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第一章 导论_第1页
中医学:第一章 导论_第2页
中医学:第一章 导论_第3页
中医学:第一章 导论_第4页
中医学:第一章 导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导论,第一章 导论,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及认知和思维方法。 2、熟悉金元四大家及其学术主张,“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预防思想,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一、中医学的起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摄生及预防医学思想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第一章 导论,四、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与展望,一、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产生于中国,经数千年发展,具有独特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养生方法和诊疗手段的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中医预防医学 中医临床医学,一、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中医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对正常

2、人体的认识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养生诊疗疾病的原则,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战国、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素问、灵枢 -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2、难经-补内经的不足 3、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 伤寒论-外感病 金匮要略-内伤杂病 -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4、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奠定了中药的理论体系 (二)晋、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 脉经晋王叔和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

3、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发展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寒凉派(火热论) 李杲(东垣):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张从正(子和):攻下派(邪去正自安)朱震亨(丹溪):养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医学纲目明楼英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 医宗金鉴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清陈梦雷 温病四大家:吴又可(戾气学说)、薛生白、叶天士、吴鞠通-创“卫、气、营、血” “三焦”辨证,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五)近代与现代(整理、中西汇通、发展时期,三、中医学摄生及预防医学思想,一)

4、未病先防 1.调摄精神 2.调节饮食,劳逸适度 3.锻炼健身 4.适应四时气候变化 5.预防为主 (二)既病防变,四、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与展望,一)中医学的学科优势 1.综合性 2.实用性 3.诊疗手段的非损伤性及安全性 4.注重内因,重在调整 (二)中医药走向世界,三)中医学的展望,1.中医理论-重新认识及阐发 2.中医临床-优势有待发扬 3.拓展新领域-更大空间,第二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含义 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第二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事物的统一性与完整性 1、人体是

5、一个有机的整体性 (1)体现于人体结构 (2)体现于生理上相互作用(生、克),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3)体现于诊断与治疗 诊断:察外知里 治疗:整体疗法,第二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脏-腑-组织-五官肝-胆-筋-目心-小肠-脉-舌脾-胃-肉-口肺-大肠-皮毛-鼻肾-膀胱-骨-耳、二阴,第二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2、人与环境有密切联系 (1)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2)人和社会关系密切,第二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恒动观念 恒动观念的含义 恒动观念的主要内容 1.生理上的恒动观 2.病理上的恒动观 3.疾病防治的恒动观,第二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

6、基本特点,三)辨证论治 “证”指的是机体在疾病发展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辨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一、司外揣内 二、援物比类 三、心法和顿悟 四、试探和反证,第四节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一、中医学与西医学基本属性及特征的比较 (一)归纳与分析 (二)宏观与微观 (三)抽象与具体 (四)功能与结构 (五)辨证与辩病,第四节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二、中医学与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及互补 (一)中医学的优势 1.医哲交融的整体观念 2.安全有效的自然疗法 3.同中求异的个性化治疗 4.治与养的有机结合,第四节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二)中西医学的互补性 1.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2.西医善于祛病,中医长于治中调理 3.急则西治为主,缓则中调见长 4.单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