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三峡知识点整理 知识要点整理 一原文注释和翻译 原文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处; 注释;自:在 略无:完全没有.略,完全,全部 阙:同”缺”,中断 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 原文2:重岩叠嶂(zhng),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月。 注释;嶂,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隐,蔽:遮盖 自:如果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翻译: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原文: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阻绝。 注释;至于:到了 襄陵:上,漫
2、上;丘陵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绝:断 翻译: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阻隔断了. 原文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注释;或:有 其:这,从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 虽:即使 乘奔御风: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奔,奔驰的快马。 不以:不如;以,认为,如 疾:快 翻译: (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原文5:春冬之时,则素湍(tun)绿潭,回清倒影。 注释;之时:的时节;时,季节,时节 素湍:白色的急流
3、 回清:回旋着清波 翻译: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影子。 原文6:绝巘(y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 注释;绝巘(yn):极高的山峰。绝,极;巘,山峰 飞。飞泻 漱(sh)冲荡 其,它们,指怪柏 清荣峻茂:水清,树茂,山高,草盛 良:实在,的确 翻译: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原文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注释;晴初霜旦: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 肃:寂静 属
4、:连续不断;引:延长 响:回声 转:同”啭”,声音曲折 绝:消失 翻译: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原文8: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故:所以 渔者:打渔的人 三声:几声.三,不表示确数 翻译: 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的 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二常识 作者简介: 1.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
5、四十卷。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关于课文 2.本文节选自水经注江水。水经注是注解水经的,但本身又是一部内容丰富、独具风格的著作。它不但补充了我国水道情况,也记载了江河沿岸的地理古迹、景物、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等。是研究我国地理的重要资料,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著作。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三、 阅读理解 1、概括每段段意。 第1段、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 第2段、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第3段、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 第4段
6、、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2 2、三峡总特点:雄奇险拔,山高峡长, 清幽秀丽, 3、全文的写作顺序 明确:全文从山、水两方面来写。 总写山,分写水,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景色。各自特点为: 山:连绵高峻、雄奇险拔高峻美 水: 夏水:浩大湍急、迅猛凶险奔放美 春冬之景:清荣峻茂、清幽秀丽清幽美 秋景:林寒涧肃、凄清寂静凄婉美 4、本文先山后水的原因: 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山峡的水又是最具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 这里字字扣山、句句写峰,只字未提水,但明处写山,暗中却涵盖了水。既写了山势的险峻,又写了江面的狭窄,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作铺垫。 5、文章写水为什么不按四时顺序来
7、写? 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是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下面不按秋、冬、春的顺序来写,而是先春冬合写,后单写秋天,也是按水势的涨落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顺势而下,合情合理。 6、结尾引用民歌的作用: 照应前文,突出了三峡秋天清幽寂静、山高峡长的特点;侧面渲染三峡秋天凄清哀伤的气氛,突出凄婉美;同时侧面表现了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7、长江三峡工程举世瞩目,请结合你对它的了解,说说这一工程竣工后,三峡中哪些内容将会改变?(举出两条即可) (1)不会再有“沿溯阻绝”的情况。(2)水流趋缓,“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也不会再有。 8、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从文中
8、也可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1):水流急。原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理由(2):落差大。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9、昔日美丽的三峡,如今更加闻名,并吸引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峻,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三峡欢迎您! 10、请写出你所积累的写长江的诗句。 (1)山随平里尽,江入大荒流。(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4)无边落木萧萧
9、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6)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7)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3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四、语言品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通过侧面描写,渲染山峰的高峻、江面的狭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运用比较的手法,突出地表现了夏日江水的迅疾。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林木山石)的影子。两句动静结合,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
10、;色彩鲜明,“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 4、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共用一百五十余字就描绘得如此出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令人称奇。请你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示例1:三峡的水美,你看夏水素湍急,有时早上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呢。 示例2:作者描写景物美,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 “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 示例3:课文的描写手法美,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
11、时又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五、总结建构 1.主题: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壮丽的风光。 2.写作特色: (1)布局:独具匠心。(详见“课文分析”5) (2)全文描写注意动静结合,节奏有张有弛。文中写山为静,写夏水为动,写春冬景色静中有动,从文中局部来看,也是动静结合。 (3)语言简练、生动,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六、理解性默写: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文中从正面写山高峻、挺拔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写水
12、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5、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全文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的句子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4 8、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附:文言现象总结 一、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2、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曲折) 二、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
13、断) 哀转久绝(消失) 绝巘多生怪柏(极,极高)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3、清:回清倒影(清波) 清荣峻茂(水清澈) 4、其:其间千二百里(这,指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 飞漱其间(它们,代古柏) 三、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或:有;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虽乘奔御风(虽: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虽然,表转折) 四、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响:动词作名词,回声) 3、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4、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 5、素湍绿潭
14、(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五、特殊句式: 1、互文句 重岩叠嶂(即“重叠岩嶂”) 隐天蔽日(即“隐蔽天日”) 林寒涧肃(即“林涧寒肃”) 2、并提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3、省略句 飞漱其间(即“飞漱(于)其间,省略介词“于”)有时朝发白帝(即“有时朝发(于)白帝”,省略介词“于”) 11、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1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 5 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
15、速。) 13、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14、郦道元堪称写水高手,他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写水势之大,有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三峡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15、三峡与与朱元思书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氺的湍急清澈等共同特征。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写猿鸣烘托环境凄清,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七、拓展延伸 1、引用渔歌的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把自然景观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也烘托了秋景悲寂、凄凉的气
16、氛。 2、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答: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有特点。夏天江水暴涨,水势最浩大,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水势由多到少,顺势而下。顺上层山势的高峻、江面的狭窄之势而写。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世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早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答:(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2)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
17、: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艰辛的悲凉感慨。 4、郦道元笔下的美丽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想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山下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答: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伟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蠢动只是,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季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其它:1、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
18、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3.开放性试题 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9、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 6 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八年级语文三峡知识点汇总 原文:(略) 翻译:(略) 一 翻译词句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处; 自:在 略无,毫无。 略:完全 阙:通“缺”,中断 在三峡
20、七百里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2、重岩叠嶂(zhng),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月。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阻绝。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顺流而下的船和逆流而上的船都被阻断了,不能通航。 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或:有时 宣:传达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 5、其间千二百里,虽乘
21、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即使 御:驾驭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以:认为 疾:快。 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6、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tun),回清倒影。 .素湍,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清:清波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7、绝巘(yn)多生怪柏, 绝巘:极高的山峰 在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 8、悬泉瀑布,飞漱(sh)其间, 飞漱,激流冲荡。 在山峰之间,常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9、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清:水清 荣:树荣 峻:山高 茂:草盛 良:确实,实在 水清,树荣,山高,草
22、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10、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霜:下霜 在秋天,每到天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11、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属,接连,引,延长、不断。 转:婉转 绝:消失 常常可以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1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歌:歌唱 裳:古代指下衣,一种古裙 所以渔人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 阅读理解 1、概括每段段意。 7 第1段、
23、总写三峡两岸山的特点:连绵不绝,遮天蔽日。 第2段、写三峡夏水,突出其水大/迅猛,流急/湍急的特点。 第3段、写三峡春冬的清幽奇丽景色。 第4、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2、三峡总特点: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山高峡长 3、全文的写作顺序 .全文从从山、水两方面来写。总写山,分写水,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景色。各自特点为: ?山:连绵高峻、雄奇险拔高峻美 ?水: 夏水: 浩大湍急、迅猛凶险奔放美 春冬之景:清荣峻茂、清幽秀丽清幽美 秋景: 林寒涧肃、凄清寂静凄婉美 4、本文先山后水的原因: 先写山,突出山连绵高峻的特点,为下文写水势做铺垫;正是有如此的山势,才会有如此特殊的水势。 5、文章为何先写夏而
24、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6、.结尾引用民歌的作用: 照应前文,突出了三峡山高、峡长、陵连的特点;侧面渲染三峡秋天凄清肃杀的气氛,突出凄婉美;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7、本文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1)夸张(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三峡夏季水流疾速的特点,给人以深刻印象。 (2)引用(如引用渔歌)照应前文,突出了三峡秋天清幽寂静、山高峡长的特点。侧面渲
25、染三峡秋天凄清哀伤的气氛,突出凄婉美。 8、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形象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9、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提示: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无限赞美及对祖国山川的无比热爱之情。 10、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1)抓住景物特点,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如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从 侧面烘托三 峡夏季水流疾速的特点) (2)抓住景物最有特点的
26、时间进行描写(如写水:不同季节不同的景象:夏水湍 急 ;春冬清悠 秋凄婉) (3)动静结合(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 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突出了三峡的清幽 美。) 8 (4)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先写山,再写水,水又分四季写) 1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2、理解性背诵: 1)
27、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 (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侧面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补充练习 1、第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2、试分析一下第二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
28、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3、请用“四字短语”概括三峡四季景色的特色: 夏:水流湍急 春冬: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 4、作者描写三峡的四季景色分别从哪些角度着笔? 夏季侧重水势,春冬则侧重色彩,秋季主要写音响。 5从文中找出语句来印证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相关诗句内容 朝辞白帝彩云间: 朝发白帝 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两岸猿声啼不住: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轻舟已过万重山: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两岸连山,略无缺处。 重岩叠幛,隐天蔽日 9 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
29、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中书,古代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书,即书信。 二、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0、。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课文理解 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答:“美”字 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答: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5、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
31、也好,好在哪里? 答: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6、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 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8、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四、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晓 古义:清晨 今义:知道) 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
32、消沉,委靡) 古来共谈(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五、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与之类似的有与朱元思书吴均) 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来自陈涉世家司马迁) 10 六、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交相辉映。 三.理解探究 1.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
33、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2.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答: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
34、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答: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答: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答:“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
35、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11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知识
36、梳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二、重点字词山川之美:的谈:谈论,欣。交辉:交相辉映青林翠竹: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时】四季具备:都晓雾:早晨歇:消 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借鱼 【竞跃】争相跳跃 竞,争相 实:实在 【复】与y):参与,这里指欣 自康乐:从三、重点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4晓雾将歇,猿鸟乱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
37、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5夕日欲颓,沉鳞竞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三理解性默写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江南山水画赞美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7、 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本文表达了作者怎
38、样的思想感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2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一、整体感知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三、篇章透视 1、中心思想: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2)行文流畅。(3)叙事简洁。(4)写景别致。(5)写情自然。 四、句段赏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39、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赏读课文第一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六、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
40、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41、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
42、投 命运相同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13 -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仕途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旷达 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七、开放型试题: 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放射医学师试题及答案
- 超声医学专业三基三严考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职业指导师四级考试综合应用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肠道门诊及肠道传染病培训试题附答案
- 酒店灭火和疏散应急预案
- 2025年家政服务员职业技能水平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高中体育人教版 (2019)全一册第一节 跑教案及反思
- 小学政治 (道德与法治)统编版(2024)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6 探访古代文明第二课时教案
- 完整版2024年一级建造师建筑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市政工程质量员业务知识考试试题附答案
- 建筑三级安全教育考试卷及答案
- 共享物流配送模式与智慧物流协同发展-洞察及研究
- 龙江森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玉溪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招聘(3人)笔试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供需平衡与投资价值评估报告
- 江苏省南通巿2026届化学高一上期中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2024年湖北省农商行招录考试真题
-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现场操作手册
- 2026年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附答案
- 导管滑脱不良事件汇报分析
- 2025年消防月安全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