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分区规划总报告040719_第1页
上海分区规划总报告040719_第2页
上海分区规划总报告040719_第3页
上海分区规划总报告040719_第4页
上海分区规划总报告04071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中心城分区规划总报告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OO四年七月上海中心城分区规划总报告说明目录1规划背景和作用111规划背景、作用与特点112规划作用113规划特点2131创立了共同参与的实施基础2132贯彻了网格管理的实施保障2133体现了规划理论的不断完善22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321规划指导思想322规划目标3221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整体功能3222贯彻集约有效的利用城市土地资源3223完善“多心、开敞”的城市空间结构4224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4225创造一个与历史衔接的城市53总则631编制依据632规划范围633规划期限634规划层次635规划主要内容74现状主要问题分析941人口密度942建筑开发强度1043高层建筑数量1044社会服务设施1045城市集中公共绿地与楔形绿地1146城市基础设施115规划建设规模1351人口规模13511目标13512控制策略13513人口分布1352用地规模14521目标14522总用地15523开发用地16524储备用地18525保留用地19526用地构成2053建筑规模21531目标21532住宅建筑量22533商业办公建筑总量22534总建筑量22535开发强度控制23536住宅、商办建筑量分布256总体布局结构与形态2761城市功能结构2762城市空间形态287规划功能和布局3071功能定位3072规划布局31721产业布局31722公共设施布局32723住宅布局34724绿化用地348道路交通规划3581交通规划目标3582城市道路系统36821城市道路36822道路交叉口37823黄浦江越江工程37824苏州河桥梁工程3883公共交通38831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38832交通枢纽3984静态交通3985货运交通4086交通系统与城市开发、保护之间的关系409市政公用设施4291供水4292排水4393燃气4394供电4495邮政、信息基础设施4496环卫4497城市防灾4598城市地下空间4510历史文化风貌区47101保护原则47102保护格局47103历史文化风貌区481031保护范围481032保护和控制4911城市景观建设50111目标50112总体框架50113建设重点5012规划实施建议52名词解释53附图541、层次结构542、现状土地使用结构543、规划土地使用结构544、开发强度控制545、社会服务设施布局546、道路系统547、轨道交通548、交通设施549、供水系统5410、排水系统5411、燃气系统5412、供电系统5413、邮政、信息基础设施541规划背景、作用与特点11规划背景1990年4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明确指出“大、中城市为了进一步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范围和容量,协调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可以编制分区规划。”编制分区规划,是实施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务院批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以来,上海经济取得快速持续的增长,中心城发展日新月异,上海的快速发展使中心城总体规划所确定的部分目标提前实现,但城市问题也日益显现。中心城人口过度集聚,建筑容量过高,给交通和市政供应带来巨大压力,社会事业设施因缺乏空间配置困难,城市应突变能力减弱,也造成局促、拥挤的城市景观。为了把握城市发展新机遇,实现城市整体战略目标,控制中心城人口,疏解交通、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服务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综合防灾抗灾能力,需要分区规划制定控制性指标和要素,与宏观层面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微观层面的详细规划统筹衔接,达到最佳规划控制指导。上海第五次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明确了中心城分区规划编制的总要求,提出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健全规划管理体制,落实中心城“双增双减”的建设方针,为分区规划编制确立了主导思想。12规划作用城市规划是统筹整合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上海正处于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时期,处于城市功能向“四个中心”推进的新阶段,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和调控作用。分区规划的编制体现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城市建设由量向质,由粗放向集约式发展转变,进一步强化城市的整体和综合观念,把地区发展利益与整体系统利益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全面发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确定了中心城规划管理体系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项目管理五个层次。分区规划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起着承接总体规划、协调专业规划以及指导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的作用。它将城市宏观发展目标的原则性指导转化为中观规划要素的规定性控制,使地区规划建设能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13规划特点分区规划以追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划的方法与管理相衔接为目标,在继承传统规划体系与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更适合中国国情,适合上海实践的规划思路与运作方法。131创立了共同参与的实施基础在分区规划编制过程中,中心城各区政府、相关委办局和各类专家积极参与规划,出谋划策,群策群力。全市上下直接参与规划编制的工作人员约350人,先后召开近40次专题协调会和专家论证会。通过规划编制,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规划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32贯彻了网格管理的实施保障分区规划通过控制性编制单元这一重要层次,将规划的目标落地,体现了网格化管理的理念整体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合理有效、经济的配置资源。从而为建立和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做出规划上的保证。133体现了规划理论的不断完善分区规划通过规划体系以及人口、建筑、环境、交通等专题研究,使规划的理论方法更完善,更紧密地与中国的体制、上海的机制相结合,更具有现实性与实施性。2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21规划指导思想贯彻城市建设的科学发展观,在分区规划中体现持续的发展观,生态的发展观,全面的发展观,历史的发展观。通过改造优化中心城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文化品质和环境品质,着力塑造一个高效、宜人、多元和生态的中心城区。22规划目标221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整体功能贯彻城市与人,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体现国际大都市的功能要求,构筑新型产业体系及现代化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增强城市区域辐射功能。规划加强中心城的国际化功能,重点发展国际金融、商务贸易功能;落实科教兴市战略,整合科教资源,预留适应城市功能转型的产业发展空间;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向国际水平迈进,为重大社会公共设施的发展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精心组织城市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强化现代社会服务设施配置,落实量化指标,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的环境;完善落实网络化、枢纽型和功能性基础设施的配置和布局,为城市高效率的运行提供基础。222贯彻集约有效的利用城市土地资源规划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适当控制中心城规模,合理利用各类资源。土地是城市发展极其宝贵的资源之一,集约高效使用土地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必要保证和条件。中心城未来发展将从以往规模化、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质量型的全面拓展转变。通过规划,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土地资本作用,提升城市空间的使用价值。规划优化用地结构,确定可开发用地首先用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用于增加城市绿地和旷地,增加城市社会服务设施,增加道路、停车设施、交通枢纽和市政设施用地;楔形绿地和敏感区内可开发用地首先保证用于公共绿地。加强对保留用地的控制,保留用地在规划期内,一般不得转为开发用地。划定战略储备用地,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和多种功能发展做好土地储备。223完善“多心、开敞”的城市空间结构充分认识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苏州河滨水景观建设,世博会、重要交通枢纽等地区的发展对中心城整体结构形成的潜在影响与契机,落实完善总体规划提出的中心城多心开敞的布局结构,实现上海几十年追求的目标。规划在落实徐家汇、花木、江湾五角场、真如四个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基础上,提出结合世博会、重要交通枢纽等地区的发展,加强内外环线间未来城市潜力中心的培育,完善中心城多中心的布局,均衡城市功能与交通,减轻核心区压力。规划在落实楔形绿地和敏感区绿地建设的基础上,提出结合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苏州河滨水景观建设,将城市生态廊道与城市的历史江河结合,实现生态廊道多功能的综合生态效益,并将生态廊道的实现由过去自外向内的楔入式建设转化为自外向内与由内向外的渗透相结合。224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坚持“双增双减”原则,控制中心城人口规模、建筑总量,增空间、增绿地,塑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具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活质量的城市环境。规划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和建筑总量。住宅开发是近年来中心城土地开发的主体,约占开发总量的60。从控制人口、提升居住环境和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综合考虑,规划严格控制住宅供给、减少居住用地开发;随着城市的高层化,规划将更重视对城市三维立体空间的研究,降低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引导高层建筑有序布局。规划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以全面提高城市生态质量、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按照城区不同区位的条件和发展目标,将生态空间落实到产业布局、城区形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各个方面。增加城市公共绿地,增加开放空间用地,优先在城市中心密集区和住宅质量、配套较差的地区改造中留有足够的集中绿地;形成在中心城有效遏止城市热岛效应的“绿网”体系;增加城市空间,提供丰富多彩的弘扬城市精神的各类公众活动城市空间。225创造一个与历史衔接的城市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加大对文物、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力度,加强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完善保护措施,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创造一个与历史衔接的城市。3总则31编制依据1、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2、上海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3、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200311)4、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5、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的纲要32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上海市中心城,即外环线以内区域,由黄浦、卢湾、静安、闸北、虹口、杨浦全区和徐汇、长宁、普陀、浦东新区、闵行、宝山、嘉定、南汇等部分区域组成。分为6个分区,总用地面积6637平方公里。33规划期限规划近、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规划在设施建设上按照2010年850900万人口所需的服务设施进行控制,远期人口规模控制在800850万人。34规划层次分区规划遵循逐层分解、层层落实的原则,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六个分区的基础上,将中心城划分为242个控制性编制单元(附图1层次结构)。同时,与现有行政管理体制相衔接,在分区和控制性编制单元这两个规划层次中增加次分区和社区两个辅助性工作层次。分区规划通过6个分区(23个次分区)242个编制单元,将中心城人口、用地、建筑、配套设施等规划要求逐项分解,层层落实。分区(次分区)层次分区为主、次分区为辅根据中心城“多心、开敞”布局结构,以及资源优化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共享的原则,参照行政区划界限、主要河道、交通干道和楔形绿地等城市地理边界要素将中心城划分为6个分区中央分区、南分区、西分区、北分区、东北分区和东南分区。在分区划分的基础上,主要依据行政区边界,结合考虑河道、交通干道等界线,将中心城划分为23个次分区。单元(社区)层次单元为主、社区为辅在分区、次分区划分的基础上,参考街道的行政边界形成单元(社区)层次。在社区范围内合理配置和布局社区级社会服务设施,与基层行政单位有效衔接,有利于设施的落实与管理。控制性编制单元是分区规划目标落地的重要层次,是研究和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最小单位。在社区划分的基础上,考虑现行的行政区划,将中心城划分为242个编制单元,单元人口规模一般为35万人左右。特定区独立型和浮动型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风貌保护等目标,中心城的部分区域具有特定的开发意图,在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上有特别要求,需进行特定的规划编制与控制,分区规划将这种类型的区域定义为特定区,并分为独立型特定区和浮动型特定区。独立型特定区指功能单一、用地相对独立的区域,包括工业区、物流区、敏感区和楔形绿地等,在层次划分中与社区并列。中心城共有独立型特定区32个。浮动型特定区指功能综合、用地与周边区域相融合的区域,包括公共活动中心区、历史文化风貌区、都市滨水区等,与单元层次结合,不参与规划层次划分。中心城共有浮动型特定区30个。35规划主要内容分区规划起着承接总体规划、协调专业规划以及指导控制性编制单元和详细规划的作用。通过分区规划,将城市宏观发展目标的原则性指导转化为微观层次规划要素的规定性控制,这种转化,一方面是纵向的,即城市总体和各系统发展目标分别向下一层次延伸;另一方面也是横向的,即城市总体和各系统发展目标在具体土地使用上的综合。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定位、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及城市总体用地布局的基础上,分区(次分区)层次的主要规划内容有确定次分区、社区、单元和特定区的划分;确定中心城各分区的功能定位、土地使用构成、居住人口分布、建筑总量控制、开发强度控制要求;确定市级、地区级公共活动中心的分布及范围;确定社会服务、道路、市政等各专业系统设施的位置或控制范围;确定特定区范围、功能和基本控制要求;确定为实施城市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特定开发意图而制定的规划控制要求。分区规划目标通过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进一步加以落实。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将分区规划各项指标和控制要求分解和细化,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依据,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有力的中观调控手段,保证城市整体发展规模、城市用地的总体布局等全局性目标的贯彻。在单元(社区)层次以社区为编制载体,以单元为基本单位,主要规划内容有对人口、建筑量进行分解和控制,明确开发强度控制要求;落实市级、地区级公共活动中心,明确社区级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明确市政、道路设施的分布、规模和控制要求;明确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范围及要求。为保证中心城总体规划目标的贯彻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严格遵循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所提出的原则与控制要求进行编制。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确需对单元规划的控制要求作局部调整时,应对该单元所处的分区(次分区)规划内容进行综合平衡;如涉及重大调整,应对该分区(次分区)规划进行整体性调整,以保证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4现状主要问题分析中心城现状主要存在问题是人口密度高,住宅建筑开发强度高,高层建筑数量多,道路交通服务水平低,城市公共绿地分布不均、楔形绿地实施难等(附图2现状土地使用结构)。41人口密度中心城总用地面积664平方公里,现状城市建设用地为543平方公里,规划城市建设用地630平方公里。现状常住人口976万人(含半年以上流动人口),平均人口密度155万人/平方公里,其中浦西内环以内的人口密度达到424万人/平方公里,浦西内外环之间人口密度为157万人/平方公里,浦东人口密度为074万人/平方公里。与世界同类中心城比较,东京中心城面积621平方公里,813万人,人口密度13万人/平方公里;莫斯科中心城面积875平方公里,850万人,人口密度097万人/平方公里;巴黎中心城面积762平方公里,616万人,人口密度08万人/平方公里。上海中心城人口密度是东京12倍,是莫斯科16倍,是巴黎19倍。中心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56平方米,其中浦西人均城市建设用地45平方米,浦东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8平方米。由于浦西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低,住宅和商办建筑密度高,已产生相应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少,社会停车设施缺乏,人口密度高等问题。同世界同类中心城比较,东京人均城市用地为76平方米/人,巴黎为123平方米/人,莫斯科为103平方米/人,以上3个城市人均城市用地分别是上海中心城的13倍、22倍和18倍。根据世界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情况,当人口密度在2万人/平方公里左右时,能保持核心城区的繁荣繁华,有利于商业、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不至于过分拥挤;当人口密度为1万人/平方公里左右时,是比较舒适的居住区域。42建筑开发强度中心城现有各类建筑面积41亿平方米(不含在建建筑),建设用地面积466平方公里(不含在建用地)。整体开发强度(容积率)09,含在建现状整体开发强度近10。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4亿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约占中心城总建筑面积的60。住宅开发强度较高,整体开发强度17;浦西内环以内容积率23,内外环间容积率16;浦东内环以内容积率19,内外环间容积率13。商业办公建筑面积5190万平方米,整体开发强度16。商务办公和商办综合用地(C2、C8)的开发强度最高,陆家嘴金融中心区商业办公建筑容积率高达73,卢湾区和静安区商办综合建筑平均容积率达75以上。规划要进行建筑总量预测,严格控制住宅及商办综合用地的开发强度。43高层建筑数量中心城现有各类高层建筑7000幢左右,已批在(待)建高层建筑2000幢左右。东京的高层建筑中,912层占高层总数的86,1329层占14左右,30层以上占仅占054。而上海中心城高层建筑数量中,917层占53,1824层占31,2530层占11,30层以上占5。东京的高层建筑主要集中在小高层,上海18层以上高层建筑占高层建筑总数的47。这就是上海高层建筑感觉非常压抑的原因。高层建筑总量增加,对城市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还会影响城市景观和居住环境的质量。规划要对18层以上的建筑数量进行控制。44社会服务设施目前,中心城社会服务设施主要存在等级结构不尽完善,布局不够均衡以及部分设施配置标准较低的问题。社会服务设施标准与国家规范、本市规范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居住区社会服务设施用地面积相应较少,浦西内环内中小学校的平均用地面积仅为标准的40左右;居住区内体育设施、文化设施、老年人设施、青少年活动设施等其它社会服务设施也存在用地不足的情况。45城市集中公共绿地与楔形绿地经过近几年的绿地建设,中心城的绿地面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按照居民方便使用的距离要求,现状集中公共绿地的分布有的尚不在合适的服务半径内。楔形绿地和环城绿带是防止中心城圈层向外蔓延,实现中心城“多心开敞”生态结构的基础。但中心城楔形绿地实施缓慢,并不断被作为其它用途占用,如不再进行有效控制和实施,将有被蚕食的可能。环城绿带经过几年建设,尚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实施。46城市基础设施近年来上海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中心城基本形成立体交通格局,但交通拥堵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机动车辆1993年23万辆,至2002年已达140万辆,近10年来机动车辆提高了6倍。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数量和容量还难以满足交通发展的要求。如黄浦江越江车道只有44条;轨道交通营运里程为82公里,日客运量100万人次,仅占公共交通总量的9;社会经营性停车泊位数仅108万个;综合性交通换乘枢纽少。中心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历来受到政府的重视,在设施建设的土地和资金供应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支持。但随着城市活动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和公共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一方面各类设施的容量渐显不足,在建成区表现为设施规模太小且老化严重,在新建地区则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滞后于人口和建筑的增长,导致服务水平难以保证需求;另一方面全社会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布局合理、尽量减少用地,又要与所处区域的功能、形态相协调。表41现状用地平衡表用地性质用地性质代码面积公顷比例人均用地平方米居住用地共设施用地C52239654绿地G32966134工业用地M9866182101仓储用地W255047道路广场用地S682912670对外交通用地T59411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151928特殊用地D100218待建用地E77725142城市建设用地合计542811000556水域及其他用地E12091182总用地总计663715规划建设规模51人口规模511目标人口问题是国际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人口的增长既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又要考虑设施、资源和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合理人口布局,控制中心城人口总量,降低人口密度,是国际大都市发展的经验总结,是上海保持大都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自身需要,也是中心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参考国际上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考虑上海人口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环境容量、经济发展的态势、保留住宅量和开发住宅量等因素,分区规划执行疏解人口,控制总量的方针,提出2010年中心城半年以上居住人口将从目前的976万人下降到850900万人,人口密度135143万人/平方公里;2010年以后,人口规模将继续下降,2020年设想按800850万人控制,人口密度127135万人/平方公里。512控制策略中心城的人口疏解,首先立足于全市的人口导向策略,根据上海城市建设重点转向郊区的总体战略,引导中心城人口向郊区疏解。同时规划通过住宅供给量的控制和居住水平的提高以及一定的配套政策,严格控制户籍人口增长,合理调控非户籍常住人口规模,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逐步疏解中心城的人口规模,为未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513人口分布浦西内环内现状人口密度最高,是规划人口疏解的重点区域;内外环之间引导人口适度调整,合理分布;浦东按照现代化新型城区的建设要求,高标准、高起点地规划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适量增加人口数量。住宅量和居住标准是确定人口规模的关键,各分区的规划居住人口根据分区的住宅量和居住标准进行控制。住宅量由保留住宅和根据强度分区模型测算的开发住宅用地上的新建住宅量组成,中心城住宅建筑总量控制在38000万平方米。针对不同年代建造的各类保留住宅,可采取住房置换、小户型改造等多种方式,提高居住标准。根据不同的住宅类型,提出不同的住宅标准保留的花园别墅250平方米/户,里弄住宅100110平方米/户,公寓住宅120150平方米/户,多层住宅85平方米/户,高层住宅100平方米/户。新建住宅115120平方米/户。根据各分区的保留住宅、新建住宅建筑量及依据现状和未来发展确定的不同区域的居住标准,确定各分区的居住人口规模(表51)。中央分区由于现代服务功能的增强、居住水平的提高,人口减少最多;北分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知识创新园区的建设,也带来人口较大幅度的下降;西分区和南分区人口与现状基本持平;东北分区和东南分区有较大的住宅建设量,人口略有上升。表51分区人口分布表现状规划分区名称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万人/KM2)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万人/KM2)中央分区381351281290259北分区200158169179133南分区10015198103147西分区149158136144144东北分区580536874063东南分区8807098110078中心城合计97615585090013552用地规模521目标分区规划合理使用有限的可建设用地,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城市发展目标和要求,可建设用地的使用重点保障“四个中心”建设以及与“科教兴市”等城市重大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用地需求,优先安排城市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优先安排公共绿地、优先安排公共空间,严格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同时规划预留城市未来发展空间,划定城市发展储备用地,用于城市长远以及未来难以预测的重大功能性项目,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522总用地根据2003年的现状调查,中心城城市建设用地为54280平方公里(包括77平方公里的在建用地),尚未建设的用地多处于规划的楔形绿地和敏感区内。现状绿化用地、道路用地偏小,居住和公建用地有发展的需求,工业用地有调整的趋势。内环内居住、公建、道路广场用地的比例较为合适,绿化用地的比例较低;内外环之间公建、公共绿地、道路广场的用地比例都偏低(表52)。表52现状用地结构表单位用地性质中心城内环内内外环之间居住用地289379266公共设施用地9616181绿地615064公共绿地314328工业用地18257213仓储用地470557道路广场用地126179113对外交通用地111211市政公用设施用地281631特殊用地180422在建用地142138143城市建设用地100010001000分区规划将外环线以内区域作为整体,统一规划,统筹建设。规划总用地面积66371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约62922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地块(不含道路用地)面积52552平方公里(附图3规划土地使用结构)。规划针对现状建设情况,对中心城建设用地进行整合,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保留用地、开发用地和储备用地。保留用地主要是指规划期内维持现状建筑物(构筑物)的用地和绿地等。开发用地是指拆除现状建筑物(构筑物)进行重新建设或非城市建设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用地,包括新建的绿地、广场等。储备用地是指在规划期内原则上不予开发的用地。可建设用地包括开发用地和储备用地。523开发用地开发用地主要来源于新增的建设用地和改造置换用地,包括旧住宅、工厂仓库、农民宅基地的改造和少量多层住宅、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等的改造。中心城规划共有开发地块约21349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地块的406(表53)。开发用地主要分布在浦东和浦西的中外环之间,内环内的黄浦江两岸(表54)。国际大都市由于其国际经济金融贸易的功能较强,在其城市建设用地中,一般公共设施用地占较大的比重,而工业用地的比例较低。同时由于其对高质量的环境和高品位的生活的追求,一般居住用地和绿化用地也占较高的比例。在开发用地的规划使用中占前三位的是绿地、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分别占总开发用地的486、258和148(表55)。开发用地的使用基本满足居住水平提高所需住宅量和第三产业发展所需公共建筑量对土地的需求,落实了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生态性结构绿地包括楔型绿地和生态敏感区。表53开发地块现状结构表用地性质面积(公顷)百分比()居住用地2483116公共设施用地100447绿地80138工业用地5233245仓储用地179184道路广场用地4402对外交通用地23211市政公用设施用地65931特殊用地13006非城市建设用地8971420合计213491000表54开发地块分布表分区名称面积公顷百分比中央分区190089南分区154672北分区4195196西分区3060143东北分区4450208东南分区6198290中心城21349100表55开发地块规划结构表用地性质面积公顷)百分比()居住用地5510258公共设施用地3164148绿地10372486工业用地102048仓储用地28813道路广场用地3302对外交通用地1410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80738特殊用地1401合计213491000524储备用地考虑到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可预见因素,为增加规划的动态适应性,在分区规划中划定了部分城市发展储备用地。规划预留城市滨江、滨水等生态储备空间,城市大型功能性项目开发等战略储备空间,城市防灾、避难等安全储备空间,应严格控制,规划期内原则上不予开发。规划将在功能转换过程中尚不能确定开发用途的成片用地划定为城市发展储备用地,包括与周边环境不协调、有污染的、较成规模的工业用地,功能逐渐退化的对外交通、市政设施用地,部分建筑质量一般、近阶段不宜拆除的多层工人新村等。规划储备地块面积约1337平方公里,占建设地块的26。储备用地主要分布在东南分区和北分区,分别占总储备用地的449和321(表56)。表56储备地块分布表分区名称面积公顷百分比中央分区5642南分区13198北分区429321西分区12191东北分区0000东南分区600449中心城1337100525保留用地保留用地主要包括环境、建筑质量尚好的成片的居住区、工业区及工业街坊、风貌保护区、市级地区级中心、绿化用地、绝大部分的市政设施和道路交通设施用地等。规划保留地块面积约29867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地块的568。中央分区保留用地最多,达218;这说明中央分区的发展不再表现为土地的大开发,而是以城市内部的更新为主。东南分区保留用地最少,为123。其他分区的保留用地比例在1321(表57)。为保证城市更新开发的协调有序,规划加强对保留用地的控制。在规划期内,保留用地一般不得转为开发用地,尤其是转为高强度开发的建设用地。表57保留地块分布表分区名称面积公顷百分比中央分区6506218南分区3904131北分区6227208西分区4774160东北分区4793160东南分区3663123中心城29866100526用地构成根据中心城的产业导向,以发展第三产业和与科研相结合的研发产业为主,不适应中心城未来发展的工业仓储用地将有较大的减少。规划仓储工业总用地从现状的12416平方公里减少到6125平方公里,占建设用地的97。中央分区的工业仓储用地几乎全部调整为其他建设用地;内外环之间,浦西从现状平均255下降至71,浦东从现状平均296下降至134。研发产业用地取代淘汰的工业用地,成为中心城产业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研发产业总用地约225平方公里。规划居住用地2109平方公里,用地比例为335,中央分区最高为442,东北分区最低为202。其它分区居住用地比例在2740。规划公共设施用地面积7759平方公里,用地比例约123。中央分区的用地比例最高,为219,东北分区最低为43,其他分区的用地总量有所增加,用地比例保持在1112。这也反映了中央分区的城市中心功能,即金融、贸易、商务、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加强。规划绿地分二大部分,一是反映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集中公共绿地,二是反映城市总体环境的生态性结构绿地。规划绿地面积13496平方公里,用地比例为214;其中集中公共绿地5055平方公里。各分区的绿化用地比例均有所提高,中央分区绿化用地增幅约38个百分点,其他分区绿化用地的增幅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这反映了城市绿化空间的增加,城市环境的改善(表58)。表58规划用地平衡表用地性质用地性质代号面积公顷比例人均用地平方米居住用地R21089335248公共设施用地C775912391绿地业用地M54038664仓储用地W7221109道路广场用地S10455166123对外交通用地T4270705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14572317特殊用地D7731209备用地O13372116城市建设用地合计629221000740水域及其他用地E3448总用地总计6637153建筑规模531目标科学合理的建筑总量是营造健康城市环境的重要基础。从现状来看,中心城的整体开发强度比东京区部还要高,而且已批在建和待建的用地开发强度更高,按此趋势,城市交通、环境都将面临更大压力。因此,分区规划提出严格控制住宅建设用地增量和住宅建筑总量;合理确定商业办公用地的规模和开发强度,重点增加与“四个中心”建设发展相适应的国际商务、科研办公和综合服务等用地和建设量。532住宅建筑量根据户均建筑面积,推算中心城住宅总量约36850万平方米。根据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推算中心城住宅总量约35100万平方米。根据住宅产业发展,推算中心城住宅总量约38250万平方米。根据居民购买力,推算中心城住宅总量约35000万平方米。预测中心城住宅建筑需求总量3500038250万平方米,规划控制在38000万平方米以内。规划保留各类住宅21350万平方米,在建住宅约5080万平方米,规划新建住宅控制在11570万平方米以内。533商业办公建筑总量根据时间序列趋势外推,中心城商业办公建筑需求总量约为9500万平方米。根据国民经济弹性系数法,中心城商业办公建筑需求总量为8400万平方米。根据人均建筑面积指标比较法,中心城商业办公建筑需求总量约为84008900万平方米。预测中心城商业办公建筑总量需求约85008900万平方米,考虑到中心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规划商业办公建筑量控制在10000万平方米。规划保留商业办公建筑面积4280万平方米,在建商业办公建筑面积约1100万平方米,规划新建商业办公建筑面积控制在4620万平方米以内。534总建筑量中心城现有各类建筑面积约41000万平方米(不包括在建建筑),其中各类住宅建筑面积约24200万平方米,各类公共建筑面积约8600万平方米(其中居住配套公建约1200万平方米,商业办公建筑约5200万平方米),工业、仓储等其它建筑面积约8200万平方米。规划中心城的建筑规模由二部分构成,即保留用地、储备用地上的保留建筑量(含在建)和开发用地上的新建建筑量。新建建筑量的确定要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城市居民居住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城市空间景观的塑造及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根据现状建筑总量、规划开发用地量以及规划的土地使用和开发要求,结合城市功能发展需要,规划确定中心城其他各类建筑量为工业建筑约4500万平方米,科教文卫体等社会设施等建筑面积35004000万平方米,市政交通等其他设施建筑面积约1500万平方米。综合以上各类建筑量,中心城总建筑面积将达到58000万平方米左右,其中住宅和商业建筑面积约占了80。以629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用地计,中心城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为092(表59)。表59中心城住宅与建筑总量现状规划建筑总量(平方米)41亿58亿住宅建筑总量(平方米)24亿3638亿人均住宅建筑(平方米)2463540注不含在建建筑面积。如按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540平方米,则中心城住宅建筑总量考虑到约15的空置房和居民购买第二套房等因素,尚留有约30004000万平方米的余地。535开发强度控制建筑量的分布与城市功能区的布局、人口的疏导、交通条件、景观的塑造等有密切的关系,与建设用地的环境容量密切相关。为科学合理地使用好宝贵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分区规划借鉴国际城市土地开发的经验,进行了主要针对住宅和商业办公建筑的中心城开发强度分区研究。中心城开发强度的选择必须满足居住标准提高的住宅需求及建筑总量的控制;并有助于保持中心城的合理人口规模;有助于降低中心城的整体开发强度;有助于缓解内环内地区的过高开发强度。根据服务区位、交通区位和环境区位这三项影响强度分布的基本因素,以文化、美学、生态、技术等原则进行修正,建立中心城强度分区模型。模型将中心城划分为6个等级的强度区,级强度区主要分布在临外环绿带和城市生态绿地的街坊及复兴岛。级强度区主要分布在外环和中环之间。级强度区主要分布在中环周边和黄浦江沿线部分区段。级强度区主要分布在内环周边和苏州河、黄浦江沿线部分区段,风貌区周边街坊。、级强度控制区主要分布在市级中心和北外滩、董家渡,打浦桥地区中心等。中心城以级、级强度区为主体。风貌区作为特殊的强度区需进行专门的研究。严格控制各级居住用地的开发强度。规划保留的现状住宅容积率,浦西内环内约为29、内外环之间约为18,浦东外环以内约为15。规划新建住宅容积率,浦西内环内约为24、内外环之间约为16,浦东外环以内约为15。严格控制其它性质用地转性为住宅开发(表510、511)。引导商业办公等公共建筑向各级公共活动中心集中,严格控制一般地区内公建用地的开发强度,形成较为集聚的空间形态。严格控制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原有强度。为维护与逐步恢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特色,风貌区内不增加新的开发建设量,并适当拆除一些对环境与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和绿地(附图4开发强度控制)。表510开发地块各级强度分布表居住用地商业办公用地强度等级用地面积(公顷)百分比用地面积(公顷)百分比一级1237224198106二级99818116488三级1200218302162四级1364247713383五级44881274147六级1322411662风貌区133249852合计551010000186410000表511强度分区的控制要求市级、地区级公共活动中心强度分区商业/办公容积率高度适宜建筑层数级1015米3级2025米35级2540米58级3060米816级4080米1420级4080米20一般地区强度分区商业/办公容积率住宅容积率住宅高度住宅适宜建筑层数级100812米3级151218米46级201630米68级252045米814级302560米1218级302560米18536住宅、商办建筑量分布根据中心城人口分布导向和功能布局,规划住宅建设导向为浦西内环线以内地区,强化商务办公功能,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控制新增住宅建设规模;浦西内外环之间地区,结合人口的合理分布,适当增加住宅建设规模;浦东地区,以高品质的环境建设要求,确定合理的住宅建设规模。规划商办建筑的布局导向为重点结合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和各级专业中心以及黄浦江沿岸等地区的开发建设,引导商办建筑向集聚的布局模式发展。根据中心城住宅建筑和商业办公建筑量的估算和强度分区的控制,新建住宅量主要在浦东(表512、513),新建商业办公量结合市级中心和地区中心的建设集聚发展,重点是促进江湾五角场和真如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表512住宅建筑面积分配表单位万平方米分区保留(含)在建开发合计中央分区8980230511295北分区488015256400南分区36606354295西分区46809055585东北分区204512153260东南分区218517753960机动32053205中心城合计264351156538000表513商业办公建筑面积分配表单位万平方米分区保留(含在建商办)开发合计中央分区374512204965北分区3708601230南分区265315580西分区5506001150东北分区285295580东南分区165585750机动745745中心城合计53804620100006总体布局结构与形态61城市功能结构国际大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单中心”圈层式发展模式,对特大城市的发展有较大的制约性,对城市交通、环境产生诸多问题,许多特大城市的发展如伦敦、东京都是经历了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的过程。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为疏解城市功能、人口,避免城市的过度集聚,2001年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四个城市副中心。分区规划在落实徐家汇、花木、江湾五角场、真如四个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公共交通规划和居民可达性,建立市级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三级公共活动中心的等级、并逐步发展成网络。规划按照网格化的理念,配置资源,层层落实,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1)市级中心(包括中央商务区、副中心、市级商业街、市级商业中心、市级专业中心)位于中央分区的中央商务区(外滩、陆家嘴);人民广场市政文化中心;徐家汇和花木市级副中心;豫园、不夜城、张扬路市级商业中心;南京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和金陵东路市级商业街。位于北分区的江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大柏树市级工贸中心。位于西分区的真如市级副中心;虹桥市级涉外贸易中心。规划充分认识世博会、重要交通枢纽等地区的发展,对城市功能结构形成的潜在影响与发展锲机。世博会等的建设,将会在浦东内环外产生新的有发展潜力的城市中心,完善浦东整体中心功能的布局;西站、南站、虹桥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将会推动浦西内环外现有中心向更高级别综合发展,完善浦西内外环之间中心功能的布局。分区规划在落实徐家汇、花木、江湾五角场、真如四个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内外环线间未来城市潜力中心的培育,构筑浦东与浦西内环线外南北中心轴,与中心城历史形成的东西发展轴共同形成城市主副轴线,构筑上海多中心的整体结构,完善中心城多中心的布局,均衡城市功能与交通,带动城市边缘区功能的发展,减缓核心区的压力。(2)地区与社区中心规划通过社会设施用地的配置,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增强城市的现代服务功能。目前,中心城社会服务设施主要存在布局不均衡及部分设施配量标准较低的问题,规划突出“完善功能,提高标准,强化网格化布局”的特点,同时考虑各区的功能定位,并结合现状区位及历史发展条件,合理确定相应的规划配置标准,确保各类设施的用地。规划重点在闸北、普陀、虹口、杨浦、闵行、宝山等城市边缘区增加地区级文化、体育、医疗等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设施用地。地区中心设置主要考虑结合城市公共交通的可达性,有良好的公共交通支撑;靠近城市绿地,有良好的环境条件;位置适中,有合适的服务半径;依托城市更新,有实施的可能。规划地区中心有25个。中央分区浦西的老西门、打浦桥、中山公园、长寿、控江路5个地区中心基本形成规模,今后着重功能的完善和提高。中央分区浦东重点发展塘桥、洋泾等2个地区中心。北分区有4个地区中心,大宁地区中心已有一定基础,规模和功能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规划新增新江湾、长白、庙行地区中心。西分区有1个地区中心,北部新建上海大学地区中心。南分区有6个地区中心,完善龙华地区中心,新增南站、凌云、古美、虹桥、田林地区中心。南站具有交通、功能与用地优势,规划将作为浦西内外环间新的城市潜力中心加以培育。东北分区有3个地区中心,完善高桥地区中心,新增金杨、浦兴地区中心。东南分区有4个地区中心,完善云台地区中心,新增三林、北蔡、张江地区中心。世博会将作为浦东内外环间新的城市潜力中心加以培育。社区中心规划强化其医疗保健、文化体育、社区教育等服务功能,建成区的社区中心以改造完善为主,新开发地区以新建为主。62城市空间形态中心城廊道开敞的形态结构思想,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总体规划方案中就已有体现。1984年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中心城“多心开敞”的发展目标,2001年总体规划继续贯彻了这一思想。但城市结构楔形开敞绿地的实施并不理想,城市边缘区土地被逐步蚕食。中心城8片楔形绿地和3片建设敏感区,是实现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廊道开敞结构的关键要素。规划通过整体开发、利益协调的政策,处理好整体与地区的关系,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建设集生态环境、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向市民开放的大型公园绿地和开敞空间,防止中心城继续“摊大饼”式向外扩张,为中心城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规划在确保楔形绿地和建设敏感区实施的同时加快推进外环绿带的实施建设,加强外环线以外生态敏感区的规划管理,防止中心城向外环线以外蔓延式发展。规划充分认识世博会、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苏州河滨水景观建设对中心城整体形态发展的潜在影响与锲机,完善总体规划提出的中心城廊道开敞的布局结构。规划在进一步落实从边缘向中心的由外而内的楔形绿地和建设敏感区实施的基础上,抓住世博会、黄浦江、苏州河规划建设的锲机,将城市生态廊道与城市的历史江河结合,实现生态廊道多功能的综合生态效益,通过城市绿色通廊从中心向边缘的延伸,弥补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开敞空间的丧失。规划充分认识上海中心城形态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现实的可行性,提出创造一个由城市中心的绿肺与城市边缘的楔形绿地共同组成的适应上海发展规律的新型城市形态。规划加强保证中心城干道绿化与均匀分布的集中绿地的实施。干道两侧绿地和集中绿地的建设,在改善居住环境,满足居民日常绿地空间需求的同时,构成了高密度城市环境中的开敞空间,构成了使城市可以呼气的绿肺。7规划功能和布局71功能定位借鉴国际城市发展经验和百年城市规划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1933年“雅典宪章”提出的城市基本功能到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提出的人文城市,再到21世纪国际社会倡导的和谐城市,上海中心城未来发展,将统筹多种功能要素向和谐城市迈进。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