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老子的治国理念,山西大学 牛贵琥,老子一书讲认识道和实践道。我们先来复习他对道的认识。,老子所提供的认识自然规律也即“道”的方法或说途径是: 无虚静 无是根本。因为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无到有,就由简单越来越复杂了。容易离本。,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有使人乱,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故要去有。,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
2、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以无御有,恢复到始。,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里的关键是除去先验的固定的观念。,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但有是
3、必然的。我们要不断地从有归无。,从有归无是回归本源,看清本质、目的,是以贵无。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何才能无,要虚。唯道集虚。,只有虚才能接受本质、本源、目的,有新的启示和打算,才能明道。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虚一而静。要虚,就要排除干扰,就要静。静即去其燥心,得到平。于是能看清本源和本质。,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
4、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注意:无欲才能静。也就是朴。,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
5、海。,这便是道、得道。,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总结,无是理论的本源。 虚是体道时的精神状态。 静是体道的必要前提。 这就是道、无、虚、静的关系。无是核心。 人必须懂得不断纠正前进的方向,停下来认真分析思考,回头看看走过的道路有没有产生问题,有没有偏离原定的目标。这停下来,是为了以后走上正确的道路做准备。因为一直错下去,越努力离正确的目标越远,不会有所得。这就是老子的精粹所在。,老子对道的实践,以上是对老子理论结构的
6、简要勾勒。然而老子一书更多的内容是将这个理论运用于治国之中。根据无提出无为,根据虚、静提出去智、不争、柔弱胜刚强。,无为,无为是老子为治思想的核心。 其“为”相当于第一章所谓的“有”。“无为”则相当于第一章所谓的“无”。 第六十三章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就相当于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以贵无。同理,“为无为”,当然贵在“无为”。 是以老子一直强调“无为”之重要,并慨叹世人对其不知晓。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有使人乱,故要归无。同理,治理国家有为也会使民乱,故要去
7、为,返回到无为。,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五十七章:“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去有不是不要有,归无是为了利于看清事物的本质。同理,治国无为也是以搞清人类社会的起始状态为基础。,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对什么也明白清楚,是无为的基础。无为而治与质朴社会的一切现象相统一。,
8、要无为,关键在于不能用自己先验的观念要求人民、统一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巳;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巳。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巳。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的无为,不是真的不要为。,老子的贵无去有,不是真去有,而是以无御有。同理,老子的无为,不是真的不要为,而是以无为御为。用老子自己的话来讲,便是“无为而无不为”
9、。 无为并不是无作为,意思是不必要为。 无不为并不是什么也做,意思是没有耽误事。,无不为也是在顺自然的前提下进行的,王弼注无为云:“顺自然也。” 第四十八章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无事才能无为,无为是顺自然的结果。,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关系,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是主张不欲和不学的。第三十七章云:“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二十章云:“绝学无忧。”这里的“欲不欲”的“欲”,是为了“不欲”;“学不学”的“学”,是为了“不学”。 不欲是为了
10、消除争夺的根源,要通过欲达到不欲。不学而能是顺应自然,而众人之过错,又得通过学来填补,达到顺应自然的目的。无为和不欲、不学一样,不是完全不为。只要一具体做事,就要为。顺应自然的“顺”,本质上也是为。只不过这种为的目的在于无为而不敢有意而为罢了。,如何把握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为” ?,老子提出两个原则。其一,除去其不符合自然的太过分的那一部分。 第二十九章:“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事物不可能整齐划一,有前后、大小、强弱、安危等等区别。这很容易成为人们要“为”的理由,但圣人只是除去不合自然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出发点是自然,最后还落脚到自然,所谓的
11、“为”只不过是“去甚,去奢,去泰”而已。,其二,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第五十二章的“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为是为了达到无为,为了将来的不必为。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四十九章也言:“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一般人的自然是建立在圣人做曲突徙薪的工作的基础之上的。,无为的关键是不能有私心。,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是无为而治,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而且,为和无为都是手段,不是目的。
12、最理想的社会是不必考虑治不治。第三十八章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而“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理在于“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无为到为又回到无为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从自化到欲作到自定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也即从无为到为又回到无为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所言的“常”可知,这个循环和“常无”、“常有”一样,是不间断的进行着的。 老子的无为理论有着严密的体系,是其“无”的理论在治国上的完整体现。,无为
13、而治就得去智。,智是私欲的表现。以智为治,正好破坏了人民素朴的本质,造成社会的动乱。 第十九章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六十五章云:“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去智是为了利民、大顺。,去智是为了利民。使人民不必要生活在无安全感、不稳定的环境之中。去智的目的是为了大顺,即顺应自然,追求的还是无为而治的理想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 第一,人民不必智。 第二
14、,领导者不必用智。 第三,智者不敢用智。 第四,利民而不扰民。人民可以自由发展,体现真正的和谐。 简言之,老子的为治理念是无为,无为必然要不用智,不用智则愚,愚则反朴归真,归真则大顺,达到其理想境界。这是其重无的必然结果。,老子的“将以愚之”不是搞愚民政策,所谓的智,不是智慧,而是玩弄心机,善行巧诈。所谓的愚,不是愚蠢,而是淳朴的代名词。 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十二章又讲:“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使夫智者不敢为”是要破智者之智,使其在无智无欲的环境中无所施其智,则目的不是纯使民愚。 2
15、.“圣人为腹不为目”,证明“虚其心,实其腹”的愚,是包括统治者圣人在内的,不仅仅是被统治者愚。 3.四十九章还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如果是要愚民,又怎么要以百姓心为心? 4第六十五章云:“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第七十五章又云:“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为了保证无为,提出了“不争”,老子的“不争”是和“下”联系在一起的,而下则和静相关联。老子由水之汇集于下这一类自然现象引申出为人之谦下,具体则表现为“不敢为天下先”的原则
16、。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器长是为领导人的意思。,不争、为下、不敢为天下先,体现的是坚韧、成熟、不轻率,四十二章:“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六十八章云:“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17、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七十三章云:“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以言下之”是为了“欲上民”。“以身后之”是为了“欲先民”。“不敢为天下先”是为了“成器长”。 “为之下”是为了“用人之力”。所谓的不争是为了 “不争而善胜”。目的还是为了胜。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至之争”。可见老子的不争、不敢、不勇,并不是一味后退,毫无骨气,而是以退为进、坚韧、成熟、不轻率的同义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至之争”的奥妙在于消除了冲突。,八十一章
18、:“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上天利物而不伤害物的。圣人之道是效法自然之道的,其主张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做事但不制造矛盾。 争就造成冲突,有冲突就有尤。争强就要使气,不冷静,不冷静则坏事。为而不争,则消除了冲突,无冲突则是和,和则能长久,能长久则头脑清醒。第五十五章即云:“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个明是经过缜密的思考,实事求是的结果。,柔弱胜刚强便顺理成章,第七十六章:“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第三十六章更是论得详细:“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19、。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不是教人玩弄权术、心计,历史上也有许多人对老子的谋略大感兴趣。例如韩非子便以晋献公将欲袭虞,遗之以璧马;知伯将袭仇由,遗之以广车为例子,来说明“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道理。但这和无为的观念正好是相违背的。 是以老子在二十八章讲“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后,又强调:“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意思是: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的结果,自然会为天下所归,并被任命为官员,但这也就失去修养
20、的本根。理想的社会是大治不治,才能真正保持其朴。因为真正实行不治之治的社会里,人人淳朴,守雌、守黑、守辱等等不争的手段都是不必要的。只有从无为而治这一总目标来看待老子提出的不智、不争等观点,才会避免理解上的偏差。,总结,无为是老子为治的总纲。 去智则是为治的前提。 不争是为无为所采取的措施。 柔弱胜刚强则是这一措施所收到的效果。 老子的为治理论也是有系统性的,而且和其思想结构相统一。,老子的求源式思维,总览老子全书,其求源式思维很值得关注。 第七十四章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五章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21、。”人们往往重视了人民对统治者反抗的一面。其实,更重要的是老子以求源的方式,找出社会动乱的根源。民本畏死,不畏死、难治、是统治者的种种有为和贪欲所造成。 第十八章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九章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也是以探源的方式找出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于是就不能寄希望于用这些道德准则来改造社会和人心,而是以取消产生这些道德标准的土壤为其要务了。,求源性思维,使其看问题不会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第六十三章的“报怨以德”,就要比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眼光远大得多。孔子关注的是“何以报德”,表面看很公
22、道,但还是属于技术层面的东西,并没有消除怨。老子认为怨起于无德(得),解决怨就要从德着手,是从怨之所以产生的根源进行思考,有利于消除怨。 七十九章又进一步指出:“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就是以德报怨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不使怨产生才是最重要的。,关于无政府主义,八十章描绘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似乎他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搞倒退,主张回到原始社会。其实,这不过是以求源的方式进行思考。老子只是教人一种认识方式。 第二十五章讲“天大,地大,王亦大”这么重视领导人的话。在第二十八章他又讲“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23、,认为政府和领导人都是必要的。,有关规章制度,老子的“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给人以不要规章制度的印象。但这只是在求礼的产生之源后所得出的结论。即“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目的不在全面否定当前已经存在的礼。 第七十九章:“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第五章也讲:“不如守中”。契和中都属礼的范围,只不过这种契约和法令不是由统治者随意制定罢了。,关于功成身退,老子的“功成身退”,很容易使人认为他主张明哲保身,提倡消极的人生观。其实,这也是以求源的方式教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其全句是“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九章)身退,是功成不居的意思。如果求源
24、,则真正的功是顺自然的结果。不应该固守已有的成果,吃这个老本,而应立即转而进行下一项工作才是。范蠡、张良式以明哲保身为目的的功成身退,是在玩弄心机。老子的功成身退则是效法自然。何来的消极?,老子就是在军事上也不是一味后退。,他反对战争,指出战争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的不知足,贪得无厌。但是如果遇到侵略,也是要作战的。第三十章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巳,不敢以取强。” 第三十一章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巳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善于用兵的人是能解除危难的,只不过不以兵力示强而已。因为这种杀人之事对于得志于天下有损害。老子的思虑深远。,关于和惨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初级工程师机械设计与制造方向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初级产品经理面试秘籍及预测题
- 2025年初级人事专员面试问题与预测答案大揭秘
- 2025年CATV QAM调制器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票务服务合作协议书
- 2025年U型荧光灯管项目合作计划书
- 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质量监测数学试卷(含解析)
- 广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有答案)
-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三中2025-2026学年高三开学摸底物理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氮氧化铝晶体(ALON)项目建议书
- 中国美容仪器市场调研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2025-2028版
- 海洋工程装备概述
- 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复习课件
- 烈士陵园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
- 《劳动争议处理实务教程》课件(1)章节
- 2025年江苏省高考招生统一考试高考真题物理试卷(真题+答案)
- CJ/T 191-2004板式换热机组
- 食品卫生考试试题及答案
- 第四届安徽省现代服务业职业技能竞赛(粮油保管员)备赛试题库(含答案)
- 睾丸常见肿瘤超声诊断要点
- 重症医学科肺康复综合体系建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