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证据,第1节 冰川的地质作用,第二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证据,第一节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二节 冰川旋回中碳同位素周期变化的证据,第一节 冰川的地质作用,一、地幔浮力面理论 二、冰川及其分类 三、诱发地震及冰川形成时的造海作用 四、冰川消融时的造山运动 五、古岩石壳的形成及大陆的演化 六、地球均衡调整和岩石圈具有塑性的证据,一、地幔浮力面理论,浮力面 浮力面平衡 地幔浮力面 地幔浮力面平衡,图1. 木块浸水平衡实验. A,大比重木块;B,普通比重木块;C,小比重木块;D,木块;E,加在上面的小木块;F,加在下面的小木块.,图2. 地球的内部结构. A,岩石圈;B,软流圈
2、;C,部分上地幔;D,下地幔;E,地核;F,地幔浮力面.,二、冰川及其分类,两极冰川 单极冰川,三、诱发地震及冰川形成时的造海作用,1、诱发地震主要有水库地震和矿山地震 2、冰川对地球形态的作用 3、冰川对海底扩张的作用,1、诱发地震主要有水库地震和矿山地震,(1)水库地震: 印度的Koyna水库6.4级(11-12-1967) 中国的新丰江水库6.1级(19-03-1962) (2)矿山地震: 德国东部Suna钾碱矿区5.2级(24-06-1975) 波兰Lublin铜矿区4.5级(24-03-1977) 中国湖南邵东煤矿3.2级(04-09-1997)地震,都是由于采矿或采煤引起的地震。
3、(3)发震规律,据统计发现(1981): 10m 坝高90m的11000座大坝,发生水库地震的概率为0.63%; 90m 坝高140m的大坝,发生水库地震的概率为10%; 坝高140m的大坝,发生水库地震的概率为21%。,图3. 南极冰川形成引起的造海过程. A,岩浆从洋中脊涌出;B,南极冰川;C,老岩石壳;D,软流层;E,由洋中脊处涌出岩浆形成的新海洋岩石壳.,图4. 洋中脊形成和海底扩张. A,海洋岩石壳外侧;B,海洋岩石壳内侧;C,岩浆流动方向;D,海底扩张方向;E,老洋底;F,早期形成的新洋底;G,较迟形成的新洋底;H,最后形成的新洋底.,四、冰川消融时的造山运动,1、冰川消融对地球形
4、状的作用 2、冰川形成对地槽形成的作用 3、冰川形成对火山和地震形成的作用,图5. 冰川消融引起的造山(陆)过程. A,南极冰川;B,老大陆岩石壳;C,由岩浆喷发形成的新海洋岩石壳;D,老海洋岩石壳;E,最新大陆岩石壳;F,较新大陆岩石壳.,图6. 地槽形成和造陆过程. A,岩石壳;B,早期沉积物;C,负压腔;D,后期沉积物;E,火山堆;F,类花岗岩岩浆层;G,类玄武岩岩浆层;H,玄武岩;“”示火山喷发.,图7. 岛弧的形成. A,海洋岩石圈;B,大陆岩石圈;C,软流层;D,海沟;E,负压腔;F,火山堆;“”示火山喷发.,五、古岩石壳的形成及大陆的演化,1、地球古壳的形成 2、陆核的形成 3、
5、大陆的生长和扩张,陆核的形成,图9. 陆核形成过程. a,示没有陆核的地球; b,示a图框内地壳的一部分放大;c,示地壳出现地向斜和地背斜(褶皱);d,示褶皱挤压;e,褶皱挤压拼接;f,示已出现陆核的地球。A,海盆(或地向斜或地槽);B,地背斜;C,海洋岩石圈;D,陆核.,大陆的生长和扩张,图8. 古岩石圈的形成和大陆的演化. A,古岩石圈;B次大陆岩石壳;C,陆核;D,较新形成的大陆岩石壳;E,最新大陆岩石壳;F;海洋岩石壳.,六、地球均衡调整和岩石圈具有塑性的证据,1、北美的证据 自15000年前冰川消融,哈得逊湾抬升了300米。现在,这一地区仍以每年2cm的速度抬升。经计算,如果该区域要恢复冰川前的高度,并重建重力均衡,它必须再上升80米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