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0五年级语文教案《鸟的天堂》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部编版2020五年级语文教案《鸟的天堂》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部编版2020五年级语文教案《鸟的天堂》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部编版2020五年级语文教案《鸟的天堂》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4页
部编版2020五年级语文教案《鸟的天堂》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版2020五年级语文教案鸟的天堂教学设计与反思鸟的天堂教学目的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2、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5、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并将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学难点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媒体资源(动画、PPT)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

2、时一、导入新课(出示有关榕树的图片)师:俗话说“独木难成林”,榕树却是独木成林。榕树不断在枝干上长出根,根扎到土中,又长成树。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见到了一棵有几百年历史的大榕树,榕树的叶子很茂密,很多小鸟在这里住下来了,这里也就成了鸟的天堂。(板书:鸟的天堂)(出示有关鸟的天堂的图片)师:课文中所说的“鸟的天堂”在广东省新会,那里有一颗近四百年的榕对,枝叶覆盖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常年栖息着千万只鸟,以白鹭为主。1933年,巴金爷爷到广东新会访友时,路过这里,写下了这篇散文,“鸟的天堂”因此得名。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教师播放鸟的天堂媒体资源,范读课文。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

3、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4、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注意:“灿”“规”中的偏旁“火”“夫”最后一笔都由捺变为点;“耀”字中的“光”最后一笔由竖弯钩变为竖提,右上部分“羽”字中的两个横折钩都变为横折;“隙”字右上部分的“ ”中间一笔是竖,不是竖钩。(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在黑板上批改。5、理解以下词语的含义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不禁:不由自主地。展示:明显地

4、表现出来。南国:指我国的南部。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应接不暇:景色既美又多,令人眼睛顾不及全看。后来,多用来形容来人太多或事务繁杂,接待、应付不过来。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看都看不过来。注意:“不禁”的“禁”读jn;“颤动”中的“颤”读chn,“应接不暇”中的“应”读yng。第二课时一、复习课文要求认读的生字及重要生字的书写。1、集体拼读2、出示生字卡抽查学生的拼读3、听写重要的生字词二、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1、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又是什么意思?(提示:“天堂”本意是某些宗教教义中,认为正直的人死后灵魂居住的美好的地方。泛指美好的生活环境。)

5、2、作者和他的朋友一共去了几次“鸟的天堂”?(提示:两次)三、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第一段(14):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59):“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三段(1013):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四段(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四、学习第一段(1-4)1、师:这四个自然段为我们介绍了作者去“鸟的天堂”的背景。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第一次是在什么时候去“鸟的天堂”?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傍晚2、作者在这四个自然段里描写了去“鸟的

6、天堂”前傍晚的景色。请把有关句子划下来。师:作者在这四段里,主要写了哪些事物?从这些景物描写,我们看到了怎样的黄昏景象?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太阳 灿烂的红霞 白茫茫的水 平静的船 优美的桨声 宁静的黄昏师:作者描写景物,既描写了它们的颜色,如:红霞、白水,又描写了它们的声音,如:桨声很有规律像是音乐,既有静态描写,如:天边的红霞,又有动态描写,如:船在水面上移动,桨在水中划。在宁静的氛围里,这些动态的描写更令人觉得环境是多么的宁静。五、学习第二段(5-9)1、学生朗读5-9段2、师:作者在一个宁静的黄昏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第5-9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到“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作者主要描写

7、了什么?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大榕树3、师:请把描写大榕树的有关句子划下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4、作者主要描写了大榕树的什么?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树叶:伸到水面上 绿得可爱不留一点缝隙绿得耀眼树干:看不出主干枝干不可计数树枝:枝上生根有些树枝垂到水面树根: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 像木桩5、作者主要突出了大榕树的什么特点?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特点: 大只有一株,但枝干无数 茂盛树叶不留一点缝隙 绿绿得耀眼6、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如何展现大榕树的生命力。注意: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么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

8、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师:这一句中写树叶的形态:“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说明了树叶的什么特点?(提示:“簇”“堆”说明了树叶多和茂盛。)师:这一句中写树叶的颜色:“那么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绿得耀眼,说明了树叶的什么?(提示:说明了树的生命力旺盛。)7、师:这棵茂盛的大榕树,朋友说它是“鸟的天堂”,为什么呀?(提示: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窝。)师:那么,作者有没有见到鸟?师:作者是怎么写的?(提示: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8、师:这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的经历。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这部分的内容。(提示:这一次,作者见到了茂盛的大榕树,

9、但是,只听到鸟扑翅的声音,没有见到一只鸟。)9、师:“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是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第一次印象。我们可以想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提示:一定很失望。)六、学习第三段(10-13)1、播放鸟的天堂视频,让学生体会鸟的天堂的情景。2、学生朗读10-13自然段,并思考: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是什么时候?上一次,作者很失望:鸟的天堂竟然没有一只鸟。这一次,作者有没有看到鸟?3、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补充并板书: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早晨4、师: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见到了大榕树,没有见到鸟。现在,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作者是不是又失望而归?作者有没有见到鸟?(提示

10、:见到了。)师: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是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榕树,作者着重描写了大榕树,写它很大,很茂盛,叶子很绿。我们看看,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是树还是鸟?(提示:鸟。)5、请学生把文中有关鸟儿描写的句子划下来,给有关的动词加上着重句。6、学生讨论: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鸟儿?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数量热闹、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体形大的、小的颜色花的、黑的姿态叫、飞、扑7、作者主要突出了鸟的什么特点?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特点:多师: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准确地表明了这里鸟儿众多的特点,这个词是“应接不暇”。七、小结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

11、所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傍晚,这时“鸟的天堂”很安静。作者着重写了鸟儿生活的大榕树。作者主要采用静态描写。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早晨,这时“鸟的天堂”很热闹。作者着重写了鸟儿欢腾的情景。作者主要采用动态描写。【反思】 本文是巴金的作品,“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马村天河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设亩左右的河面,独树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1933年,巴金到新

12、会访友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由此而美名传扬。这么美的文章,“读”就是破文的途径,巴金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学时,我注重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穵学习的意识,让他们说自己所知,诉自己所悟。第一节课,我没有运用其他教学手段,直接领读了三遍。学生读书的兴致很高,学生通过读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习效果较为理想,简单朴实的语文教学方式“不同形式的读”使课堂成了真正的语文课堂 读书的课堂。通过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习的知识也自然活了,学生在“读”中获得知识 ,这种知识是扎实的,因为本文本身就用语平实,读来优美动人,从学生作业上看,还是不错的

13、。在教学中,本人也着重在阅读、写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笔。一 走进文本背景与主题。 “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常用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树。我国南方的大榕树适合于鸟儿生活,称得上是鸟儿的“乐园”。本文记叙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吸引激发孩子们将目光投向鸟的天堂,一起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动地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朗吉弩斯说:“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带着这种思想去感悟心语。如“一棵榕树 一片林,鸟在林中当主人。”“走进鸟的天堂,那美丽迷人的

14、南国风光扑面而来,满眼蓬勃的绿意,生机无限;满树欢乐的鸟儿,纵情歌唱。”这树与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令人怦然心动。愿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将这份美好珍藏在心底,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二 提炼写法,阅读妙笔本文抓住了“点面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点面结合的描写是写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在写景时做到点面结合呢?如:

15、写柳树,首先对柳树在四季的变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觉。春天的柳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可以说,是对柳树总体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写,这样的例子学生已掌握了不少“美丽的校园”“秋天的田野”“家乡的小河”要能掌握这点,那就必须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景物的总体进行描写,然后抓住代表性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这样,笔下的景物才能既有整体感,又有细腻、生动。如:描写秋天的果园,首先要将果园在秋季里硕果累累,香气四溢,色彩浓郁的景色加以概括描绘,给人一种整体感受,然后抓住重点进行细致描写,这样就做到了点与面的有机结合。二 在语言中读作者任何一篇文章在读的时候都应该不放一难,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小学生常常又抓不住,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学生阅读能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写在纸上,而是包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比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一句不仅仅是在写叶子的翠绿,明亮,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