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气候变异及其机理_第1页
夏季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气候变异及其机理_第2页
夏季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气候变异及其机理_第3页
夏季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气候变异及其机理_第4页
夏季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气候变异及其机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夏季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气候变异及其机理第24卷第2期2009年2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SINEARTHSCIENCEVoI.24No.2Feb.,2009文章编号:10018166(2009)02-012309夏季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气候变异及其机理陆日宇,富元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北京100029)摘要:夏季东亚气候异常和西北太平洋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为不同纬度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由于这一地区的不同纬度间相互作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具有重要的影响,最近20年,对这种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三维空间分布,形成机理,

2、及其与欧亚大陆遥相关波列和热带海温的关系等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侧重点放在近10年以来的研究if_作,并对还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关键词:东亚;西北太平洋;气候异常;不同纬度间相互作用;欧亚大陆遥相关波列;热带海温中图分类号:P467;P722文献标志码:A1引言东亚地区位于地球上最大的大陆东部,最大的海洋西部.这种地理位置特点导致东亚季风为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季风,季风决定着东亚地区大部分的气候变异和灾害.夏季的西南风和冬季的东北风贯穿于热带和中高纬之间,这一地区不同纬度间的相互作用极为强烈,并强烈地影响东亚气候,使得东亚季风系统的变化规律极为复杂,气候呈现多变的特征.

3、对东亚季风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改进我国的气候预测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认识全球能量和水循环机理也大有帮助.此外,东亚人口近20亿,这么高的人口密度使得我们对气候变化和气候灾害十分敏感.我国地处东亚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与韩国,日本一样,气候变异受东亚季风的控制.旱涝,高温酷暑等气候灾害严重地影响着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以我国为例,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由于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6%.东亚季风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导致我国东部地区经常出现严重的旱涝等气候灾害.对东亚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特征和机理已经有了广泛的研究.尽管由于影响因子众多,物理过程复杂等

4、原因,这两个时问尺度的变化规律还远没有得到完全的揭示,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这些认识在近来的一系列综述性文章中得到了很好的阐述.东亚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不仅受到热带海温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南一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高原积雪,海冰等的影响.由于东亚季风系统的变化规律极为复杂,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多.作者在本文中着重讨论东亚气候和西北太平洋气候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并讨论东亚一西北太平洋气候变异和ENSO之间的关系.2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气候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夏季东亚气候异常和西北太平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对这种联系的认识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有了数

5、年的卫星观测资料才得到的.在此之收稿日期:2008-06-23;修回日期:2008.12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东亚和西北太平洋气候变异及其模拟(编号:40810059005);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东亚夏季风系统中不同纬度间的相互作用(编号:40725016)资助.作者简介:陆日宇(1967一),男,黑龙江五常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东亚季风与气候动力学研究.E-mail:124地球科学进展第24卷前,因为海洋上缺少观测资料,我们对西北太平洋的气候异常了解甚少.陶诗言等对20世纪7080年代前半期东亚季风的研究进行了非常全面的综述,为此后

6、国内外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得到了广泛的引用.就在同一年,黄荣辉等,Nitta_3J分别提出东亚气候和西北太平洋气候之间存在着联系,而这种联系是通过大气遥相关建立起来的,即EAP(东亚一太平洋)和PJ(太平洋一日本)型遥相关.这些研究首次明确提出了东亚和西北太平洋气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引发了随后大量的相关研究.Kurihara等利用正压模式,指出菲律宾附近的大气对流可以激发出北传的罗斯贝波.随后的研究j证实了东亚和西北太平洋气候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并做了有意义的补充,如Tsuyuki等发现东亚和西北太平洋气候之间的关系在8月份比较强,而在6月份却比较弱.这些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暖池上空大

7、气对流异常产生北传的罗斯贝波,进而影响东亚气候.进入21世纪后,对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气候联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首先,中纬度欧亚大陆上的遥相关波列对东亚一西北太平洋气候的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关注.其次,对EAP(东亚一太平洋)和PJ(太平洋一日本)遥相关型的各个组成部分,三维空间分布,形成机理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分别对这两部分进行详细介绍.2.1欧亚大陆上的遥相关波列对东亚一西北太平洋气候的影响Krishnan等利用较长期的观测资料,说明日本和印度初夏(6月和7月)降水量之间存在负的相关关系,并通过西太平洋和欧亚大陆中纬度两条大气遥相关波列对这种联系进行了解释.实际上,夏季印度降水和东亚

8、降水之间的联系在20世纪8090年代就得到的关注j,其中最密切的应该是印度降水和华北降水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根据Krishnan等_9的研究结果,欧亚大陆上的东西向大气遥相关波列和西太平洋上的南北向波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对东亚气候异常进行研究时,除了关注西太平洋上的南北向波列之外,还应该关注欧亚大陆上的大气遥相关波列.尽管在此之前已有研究说明欧亚大陆东西向波列和西太平洋一东亚南北向波列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但由于这两条波列之间的关系比较弱,因而相关的机理解释还很不清楚.最近,布和朝鲁等副分析了梅雨期EAP事件的演变特征,指出在欧亚大陆中高纬及亚洲急流区向下游频散的罗斯贝波和东亚沿岸经

9、向频散的波列相互作用,相互锁定.Krishnan等的研究结果中也有一些令人费解的地方.如EAP或PJ型遥相关在8月最明显,而为什么他们给出的欧亚大陆东西向波列和西太平洋一东亚南北向波列之问的联系是在6,7月?此外,应该注意到在他们的研究结果中,两条波列之问的联系是通过日本降水异常得出的,因而,他们的研究也未能给出普遍情况下,两条波列之间具体有什么样的联系.对此,Wakabayashi等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给出了欧亚大陆波列(细化为3种波列)和PJ型波列在夏季和其中各月对日本气温的相对贡献大小,认为PIJ型波列和欧亚大陆沿着急流的波列都可以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或东退,对东亚气候起到的影响作

10、用也最明显.陆日宇等利用夏季对流层上层经向风场的独特性质,发现了沿着北非到东亚的西风急流存在一个明显的遥相关型,提出通过沿西风急流遥相关型,东亚夏季风可以受到印度季风,甚至大西洋地区热源异常的影响.他们根据观测资料分析的结果,指出该遥相关型是由沿西风急流传播的罗斯贝波波列引起的.一般在分析大气中存在的遥相关型时,利用的气象要素有位势高度,流函数,涡度等,但这些要素都与急流有着密切的联系,急流的微小变动都会引起这些要素的剧烈变化,而由于急流随着季节演变会表现出明显的变动,因而利用这些传统的要素进行遥相关型分析时,急流变动引起的噪音往往会掩盖遥相关型的信号.因此,由于分析的要素不合适,尽管以前理论

11、研究曾指出急流可以起到波导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大气中一直未能发现沿着急流的遥相关型.经向风场较少受急流变动的影响,由于这一独特的性质,所以它所描述的遥相关型比利用其他要素得到的遥相关型具有更明确的物理意义和清晰得多的图像,因而也就能发现以往不能发现的信息.随后,沿着欧亚大陆高空西风急流东传的大气准定常波在许多研究结果中得到了证实.Enomoto等将这种波列称为丝绸之路(SilkRoad)遥相关型,因为夏季欧亚高空西风急流所处的纬度大致为40.N,恰巧为丝绸之路所在的纬度.除了这种沿急流传播的波列之外,欧亚大陆夏季还有其他的波列,它们也能够对东亚气候产生影响H,值得我们注意.第2期陆日宇等:夏季东

12、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气候变异及其机理1252.2东亚一西北太平洋经向遥相关进入21世纪后,对EAP(东亚一太平洋)和PJ(太平洋一日本)型遥相关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首先,EAP和PJ遥相关型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扩展,由原来的正负相间波列扩展为涉及东亚季风系统各主要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范畴.在较广泛的意义上讲,东亚季风系统的这些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中高纬环流(特别是东北亚阻高),东亚高空急流,西太平洋副高等.除了这些大气环流因子之外,还有典型的副热带雨带(梅雨雨带)和热带西太平洋大气对流等.这些因子所处的经度接近,均大体处在110160.E经度范围内,它们之间的关系突出表现为不同纬度问的相互作用.如副热

13、带雨带和热带西太平洋大气对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位相结构.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存在的这种不同纬度问相互作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这些大气环流因子中,与我国气候异常关系最密切的是西太平洋副高和东亚高空急流.东亚夏季降水雨带自我国东部地区,经朝鲜半岛和日本,向东北方向伸展至西太平洋,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国的降水异常是东亚季风副热带降水异常的局地表现.这个雨带一般处于西太平洋副高和东亚高空急流之间,即位于西太平洋副高以北,东亚高空急流以南.西太副高在东亚夏季风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它西北侧的低空西南气流向东亚地区输送大量的水汽,起着维持东亚夏季雨带水汽供应的作用.因而,西太

14、副高的强度,位置,形态强烈地影响着副热带雨带.然而,副高变化的机理却相当复杂.副高的变化大体上可以看作是西北太平洋气旋/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而这种气旋/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又和菲律宾海大气对流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西北太平洋气旋/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菲律宾海大气对流都与西北太平洋和东亚地区夏季经向遥相关型有着密切的关系23.陆日宇等利用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表明菲律宾海上空的大气对流异常通过激发出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气旋或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可以显着影响副高的东西偏移.热带大气对流年际变化明显的区域正好位于菲律宾海,因此这一事实也说明了西太副高之所以多变的原因.事实上,夏季整个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对流层低层大气

15、环流年际变率最大的地区位于西北太平洋,正好是副高的西侧.但是,为什么菲律宾海上空的大气对流年际变率最大?目前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同副高一样,东亚高空急流的变化也与东亚降水异常关系密切.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相对于东亚高空急流的强度,急流的南北偏移与东亚夏季雨带降水量的多少关系更为密切30_.事实上,急流的最主要变化特征在夏季就表现为急流轴的南北偏移,其次为急流轴的强弱变化.东亚高空急流的南北偏移不仅与东亚降水异常有密切的关系,它还和菲律宾海大气对流的异常有关.于是,在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东亚高空急流,东亚雨带,副高和菲律宾海大气对流自北向南构成相互关系十分密切的典型因子,这些因子是东亚

16、夏季风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问的关系表现为这一地区强烈的不同纬度问相互作用.夏季,东亚高空急流轴先是北移,7月中下旬左右到达最北的位置,随后再逐渐南移l1j.除了这种南北移动,东亚高空急流的季节变化还清楚地表现为急流中心的东西移动.有趣的是,急流中心在夏季也是先西移,7月中下旬到达最西点,随后再逐渐东移,这种变化特征与急流的南北移动在时间上吻合得非常好.目前还不清楚东亚高空急流轴的南北移动和急流中心的东西移动之间为什么有这种对应关系.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东西向的形态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异常也有影响.杜银等发现当东亚西风急流主体位于西太平洋上空时,有利于在长江下游形成集中的强降水区域;而当高空

17、西风急流位于东亚大陆上空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强的降水区域.最初,EAP或PJ遥相关型被认为是由热带的热力异常激发引起的.近年来,对这种经向遥相关型异常的形成原因有了新的认识.Kosaka等认为除了热带热力异常激发以外,西北太平洋和东亚地区夏季经向遥相关可以从这一地区具有独特结构的平均气流中获得能量,从而得到维持.此外,陆日宇等钊则认为梅雨雨带降水异常对维持环流遥相关型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们从环流和降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人手,表明副热带降水异常可以对大尺度环流产生显着的影响,从而对环流和降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以往的研究大都把梅雨雨带当作是其他因子影响的结果,从而忽视了梅雨雨

18、带对东亚季风系统其他分量的可能影响.事实上,夏季梅雨雨带的降水量与热带地区的降水量量级相当,也是个巨大的热源,而且还具有十分显着的季内和年际变化特征,因此梅雨雨带完全126地球科学进展第24卷有可能对东亚季风系统的其他分量产生明显的影响.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东亚一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不同纬度间相互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北半球,可能还受到南半球环流变化的影响.如马斯克林高压的异常可引起澳大利亚高压及越赤道气流的变化,并通过平流过程进一步影响到副高和东亚气候粥J.此外,南极涛动也与东亚气候的年际异常有关联3941.研究表明这种不同纬度问的相互作用可能主要来自于大气内部动力过程,也就是说,东亚和西北太平洋上的

19、气候异常具有一定程度上独立于海温的自身变化规律.陆日宇等分析了对流层低层西太平洋夏季大气环流年际变化的主要模态,并研究了这些模态的可预测性问题.其中,第一模态可称之为热带模态,信号主要出现在热带地区,受海温的影响比较明显;第二模态可称之为经向模态,信号在西太平洋呈南北向的遥相关型分布,主要受大气内动力过程的控制.因此,东亚季风系统的年际变化规律之所以复杂,其原因可以认为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首先,影响东亚季风系统的外部强迫因子众多;其次,东亚季风系统有着显着的自身变化规律.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东亚和西北太平洋这种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如何与ENSO循环等外部强迫因子相互作用,而且,东亚和西北太平洋这种南

20、北向的大气遥相关型在不同的模式中会有怎样的表现也尚待研究.3ENSO对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气候的影响影响东亚季风系统的外部强迫因子众多,但是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大体上可以说这些众多的因子中,以厄尔尼诺一南方涛动(ENSO)对东亚季风的影响最主要,因而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这部分的研究结果非常多,本文不可能进行全面的叙述.因此,我们选择其中的两个方面做有关的回顾,即东亚一西北太平洋地区夏季气候异常与ENSO位相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表现出来的年代际变化.3.1东亚一西北太平洋地区夏季气候异常与ENSo位相ENSO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一般认为是通过西太平洋作为中间媒介的.黄荣辉等指出我国夏季降水异常与

21、ENSO的变化位相有关,在ENSO发展期,西太平洋海温偏低,菲律宾附近大气对流减弱,副高减弱,导致江淮降水增加;而在ENSO衰减期,上述情况正好相反.张人禾等分析了ElNi.对东亚大气环流和我国降水的影响,认为夏季E1Nifio成熟期时,西太平洋副高偏话,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而华北和华南降水偏少.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西太平洋作为中间媒介,在ENSO影响东亚夏季风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西太副高更是起到关键的作用.Chou等进一步细化了ENSO循环过程,并讨论了各种情况下的西北太平洋气候异常.Wang等进一步指出从冬季持续到初夏的西北太平洋气旋/反气旋异常起着将冬季E1Nif

22、io信号传递到夏季,并影响东亚夏季风的作用.他们认为,西北太平洋上的气旋/反气旋异常与其下的海温异常构成一个正反馈过程,从而可以持续比较长的时间.但是,西北太平洋上与ENSO有关的海温异常到夏季时,信号十分微弱,这是利用气旋/反气旋一海温正反馈作用解释夏季气候异常是面临的一个问题.因此,近年来,为解释盛期往往在冬季的ENSO如何延迟影响夏季东亚一西北太平洋气候异常,进行了一些数值模拟研究.Terao等副利用一个简单模式,指出在ENSO衰减期的夏季,由于印度洋暖海温和太平洋冷海温的共同作用,使得赤道西太平洋出现东风异常,因而在其北侧因负涡度异常引起艾克曼(Ekman)抽吸减弱,导致大气对流减弱,

23、并在西北太平洋激发出反气旋异常.观测资料分析也表明,夏季菲律宾海大气对流异常在前期主要对应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而在同期主要对应北印度洋海温异常.最近的模拟结果表明,印度洋就像一个电容器,能够把前冬ENSO信号暂时储存起来,维持到夏季,并影响夏季西太副高和东亚气候J.因此,当考虑ENSO的影响时,不仅要考虑太平洋海温异常,还要考虑到与ENSO相关联的印度洋海温异常,即ENSO耦合模态l5.Chen等研究了ENSO和台湾春季降水异常之间的关系,指出尽管大部分厄尔尼诺(拉尼娜)对应着台湾多雨(少雨),但也有一些例外的个例.他们分析发现,在这些例外的个例中,印度洋海温异常不再像大多数年份那样,与赤

24、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保持同号,而是呈相反的异常.这一研究结果说明,一方面,印度洋起着储存ENSO信号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印度洋海温变化中还有独立于ENSO的分量,这种独立于ENSO的变化分量可以影响ENSO第2期陆日宇等:夏季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气候变异及其机理l27和东亚地区降水异常之间的关系.目前在研究印度洋海温异常的影响时,往往利用海温强迫的大气环流模式,这一点在印度洋海温变化只是被动地受大气强迫影响时可能是不合适的.在大气环流模式中,加入印度洋海温异常,会导致海温和降水量之问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在观测中并没有这种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印度洋海温异常除受到ENSO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独立

25、于ENSO的印度洋本身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西北太平洋气候异常具有23年和36年两种不同的时间尺度变化.,这两种不同的时间尺度变化所对应的环流和海温异常具有不同的特点,进而和ENSO的关系也不同.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规律十分复杂,印度洋在冬季ENSO延迟影响夏季东亚一西北太平洋气候异常中起到的作用还须进一步研究,证实.东亚降水异常不仅和ENSO的位相有关,而且可能还和ENSO的强度,结构有关.薛峰等将ENSO事件按其强度划分为强和中等两类事件,合成分析了这两类ENSO的影响,发现强ENSO造成的环流和降水异常强度大,影响开始的时间也较早,而中等强度E

26、NSO的影响在8月才较为明显.同时,中等强度ENSO年的合成结果显示,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为北方型,这也与经典的ENSO型降水分布有很大差异.Weng等分析了发生在赤道中太平洋的厄尔尼诺事件对西太平洋和东亚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认为这些事件对降水的影响明显有别于传统意义上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事件.但正如在上节中所谈到的那样,全球海温(包括ENSO)对西北太平洋和东亚地区气候异常的影响程度是相当有限的.例如,即使在两个相似的强LaNifia事件影响下,由于其它因子的调制作用,中国夏季降水异常仍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3.2ENSo一季风关系的年代际变化上面主要讨论的是年际变化方面的研究.然而,

27、除了年际变化,东亚气候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同年际变化相比,东亚气候年代际变化的规律和成因显得更为复杂.华北降水量在20世纪6O年代中期大幅减少之后,在70年代末经历了又一次减少.事实上,20世纪70年代末东亚季风系统表现出许多方面的变化,如整个季风环流系统减弱J,长江流域降水增加E663等.对其成因的研究也如同年际的情况类似,大多针对海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68j都可能影响东亚季风的年代际变化.此外,最近的研究还表明大西洋几十年尺度的海温振荡也会影响东亚季风加J.除了海洋的影响之外,对流层上层变冷也可能导致东亚季风发生年代际变化

28、.截止目前,针对东亚季风的研究,大多是将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分开来进行研究,尚未深人研究这两种时间尺度变化之问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是,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需要将这两种时间尺度的变化联系起来考虑.其中首当其冲的现象就是ENSO和亚洲季风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不稳定的特点,表现为两者之问的相关关系具有年代际变化的现象.ENSO和亚洲季风之问的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明显的改变.ENSO和东亚季风之间的关系也具有年代际变化,处于不同阶段的ENSO事件对中国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明显受到PDO的调制引.这些现象说明年际变化的规律受到年代际变化的调制,单独研究某一时间尺度变化可能带来相当程度的片面性,因而有必要

29、考虑这两种时问尺度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我国的气候预测实践中,一直把ENSO当作最主要的预测因子.但是,近年来却发现我国的气候预测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其中像1999年,2003年,预测的效果很差.最近,国家气候中心高辉等分析发现,ENSO和我国夏季旱涝异常之间的关系在近20年来变弱,由此造成能够利用ENSO预测夏季旱涝的我国台站站点越来越少1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可以利用ENSO的前期信号预测我国夏季旱涝的台站数为40多个,而之后却锐减为只有十几个,只有原来的1/3左右.这可能有许多原因,但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变化可能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气候年际变化的预测因子可能会有年代际改变,这给我国气候季度预

30、测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ENSO的强度变强,对许多地区的影响也相应变强,特别是亚澳季风系统整体上和ENSO的关系变强,但为什么在这种背景下,ENSO对我国夏季旱涝的影响反而变弱了呢?这种变弱是由于ENSO结构发生了变化,还是由于其他的影响因子在近30年来变得重要,从而导致ENSO的影响变得相对弱了?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去研究,认识,从而提高我国的气候季度预测水平.由于现有的观测资料长度大体在50年左右,而较精准的大气海洋资料(如海洋上的降水资料)往128地球科学进展第24卷往只有利用卫星遥感资料的最近20多年,也就是说只有两三个年代际变化的有效统计样本.因而研究年代际变化时经

31、常会受到观测资料长度的限制,导致目前所得到的结果往往不确定,更不用说弄清楚其中的物理机制了.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个对策是,利用多个气候模式模拟可能影响东亚气候年代际变化的若干关键物理过程,如ENSO的年代际变化,北太平洋年代际变化(PDO)等对东亚气候的影响.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其中具体的物理机理,另一方面,减少观测分析结果中由于资料长度较短造成的不确定性.我们近来的研究发现目前已有海气耦合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异常随ENSO位相的各季节演变过程.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异常是联系ENSO和东亚季风的关键因子.由于完全的海气耦合模式中包含年际,年代际,乃至更长时间尺度的变化,模式的可靠模拟为

32、东亚季风系统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此外,利用较长时间序列的代用资料进行研究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季风气候变异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自2005年开始执行其最新的十年计划(200512015年)COPES,而季风系统的研究和预测是COPES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同时,我国也正在积极进行相关的研究,如正在进行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短期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能量和水分循环变异及其对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项目东亚和西太平洋区域气候变异机理和预测理论等.季风气候

33、变异成为国际热点问题也就是最近20多年的事,相信在今后l020年中,我们对季风气候变异机理将有显着明显地更为深入,全面的认识,对东亚气候变异的预测水平也可能有明显的提高.致谢:布和朝鲁,李双林,薛峰研究员阅读了本文的初稿,指出其中的谬误之处,并提出进一步修改建议.作者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参考文献fReferences):1TaoSY,ChenLX.AreviewofrecentresearchontheEastAsiansummermonsooninChinaMChangCP,KrishnamutiTN,eds.MonsoonMeteorology.Oxford:OxfordUnivers

34、ityPress,1987:60-92.2HuangRH,LiWJ.InfluenceoftheheatsourceanomalyoverthetropicalwesternPacificonthesubtropicalhighoverEastAsiacProceeding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heGeneralCircula-tionofEastAsia.Chengdu,China,April1015,1987:40-51.3NittaT.ConvectiveactivitiesinthetropicalwesternPacificandtheirimpacts

35、onthenorthernhemispheresunlnlercirculationJ.JournaloftheMeteorologicalSocietyofJapan,1987,65:373390.4KuriharaK,TsuyukiT.Developmentofthebarotropiehisha.roundJapananditsassociationwithRossbywave?-likepropaga-tionsovertheNorthPacific:AnalysisofAugust1984J.Jour-naloftheMeteorologicalSocietyofJpan,1987,

36、65:237-246.5TsuyukiT,KuriharaK.Impactofconvectiveactivityinthewest-eviltropicalPacificontheEastAsiansummercirculationJ.JOuntaloftheMeteorologicalSocietyofJapan,1989,67:231247.6KuriharaK.Aclimatological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JapanesesummerweatherandthesubtropicalhighinthewesternNorthPacificJ

37、.GeophysicalMagazine,1989,43:45104.7HuangRH,SunF-Y.ImpactsofthetropicalwesternPacificontheEastAsiansummermonsoonJ.JournalofMeteorologicalSocietyofl,(nn,1992,70:243256.8KawamuraR,SugiM,KayaharaT,eta1.RecentextraordinarycoolandhotsummersinEastAsiasimulatedbyanensembleeli-mateexperimentJ.JournalofkMete

38、orologicalSocietyofJapan,1998,76:597-617.9KrishnanR,SugiM.BaiurainfallvariabilityandassociatedmonsoonteleconnectionsJ.JourloftheMeteorologicals0cofJapan,2001,79:851_860.10GuoQiyun,WangJiqin.AcomparativestudyonsummermortsooninChinaandIndiaJ.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1988,4:5459.郭其蕴,王继琴.中国与印度夏季风降水的

39、比较研究J.热带气象,1988,4:54-59.11KripalaniRH,SinghSV.LargescaleaspectsofIndiaChinasummermonsoonrainfallJ.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1993,10:7184.12TanYanke,HeJinhai,ZhuCongwen.ImpactofEurasianwintersnowcoverontheNorthernHemispheresummercirculationanditspossiblerelationtoEastAsiaPacificteleconnectionpatt

40、ernJ.ChineseJournalofAtmosphericSciences,1999,23(2):152160.谭言科,何金海,祝从文.欧亚冬季雪盖对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其与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的可能联系J.大气科学,1999,23(2):152160.13BuehCholaw,ShiNing,JiLiren,eta1.FeaturesoftheEAPe-ventsonthemedium?rangeevolutionprocessandthemid-andhigh-latitudeRossbywaveactivitiesduringtheMeiyuperiodJ.ChitveseSc

41、ienceBulletin,2008,53(4):610-623.布和朝鲁,施宁,纪立人,等.梅雨期EAP事件的中期演变特征与中高纬Rossby波活动J.科学通报,2008,53(4):111121.14WakabayashiS,KawamuraR.ExtractionofmajorteleconnectionpatternspossiblyassociatedwiththeanomaloussummerclimateinJapanJ.JournaloftheMeteorologicalSocietyofJapan,2004,82.15771588.第2期陆日宇等:夏季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气

42、候变异及其机理12915LuR,OHJ-H,KimB-J.AteleconnectionpatterninupperlevelmeridionalwindovertheNorthAfricaandEurasiancontinentinsummerJ.Tellus,2002,54A:44-55.16EnomotoT,HoskinsBJ,MatsudaY.TheformationmechanismoftheBoninhighinAugustJ.TheQuarterlyJournalofkRoyalMeteorologicalSociety,2003,587:157178.17EnomotoT.In

43、terannualvariabilityoftheBoninhighassociatedwiththepropagationofRossbywavesalongtheAsianJetJ.JournaloftheMeteorologicalSocietyof,P0n,2004,82:10191034.18DingQ,WangB.CircumglobalteleconneetionintheNorthernHemispheresummerJ.JournalofClimate,2005,18:3483?3505.19SatoN,TakahashiM.Dynamicalprocessesrelated

44、totheappear-anceofquasistationarywavesonthesubtropicaljetinthemidsummerNorthernHemisphereJ.JournalofClimate,2006,19:15311544.20LiaoQinghai,TaoSbiyan,WangHuijun.Internaldynamicsre?latedtoanomaliesofseasonalevolutionofsummercirculationsinEastAsiaduringJulyAugustJ.ChimeseJournalofGeophysics,2006,49(1):28-36.廖清海,陶诗言,王会军.东亚地区夏季78月大气环流季节演变异常的内部动力学过程J.地球物理,2006,49(1):28-36.21TaoShiyan,WetJie.ThewestwardnorthwardadvanceofthesubtropicalhighovertheWestPacificinsummerJ.JournalofAppliedMeteorolog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