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件模板-008(共65)_第1页
中药学课件模板-008(共65)_第2页
中药学课件模板-008(共65)_第3页
中药学课件模板-008(共65)_第4页
中药学课件模板-008(共6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药学 课件模板-8,中药学:浮萍,浮萍,药用】本品为浮萍科植物紫浮萍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寒。入肺经。 【功效】发汗解表,利水。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发热无汗,麻疹隐隐不出,或疹出不透等。 本品性寒,轻浮升散,善开毛窍,入肺经过皮肤,有发汗解表、透疹等功效,故可用于外感风热及麻疹透发不畅等症,临床常与西河柳、牛蒡子、薄荷等配伍应用,中药学:浮萍,浮萍,对风热瘾疹亦可内服、外用。 2.用于风水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浮萍能泄热利水,故对于水肿而有表热者用之。 【处方用名】浮萍、浮萍草、紫背浮萍(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方剂举例】浮萍

2、丸沉氏尊生:浮萍、防风、黄耆、羌活、当归、干葛、麻黄、甘草,中药学:浮萍,浮萍,治疹痘无汗、不易透过,中药学:西河柳,西河柳,药用】本品为柽柳科植物柽柳的嫩枝及叶片。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心、肺、胃经。 【功效】发表透疹。 【临床应用】用于麻疹初期,发热,疹出不透。 本品有发表功效,为透发麻疹的常用药物,治疗麻疹初起,透发不畅,临床常与薄荷、蝉衣、升麻等配合应用。不论内服、外用均可应用。 此外,近年来本品又应用于风湿痛,中药学:西河柳,西河柳,处方用名】西河柳、柽柳、赤柽柳(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二两至三两,煎汤乘热熏洗。 【按语】澄柽柳始载于开宝

3、本草,仅说性味甘咸温,并未说明它有透疹作用;明清以后本草书中多说性味甘平或甘咸平,并说能治“痧疹热毒”,可见它的药性是偏凉性的,中药学:西河柳,西河柳,方剂举例】竹叶柳蒡汤医学广笔记:西河柳、荆芥、干葛、蝉退、薄荷、炒牛蒡、知母、玄参、麦冬、甘草、淡竹叶。治痧疹透发不出,喘嗽烦闷,中药学:水蜈蚣,水蜈蚣,药用】本品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平。 【功效】发汗退热,消肿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发热,以及疟疾等症。 本品味辛性平,有发汗退热之功。用治感冒发热,可配合葛根同用;用治疟疾,可配合马鞭草同用,于疟发前二小时服药。 2.用于痢疾,皮肤瘙痒,蛇虫咬伤等症,中药学:

4、水蜈蚣,水蜈蚣,本品有消肿解毒作用,对于下痢赤白、里急后重,可配马齿苋、一见喜等药同用;皮肤瘙痒,可配葎草、苍耳草等药煎汤外洗;蛇虫咬伤,配野菊花、半枝莲等,既可煎汤内服,又可捣烂外敷。 【处方用名】水蜈蚣(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适量,中药学:天胡荽,天胡荽,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天胡荽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平。 【功效】祛风清热,化痰止咳。 【临床应用】1.用于风火赤眼,咽喉肿痛,以及蛇缠疮等症。 本品具有祛风清热作用,对于风火赤眼,可配桑叶、菊花、点地梅等药同用;对于咽喉肿痛,可配土牛膝、白毛夏枯草等同用;治疗蛇缠疮,可用新鲜全草捣烂,用酒精

5、浸半天后,用棉花球蘸搽患处,中药学:天胡荽,天胡荽,2.用于百日咳 本品又有化痰止咳作用,可用治百日咳。 【处方用名】天胡荽(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中药学:蔓荆子,蔓荆子,药用】本品为马鞭草科单叶蔓荆的果实。 【性味与归经】苦、辛,平。入肝、膀胱、肺经。 【功效】散风热,清头目。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头痛及头风头痛等症。 本品味苦兼辛,有疏散风热、祛风止痛的功效,故可用于感受风热引起的头痛,临床常与防风、菊花、石膏等配伍应用;对于头风头痛病症,本品又可与本、川芎等配伍应用,中药学:蔓荆子,蔓荆子,2.用于目赤肿痛或头目昏暗多等症。 本品能祛风邪而清头目

6、,以治风邪所致的目赤肿痛、头目昏暗,常与菊花、川芎、决明子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蔓荆子(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菊芎饮上池秘录:菊花、川芎、蔓荆子、防风、羌活、石膏、旋覆花、甘草、枳壳,中药学:蔓荆子,蔓荆子,治头风头痛。 羌活防风汤活法机要:羌活、防风、蔓荆子、藁本、独活、川芎、甘草。治感冒头痛,中药学:木贼草,木贼草,药用】本品为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苦,平。入肺、肝、胆经。 【功效】疏风热,退翳膜。 【临床应用】用于风热引起的目赤翳障等症 本品退目翳而兼有发散风热之功,对目病而兼有表症者为适宜。临床上治眼花多泪,常与苍朮

7、、夏枯草、防风等配伍;治风热而引起的目赤、翳障,多配菊花、白蒺藜、决明子等同用,中药学:木贼草,木贼草,本品虽有发汗之功,但一般只是用它疏风止及消退翳膜的功效。 【处方用名】木贼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木贼散(原名神消散)证治准绳:木贼、蝉蜕、谷精草、甘草、苍朮、蛇蜕、黄芩。治目赤翳障,中药学:解表药应用注意事项,解表药应用注意事项,一、解表药虽有辛散发汗之共性,但其性质又有温、凉不同,所以用以治疗表证时必须注意辨证准确,分清表寒证或是表热证,以免药石误投,贻误治疗。 二、解表药发汗作用有强有弱,须视病症具体表现选择应用。 三、对解表药发汗

8、力较强的药物应控制用量,中病即止,以免发汗太过而耗伤津液,导致亡阳或亡阴,中药学:解表药应用注意事项,解表药应用注意事项,四、温暖季节及东南地区用量宜小,寒冷季节及西北地区用量可酌情增大。 五、解表药一般忌用于表虚自汗、阴虚发热、久病体虚及失血等症。 六、解表药多属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份挥发而降低疗效,中药学:具有解表功效的其它药物,具有解表功效的其它药物,一、散寒解表:藿香、苍朮(化湿药)、独活(祛风湿药)、细辛 二、宣散透邪:金银花、连翘(清热药) 三、疏散风热:白僵蚕(平肝息风药,中药学:第二章 清热药,第二章 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都是

9、药性寒凉,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痢疾、痈肿疮毒、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呈现各种里热证候、即是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义。 为了方便掌握本章各种清热药的特点,现根据各药的专长,再分为下列六小类: (一)清热泻火药: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有泻火泄热的作用,中药学:第二章 清热药,第二章 清热药,二)清肝明目药: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等症。 (三)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四)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的病症。 (五)清热燥湿药: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 (六)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

10、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中药学:第二章 清热药,第二章 清热药,清热药性属寒凉,多服久服能损伤阳气,故对于阳气不足,或脾胃虚弱者须慎用,如遇真寒假热的证候,当忌用,中药学: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清热泻火药,能清解气分实热,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脉洪实有力、苔黄或燥等里热炽盛的症候。 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使用本类药物时,当考虑照顾正气,勿令伐太过,必要时可与扶正药物配伍应用,中药学:石膏,石膏,药用】本品为单斜晶系的硫酸钙矿石。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收敛生肌。 【临床应用】1.用于温热病、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燥、脉洪大等

11、症。 石膏药性大寒,善清气分实热,故适用于肺胃实热的症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 2.用于温病高热,身发斑疹,中药学:石膏,石膏,温病发斑,多由胃火旺而血热炽盛所致,此是气血两燔的现象。在临床上遇到此种症候,常用清热泻火较强的石膏,配合凉血解毒的药物如玄参、丹皮、赤芍、鲜生地、板蓝根等同用。 3.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齿痛、牙龈肿痛等症。 石膏能清泄胃火,故胃火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可配合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中药学:石膏,石膏,4.用于肺热咳嗽、气喘。 邪热袭肺,身发高热、咳嗽、气急鼻煽、口渴欲饮等症,可用石膏清泄肺热,佐以麻黄、杏仁等宣肺、止咳平喘等品(即麻杏石甘汤)。 5

12、.用于湿疹水火烫伤,疮疡溃后不敛及创伤久不收口 石膏煅后研末外用,治疗以上诸外科病,有清热、收敛、生肌的作用,常合升丹、黄柏、青黛等同用,中药学:石膏,石膏,处方用名】生石膏(生用,清热泻火)、熟石膏、石膏(用,收敛生肌,专作外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二两,打碎,先煎。外用适量。 【按语】1.石膏为清解气分实热的要药,凡热在气分而见壮热汗出、烦渴、脉来洪大者,都可用寒凉的石膏以清热泻火。如与清热凉血药同用,尚能用治热盛发斑、神昏谵语等气营两燔的症候,中药学:石膏,石膏,2.石膏善清肺胃热,如见邪热郁沸或胃火炽盛等症,均可使用本品。在临床应用时如配以知母,则清热泻火,可治阳明里热;如配麻黄

13、,则清宣肺热,至肺热喘咳;治胃火齿痛,配熟地,则清胃滋阴,治虚火牙痛;配人参,则清热益气,治热盛津气两伤。总的来说,大都是取它清肺凉胃的功效。 【方剂举例】白虎汤伤寒论: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中药学:石膏,石膏,治阳明病发热,大烦大渴,大汗出,脉洪大。 玉女煎景岳全书:生石膏、熟地、麦冬、知母、怀牛膝。治热病烦热口渴,头痛,牙痛,中药学:寒水石,寒水石,药用】本品为天然沉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或三方晶系碳酸钙矿石。 【性味与归经】辛、咸,大寒。入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 【临床应用】用于温热病壮热、烦渴等症。 寒水石清热泻火的功效,与石膏相类似,故常与石膏配伍,用于壮热烦渴的症候。如治暑温

14、邪在气分,大热烦渴、苔黄等症,可与石膏、滑石、杏仁、竹茹、银花、通草等同用,中药学:寒水石,寒水石,此外,本品可外用于风热火眼及水火烫伤。 【处方用名】寒水石(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先煎。 【方剂举例】三石汤温病条辨:飞滑石、寒水石、生石膏、杏仁、竹茹、金银花、白通草、金汁。治暑温邪在气分,大热烦渴、苔黄等症,中药学:知母,知母,药用】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肾润燥。 【临床应用】1.用于温热病、高热烦燥、口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之症及肺热喘咳、痰黄而稠。 知母苦寒,上能清肺热,中能清胃火,故适用于肺胃有实热的病症。本品常和石膏同用,可以增强石膏的清热泻火作用,中药学:知母,知母,2.用于阴虚发热、虚劳咳嗽及消渴等症 知母能泻肺火而滋肾,故不仅能清实热,且可清虚热。在临床上多与黄柏同用,配入滋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治阴虚火旺、潮热骨蒸等症。又本品配养阴润肺药如沙参、麦冬、川贝等品,可用于肺虚燥咳;配清热生津药如天花粉、麦冬、粉葛根等品,可用治消渴。 【处方用名】肥知母、知母(生用,泻火之力较强)、炒知母(炒用,泻火之力稍缓和)、盐水炒知母(滋阴退虚热较佳) 【一般用量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