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正传课件模板-005(共41)_第1页
医学正传课件模板-005(共41)_第2页
医学正传课件模板-005(共41)_第3页
医学正传课件模板-005(共41)_第4页
医学正传课件模板-005(共4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医学正传 课件模板-5,医学正传:斑疹,斑疹:,(附冷丹) 论 内经曰少阴所至为疡疹。夫少阴所至者,言君火有余,热令大行,戊子戊午之岁也。在人则心主之心火太过,则制己所胜而烧烁肺金。盖肺主皮毛,故红点如蚤之状,见于皮肤之间,心火侮而乘之之色也,名曰瘾疹;或伤寒温热病而发斑斑如锦文者,名曰发斑,皆热毒之所致也。其证有阳毒,有阴毒,是皆冬应寒而反温,人受不正之气,故至春夏而发为斑烂,夫阳脉浮数而阴脉实大者,名为温毒。,医学正传:斑疹,斑疹:,或为内外结热极深,舌卷焦黑,鼻若烟煤,狂言见鬼,面赤而斑烂者,名为阳毒。如温病下之太早,热气乘虚入胃,或下之太迟,热病郁积胃中,或医者误用热药过多,胃气热甚,

2、及内伤热病,虚火燔灼肺之间,皆能成发斑也。是故发赤斑者半生半死,发黑斑者九死一生。治法用化斑汤(即人参白虎汤)、升麻葛根汤、玄参升麻汤、黑膏、黑奴丸之类,是皆正治之法也,学人宜详察而用之。,医学正传:斑疹,斑疹:,脉法 脉阳浮而数,阴实而大。(火盛在表,故阳脉浮数。下焦实热,故阴脉实大。) 脉多沉伏,或细而散,或绝无。(滑伯仁曰脉者,血之波澜。故发斑者,血散于肌肤,故脉伏。) 方法 丹溪曰发斑属气热挟痰而作,自里而发于外,通圣散中消息用,当微汗以散之,下之非理也。 戴氏曰有色点而无颗粒者,曰斑。,医学正传:斑疹,斑疹:,一云发斑似伤寒,痰热之病发于外也。 有属里者,因胃热助手少阴火,入手太阴肺

3、也,故红点如斑,生于皮毛间耳,白虎、泻心、调味承气从长选用之。 内伤发斑者,胃气极虚,一身之火游行于外所致,宜补以降之。 疹属热与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下者。 戴氏曰疹,浮小有颗粒者是也,随出即没,没而又出,主乎解散,汗之即愈,通圣散中消息用之。,医学正传:斑疹,斑疹:,丹疹皆是恶毒热血蕴蓄于命门,遇君相二火合起即发也。如遇热时,以通圣等辛凉之剂解之;寒月,以升麻葛根等辛温之剂解之。 凡丹疹,先从四肢起而后入腹者,死。 有乳孩因胎毒两腋生疖,后腹胀发赤疹如霞片,取剪刀草杵汁,调原蚕沙敷之而愈。 冷丹属血风血热,用通圣散。有痰血相搏,用蝉蜕、僵蚕、荆芥、南星治之。,医学正传:斑疹

4、,斑疹:, (以上丹溪方法凡七条) 消风散 荆芥穗 甘草(炙) 陈皮(去白) 浓朴 白僵蚕(炒) 蝉蜕(去土,炒) 人参 茯苓 防风 川芎 藿香 羌活(各等分) 上细切,每服二钱,煎荆芥汤或茶清调下。 葛根橘皮汤(元戎) 治肌肤斑驳,冬温治发,咳而心闷,但呕清汁。 葛根 橘红 杏仁 知母 黄芩 麻黄 甘草(各等分) 上细切,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医学正传:斑疹,斑疹:,阳毒升麻汤(活人) 治伤寒一、二日间,身发斑烂,或吐下后变成阳毒,腰背疼痛,面赤狂言,下利,脉浮大咽痛。(方见伤寒门。) 玄参升麻汤(活人) 治发斑咽痛烦躁谵语。(方见伤寒门。) 阳毒栀子汤(活人) 治伤寒壮热百

5、节烦痛,身发斑烂。 升麻 栀子仁 黄芩 芍药(各一钱) 石膏(二钱) 知母(一钱五分) 杏仁(七分半) 柴胡(一钱) 甘草(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入姜三片,香豉一百粒,煎服。,医学正传:斑疹,斑疹:,犀角消毒饮(和剂) 治发斑瘾疹等证。 牛蒡子(四分) 荆芥穗 防风(去芦,各三钱) 甘草(一分) 犀角(一钱五分,另镑为细末,不入汤煎)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调犀角末服。 解毒防风汤(和剂) 治发斑及瘾疹痒痛。 防风(一钱五分) 地骨皮 黄 芍药 荆芥穗 枳壳 牛蒡子(炒,各七分半)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医学正传:斑疹,斑疹:,升麻葛根汤(仲景) 治伤寒阳

6、明实热发斑。(方见伤寒门。) 阴毒升麻鳖甲汤 治阴斑。 升麻(二钱) 当归 甘草(各一钱五分) 蜀椒(二十粒) 鳖甲(炙,一钱) 雄黄(四分,另研) 上细切,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调雄黄末服。 加味羌活散 治感四时不正之气,发为瘾疹。 羌活 前胡(各一钱) 人参 桔梗 甘草(炙) 枳壳(麸炒黄色) 川芎 天麻 茯苓(各五分) 蝉蜕 薄荷(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医学正传:斑疹,斑疹:,调中汤 治内伤外感所发阴斑。 苍术(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 砂仁 藿香 芍药(煨) 甘草(炙) 桔梗(去芦) 半夏(汤泡七次) 白芷羌活 枳壳(各七分) 川芎(五分)

7、麻黄(去节) 桂枝(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大盏,煎七分,温服。 化斑汤(仲景) 治伤寒汗吐下后,发斑脉伏。,医学正传:斑疹,斑疹:,即伤寒门白虎加人参汤也。守真类萃又加白术,水煎,时时服之。 黑膏(活人) 治温毒发斑。(冬月大温,人受不正之气,至春发斑如锦文,脉浮散属阳,沉伏属阴,用此以消疫毒之气。) 生地黄(半斤) 香豉(一升) 上二味细切,以猪膏二斤合煎之,取浓汁如膏,用雄黄麝香如豆大内中,搅和匀,每服用弹子大,白汤化下。,医学正传:斑疹,斑疹:,大青四物汤(活人) 治瘟疫发斑。 大青(四钱) 阿胶(炒成珠子) 甘草(炙,各二钱) 香豉(一合) 上细切,作一服,水煎服之

8、。 (祖传方) 加味败毒散 治瘟疫及瘾疹等证。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川归 川芎 枳壳 桔梗 茯苓 人参(各五分) 甘草 薄荷(各二分半) 加白术 防风 荆芥 苍术 芍药 生地黄(各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服。,医学正传:斑疹,斑疹:,此因虚而感冒风湿以致发斑者,服之良验。,医学正传:内伤,内伤:,论 内经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是故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此内外阴阳腑脏虚实之不同也。举世医者,但见恶寒发热、头目沉重之证,更不察内外虚实,便作伤寒模糊处治,辄用仲景汗下解利

9、之法治之多死,良可叹哉!我东垣先生,悯生灵之夭枉,着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书,一皆以扶植胃气为本,诚万世不刊之妙典也。,医学正传:内伤,内伤:,其谆谆告诫之意,屡以饮食失节、劳役过伤为言,而立补中益气等汤为主治。若能确守其法而行之,无有不验。惜乎今之医者,多承因习之弊,懵然不识机变,睥睨其书而不视。间有读者,不明脉候虚实,不偏于此则偏于彼,或遇内伤挟痰与食,清气怫郁于下、浊气填塞胸中之候,骤以补中益气等药一试,则气满痞塞,遂谓补药不宜于此证也,决意改用汗下解利之法,医死而不之悔。,医学正传:内伤,内伤:,故王安道有内伤不足中有有余之议,此发东垣之所未发者耳。学人宜潜心究察其虚实似是之非,庶不夭

10、人之天年也。 东垣辨内外虚实之法,学人宜熟玩于胸中,临证之际,庶无鲁鱼亥豕之讹焉。抑考辨惑论曰夫外伤风寒有余之证,其发热恶寒,寒热并作。其热也,拂拂发热,发于皮毛之上,如羽毛之拂,明其热在表也。,医学正传:内伤,内伤:,其口鼻气塞不通,心中烦闷不安。其恶风寒也,稍似裸体,便不能禁,虽重衣浓幕,逼近烈火,终不能御其寒,一时一日,增加愈甚,必待邪传入里乃已。语声重浊,前轻后重,高厉有力,腹中和,口知谷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动摇,手背热,手心不热,是皆外感有余之候也。其内伤饮食劳役不足之证,其发热恶寒,寒热间作。,医学正传:内伤,内伤:,及热也,蒸蒸燥热,发于肌肉之间,扪之烙手,明其热在内也

11、。其口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其恶风寒也,居露地中,遇大漫风起却乃不恶,惟门窗隙中些少贼风则大恶之,亦必待其阴阳既和,汗出则已。语言困倦,前重后轻,气不相续,腹中不和,口不知谷味,大小便或闭或溏,或心下痞闷,或胸中如刀 之痛,手心热,手背不热,是皆内伤不足之候也。,医学正传:内伤,内伤:,以此辨之,岂不如黑白之易见乎。愚故略述东垣之言,以为后学之矜式耳。临证又当参考其脉候,求其有余中之不足,或不足中之有余,或外感挟内伤,或内伤挟外感,视其轻重而权宜用药以施治之,庶几登东垣之堂而为当世之司命矣。 脉法 东垣曰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过在少阴则二倍,太阴则三倍。(右手三部属三阴,少阴在关主脾,太

12、阴在寸主肺,肌肤大热,故脾肺二脏之脉皆紧盛也。,医学正传:内伤,内伤:,) 右寸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涩者肺之本脉,代者元气不相接续,此饮食失节,劳役过甚,大虚之脉也。) 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也。)数中显缓,时一代也。(此不甚劳役之脉也。)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但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此饮食不节、寒温失所之脉也。)右关脉沉而滑。,医学正传:内伤,内伤:,(此宿食不消之脉也。) 方法 丹溪曰东垣内外伤辨甚详,世之病此者为多,但有挟痰者,有挟外邪者,有热郁于内而发者,皆当以补元气为主,看所挟而兼用药。气虚甚者,必少加附子,以行参 之气。挟痰者,补中益气加半夏,更以竹

13、沥、姜汁传送。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条) 戴氏曰凡内外兼证,或内伤重而外感轻者,为内伤挟外感证,治法宜先补益而后散邪,或以补中益气为主治,加散邪药,当以六经脉证参究,各加本经药治之。,医学正传:内伤,内伤:,或外感重而内伤轻者,为外感挟内伤证,治法宜先散邪而后补益,或以辛凉等解散药为君,而以参、术、茯苓、芎、归等药为臣使,是其治也。 补中益气汤(东垣) 黄 (一钱) 甘草(炙,五分或七分) 人参(病甚者一钱) 白术 当归(各七分) 陈皮(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医学正传:内伤,内伤:,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也。上

14、喘气短,损其元气,用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用炙甘草之甘温,以泻火热而补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此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升胃中之清气,又引黄 、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又缓带脉之缩急。,医学正传:内伤,内伤:,用当归以和血脉,橘红以理胸中之气,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或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而泻阴中之伏火也。表热者,一、二服,气和微汗而愈。如咽干者,加干葛。如心刺痛,乃血涩不足,加当归。如精神短少者,加人参、五味子。如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头痛脑痛,加 本、细辛。 有痰,加半

15、夏、生姜。,医学正传:内伤,内伤:,如咳嗽,夏加五味子、麦门冬;秋冬,加去节麻黄;春加佛耳草、款冬花。久咳,肺中伏火,去人参。如食不下,乃胸中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陈皮;寒月,更加益智、草豆蔻;夏月,更加芩、连;秋,更加槟榔、砂仁。如心下痞闷,加芍药、黄连。如腹胀,加枳实、木香、砂仁、浓朴;天寒,加生姜、肉桂。,医学正传:内伤,内伤:,如腹痛,加白芍药、甘草;有寒,加桂心;夏,加黄芩、甘草、芍药;冬,加益智、草豆蔻、半夏。如胁痛或缩急,加柴胡、甘草。如脐下痛,加熟地黄;不已,乃是寒也,加肉桂。如大便闭涩,加当归、大黄。如脚软乏力或痛,加黄柏;不已,更加防己。如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

16、之则愈。 上此方加减法,是饮食劳倦,喜怒不节,如病热中,则可用之。,医学正传:内伤,内伤:,若未传寒中,则不可用也,盖甘酸适足以益其病耳,如黄 、人参、甘草、芍药、五味子之类是也。见脾胃论。 朱砂安神丸 黄连(一钱五分) 朱砂(一钱) 酒生地黄 酒当归身 炙甘草(以上各五分) 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津唾咽下,食后服。(一方无地黄、归身,用生甘草。,医学正传:内伤,内伤:,) 调中益气汤 其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时一涩,其证四肢倦怠,肢节烦疼,难以屈伸,身体沉重,烦心不安,忽肥忽瘦,口失滋味,腹难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大便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月飧

17、泄,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或见白脓,胸满短气,膈噎不通,或痰嗽稠粘,口中沃沫,食入反出,耳鸣耳聋,目中溜火,视物昏花, 肉红丝,热壅头目,不得安稳,嗜卧无力,不思饮食,此药主之。,医学正传:内伤,内伤:,黄 (一钱) 人参(有嗽去之) 甘草 苍术(各五分) 柴胡(此味为上气不足,胃气与脾气下溜,乃补上气,从阴养阳也) 升麻(各二分) 橘红(二分,如腹中气不得运转,更加一分) 木香(一分或二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宁心绝思,药必神,盖病在四肢血脉,空心在旦是也。,医学正传:内伤,内伤:,如时显热躁,乃下元阴火蒸发也,加生地黄二分,黄柏三分。大便虚坐不得,或了而不了,

18、腹中逼迫,血虚血涩也,加当归身三分。如身体沉重,虽小便数多,亦加茯苓二分,苍术一钱,泽泻五分,黄柏三分。如胃气不和,加半夏五分,生姜三片。有嗽,加生地黄二分,以制半夏之毒。如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此足太阴脾经邪所作也。,医学正传:内伤,内伤:,如兼燥热,加黄柏、生地黄各二分。如无以上证,只服前药。如春夏腹痛,加白芍药三分。如恶热而渴或腹痛者,更加白芍药五分,生黄芩二分。如恶寒腹中痛,加桂心三分,去黄芩,名桂枝芍药汤。如冬月腹痛,不可用芍药,盖其性之大寒也。只加干姜二分,或加半夏五、七分,以生姜制之。如秋冬之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并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病名厥逆。,医学正传:内伤,内伤:,

19、内经曰逆气上行,满脉去形。明七神昏绝,离去其形而死矣。其证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加吴茱萸五分或一钱,汤泡去苦用,观厥气多少而用。如夏月有此证,为大热也,盖此病随四时为寒热温凉也。宜以酒黄柏、酒黄连、酒知母各等分,为细末,熟汤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汤空心送下,仍多饮热汤,服毕少时,便以美膳压之,使不得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泻冲脉之邪也。,医学正传:内伤,内伤:,大抵治饮食劳倦之病,乃虚劳七损症也,当用温平、甘多辛少之药治之,是其本法也。 升阳顺气汤 治因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有恶寒,饥则常如饱,不喜食冷物。 黄 (一钱) 半夏(六分) 甘

20、草(炙二分) 草豆蔻(四分) 神曲(三分,炒) 升麻 柴胡(各二分) 当归身 陈皮(各三分) 黄柏(一分半) 人参(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食前温服。,医学正传:内伤,内伤:,夫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又引黄 、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行,充实腠理,使阳气得卫外而为固也。凡治脾胃之药,多以升阳补气名之者此也。 升阳补气汤 治饮食不时,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下溜,气短无力,不能寒热,早饭后转增昏闷,频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懒倦动作,五心烦热。,医学正传:内伤,内伤:,浓朴(姜

21、制,三分) 升麻 羌活(各五分) 白芍药(煨五分) 独活(五分) 防己(五分) 甘草(炙,五分) 泽泻(五分) 柴胡(一钱二分) 生地黄(七分半) 上细切,作一服,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前大温服。如腹胀及腹中窄狭,加浓朴一倍。 如腹中似硬,加砂仁三分。,医学正传:内伤,内伤:,当归补血汤 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内经曰脉虚血虚。 又云血虚发热。证像白虎,惟脉不长实为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 黄 (一两) 当归(酒洗,二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温服。 木香化滞汤 治因忧,食湿面结于中脘,腹皮抵痛

22、,心下痞满,不思饮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气,或胃脘当心而痛,并皆治之。,医学正传:内伤,内伤:,半夏(汤泡洗,一钱五分) 草豆蔻(湿面裹煨,杵碎) 甘草(炙,各七分半) 柴胡(去芦,六分) 木香 橘红(各四分半) 枳实(麸炒黄色) 当归(各三分) 酒红花(一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渣热服。 升阳益胃汤 治肺及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燥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此药主之。,医学正传:内伤,内伤:,黄 (一钱) 半夏 人参(去芦) 甘

23、草(炙,各五分) 独活(三分) 防风(三分,因秋旺,故以辛温泻之) 白术(二分) 羌活(三分) 黄连(一分) 柴胡(去芦,二分) 泽泻(二分,不淋秘者,不可用) 橘红(二分半) 白芍药(三分,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补肺?盖为脾胃虚则肺最受邪,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 茯苓(二分,小便利、口不渴者,勿用) 上细切,作一服,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早饭后温服。,医学正传:内伤,内伤:,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去茯苓、泽泻。如方喜食,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脾胃之气不得转运升发也。须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慎不可淡食,以

24、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可以少役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开发,慎毋大劳役使气复伤,若脾胃得安静尤佳。,医学正传:内伤,内伤:,若胃气稍强,少食嘉果以助药力,经云五果为助是也。 双和散 补血益气,治虚劳少力,不热不寒,温而有补。 白芍药(一钱) 黄 (蜜炙) 熟地黄 川芎 川归(各六分) 甘草(炙) 肉桂(各四分) 上细切,作一服,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大病后血虚气乏者,以此调治。,医学正传:内伤,内伤:,门冬清肺饮 治脾胃虚弱,气促气喘,精神短少,或衄血吐血等证。 紫菀茸(一钱) 黄 (蜜炙) 白芍药(炒) 甘草(炙,各七分) 人参 麦门冬(去心) 当归身(各五分) 五味子

25、(九粒)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温服。 宽中进食丸 滋形气,喜饮食。 麦 面(一两,炒黄) 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 猪苓(去黑皮,各七钱) 草豆蔻(湿面裹煨) 神曲(炒,各五钱) 枳实(麸炒黄色) 橘红(各三钱) 白术(五钱) 白茯苓 泽泻(各三钱) 砂仁(二钱) 干生姜(炮,五钱) 甘草(炙) 人参 青皮(各二钱) 木香(一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送下,食后服。,医学正传:内伤,内伤:,白术和胃丸 治病久厌厌不能食,而脏腑或闭或溏,此胃气虚弱也。常服则和中理气,去湿消痰,和脾胃,进饮食。 白术(一两五钱) 半夏(汤泡洗七次) 浓朴(

26、姜制,各一两) 陈皮(去白,八钱) 人参(五钱) 甘草(炙,二钱) 枳实(麸炒黄色) 槟榔(各二钱五分) 木香(一钱五分) 干生姜(七分)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米饮送下。,医学正传:内伤,内伤:,枳术丸 治痞满,消食强胃。 白术(二两) 枳实(麸炒黄色,一两) 上为细末,用沸汤泡青荷叶,干者亦可,顷间去叶,用汤浸晚粳米杵粉,以原汤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至七、八十丸,白汤送下。本方加橘红一两,名橘皮枳术丸,治元气虚弱,饮食不消,心下痞闷。本方加炒神曲一两,炒麦 面一两,名曲 枳术丸,治饮食太过,致心腹满闷不快。,医学正传:内伤,内伤:,本方加木香一两,

27、名木香枳术丸,能破滞气,消饮食,开胃进食。本方加半夏一两,名半夏枳术丸,治因冷食内伤。本方加酒炒黄连、酒蒸大黄、炒神曲、净橘红各二两,黄芩四两,名三黄枳术丸,治伤肉食湿面、辛辣味浓之物,填塞闷乱不快。 草豆蔻丸 治伤饮食卒心痛,甚效。或秋冬伤寒冷之物,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痛,膈噎不通,食饮不下。,医学正传:内伤,内伤:,草豆蔻(面裹煨) 枳实(麸炒黄色) 白术(各一两) 麦 (面炒黄色) 半夏(汤泡洗) 黄芩(去朽,酒炒) 神曲(炒黄色,各五钱) 干生姜(炮) 橘红 青皮(炒,各二钱) 炒盐(五分)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如冬月,不可用黄芩。岁火不及,又伤冷

28、物,加以温剂,是其治也。,医学正传:内伤,内伤:,然亦有热物伤者,从权以寒药治之,随时之宜,不可不知也。 枳实导滞丸 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 大黄(一两) 枳实(去穣,麸炒) 神曲(炒,各五钱) 茯苓(去皮) 黄芩(去朽) 黄连 白术(各三钱) 泽泻(二钱) 或加木香、槟榔各二钱,名木香导滞丸。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温水送下,食远,量强弱加减丸数,以利为度。,医学正传:内伤,内伤:,白术丸 治伤豆粉、湿面、油腻之物。 白术(六两) 枳实(炒) 半夏(泡洗,七次) 神曲(炒,各五钱) 橘红(七钱) 黄芩(炒,五钱) 白矾(枯,三分) 上为细末,汤

29、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汤送下,量所伤加减丸数。原素食多用椒、姜,故用黄芩以泻之。 木香见 丸 治伤生冷硬物,心腹满闷疼痛。,医学正传:内伤,内伤:,神曲(炒) 京三棱(煨,各一两) 草豆蔻(面裹煨) 香附子(各五钱) 升麻 柴胡(各三钱) 木香(一钱) 巴豆霜(五分) 石三棱(五钱,去皮煨)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量所伤多少服之。 三棱消枳丸 治伤生冷硬物,不能消化,心腹满闷。 京三棱(醋煮) 广术(醋煮) 神曲(炒,各七钱) 净青皮 巴豆(和皮米炒焦黑,去米及皮) 茴香 陈皮(去白,各五钱) 丁香 益智(去壳,各三钱) 上为细末,醋调面糊

30、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生姜汤送下,食前,量虚实加减。,医学正传:内伤,内伤:,如更衣,止后服。 备急大黄丸 治心腹诸卒暴痛。 大黄 巴豆(去皮膜及油) 干姜(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以利为度。 保和丸(丹溪) 治一切饮食所伤,胸腹饱闷不安,或腹中有食积癖块,多服日渐消散,脾胃虚者勿服。 山楂肉(五两,去核) 神曲(炒,三两) 半夏(汤泡洗,三两) 茯苓 陈皮(去白,各一两) 连翘(一两) 莱菔子(炒一两) 麦 面(炒,一两) 上为细末,别用生神曲五两,入生姜汁一小盏,水调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或清米饮送下。,医学正传:内伤,内

31、伤:,一方加麦 面,有白术二两,名大安丸,健脾胃,消食积,最效。一云脾虚者服之,虚虚之祸,疾如反掌。或以四君子等作汤使送下。盖山楂一物,大能克化食物。若胃中无食、脾虚不运、不思食者服之,则克伐脾胃之气,故云然也。 加味二陈汤(丹溪) 导痰补脾,消食行气。 橘红 茯苓(各七分) 半夏(汤泡洗,一钱) 甘草(炙,三分) 川芎 苍术 白术(各八分) 山楂肉(一钱五分) 砂仁(五分) 神曲(炒,七分) 香附子(一钱) 麦 面(炒,五分) 上件,除神曲、麦 面细研炒另包,余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二盏,煎至一盏,调神曲、麦入内服。,医学正传:内伤,内伤:, (祖传方) 溯源散 凡伤食物,致恶寒发热久不愈,或伤寒后食诸物,致食复潮热不已,必询问其先食何物所伤,或 粽,或肉食,则以原食之物烧存性,一两重,细研为末,别用生韭菜连根约一握,杵汁调服,过一、二时,以东垣枳实导滞丸百余粒催之,其所伤之宿食即下,热退而愈。 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呕吐泻利。,医学正传:内伤,内伤:,其大病后补助脾胃,此药极妙。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干山药 白扁豆(去壳,姜汁浸,炒,一两五钱) 甘草(炙) 桔梗(去芦) 薏苡仁 莲肉(以上各一两) 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