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 L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_第1页
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 L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_第2页
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 L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 l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 l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 l1 区域地理环境与与人类活动 36(1)k1 (2)l1 (3)c2 (4)g2、k2、l6xxxx年来北京至张家口之间交通运输的变化,并分析此变化对聚落兴衰的影响。 xxxx年7月,在北京市延庆县召开的第十一届世界葡萄大会上,延庆与张家口市怀来县签订了葡萄产区合作协议,打造“延怀河谷葡萄酒乡”品牌,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2)简述“延怀河谷”协同发展葡萄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北京市与张家口市联合申办xxxx年冬奥会。 (3)概述崇礼作为雪上项目主赛场的气候条件。 为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张家口市积极推进能源生产结构调整。

2、(4)举例说明张家口市能源生产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地理条件。 36(1)运输方式变化大;出现铁路、公路、高速公路;交通线路增多,路密度变大。古驿站衰落,部分聚落(张家口、崇礼等)等级提升。 (2)利用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助于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增加劳动力就业,提高收入;缩小区域差异。 (3)与周边地区相比较,崇礼冬季积雪时间较长,在75天以上;平均风速较小,在2米/秒以下。 (4)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如风速较大,开发风能;日照较充足,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较丰富,开发生物能。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

3、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点布局的影响。本题以时间为线索,考查了区域交通线的变化,通过对比1905年交通示意图和现代交通示意图,从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路密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描述。通过对比两幅图,针对问题中的“聚落兴衰”进行回答,说出哪些聚落兴,哪些聚落衰。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对两个区域位置的对比,并通过材料中提出的两地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可以推断出两地必然要发挥各自优势,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进行协同发展,从而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繁荣。此外,葡萄产业的发展,必然使原来单纯的葡萄种植业得到进一步深化发展,利于资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进而推动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对区域经济具有

4、积极影响。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图中给了年积雪日数等值线,可以看到崇礼正好在75天等值线上,故可以知道其积雪日数多。通过图中年平均风速等值线可知崇礼位于2米/秒等值线圈内部,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等值线判读规律可知,崇礼年平均风速应为12米/秒,这两项气候条件都是适合开展雪上项目的条件。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等。无论什么区域,对于能源结构调整都是需要

5、在发展中思考的问题,而且方向基本是一致的,即推进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小非可再生能源及高污染能源的使用比例。通过地形图可以看到,张家口地区的地势比较高,故日照较为充足,可以开发太阳能;通过风速图可以看到,张家口地区的年平均风速较大,为23米/秒,同时根据常识可知张家口地区的风电发展比较迅速,故可以开发风能;可以利用当地的农作物秸秆等发展沼气能源。 37(1)a2 (2)i1 (3)l1 (4)j3xxxx年与xxxx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图10)。 图10 (1)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_走向。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_。 (2)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

6、82年面积最大的是_;1982xxxx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_。 (3)分析1982xxxx年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 (4)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5)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41(1)西北东南(或东南西北) 季节性降水量较少,沿岸用水量大 (2)湖泊 台田鱼塘 (3)人们利用沼泽,种植水稻,发展台田鱼塘,修建水库;建筑用地占用沼泽。 (4)南四湖水量增加,湖面增大;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使周围地区气候湿润;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水量增加,利于通航;利于发展养殖

7、业及旅游业。 (5)禁止沿湖地区发展污水排放量较大的工业;提高工业污水处理技术水平及水资源循环使用水平;加强对沿岸工业发展的监督检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 解析 第(1)题,从图示湖盆的延伸方向直接判断。 第(2)题,直接从材料二的统计图中读出结果。第(3)题,沼泽属湿地,其面积大幅减少,可以从材料二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中各景观类型面积的变化得出其主要的人为原因。第(4)题,南水北调通水对南四湖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为:水质改善,湿地作用增强;水量增加,通航能力提高,水产养殖及旅游业的发展条件改善;等等。第(5)题,主要从工业治污角度去思考,如制定污水排放标准、加强污水的循

8、环利用等。 37l1、m2xxxx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8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

9、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8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a b 图8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 (2)图8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8b)的原因。 37(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3)冬季。 依据:冬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