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_第1页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_第2页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_第3页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_第4页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AAS,AAS是基于物质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定的谱线(通常是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原子光谱的产生机理,吸收光谱法,发射光谱法,(一)原子光谱及原子吸收光谱 属电子光谱,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er(AES)原子发射光谱仪,Source,Wavelength Selector,Sample,Detector,Signal Processor Readout,P,铝的发射光谱图,钙的发射光谱图,钠的发射光谱图,铁的发射光谱图,Atomic Fluoresce

2、nce Spectrometer(AFS),Source,Wavelength Selector,Sample,Detector,Signal Processor Readout,P,Po,Chopper,90o,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er (AAS),由光源发射出锐线光源(共振线)原子化器基态原子吸收单色光器分离出所需要的谱线被检测器接收电信号放大记录,(1)光源:发射待测元素的锐线光谱 (2)原子化系统:产生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常用高温火焰使试样溶液迅速蒸发、气化、原子化 (3)光学系统:使光沿一定的途径到达单色器,分离出所需要的共振线 (4)检测系统:光

3、电倍增管(PMT),原子吸收光谱仪(分光光度计),Flame AAS,Sample must be atomized before entering light path,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比较 光度计 光源 吸收装置 分光系统位置 光通过吸收装置方式 紫外 连续光 吸收池 在吸收池之前 连续式 原子 锐线光 原于化器 在原子化器之后 脉冲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分光系统放在原子化器之后,是为了防止火焰发出的光直射到光电管(检测器)上,影响测定的准确度。 采用脉冲式光源是为了区分锐线光与火焰发出的发射背景(应扣除),使光源的光以一定的频率断续通过火焰,在检

4、测系统中得到一个交流信号,而火焰发射得到的是直流信号,在检测系统中采用交流放大器很容易将它们区别开来。,按光束的数目分类: 单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谱仪 双光束原子吸收 分光光谱仪,优点:双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谱仪能消除光源波动所造成的影响,提高了测定的准确度,光源无需预热即可使用,加快了分析速度,延长了灯的寿命。,(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1)基态原子的产生 待测元素原子化:蒸发气化离解基态原子 金属盐的水溶液雾化气溶胶进入火焰或其他原子化器中在高温的作用下蒸发金属盐脱水和气化气态的金属盐分子高温下吸收热量金属盐分子被离解基态原子。,(2)共振线与吸收线 原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

5、(第一激发态)时,要吸收一定频率的光,称为主共振吸收线; 跃迁回到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频率的光,称为共振发射线。,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的依据:利用基态原子对光源发出的共振线的特征吸收。,共振线:共振发射线和共振吸收线的波长相同,简称为共振线。,共振线是元素的特征谱线,主共振线是元素所有谱线中最灵敏的谱线? (跃迁几率决定吸收线强度),玻耳茨曼(Boltzmann)分布定律:,在原子化温度下(20003000K)下,Nj/N0比值小,也就是说,决大多数元素原子都处于基态。从基态跃迁的几率也就最大。(P176 表7-1),基态E0,激发态E2j,激发态E1,(3)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 谱线的轮廓,吸

6、收极大值 吸收线的中心频率:v0 峰值吸收系数:Kv0,半宽度:v,谱线的轮廓主要取决于Doppler宽度.,吸收系数Kv的意义:光通过单位厚度吸收池时的吸光度,A= - lgT= lgI0/I = KLcL,吸收系数Kv的意义:光通过单位厚度吸收池时的吸光度(注意与区别!),谱线宽度产生的原因 (光子频率与能量对应!) 自然宽度: 10-5 nm 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越短,谱线的自然宽度越大。 多普勒变宽D : 10-3nm10-2nm,主要变宽因素 不规则热运动(与温度有关)引起,辐射原子可以看作运动着的波源,与检测器之间形成相对运动,使检测器接受到很多频率稍有不同的光,使谱线发生变宽。

7、压力变宽 吸收原子与蒸气中其他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等)相互碰撞,引起能级的能量稍有变化,使发射或吸收光量子频率改变而导致变宽。,锐线光源:能发射出半宽度很窄的谱线的光源。其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谱线的半宽度小得多,约为吸收谱线宽度的1/5。 (1955年瓦尔西提出),(4)峰值吸收,钨丝灯光源和氘灯等连续光源(不能应用),经棱镜单色器分光后,谱带宽度最小只能达 0.2nm(分辨率)。而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为 10-3 nm。如图所示: 若用一般连续光源照射时,实际被原子吸收的光强度 0.5 %,即T99.5%,对应的A很小,无法测量。,0.0001 nm,关键性难题 通常光栅可分开0.1

8、nm,要分开0.01 nm 的两束光需要很昂贵的光栅;要分开两束波长相差0.0001 nm 的光,目前技术上仍难以实现; 此外,即使光栅满足了要求,分出的光也太弱,难以用于实际测量。,浓度C恒定,温度T恒定,T2T1,214-(7-8),峰值吸收Kv0:使用锐线光源时测得的峰值吸光度。 与温度有关 浓度一定时,温度升高,谱线的轮廓变宽变矮(D增大, Kv0下降), 面积不变。 !所以严格应该用 *积分吸收进行测定 2)与浓度有关 在温度不太高的稳定火焰条件下, Kv0只与原子浓度成正比. (!所以采用峰值吸收测量时需严格控制条件特别是温度),在条件一定,试液中被测组分的浓度c与N成正比:Nac

9、,K,a均为常数,令KaK,则 AKLc A C,原子吸收遵循朗伯-比耳定律:,吸光系数,光程:光经过原子蒸气的距离,火焰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数,AKLac,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相同点:基本原理是相同,两者均是基于物质对光的吸收,且遵循朗伯比耳定律,都属于吸收光谱分析。I=I0exp(-KvL) 或 A C 两者区别:吸光物质的状态不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吸光物质是基态的原子蒸气,而在可见吸收光谱分析中,吸光物质是溶液中的分子或离子;其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采用的光源是锐线光源,属于线状光谱,而可见吸收光谱分析中采用的光源是连续光源,属于带状光谱。,(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主要

10、部件 光源空心阴极灯,能发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比吸收光谱线更窄的锐线光谱,光的强度稳定且背景小。 空心阴极灯、蒸气放电灯、无极放电灯 空心阴极灯应用最广泛,直流电压 300V500V,通电后惰性气体电离成正离子,轰击阴极内壁,溅射出阴极材料基态自由原子,基态自由原子受激发,激发态回到基态,发射共振谱线,空心阴极灯发射共振谱线,空心阴极灯的采用才使原子吸收光谱成为一种分析化学的方法-从原子吸收现象的发现(19世纪初)到仪器的商品化(20世纪中叶)经历了100多年,澳大利亚科学家Walsh A 对原子吸收光谱的测定原理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空心阴极灯的发明 1955年Walsh

11、发表了一篇论文“Application of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to analytical chemistry”,解决了原子吸收光谱的光源问题,50年代末 Varian 和 PerkinElmer公司先后推出了原子吸收商品仪器。,Varian Model AA-4 Circa 1966,Varian Model AA-4 Circa 1966,1952-53瓦里安终生顾问、澳洲人 Alan Walsh先生发表了原子吸收分析的突破性论文 1960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的原子吸收问世 1966第一次采用氧化亚氮/乙炔火焰原子吸收 1971世界上第一台纵向加热

12、石墨炉 1971首先发展Zeeman 背景校正技术,并获专利 1981 首家实现操作自动化 1984第一台连续氢化物发生器 1990推出世界上最先进的Mark VI 火焰燃烧头 1992Varian-OSI 获得 ISO-9001 质量认证证书 1995独家推出在线火焰自动进样器(SIPS8) 1998世界上第一台快速分析火焰原子吸收220FS 2002世界上第一套实现火焰和石墨炉同时分析的原子吸收光谱仪,Varian AAS 的发展史,空心阴极灯的发射光谱主要是阴极元素的光谱,用不同的待测元素作阴极,就制成相应待测元素的空心阴极灯。 例如用铅作阴极材料,发射出铅的共振线,透过试样原子蒸气时,

13、使待测试样中的铅元素产生共振吸收。,单元素灯:阴极只用一种元素制成,这种空心阴极灯就以这种元素来命名。 例如用铜作阴极材料的空心阴极灯,称作铜空心阴极灯。 阴极物质中含有多种元素,则可制成多元素灯。,Flame (1700 - 3200 oC) 火焰 Electrothermal vaporization (ETV) (1200 - 3000 oC) 电热原子化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ICP) (4000 - 6000 oC) 电感藕合等离子体 Microwave-induced plasma (MIP) (2000 - 3000 oC) 微波诱导等离子体 E

14、lectric arc (4000 - 5000 oC)电弧 化学原子化,原子化系统,火焰原子化系统 预混合型原子化器:由喷雾器、雾化室和燃烧器三部分组成。 工作原理:雾化器将液体试样雾化,细小的雾粒在雾化室中与燃气和助燃气均匀混合,除去较大的雾滴后,再进入燃烧器的火焰中,试液在高温的作用下产生原子蒸气。,雾化器:亦称为喷雾器 作用:将试液变成细雾。雾粒越细、越多,雾化效率越高,在火焰中生成的基态自由原子越多,测定灵敏度越高。,雾化室:使燃气和助燃气充分混合,并进一步细化雾滴,以便在燃烧时得到稳定的火焰。 雾化室一般由耐腐蚀金属材料、塑料或玻璃制成。,燃烧器:支持火焰并通过火焰的作用使试样原子

15、化。 被雾化的试液进入燃烧器后,在火焰中经过蒸发、干燥、熔化、离解、激发等过程,将被测元素原子化,与此同时,还产生离子、分子和激发态原子等。(原子化效率低),Light beam,Free atom,Compound decomposition,Desolvation,Mixing,Nebulization,Droplet precipitation,火焰原子化过程(Flame Atomizatio),火焰:使待测物质离解成基态自由原子,1)中性火焰:燃气与助燃气的比例接近化学计量关系。它具有温度高、干扰小、背景低及稳定等特点,在日常分析中最为常用。,2)贫燃性火焰:燃气与助燃气比例小于化学计

16、量比。这种火焰燃烧充分,温度较高、氧化性强,适用于不易氧化的元素如Ag,Cu等。(氧化型),3)富燃性火焰:燃气与助燃气比例大于化学计量比。这种火焰燃烧高度较高,温度低,噪声较大。但由于燃烧不完全,火焰呈强还原性气氛,金属氧化物易被还原产生基态原子。适用于易形成难熔氧化物的元素,如Mo,Cr等。(还原型),火焰原子化的特点:,火焰稳定性高,重现性好( RSD 2 %) 设备简单, 约 10万元 背景噪声低 灵敏度较低:检测限 10 -79g/L 水平 (原子化效率低,仅为10%左右) 易于操作,应用范围广: 空气乙炔,35种元素 氧化亚氮乙炔,60 种元素,火焰的温度和燃烧速度 燃料气体 助燃

17、气体 最高温度/ 燃烧速度/(cm.s-1) 氢 氩 1577 煤气 空气 1840 55 丙烷 空气 1925 82 氢 空气 2050 320 乙炔 空气 2300 160 氢 氧 2700 900 乙炔 50%氧+50%氮 2815 640 乙炔 氧 3060 130 氰 氧 4640 140 乙炔 氧化亚氮 2955 180 乙炔 氧化氮 3095 90,非火焰原于化装置 利用电热、阴极溅射、等离子体(ICP)或激光等方法。 石墨炉应用最广泛,石墨炉原子化的特点:,原子化程度高,灵敏度高,检测限10-12 g/L。 试样用量少(5100L),可测固体及 粘稠试样(几毫克) 精密度差(R

18、SD 5-10 %) 基体干扰大 装置复杂,Graphite-furnace AAS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度计,光学系统 分为外光路系统和分光系统(单色器)两部分。外光路系统使光源发出的复合光依照一定的途径到达单色光器,分光系统则使复合光色散成单色光。,外光路系统:使光源发出的共振线能够正确地通过原子化区,并投射到单色器上。,单色器:单色器包括入(出)射狭缝和色散元件。作用:将灯发射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与邻近的其他谱线分开。常用的色散元件是光栅。,光栅将入射的复合光按不同的波长在空间排列成单色光。 狭缝越宽,出射光的强度越大;狭缝越窄,越容易避免邻近谱线的干扰,但出射光的强度越小,容易使测定造成困难

19、。选用适当的光栅与出射狭缝宽度配合,构成适合测定的光谱通带(从单色器出射狭缝所通过的光的波长范围)。,光谱通带W与单色器的倒线色散率D、狭缝宽度S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WDS 倒线色散率D(单位:nm.mm-1)表示相距1mm的两条谱线的波长差(单位:nm)。 单色器的色散能力越大,不同波长的光谱线分散的程度也就越大,此值就越小。,例 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例线色散率为2.0nm.mm-1,测定Fe时共振线的波长为248.3nm。为了消除邻近非吸收谙线的干扰,选用的通带宽度为0.1nm,应选用狭缝宽度为多少? 解:狭缝宽度为,通带宽度选择的原则:当共振线与干扰谱线间距离小时,采用较小的光谱

20、通带,有助于分开波长相近的干扰谱线。例如过渡元素、稀土元素的光谱很复杂,应选用较小的光谱通带;而碱金属元素、碱土金属元素的光谱很简单、背景干扰小,可选用较大的光谱通带。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一般有34个狭缝宽度可调,用来选择合适的光谱通带宽度。,检测系统 检测器、放大器、对数变换器、显示装置。 检测器:将单色器分出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光电倍增管) 放大器:将光电倍增管输出的电信号放大 对数变换器:实现对数转换,输出与浓度大小成正比的电信号,(四)定量分析方法,1.灵敏度和检测限 灵敏度,根据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协会(IUPAC)作出的规定,将灵敏度S定义为工作曲线的斜率,其表达式为: SdA/

21、dc,当待测元素的浓度c改变一个单位时,吸光度A的变化量。,用特征浓度表征灵敏度。 特征浓度:产生1%吸收(即透光率T为99% ,吸光度等于0.0044)时溶液中被测元素的质量浓度,以0表示,单位为gmL-1。,0的物理意义:当吸光度等于0.0044时,每毫升溶液中含有被测元素多少微克。 特征浓度0越小,测定的灵敏度越高。,特征浓度的测定:用任一个质量浓度为的标准溶液进行测试,若测得其吸光度为A,则有:,例 以3.0gmL-1的钙溶液,测得透光率为48%。计算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钙的灵敏度。 解:先计算吸光度:,测定钙的灵敏度为:,若干元素原子吸收线的波长及灵敏度 元素 /nm 火 焰 检测

22、限/(g.mL-1) 灵敏度/(g.mL-1) 线性范围 Ag 328.1 空气乙炔 0.002 0.06 0.24 Al 309.3 N2O乙炔 0.02 0.9 250 Ba 553.6 N2O乙炔 0.008 0.3 0.525 Ca 422.7 空气乙快 0.005 0.07 0.27 Cd 228.8 空气乙炔 0.002 0.025 0.052 Fe 248.3 空气乙炔 0.005 0.1 0.25 K 766.5 空气乙快 0.002 0.02 0.042 Na 589.0 空气乙炔 0.002 0.015 0.031 Mg 285.2 空气乙炔 0.001 0.007 0.0

23、20.5 Mn 279.5 空气乙炔 0.002 0.05 0.13 Ni 232.0 N2O乙炔 0.002 0.1 0.25 Zn 213.9 空气乙炔 0.001 0.015 0.031,*吸光度A为0.10.5时测量的准确度较高。 由特征浓度计算公式可以导出:,例 已知Zn的灵敏度是0.015g.mL-1,某矿石试样中Zn的合量约为0.01%,试计算适宜的浓度范围。若配制25mL试液,应称取多少克试样? 解:最适宜的质量浓度范围为:,最低 0.015gmL-1250.375gmL-1 最高 0.015gmL-11201.8gmL-1 应称试样质量的范围为: 最低 25mL0.37510

24、-6gmL-1/0.01%0.094g 最高 25mL1.810-6gmL-1/0.01%0.45g,原子吸收测定的适宜质量浓度范围: 约为灵敏度的25倍120倍。,检测限(D)检测限 产生一个能够确证在试样中存在某元素的分析信号所需要的该元素的最小浓度,定义为分析信号等于空白溶液测量信号的标准偏差(,或噪声信号)的3倍时,该元素相应的质量浓度()或质量分数。,检测限越低,灵敏度越高,仪器的性能越好。,例 在285.2nm的波长下以0.01g.mL-1 Mg2+标准溶液(接近空白溶液)连续测定11次,到得吸光度依次为:0.255,0.260,0.255,0.250,0.265,0.260,0.

25、265,0.250,0.260,0.270及0.260。求检测限。 解:计算得平均值为0.259,标准偏差为6.310-3。则Mg2+的检出限为: D0.01gmL-136.310-3/0.259 7.310-4gmL-1,!只有当Mg2+离子浓度大于7.310-4gmL-1(检测限),才能从仪器上反映出来,低于此限则不能确证Mg2+的存在。,2.定量分析方法 标准曲线法,步骤:1)测定一系列浓度适宜标准溶液的吸光度A,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以浓度为横坐标,作标准工作(A-C)曲线; 2)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定试样溶液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被测组分的浓度。,注意事项: 标准和试样溶液的浓度应

26、在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内; 配制标准溶液的试剂和主要基体成分与试样溶液相一致; 测定条件保持一致。 每次测定前要用标准溶液对吸光度进行检查和校正。,手工作图法,Excel回归分析法:,1)根据标准系列数据用统计的方法求出吸光度A与浓度C之间的方程式:A=aCb. 2)将A样带入上方程式中求出C样。,示例:分光光度法测铁含量,标准系列:C(mg/L) 测得A 0.000 0.000 0.400 0.077 0.800 0.140 1.200 0.210 1.600 0.278 2.000 0.348 样品 ?求C样 0.243,标准加入法 特点:可减少试样与标淮溶液之间的差异(如基体、粘度等物理性

27、质不同)引起的误差。 实验步骤:取相同体积的待测试样溶液两份,在第2份中加入一定量(Vs)的标准溶液(cs),测定两份溶液的吸光度值分别为Ax和Ax+s,则:,!标准加入法是常用而又简便的方法,特别适用于数量不多但组成成分复杂的样品的分析。,消除基体或物理干扰的方法: 1、配置相似组成的标准样品; 2、采用标准加入法:,C0C1C2C3C4C5,A,C0 C1 C2 C3 C4C5,Cx,sample,standards,(五)干扰的消除及测量的选择 1.干扰及消除方法 谱线干扰,A.由于吸收线与相邻线不能完全分开; B.被测元素的吸收线与共存元素的吸收线相互重叠。 影响:导致测定灵敏度下降、

28、工作曲线弯曲。 消除方法:减小狭缝宽度、降低灯电流或者采用其他分析线的办法。,背景吸收 背景吸收包括分子吸收、光散射和火焰成分吸收。 影响:背景吸收使测得的吸光度增加,产生正误差。,分子吸收:在原子化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分子、氧化物、盐类和氢氧化物等气态分子对光的吸收引起的。 分子吸收属宽谱带吸收,一般不同的化合物有不同的吸收波长范围。 消除方法:提高温度可使分子离解,从而消除分子吸收的干扰。,光散射:由于火焰中固体微粒对光的阻挡引起的,它使待测元素的吸光度增加,产生“假吸收”。 消除方法:一般可用参比溶液调零的方法予以消除。,火焰成分吸收 :波长愈短,吸收愈严重。火焰中CO,OH,CH等分子或基

29、团吸收光源辐射的结果。 消除方法:一般可通过仪器调零来消除。当使用某种火焰干扰较严重时,可改为使用其他火焰。,消除背景吸收最简单的办法: 配制一个组成与试样溶液完全相同,只是不含被测元素的空白溶液,以此溶液调零即可消除背景吸收。,电离干扰:很多元素在高温火焰中都会产生电离,使基态原子减少,灵敏度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电离干扰。 如测定钾时,钾在空气乙炔火焰中的容易产生电离:,消除方法: A.降低火焰的温度可以减少原子的电离,因此应根据待测元素的电离电位,选用合适的火焰温度。 B.在试液中加入消电离剂,即在溶液中加入比待测元素更容易电离的金属元素。 例如测定钾时,在溶液中加入大量的氯化铯,由于铯比钾

30、更容易电离,增大了火焰中电子的浓度,使电离平衡向中性原子方向移动,从而抑制了钾的电离;或使火焰中的钾离子获得电子,重新回到基态。,化学干扰 主要干扰因素,是指在溶液或火焰中产生对被测元素有影响的化学反应,导致待测物离解成基态原子的程度降低。 例如:待测元素与共存物质作用生成难挥发的化合物(如磷酸盐、硫酸盐等),使参加吸收的基态原子减少,吸光度下降。,A.加释放剂: 当待测元素与干扰元素在火焰中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时,加入另一种化合物(释放剂),使其与干扰元素形成更稳定的化合物,使待测元素从干扰元素的化合物中释放出来,从而达到消除干扰的目的。 例如:磷酸盐干扰Ca的测定,加La或Sr后,则La或Sr

31、与磷酸根结合成更稳定的化合物,将钙释放出来。,消除方法:,B.加保护剂: 保护剂大多数是配合剂,它可以与待测元素生成稳定的配合物,使待测元家不能与干扰元素生成难离解的化合物;或者与干扰元素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不再与待测元素发生化学反应,这两种情况都保护了待测元素,消除了干扰。 例如,加入EDTA与待测元素形成配合物,可以消除磷酸盐、碳酸盐、氮化物的干扰。,C.加缓冲剂: 在试样和标准样品中都加入过量的干扰元素,使干扰趋于稳定,不再变化,这种含有干扰成分的试剂称为缓冲剂。 例如在乙炔-氧化亚氮火焰中测钛,铝有严重干扰,但当溶液中铝的质量浓度达到200gmL-1以上时,可使铝对钛的干扰达到一个稳定值

32、,不再随溶液中铝的量而变化,从而可以准确测定钛的含量。,D.分离法:当采用上述方法后仍得不到较好的测定结果时,可以来用化学分离的方法,将干扰元素分离出去,或者是将待测元素从复杂的样品中分离出来。再进行测定。,2.测定条件的选择,分析线的选择:元素的主共振线往往是元素的最灵敏线,测定时一般选用共振线作为分析线。,在特殊情况下应选用次灵敏线或其他谱线作为分析线:若选用的共振线有强烈干扰或试液的浓度很高(?A:0.10.5)时,适宜选用其他谱线作为分折线;有的元素共振线在紫外区,如Hgl85.0nm线,被空气和火焰气体强烈吸收,所以常选用灵敏度只有前者1/50的Hg253.7nm线。对于微量元素的测

33、定,应尽可能选用最强的吸收线。,狭缝宽度的选择:调节狭缝宽度就是调节光谱的通带宽度,狭缝的宽度以将分析线与邻近的谱线分开为原则。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谱线重叠的几率较小,在测定中可以使用较宽的狭缝,这样可以增加光强,降低检测器噪声。此外,光源辐射较弱或其共振线吸收较弱时,应该使用较宽的狭缝;若火焰的背景很强,在吸收线附近有干扰谱线与非吸收光存在时,应使用较窄的狭缝。,合适的狭缝宽度的确定:将试液喷入后,改变狭缝宽度,测定吸光度A。狭缝过宽,将使分析线附近的干扰线也进入光谱通带,导致吸光度值下降;狭缝过窄,将使光强减弱,检测器噪声增加。应选择不致引起吸光度值下降的最大狭缝宽度作为分析时的狭缝宽度。,空心阴极灯工作电流的选择: 工作电流较小,发射光谱线的宽度较窄,有利于提高测定的灵敏度;但工作电流太小,将导致放电不稳定,发射光强度下降。空心阴极灯工作电流增大,发射光强度亦增大;但工作电流过大,灯内原子蒸气的密度增加,多普勒效应将使谱线变宽,工作曲线弯曲,测定的灵敏度下降,并使空心阴极灯的寿命缩短。 对于大多数元素而言,日常分析工作选定最大允许工作电流的40%60%较为适宜。,火焰及燃助比的选择:易生成难离解化合物的元素,应选择温度较高的火焰,易电离的元素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