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_2专题三_道德范畴st.ppt_第1页
081_2专题三_道德范畴st.ppt_第2页
081_2专题三_道德范畴st.ppt_第3页
081_2专题三_道德范畴st.ppt_第4页
081_2专题三_道德范畴st.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三 道德范畴第一节 道德范畴的概述,一、道德范畴的含义,(一)道德范畴的一般涵义 从广义上看,所谓道德范畴,就是反映和概括人类道德的各种现象及其特性、关系、等方面的本质的基本概念。,(二)道德范畴的特殊涵义 从狭义上来说,所谓道德范畴,就只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道德的主要本质,体现一定社会整体的道德要求,必须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概念。,二、道德范畴的形成过程,当人们能够对道德现象进行抽象思维时,才逐步形成了一些基本的道德范畴。,三、道德范畴在规范体系中的地位,(一)道德范畴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制约 (二)道德范畴是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三)道德范畴体

2、现人们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第二节 善与恶,善,善从词源上看,与“义”、“美”同义,都是好的意思。 说文解字:善,吉也,从言从羊,此与义、美同义。 牛津英语词典:善(good)表示赞扬的最一般的形容词,它意指在很大或至少令人满意的呈递上存在这样一些特性,这些特性或者本身值得赞美,或者对于某种目的来说是有益。,善的概念含义与其词源含义是否相同?,罗斯和艾温列举了善的概念的含义: 成功或效率 快乐或利益 满足欲望 达到目的 有用或手段善 内在善 至善 道德善,利益,能够满足需要、实现欲望、达成目的的东西; 快乐,是对需要满足、欲望实现、目的达成的心理体验。 成功,人生目的之实现; 效率是人的活动实现

3、其目的的程度。,前四种归结为:善是满足需要、实现欲望, 达成目的的效用性。 道德善,也是对于目的的效用性, 但不是对于某个个人的目的的效用性, 而是对于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的效用性。,Instrumental good Intrinsic good Ultimately good,内在善也可称之为目的善(good as an end)或者自身善(good-in-itself),是其自身而非其结果就是可欲的,就能够满足需要、就是人们追求的目的的善。 手段善也可称之为“外在善(extrinsic good),是一种其结果是可欲的,能够满足需要、从而是人们追求的目的的善,是能够产生某种自身善的结果的善

4、,是其结果而非自身成为人们追求的目的的善。,内在善与手段善的区分往往是相当的。 因为内在善往往同时也可以是手段善;反之亦然。 有没有绝对的内在的善? 至善,最高善,终极善,绝对不可能是手段善而只能是目的善的的内在善。 这种善,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幸福。 因为幸福只能是人们追求的目的,而不可能是用来达到任何目的的手段。,恶,善的反面就是恶。 不愉快 阻碍满足欲望 达不到目的 无效率 产生内在恶的东西 内在恶 至恶 道德恶,前四种:恶是阻碍满足需要、实现欲望、达成目的的效用性。 道德恶,是一种对于目的的负效用性,即对于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之负效用性。,内在恶自身恶 产生内在恶的东西结果恶 结果恶不

5、可能是人们所追求的目的,因而导致结果恶的东西不可以称为“手段恶”,而只能是结果恶。 结果是恶的东西,其自身即可能阻碍满足需要、实现欲望、达成目的,从而是恶的;也可能有利于满足需要、实现欲望、达成目的,从而是善的。 自身善而结果恶的东西,eg. 放纵、懒惰、奢侈、好色、贪杯,就其自身来说,是一种需要的满足,欲望的实现、目的的达成,因而是善的;但就其结果来说,却阻碍满足或实现更为重大的需要、欲望、目的,因而是更巨大的恶。 自身恶而结果或善或恶。,善恶的定义,根据价值范畴的研究,善与恶也就是客体的事实属性对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而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则是善与恶的标准:客体有利于满足主体需

6、要、实现主体欲望、符合主体目的的事实属性,叫做正价值,因而是所谓的善;客体有害于满足主体需要和实现主体欲望因而不符合主体目的的事实属性,叫做负价值,即所谓的恶。 孟子:“可欲之为善。”,第三节 道德义务,一、义务的涵义,所谓义务,就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基于一定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人确定的任务、活动方式及其必要性,所作的某种有意识的表达。,在人类社会,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合作, 一方面“贡献”,付给他人和社会利益; 另一方面“索取”,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利益。 “贡献”,“索取”:A. 必须而非应该的 B. 应该而非必须的 C. 应该且必须的 有所保障的“贡献”和“索取”,才能维持“社会合作”。

7、权力:为管理者所拥有且被社会承认的迫使被管理者服从的强制力量,具有必须性和应该性,是人们必须且应该服从的力量。 权力所保障的“索取”权利 权力所保障的“贡献”义务,根据权利和义务自身的内容和性质,分为: 基本权利义务和非基本权利义务。 基本的权利:生存权、人身安全权、言论自由权等,是人们必要的,起码的,最低的权利。 非基本权利:比较高级的权利,eg发财致富权,当官至贵权、成家成名权等。 基本义务:人们必须履行的旨在保障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最低的、起码的义务。 非基本义务:人们履行的比较高级、比较重要的义务(并非人人都要履行,与人们所享有的非基本权利相对应)。,二、义务的社会基础 1。义务源于现

8、实的社会关系 义务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人们在相应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2。道德义务的内容是由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所确定的。 3。只有从社会意义上才能了解对自身的义务,三、道德义务的特点,(一)道德义务不 与谋求个人权利和报偿相对应或相联系 (二)道德义务是人们自觉自愿履行的义务,“还清别人存在你这里的钱款”,这确实不是什么很高的要求,而是做人的一个基本义务。平常做到这些事情也并不难, 但有时候却很难很难-例如处在上面发生的那种情况之下。 这时,能否履行这一义务,就有赖于对义务的一种敬重心了。 在通常的时候,明智、利益、爱好可能都会支持自己去履行义务,但当我们遇到上述

9、情况、遇到履行义务将把我们投入非常窘迫的境地,甚至带来死亡时,诸如明智、爱好一类动机就会悄然撤退,我们就必须独自依靠我们对义务的纯然敬重之心来坚持履行自己的义务。 义务决非是我们喜欢就履行,不喜欢就可以不履行的事情,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能愿意履行我们的义务,甚至乐意履行我们的义务,但我们确实都可能碰到我们也许不愿意履行这义务、履行它们甚至将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少数特殊情况, 履行道德义务=道德境界。,第三节 良 心,良心的涵义,汉语中,“良”的涵义为“善”、“好”。说文解字中:“良,善也。” “心”涵义为“思想”,“意识”。(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故把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都说

10、做心。) 中国古代,良心被定义为“不忍之心”,也就是指我们常说的同情心、侧隐之心、羞耻之心等等。,在西方语言中, 良心是”conscience“(英语)、”conscience morale“(法语)、”gewissen“(德语)、”conscientia“(拉丁语)。 前缀con-,Ge-都是”共同“、”一起“的意思;后半部分的词干”-science、-wissen、-scientia“都是”知“、”知识“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共识“、”共同知晓“的意思,进而引申为道德价值意识,道德评价。 良心,就是关于好、善的心理、思想、意识,即道德意识。,?良心=个人道德价值意识? 良心固然是个人道德价值

11、意识,但个人道德价值意识却不都是良心。 eg一个人知道偷盗是恶,并谴责、痛恨某个人偷盗。这是一种个人道德评价、道德价值意识。但我们能说这是他的良心发现,说他有良心吗? 只有当他知道自己的偷盗是恶并谴责自己、痛恨自己时,我们才能说这是 他的良心发现,说他有良心。,良心是每个人自己对自己行为的道德价值的认识、认知、判断、态度、感情、体验、意向、意志、动机等一切心理反应活动: 良心的实质,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在同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上负有道德责任的主角意识和相应的自我道德评价的能力。,良心作为人类一般伦理关系和准则的心理机制,是个体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体现着个体的精神需要和利益。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为敏感、

12、最具有原创意义的构成要素。 良心在个体道德评判活动中总是以自我谴责和诘问的形式发生作用。(对?错?) 当主体自身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与良心的价值取向不相符合时,主体对自身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产生否定性评价意见。于是,良心上的诘问、不安、反省或谴责就发生了。,良心是每个人自己对自己行为的道德价值的认识、认知、判断、态度、感情、体验、意向、意志、动机等一切心理反应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如果是对自己行为所具有的正道德价值的肯定性评价,称为良心满足;如果是对自己行为所具有的负道德价值的否定性评价,便叫做良心谴责。,良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他的内容却是客观的。 首先,良心的选择和评价的标准是客观的,体现了一定社会、

13、一定经济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其次,良心的形成也是一个客观过程。良心的形成具有个体性特征。良心的形成取决于本人的社会实践,包括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他参与的社会斗争和活动,他所受的教育和影响,他的文化素养,他自我修养的努力程度。,良心的形成:天生故有的 VS 后天产生的 良心是长期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是由于人们道德生活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绵羊意识内疚感、羞耻感良心,良心的特点 是一种隐藏在人们内心世界的高层次心理活动,是人们内在的精神力量。(内在性) 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一种不需要外来强制的主动行为。良心在人们的社会道德生活中起着命令的作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命令,是一种内心的需要。(主动性) 良

14、心形成以后不会轻易改变,具有较大的稳定性,相当长时期里都在内心起着指挥的作用,不断调整人们内心的矛盾,拒绝不道德行为,从事道德行为。对在强大外力下做出的违心行为也会予以谴责。(持久性) 有强烈的阶级性、集团性和民族性 相对独立性。 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良心在道德行为过程中的作用,( 一)在行为前,良心对选择行为的动机起着机制作用 (二)在行为进行中,良心起着监督作用 (三)在行为之后,良心对行为的后果和影响进行评价,良心使人遵守道德,但为什么社会上还是有不遵守道德的人?难道他们没有良心? 富切斯:“现在我们比过去更明白,良心并不是支配生活的惟一权威。决定我们生活中的行为、制约人类自由的权威是很

15、多的。” 良心强弱与遵守道德以及利害人己的关系成正比!,良心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没有良心,就没有人的自觉的道德行为。或者说虽有某种道德行为,但如果缺乏良心,就会失去自尊和自律的性质,成为一种纯粹的由外在因素所强制的行为,符合道德本质的行为就会丧失殆尽。,良心是每个人的自我道德评价。良心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法庭。 良心在对别人的评价中也会发生作用吗? 这种评价,常常是将自己放到对方的境况中去进行反思,去发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其实,这依然是对自我行为的评价。如果在对自己的行为、他人的处境以及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方面的反思中受到了良心谴责,就会作出否定的结论。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设身处地”、“将心比

16、心”。,名誉是人们相互的,外部的道德评价,是自己对他人和他人对自己的行为的道德评价,是自己对他人和他人对自己行为的道德价值的意识,是自己对他人和他人对自己的行为的道德价值的认识、认知、判断、态度、感情、体验、意向、意志、动机等一切心理反应活动: 这种心理活动如果是自己对他人或他人对自己的行为所具有的正道德价值的肯定性评价,便是荣誉,如果是自己对他人或他人对自己的行为所具有的负道德价值的否定性评价,则是所谓的舆论谴责。,例一,我对穷人和弱者有一种深切的同情,常常救济、帮助他们。别人都说我做得对,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多有与我结交之意。 例二,我嫉妒张三,造谣以中伤。同行们说我心术不正,人人义愤填膺,

17、个个有让我公开道歉之意。 例一是他人对我的行为的肯定性的道德评价,所以叫做荣誉。 例二是他人对的行为的否定性的道德评价,因而叫做舆论谴责。,名誉是外在呼声,是人们相互的,外部的道德评价,是自己对他人和他人对自己的行为的道德评价;反之,良心是内在的心声,是每个人自身内部的道德评价,是自己对自己的行为的道德评价。 当自己像自己评价他人那样或者像他人评价自己那样来评价自己时,名誉便成了良心:良心是名誉的内化。当自己像评价自己那样来评价他人时,良心便成了名誉:名誉是良心的外化。,“众人所指,无病而死” 与 “ 众口铄金” 名誉(荣誉和舆论谴责)使人遵守道德的巨大力量。往往强大于良心。 良心是一种使人遭

18、受到的的无负作用的力量,而名誉是一种使人遵守道德的有负作用的力量。,良心是每个人自身的内在的力量,因而是无可逃避的;它总是使人真诚地遵守道德。 名誉是外部力量,是可逃避的:既可能使人真诚地遵守道德,也可能使人假装遵守道德。 面对名誉,每个人有两种相反的选择: 1。名誉的巨大力量使他产生了与自己良心一致的名誉心,即对光荣的渴求。凭着自己的良心追求光荣,真诚待人对待社会。遵守道德赢得荣誉避免舆论谴责。 2。名誉的巨大力量使他产生了与自己的良心相反的名誉心,即虚荣心。昧良心追求虚荣,欺骗他人和社会。设法使他人相信自己遵守道德,从而赢得荣誉避免舆论谴责。,良心是自己对自己行为的意识,因而总是与自己事实

19、如何相符; 名誉是对别人行为的认识,因而容易发生错误:徒有虚名或者枉受诋毁。 屈己从众、丧失自我的人总是得到荣誉;而热爱自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却总是遭受舆论谴责。 名誉负作用: 使人们发生自我异化,不得不放弃自由、违背自我意志而屈从社会和他人意志,从而赢得社会和他人的赞誉。,当每个人的名誉与良心发生冲突时,怎么做? 陷入虚荣背离道德还是抛弃虚荣而遵守道德。 斯密称名誉是可能错误的“直接审判”,而良心是从来不会错判的“高级法庭”。 卢梭由衷赞美:良心呀!良心!你是圣洁的本能,永不消失的天国的声音。是你在妥妥当当地引导一个虽然蒙昧无知然而聪明和自由的人,是你在不差不错地判断善恶,使人同上帝相似!是

20、你使人的天性善良和行为合乎道德。没有你,我就感觉不到我身上有优于禽兽的地方;没有你,我就只能按我没有条理见解和没有准绳的理智可悲地做了一桩错事又一桩错事。,第四节 人 道,何谓人道?,礼记云:“亲亲、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所谓人道,是人所当行之道,是人的一切行为规范总和,因而包括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仁礼智信、杀人偿命、借债还钱等等一切道德和法律规范。 史记说:“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万民也。”,人道 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道德原则,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那里,是指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

21、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这是人道主义最初的含义。在15世纪,人道主义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即要求通过学习和发扬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人道主义反对封建教会专制,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人道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人本身是最高的价值或尊严。 原因一,每个人的一切利益,都是人类社会给予的:人类社会对于每个人具有最高效用、最高价值。而人类社会又是个人之和。 原因二,社会等一切事物都不过是为人本身服务的手段而已。人是目的,是评价社会及其发展等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 康德:“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能被其他东西所代替,这是等价;与此相反,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代替,才是尊严。”,人道主义是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从而主张善待一切人、爱一切人、把一切人都当作人来看待的思想体系。即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从而主张把人当人看的思想体系。 人本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