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热处理》PPT课件.ppt_第1页
《金属材料热处理》PPT课件.ppt_第2页
《金属材料热处理》PPT课件.ppt_第3页
《金属材料热处理》PPT课件.ppt_第4页
《金属材料热处理》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 热处理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钢的热处理 第三节 固溶与时效处理,(二) 金属材料热处理,在铸造、压力加工和焊接成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组织缺陷。对金属材料进行热处理主要源于提高其综合机械性能,符合材料在设计和制备过程中所遵循的“成分组织性能”的原则。,第一节 热处理的理论基础,热处理是将金属材料以一定的速度加热到预定温度并保持预定的时间,再以预定的冷却速度进行冷却的综合工艺方法。,金属材料的强化机制,固溶强化:,当合金由单相固溶体构成时,随溶质原子含量的增加,其塑性变形抗力大大提高,表现为强度和硬度上升,塑性和韧性值下降。,细晶强化:,合金的晶粒越细小,内部的晶粒和晶界的数目就越 多。

2、细晶强化利用晶界上原子排列的不规则性,原子能 量高这一特点,对材料进行强化。,双晶粒的拉伸试验说明:晶界对形变有阻碍作用。,双晶粒拉伸示意图,低碳钢的s 与晶粒大小的关系,加工硬化:,加工硬化是指金属材料随着塑性变形程度的增加,强 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加工硬化(冷变 形)是热处理不能强化的金属材料的主要强化方法。,时效强化:,时效强化是指获得过饱和固溶体后,在一定温度下保温析出过渡相、第二相等而实现对材料强化的方法。,第二相强化(弥散强化):,通过各种工艺手段使第二相质点弥散分布,可以阻碍合金内部的位错运动,从而提高合金强度的方法。 第二相一般指各种化合物质点。,复合强化:,利

3、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强化方法,来达到塑性金属 材料强化的目的。,固态相变,塑性金属材料的强化机制表明:通过热处理中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使合金产生固态相变,从而合金组织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材料性能产生变化。,固态相变是指固态物质在温度、压力、电场、磁场改变时,从一种组织结构会转变成另一种组织结构。,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固态相变主要是指温度改变而产生的相变。固态相变主要包括三种基本变化:1)晶体结构的变化;2)化学成分的变化;3)有序程度的变化。一种相变可同时包括一种、两种或三种变化。,钢铁材料热处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方式借以改变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的一种工艺方法,其基本内容包括热处理原理及热处理工艺两大方面

4、。,第二节 钢的热处理,钢铁材料的强韧化重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对钢铁材料实施热处理;二是通过调整钢的化学成分,加入合金元素(亦即钢的合金化原理),以改善钢的性能。,钢的热处理原理,钢的热处理相变温度,钢在加热时,实际转变温度往往要偏离平衡的临界温度,冷却时也是如此。随着加热和冷却速度的增加,滞后,现象将越加严重。通常把加热时的临界温度标以字母“C”,如AC1、AC3、ACm等;把冷却时的临界温度标以字母“r”,如Ar1、Ar3、Arm等。,加热时钢的组织转变,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钢在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又称为奥氏体化。以共析钢的奥氏体形成过程为例。,3)残留渗碳体的溶解: 铁素体全部消失以后,仍

5、有部 分剩余渗碳体未溶解,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剩余渗碳 体不断地溶入到奥氏体中去,直至全部消失。,1)奥氏体形核:奥氏体的晶核优先在铁素体与渗碳体 的界面上形成。,2)奥氏体晶核长大: 奥氏体晶核形成以后,依靠铁、 碳原子的扩散,使铁素体不断向奥氏体转变和渗碳体不 断溶入到奥氏体中去而进行的。,4)奥氏体均匀化: 渗碳体全部溶解完毕时,奥氏体的 成分是不均匀的,只有延长保温时间,通过碳原子的扩 散才能获得均匀化的奥氏体。,亚共析钢的加热过程:,过共析钢的加热过程:,冷却时钢的组织转变,1、钢的冷却方式 热处理时常用的冷却方 式有两种:一是等温冷却 (常用于理论研究);二是 连续冷却(常用于生产

6、)。,1)等温冷却试验: (a) 首先将若干薄圆片状试样放入锡熔炉中,在高于共析温度的条件下进行奥氏体化;(b)将上述奥氏体化后的试样迅速放入另一锡熔炉保温,炉温低于共析温度;(c)依据试样保温时间的差异,分别从炉中取出试样,置于水中快冷; (d)磨制金相试 样,并观察显微 组织。,在不同温度重复上述等温转变试验,可根据试验结 果绘制出奥氏体钢的等温冷却曲线。,曲线的左边一条线为过冷奥氏体转变开始线;右边一条线为过冷奥氏体转变终了线。该曲线下部还有两条水平线,分别表示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Ms线和转变结束温度Mf线。,2)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曲线曲线分析,在C曲线中,在不同过冷奥氏体开始出

7、现组织转变的时间不同,这段时间称为“孕育期”。其中,以C曲线最突出处(凸点)所对应的温度孕育期最短。,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曲线形似“C”字,故俗称C曲线,反应了“温度时间转变量”的关系,所以C曲线又称为TTT图(Temperature-TimeTransformation Diagram)。,3、非共析成分碳钢的等温转变,非共析钢的C曲线与共析钢的C曲线不同。区别在于: 亚共析钢曲线左移,在其上方多了一条过冷奥氏体转变 为铁素体的转变 开始线; 过共析钢曲 线右移,在其上 方多了一条过冷 奥氏体析出二次 渗碳体的开始线。,亚共析钢的等温转变图,4、共析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曲线(TTT图)反应了过

8、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全貌,但在实际生产中,钢的热处理大多是采用连续冷却,因此,测出奥氏体的连续冷却曲线,即CCT图(右图阴影部分),有很大的现实意义。,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 Diagram,临界冷却速度:是指使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直接转变成 马氏体而不发生其它转变的最小冷却速度,即临界淬火 速度。,钢的普通热处理,退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进行保温,缓冷至600以下,再空冷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各种退火和正火的一般加热范围,常用退火工艺制度小结,正 火(俗称常化),正火将钢加热到AC3 或ACm以上温度30-50并保温,出炉空冷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由于正

9、火比退火加热温度略高,冷却速度大,故珠光体的分散度大,先共析铁素体的数量少,因而正火后强度、硬度较高。,正火的应用: 用正火作为性能要求的一般结构件的最终热处理。 亚共析钢采用正火来调整硬度,改切削加工性能。 过共析钢的正火可消除网状碳化物。,淬 火,1、定义:淬火是将钢加热到AC1或 AC3以上温度并保温,出炉快速冷却,使奥氏体转变成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b)冷却速度超过临界冷却速度; (c)在MsMf温度范围使过冷奥氏体发生马氏体转变。,马氏体形成过程示意图,板条马氏体,片状马氏体,W(C)0.60%时:形成片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片状马氏体内部的亚结构主要是孪晶。因此,片状马氏体又

10、称为孪晶马氏体。,0.20 %W(C)0.60%时:形成上述两种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含碳量越高,条状马氏体量越少而片状马氏体量越多。,4)马氏体的力学性能,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主要取决于它的亚结构。在相同屈服强度条件下,板条(位错)型马氏体比片状(孪晶)型马氏体的韧性好得多。,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通常情况是随含碳量的增加而升高。,将钢加热到Ac1或Ac3以上,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快速冷却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4、钢的淬火工艺,2)淬火保温时间,淬火保温时间主要根据钢的成分特点、加热介质和零件尺寸来确定。,(a)含碳量越高,含合金元素越多,导热性越差,则保温时间就越

11、长;,(b)零件尺寸越大,保温时间越长;,(c)生产中常根据经验确定保温时间;,3)淬火冷却速度,淬火冷却介质选择的原则: (a)为保证获得马氏体组织,要求V冷却V临界; (b)为保证零件不因淬火应力而开裂,要求V冷却不应太 大,应该选择合适的冷却介质。,采用有机物和无机物等配制而成的水溶性聚合物淬火介质,和淬火油改性添加剂,由于冷却能力可调整,使用中介质浓度可简便测定,有减少变形、防止淬裂,不锈蚀、免清洗、 无味、无烟雾、不着火,使用温度高,环保、少无污染,正常消耗是传统油淬火的40%等特点,因而在国外已普及推广应用。 但我国仍普遍采用通用的矿物油,一定比例的氯化钠水溶液、碱溶液及硝盐溶液为

12、冷却介质。因而造成严重的污染。,5、常用淬火冷却方法,为了保证获得所需淬火组织,又要防止变形和开裂,必须采用已有的淬火介质再配以各种冷却方法才能解决。,通常的淬火方法 包括单液淬火、 双液淬火、分级 淬火和等温淬火 等,如图所示。,6、钢的淬透性和淬硬性,钢的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其大小通常用规定条件下淬火获得淬透层的深度(又称有效淬硬深度)的距离作为淬透层深度。,生产中也常用临界淬火直径表示钢的淬透性。所谓临界淬火直径,是指圆棒试样在某介质中淬火时所能得到的最大淬透直径(即心部被淬成半马氏体的最大直径),用Do表示。在相同冷却条件下,Do越大,钢的淬透性越好。,淬透性的应用:

13、 (1)淬透性大的工件易淬透,组织和性能均匀一致; (2)淬火性大的工件在淬火时,可选用冷却能力较小的 淬火介质以减小淬火应力。 (3)对受力大而复杂的工件,为确保组织性能均匀一致,可选用淬透性大的钢。 (4)当要求工件表面硬度高,而心部韧性好时,可选用 低淬透性钢。,钢的淬硬性是指淬火后马氏体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淬硬性主要决定于马氏体的碳含量。,回 火,1、定义:回火是把淬火后的钢件,重新加热到A1以下某一 温度,经保温后空冷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2、目的:淬火钢件经回火可以减少或消除淬火应力,稳定组织,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从而使钢的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得到适当配合,以满足不同工件的性能要

14、求。,第二阶段(230280):马氏体继续分解,同时残余奥氏体转变为过饱和固溶体与碳化物,得到回火马氏体组织。,第三阶段(260360):马氏体继续分解,碳原子继续析出使过饱和固溶体转变为铁素体;回火马氏体中的FexC 转变为稳定的粒状渗碳体,得到铁素体和极细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即回火屈氏体。,第四阶段(400以上):碳化物聚集长大,温度越高碳化物越大,得到粒状碳化物与铁素体的机械混合物,即回火索氏体。,回火的目的是降低应力和脆性,获得回火马氏体组织,使钢具有高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低温回火一般用来处理要求高硬度和高耐磨性的工件,如刀具、量具、滚动轴承和渗碳件等。(HRC60),4、回火的种类

15、:,1)低温回火(150250),3)高温回火(500650),回火的目的是具备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较高的强度、塑性、韧性),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一般把淬火加高温回火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适用于中碳结构钢制作的曲轴、连杆、连杆螺栓、汽车拖拉机半轴、机床主轴及齿轮等重要机器零件。(28HRC33),需要指出,有些钢在250400和450650的范围内回火时,其冲击韧性比在较低温度回火时还显著下降,这种脆化现象称为回火脆性。在250400回火时出现的脆性称为低温回火脆性,又叫,第一类回火脆性;而在450650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出现的脆性称为高温回火脆性,也叫第二类回火脆性。,为防止低温回火脆性,

16、通常的办法是避免在脆化温度范围内回火。防止高温回火脆性的方法是加热后快冷。,钢的表面热处理,钢的表面淬火,表面淬火是将工件表面快速加热到淬火温度,然后迅速冷却,仅使表面层获得淬火组织,而心部仍保持淬火前组织的热处理方法。,2、感应表面淬火:,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特点: 淬火温度高于一般淬火温度。 淬火后马氏体晶粒细化,表 层硬度比普通淬火高23HRC。 表层存在很大的残余压应力。 不易产生变形和氧化脱碳。 易于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感应加热淬火后,为了减 小淬火应力和降低脆性,需进行170200低温回火。,感应加热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表层感应电流密度大,温度高;心部几乎不受热。,钢的化学热处理是指

17、将工件放在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保温,使介质中分解出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的活性原子被钢件表面吸附并向表层扩散,从而改变其表层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一种热处理工艺方法。,钢的化学热处理,基本过程: 钢件加热时,化学介质分解出渗入元素的活性原子; 活性原子被钢件表面吸附和溶解; 原子由表面向内部扩散,形成一定的扩散层。,将钢放入渗碳的介质中加热并保温,使活性碳原子,1、钢的渗碳:,渗入钢的表层的工艺称为渗碳。其目的是通过渗碳及随后的淬火和低温回火,使表面获得高碳回火马氏体,具有高硬度、耐磨性和抗疲劳性能;而心部为低碳回火马氏体或索氏体,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良好的韧性配合。,气体渗碳示意图,1)渗碳方法 渗碳

18、方法有气体渗碳、固体渗碳和液体渗碳。目前广泛应用的是气体渗碳法。,2)渗碳后的组织 常用于渗碳的钢为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如15、20、20Cr、20CrMnTi、12CrNi3等。渗碳后缓冷组织自表面至心部依次为:过共析组织(珠光体+碳化物)、共析组织(珠光体)、亚共析组织(珠光体+铁素体)的过渡区,直至心部的原始组织。,3)渗碳后的热处理 渗碳后的热处理方法有:直接淬火法、一次淬火法和二次淬火法。,渗碳后的淬火和低温回火示意图,2、钢的渗氮:,渗氮俗称氮化,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使活性氮原子渗入工件表面,在钢件表面获得一定深度的富氮硬化层的热处理工艺。其目的是提高零件表面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热硬性和耐蚀性等。,2)渗氮后的组织,碳氮共渗新介质的研制是金属热处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早期使用的NaCN等氰盐均有剧毒,现已禁用。新一代碳氮共渗介质往往同时考虑工艺性能和环保两方面的因素。常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