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古诗魔方_第1页
玩转古诗魔方_第2页
玩转古诗魔方_第3页
玩转古诗魔方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玩转古诗魔方,点亮教学精彩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为有效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充分抓住古诗的特性和低段儿童的认知特点,采取一定途径:一、吟句读诗,感悟古诗意境;二、述景画意,感悟古诗情趣;三、嚼字品词,感悟古诗内蕴;四、背景拓展,感悟古诗寓意 。让学生在感悟中理解古诗,教学就会亮出别样精彩。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为有效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充分抓住古诗的特性和低段儿童的认知特点,采取一定途径,玩转古诗

2、这块魔方,让学生在“感悟”中理解古诗,教学就会亮出别样精彩。 一、吟句读诗,感悟古诗意境 古诗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范读,尽情地将诗人的主观情感再现出来,以引起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情感共鸣,诱发他们的感知。 吟句读诗时,声音尤其要富于变化,如壮阔的景物要读得慷慨激昂,清新的景物要读得流畅安闲,明媚的景物要表现得平缓自如。读的时候要充满情感,这样学生自然会受到感染,进入诗歌的意境当中。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引导学生诵读时,先确定古诗的感情基调,前两行写月夜景色,用柔和平缓的语气读,后两句写的是月夜思乡的情景,感情深沉而

3、忧伤,读的语气应重一些,语速稍慢些,从而激起读者情感的共鸣。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读通、读对全诗后,再配上音乐读则更能升华感情,如教泊船瓜洲一诗,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文、明白大意之后,为了更深刻地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情,可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片段。随着深沉哀怨、悠扬宛转的古筝乐曲的播放,学生被带入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此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诗人吟诵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在怎样的环境中,以怎样的姿势,他可能想些什么。在古诗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大声朗读,发挥古诗的艺术感染力。 二、述景画意,感悟古诗情趣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

4、蕴感和情趣性。但三者中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学中应加强视、听等感官刺激,特别是低段学生,直观的、形象的教学手段更能够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可以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这样更便于学生清晰地理解诗意,深刻地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教师可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也

5、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可以直接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以更好地理解诗的画面美。如在教学望天门山一诗时,可以要求学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左右两边高山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1、2句诗后,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并添画“滚滚江河”,突出碧绿的江水与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第三步,第3、4句诗后,为了突出“望”,可在学生画的江河上添上小船与太阳,这样有力的几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三、嚼字品词,感悟古诗内蕴 中国诗歌特别讲究炼字炼意。很多诗人往往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形象构成意境,而构成意境的感情又是含而不露,

6、巧妙地融入形象的描绘之中,由此达到艺术上的含蓄,使意境深远。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会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是深入体会诗歌意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诗歌语言精练性及诗歌句子结构的特殊性,所以分析诗歌语言要讲清楚关键词语,弄懂修辞手法及诗中典故并注意诗句语法上的特殊性等。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进入诗的意境。“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让人倍感满目春色,早春的气息扑鼻而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让诗中意境全盘而出,以动写静,让人感受到园中的欣欣向荣之景。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在意境的透析过程中,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体味逐步走进作者的情感深处,了解到作品的真正内蕴。 四、背景拓展,感悟古诗寓意 我国诗歌丰

7、厚博大,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条件和不同的人际关系,构成诗歌的不同背景,而这些背景又直接影响诗中内容的基本情调和诗人情感。我们知道,“诗言志”“诗缘情”,诗中抒发的感情是诗人写诗的动力,诗人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均融入其中,不了解这个动力,找不到诗人感情的源头,便摸不准诗人感情的脉搏。所以,在教学时要做到感知意境与领略情感的并重,唯有这样才能透析作者给我们描绘的意境,更进一步领悟到诗作的思想内蕴。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把自己想象成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使客观对象主观化。如教陆游的示儿这首诗,如果学生不知道他生活的年代背景,不知道他一生爱国,一生戎马,就不能真正明白他为何“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也就不能被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情怀所感动。同样,教赠汪伦这首诗,可以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寓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作家余秋雨曾经说过:“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