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584-2010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_第1页
HJ584-2010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_第2页
HJ584-2010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_第3页
HJ584-2010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_第4页
HJ584-2010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5842010代替GB/T1467093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AMBIENTAIRDETERMINATIONOFBENZENEANDITSANALOGIESBYACTIVATEDCHARCOALADSORPTIONCARBONDISULFIDEDESORPTIONANDGASCHROMATOGRAPHY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00920发布20101201实施发布环境保护部目次前言II1适用范围12方法原理13干扰和消除14试剂和材料15仪器和设备16样品27分析步骤38结果计算及表示49精密度和准确度510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5附录A(资料性附录)二硫化碳的提纯7附录B(资料性附录)填充柱的填充方法8附录C(资料性附录)精密度和准确度汇总表9IWWWBZFXWCOM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空气中苯系物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和室内空气中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异丙苯和苯乙烯的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本标准是对空气质量苯乙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T1467093)的修订。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3年,原标准起草单位上海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将标准名称修订为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目标组分由一种增加为八种;修订了方法检出限;增加了毛细管柱分离方法;修订了目标组分的定量方式;增加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条款。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国家环境保护局1993年9月18日批准、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空气质量苯乙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T1467093)废止。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本标准验证单位鞍山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锦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营口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0年9月20日批准。本标准自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IIWWWBZFXWCOM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空气中苯系物的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和室内空气中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异丙苯和苯乙烯的测定。本标准也适用于常温下低湿度废气中苯系物的测定。当采样体积为10L时,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异丙苯和苯乙烯的方法检出限均为15103MG/M3,测定下限均为60103MG/M3。2方法原理用活性炭采样管富集环境空气和室内空气中苯系物,二硫化碳(CS2)解吸,使用带有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的气相色谱仪测定分析。3干扰和消除主要干扰来自于二硫化碳的杂质。二硫化碳在使用前应经过气相色谱仪鉴定是否存在干扰峰。如有干扰峰,应对二硫化碳提纯,提纯方法见附录A。4试剂和材料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试剂。41二硫化碳分析纯,经色谱鉴定无干扰峰。42标准贮备液取适量色谱纯的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异丙苯和苯乙烯配制于一定体积的二硫化碳(41)中。也可使用有证标准溶液。43载气氮气,纯度99999,用净化管净化。44燃烧气氢气,纯度9999。45助燃气空气,用净化管净化。5仪器和设备51气相色谱仪配有FID检测器。52色谱柱填充柱材质为硬质玻璃或不锈钢,长2M,内径3MM4MM,内填充涂附25邻苯二甲酸二1WWWBZFXWCOM壬酯(DNP)和25有机皂土34(BENTANE)的CHROMSORBGDMCS(80目100目。填充柱制备方法参见附录B。毛细管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30M032MM100M或等效毛细管柱。53采样装置无油采样泵,能在0L/MIN15L/MIN内精确保持流量。54活性炭采样管采样管内装有两段特制的活性炭,A段100MG,B段50MG。A段为采样段,B段为指示段,详见图1。1玻璃棉2活性炭A100MG活性炭B50MG活性炭图1活性炭采样管55温度计精度01。56气压计精度001KPA。57微量进样器1L5L,精度01L。58移液管100ML。59磨口具塞试管5ML。510一般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6样品61样品采集611采样前应对采样器进行流量校准。在采样现场,将一只采样管与空气采样装置相连,调整采样装置流量,此采样管仅作为调节流量用,不用作采样分析。612敲开活性炭采样管的两端,与采样器相连(A段为气体入口),检查采样系统的气密性。以02L/MIN06L/MIN的流量采气1H2H(废气采样时间5MIN10MIN)。若现场大气中含有较多颗粒物,可在采样管前连接过滤头。同时记录采样器流量、当前温度、气压及采样时间和地点。613采样完毕前,再次记录采样流量,取下采样管,立即用聚四氟乙烯帽密封。62现场空白样品的采集将活性炭管运输到采样现场,敲开两端后立即用聚四氟乙烯帽密封,并同已采集样品的活性炭管2一同存放并带回实验室分析。每次采集样品,都应至少带一个现场空白样品。63样品的保存采集好的样品,立即用聚四氟乙烯帽将活性炭采样管的两端密封,避光密闭保存,室温下8H内测定。否则放入密闭容器中,保存于20冰箱中,保存期限为1D。64样品的解吸将活性炭采样管中A段和B段取出,分别放入磨口具塞试管中,每个试管中各加入100ML二硫化碳(41)密闭,轻轻振动,在室温下解吸1H后,待测。7分析步骤71推荐分析条件711填充柱气相色谱法参考条件载气流速50ML/MIN;进样口温度150;检测器温度150;柱温65;氢气流量40ML/MIN;空气流量400ML/MIN。712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参考条件柱箱温度65保持10MIN,以5/MIN速率升温到90保持2MIN;柱流量26ML/MIN;进样口温度150;检测器温度250;尾吹气流量30ML/MIN;氢气流量40ML/MIN;空气流量400ML/MIN。72校准721校准曲线的绘制分别取适量的标准贮备液(42),稀释到100ML的二硫化碳(41)中,配制质量浓度依次为05、10、10、20和50G/ML的校准系列。分别取标准系列溶液10L注射到气相色谱仪进样口。根据各目标组分质量和响应值绘制校准曲线。722标准色谱图7221毛细管柱参考色谱图,见图2。1二硫化碳、2苯、3甲苯、4乙苯、5对二甲苯、6间二甲苯、7异丙苯、8邻二甲苯、9苯乙烯3图2毛细管柱色谱图7232填充柱参考色谱图,见图3。1二硫化碳、2苯、3甲苯、4乙苯、5对二甲苯、6间二甲苯、7邻二甲苯、8异丙苯、9苯乙烯图3填充柱色谱图73测定取制备好的试样(64)10L,注射到气相色谱仪中,调整分析条件(71),目标组分经色谱柱分离后,由FID进行检测。记录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和相应值。731定性分析根据保留时间定性。732定量分析根据校准曲线计算目标组分含量。74空白试验现场空白活性炭管与已采样的样品管同批测定,分析步骤同测定(73)。8结果计算及表示81气体中目标化合物浓度,按照公式(1)进行计算。NDVVWW0(1)式中气体中被测组分浓度,MG/M3;W由校准曲线计算的样品解吸液的浓度,G/ML;W0由校准曲线计算的空白解吸液的浓度,G/ML;V解吸液体积,ML;VND标准状态下(101325KPA,0)的采样体积,L。482结果的表示当测定结果小于01MG/M3时,保留到小数点后四位;大于等于01MG/M3时,保留三位有效数字。9精密度和准确度91精密度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五个实验室分别对含量为05G和500G的统一样品进行了测定,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范围分别为1126,1125,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范围分别为0210,0110;重复性限范围分别为001G003G,195G327G,再现性限范围分别为002G004G,195G332G。详细参数见附录C。填充柱气相色谱法五个实验室分别对含量为05G和500G的统一样品进行了测定,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范围分别为1126,1137,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范围分别为0107,0310;重复性限范围分别为002G003G,210G306G,再现性限范围分别为002G003G,212G306G。详细参数见附录C。92准确度五个实验室对两种浓度的标准样品进行了测定,每种组分的加标量为100G,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的相对误差最终值范围为5838,加标回收率最终值范围为922105;填充柱气相色谱法的相对误差最终值范围为5435,加标回收率最终值范围为929104。详细参数见附录D。10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101当空气中水蒸汽或水雾太大,以致在活性炭管中凝结时,影响活性炭管的穿透体积及采样效率,空气湿度应小于90。102采样前后的流量相对偏差应在10以内。103活性炭采样管的吸附效率应在80以上,既B段活性炭所收集的组分应小于A段的25,否则应调整流量或采样时间,重新采样。按公式(2)计算活性炭管的吸附效率()。100211MMMK(2)式中K采样吸附效率,;M1A段采样量,NG;5M2B段采样量,NG。104每批样品分析时应带一个校准曲线中间浓度校核点,中间浓度校核点测定值与校准曲线相应点浓度的相对误差应不超过20。若超出允许范围,应重新配制中间浓度点标准溶液,若还不能满足要求,应重新绘制校准曲线。6附录A(资料性附录)二硫化碳的提纯在1000ML抽滤瓶中加入200ML欲提纯的二硫化碳,加入50ML浓硫酸。将一装有50ML浓硝酸的分液漏斗置于抽滤瓶上方,紧密连接。上述抽滤瓶置于加热电磁搅拌器上,打开电磁搅拌器,抽真空升温,使硝化温度控制在452,剧烈搅拌5MIN,搅拌时滴加硝酸到抽滤瓶中。静置5MIN,反复进行,共反应半小时。然后将溶液全部转移至500ML分液漏斗中,静置半小时左右,弃去酸层,水洗,加10碳酸钾溶液中和PH至68,再水洗至中性,弃去水相,二硫化碳用无水硫酸钠干燥除水备用。7附录B(资料性附录)填充柱的填充方法称取有机皂土0525G和DNP0378G,置入圆底烧瓶中,加入60ML苯,于90水浴中回流3H,再加入CHROMSORBGDMCS载体15G继续回流2H后,将固定相转移至培养皿中,在红外灯下边烘烤边摇动至松散状态,再静置烘烤2H后即可装柱。将色谱柱的尾端(接检测器一端)用石英棉塞住,接真空泵,柱的另一端通过软管接一漏斗,开动真空泵后,使固定相慢慢通过漏斗装入色谱柱内,边装边轻敲色谱柱使填充均匀,填充完毕后,用石英棉塞住色谱柱另一端。填充好的色谱柱需在150下,以20ML/MIN30ML/MIN的流速通载气,连续老化24H。8附录C(资料性附录)精密度和准确度汇总表附表C1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精密度和准确度参数指标组分空白加标量G重复性限RG再现性限RG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标准样品/物质MG/L相对误差最终值RESRE2样品加标回收率最终值PSP2050030031526101197342120苯50032733219250725421377055100280500300317220511910020130甲苯50027627617231025623148066992370500100212240212012328202乙苯50019519511180125730463707994480500300411210412012214537对二甲苯50023924917210824023078705984560500630031721021199395492间二甲苯50025725915240923818580088975340500200211240211812257164邻二甲苯500240240112106238234521399805305002003122010150124135异丙苯50025726113230430001217798455050030031526021199151073苯乙烯50024324518250824316332055987629附表C2填充柱气相色谱法精密度和准确度参数指标组分空白加标量G重复性限RG再现性限RG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标准样品/物质MG/L相对误差最终值RESRE2样品加标回收率最终值PSP2050020031726071197347210苯50029330511370325421118887995400500200313210111910361239甲苯50027528212350825623243304100190500200215220312012228366乙苯50027127113231025730178049992450500300315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