西湖湿地水质变化情况;同时对地表径流、河流水量、降水量、湖水面积、水深、水位等水文状况变化进行监测,掌握影响泥炭沉积最重要的水分因子动态变化状况。(2)水土流失监测站建设在波中(波尾)、甘家村上方面山汇水处建2个水土流失监测点(径流场)。主要监测土壤侵蚀强度、土壤侵蚀形式、土壤侵蚀量等指标,掌握水土流失状况对泥炭沉积环境的影响。第五章项目建设期限与进度安排51项目建设期限本项目建设工期预定为5年,即20112015年。52项目进度安排20112012年完成可行性报告报批工作;完成实施方案的制定、样地选取和建设、购置仪器,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20122014年按实施方案推进项目工作;20142015年完成竣工及审计等相关工作。第六章项目组织与管理61项目建设期组织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成立以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发改、财政、农业、环保、畜牧、水利、审计、右所镇主要领导以及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西南林业大学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进行重大问题决策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以及项目运行期间经费及资产的管理及监督。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经理部(或称项目办),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对项目实施、质量、工期、投资全程控制。此外,为加强技术监督与指导,可聘请以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西南林业大学等相关研究人员与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右所镇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共同组建咨询专家小组作为项目经理部的技术参谋班子,协助处理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或调整实施方案)。除上述项目实施单位项目经理部之外,不再新成立机构。项目经理部直接受县政府领导,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负责业务指导。62运行机制在项目管理程序、领导方式、投资决策、项目实施等方面,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项目基本建设管理的办法执行。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按批准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建设,质量管理严格按照有关部门制定的湿地保护治理工程的技术要求质量标准执行。对主要施工工程执行招投标制和监理制;认真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龙吟苏轼次韵课件
- 水粉画讲解课件
- 海上光伏项目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方案
- 消防设施区域划分与标识方案
- 市政管道施工地下水控制方案
- 医院药品采购与供应药品采购管理36课件
- 遮风避雨35景观建筑设施及小品设计18课件
- 二零二五版电动摩托车租赁与人才培训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活动策划劳务承包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网络营销代理服务合同范本
- 2023年宁波市慈溪市人民法院招聘编外人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 高速公路服务区升级转型商业计划书
- 数学原来这么有趣
- 常见行政案件笔录模版
- 手术室甲状腺切除术手术配合护理查房
- 国家电网电力中级职称考试题
- 数据库设计规范说明
- 建设工程消防验收评定规则
- 肾内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22版
- 2023年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春季校园招聘500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地质勘查钻探岩矿心管理通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