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217-2020 近岸海域空间资源动态监视监测技术规范_第1页
DB37∕T 4217-2020 近岸海域空间资源动态监视监测技术规范_第2页
DB37∕T 4217-2020 近岸海域空间资源动态监视监测技术规范_第3页
DB37∕T 4217-2020 近岸海域空间资源动态监视监测技术规范_第4页
DB37∕T 4217-2020 近岸海域空间资源动态监视监测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Q/LB.XXXXX-XXXXICS07.060CCSA 45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 4217202037近岸海域空间资源动态监视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ynamic monitoring of offshore spatial resources2020-12-30发布2021-01-30实施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37/T 42172020目次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参考基准14.1 坐标系统24.2 地图投影24.3 高程基准24.4 深度基准25 监视监测内容25.1 海岸线25.2 海湾25.3

2、河口25.4 潮间带36 监视监测范围36.1 海岸线36.2 海湾36.3 河口36.4 潮间带37 监视监测方法与要求37.1 遥感监视监测37.2 现场监视监测48 动态变化分析78.1 动态变化内容78.2 动态变化分析方法89 成果资料及要求109.1 成果资料109.2 成果要求11附录A(资料性) 海域使用分类13附录B(规范性) 记录表14参考文献2020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山东省海洋局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文件由山东省

3、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省水产设计院、山东省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烟台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贺志鹏、李阳、刘浩、梁峰、岳英洁、毕永坤、杨怡红、刘麒、高鹰、于冬、王腾、王钧俊、单长贺、孔祥菲、周斌、张健桥。近岸海域空间资源动态监视监测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近岸海域空间资源动态监视监测的参考基准、内容、范围、方法与要求、动态变化分析和成果资料及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管辖海域、海岛范围内,包括海岸线、海湾、入海河口、潮间带等近岸海域空间资源基本情况及其动态变化情况的监视监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4、。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7930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7931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 12327海道测量规范GB/T 12898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7501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GB/T 32067海洋要素图式图例及符号GB/T 3318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1:50001:10000正射影像地图CH/T 2009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 3007.2数字航空摄

5、影测量测图规范第2部分:1:5001:10001:2000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HY/T 123海域使用分类HY/T 124海籍调查规范HY/T 164海岸带制图图式HY/T 251宗海图编绘技术规范DB37/T 3588海岸线调查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断面基准点daum point距离监测区域有一定距离,地质条件稳定,易于保存,便于水准联测的点。3.2 工作点working point断面起点。4 参考基准4.1 坐标系统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4.2 地图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4.3 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4.4

6、 深度基准理论深度基准面。5 监视监测内容5.1 海岸线海岸线基本情况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a) 海岸线位置、类型、分布、长度;b) 海岸线利用的位置、类型、长度。海岸线监视内容包括:a) 海岸线开发利用现状,具体参照附录A(表A.1);b) 岸滩冲淤现状。5.2 海湾海湾基本情况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表B.3):a) 海湾类型;b) 口门位置、口门宽度、海湾面积、岸线位置、类型、长度;c) 湾内水下地形;d) 海湾开发利用现状等。海湾监视内容包括:a) 海湾开发利用现状;b) 海湾岸线开发利用现状;c) 岸滩冲淤现状。海湾分类根据海湾形态判别,按表1,分为开敞型湾、半开敞型湾

7、、半封闭型湾和封闭湾。表1 海湾分类海湾类型开敞度开敞型湾0.2半开敞型湾0.10.2半封闭型湾0.010.1封闭湾0.015.3 河口河口基本情况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表B.4):a) 口门位置、河口宽度、岸线位置、类型、长度;b) 河口水下地形;c) 河口开发利用现状等。河口监视内容包括:a) 河口开发利用现状;b) 河口岸线开发利用现状;c) 河口冲淤现状。5.4 潮间带潮间带基本情况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表B.5):a) 潮间带宽度、面积;b) 开发利用现状。潮间带基本情况监视内容:a) 潮间带开发利用现状;b) 潮间带冲淤现状。6 监视监测范围6.

8、1 海岸线省政府批复的海岸线。6.2 海湾海岸线至海湾口门内的全部海域。6.3 河口从海岸线至口门的河口段以及从口门到水下三角洲前缘坡折的口外海滨段。6.4 潮间带海岸线至0米等深线间的海岸带。7 监视监测方法与要求应采用遥感监视监测与现场监视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近岸海域空间资源进行监视监测,通过遥感监视监测提取海岸线、海湾、河口、潮间带的空间属性信息及开发利用现状,通过现场监视监测对遥感监测提取的信息进行现场核查并对遥感监测提取信息以外的监测要素进行现场监测。7.1 遥感监视监测7.1.1 遥感影像选择应采用监测实施前半年内的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优于1m,影像云覆盖率不应大于10%,相邻影像之

9、间不应小于影像宽度5%的重叠,选用层次丰富、图像清晰的影像。7.1.2 遥感影像处理影像几何校正处理及影像融合按照GB/T 7930的规定执行。7.1.3 信息提取信息提取主要工作内容如下:a) 根据收集的数据资料,结合实地踏勘验证,开展遥感影像信息提取,建立海岸线、海湾、河口遥感影像解译样本库;b) 采用人机交互法,按照DB37/T 3588界定方法,提取海岸线位置、类型、属性及海岸线两侧开发利用现状等;c) 采用人机交互法,参照海域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规范界定方法,提取海湾、河口的口门宽度、岸线、面积及开发利用现状。信息提取的主要技术要求:a) 信息提取比例尺1:10000;b) 特征点平

10、面位置中误差按GB/T 33182的规定执行;c) 线状矢量数据提取,精度优于2个像元;面状矢量数据提取,精度优于4个像元,最小图斑面积不小于25mm2;d) 矢量数据拓扑检查,保证线状矢量数据连续、无悬点、无重叠,面状矢量数据无重叠;e) 向海一侧,解译信息类型按照HY/T 123的规定执行(参见附录A)。7.2 现场监视监测7.2.1 现场监测7.2.1.1 岸线监测7.2.1.1.1 监测方法对可以到达的区域应采用GNSS测量方法进行现场监测,对于难以到达的区域应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进行监测。7.2.1.1.2 技术要求岸线监测技术要求如下:a) 岸线监测时,测量岸段应按顺序编号,按DB

11、37/T 3588要求填写岸线位置、类型和岸线两侧开发利用情况,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表B.1、表B.2);b) 测量路线沿遥感影像提取的海岸线布设,测量点选取海岸线拐点、类型分界点、遥感解译验证点等特征点;c) 监测岸线测量点应有代表性,对于直线型海岸线,测点布设间距不超过200m;对于弧线型海岸线,测点布设应体现其弧线形态;对于折线型海岸线,测点布设应体现折线形态,测点最大间距一般不超过100m;在变化复杂及特殊岸段应加密观测点,测点最小间距一般不小于10m;d) 现场测量点的平面位置的点位中误差为0.1m,按照HY/T 124的规定执行;航空摄影测量平面位置中误差为1m,按照CH/T 30

12、07.2的规定执行;e) 市、县(区、市)的海岸线的分界点的位置,应由调查人员进行现场确定;f) 现场测量执行CH/T 2009的规定;g) 航空摄影测量执行GB/T 7930、GB/T 7931的规定。7.2.1.1.3 监测成果基于基础地理数据和内外业调查分析成果,编制成果矢量数据集,数据格式采用Geodatabase格式;矢量数据集相关的属性数据执行DB37/T 3588的规定。矢量数据集应通过拓扑规则检查,形成线状要素矢量数据。绘制海岸线类型与分布、海岸线利用现状等专题图,进行岸线长度量算,统计岸线类型。7.2.1.2 水下地形监测7.2.1.2.1 监测方法应采用验潮模式或无验潮模式

13、测量方法,监测水下地形。7.2.1.2.2 技术要求水下地形监测技术要求如下:a) 监测点深度中误差Ms应符合表2要求;表2 深度中误差基本精度指标深度H深度中误差Ms最大限差20m0.2m0.4m20m1%H2%Hb) 水位控制、水下测量测线布设、测深定位及水下地形图绘制的要求按照GB 12327的规定执行;c) 水深改正等后期数据处理及水深图编辑按照GB 12327的规定执行;d) 水深图绘制按照HY/T 251的规定执行。7.2.1.2.3 监测成果监测成果有水深图、水下地形图。数据格式采用Geodatabase格式,矢量数据集应通过拓扑规则检查,形成线状要素。矢量数据集相关的属性数据,

14、见表3。编制水深DLG数据和成果矢量数据集,数据格式采用Geodatabase格式;矢量数据集相关的属性数据,按表3要求。矢量数据集应通过拓扑规则检查,形成线状要素矢量数据,绘制水深图、水下地形图。表3 矢量数据属性表序号字段名称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备注1所在行政区长整型30按行政区划代码填写到县、市、区2水深值短整型51经改正的等深线数值3高程值短整型51经改正的等高线数值4备注文本型100需要备注的内容7.2.1.3 断面监测7.2.1.3.1 监测方法应使用GNSS水准法、单波束测深法,对特定断面进行监测。7.2.1.3.2 技术要求断面监测技术要求如下:a) 断面监测以工作基点为起

15、始点,垂直于海岸线方向,并结束于0米等深线的交点;b) 基准点、工作基点高程按照GB/T 12898中四等水准测量的规定进行,填写断面监测记录表,格式应符合附录B要求(表B.6);c) 工作基点应均匀分布在监测对象内,对存在影响冲淤变化因素的区域、地形变化复杂的区域,可酌情增加密度;每次监测前工作点应进行水准联测;d) 水深小于1m采用水准法测量,水深1m2m采用水准法和单波束测深仪同时施测,水深大于2m采用单波束测深仪进行水深测量,水深测量按照GB/T 17501的规定执行;e) 断面监测点深度中误差为0.2m,2倍中误差为最大限差;f) 对各断面数据进行样条插值处理,绘制监测区域的断面曲线

16、。7.2.1.3.3 监测成果应基于断面测量数据绘制成果断面图。7.2.1.4 开发利用现状监测7.2.1.4.1 监测方法应采用遥感监测,实地调查、测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开发利用现状监测。7.2.1.4.2 技术要求开发利用现状监测技术要求,如下:a) 遥感监测提取开发利用图斑,按照7.1.3要求执行,实地调查确定开发利用图斑的边界、内容及海域使用类型,并对遥感监测未提取的图斑进行补充调查;b) 对已开发利用海域进行边界、拐点、特征点测量,平面位置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0.1m,按照HY/T 124的规定执行;c) 每个图斑有且仅有一个海域使用类型,海域使用类型要细化到二级类;d) 海域使用类型按

17、照附录A执行。7.2.1.4.3 监测成果应基于实地调查及测量成果,编制开发利用现状成果矢量数据集,矢量数据集应通过拓扑规则检查,形成面状要素矢量数据。数据格式采用Geodatabase格式;矢量数据集相关的属性数据,按表4要求。绘制开发利用现状类型与分布、开发利用现状等专题图。表4 开发利用现状矢量数据属性表序号字段名称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备注1图斑编号短整型5开发利用现状图斑编号,d)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顺时针或逆时针编号2所在行政区长整型30按行政区划代码填写到县、市、区3海域使用类型名称文本型30海域使用类型名称,细化至二级类4海域使用类型编码短整型5海域使用类型编码,细化至二级类

18、表4开发利用现状矢量数据属性表(续)序号字段名称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备注5用海方式名称文本型30用海方式名称,细化至二级类6图斑面积双精度204开发利用现状图斑面积,保留四位小数7备注文本型100需要备注的内容7.2.2 现场监视7.2.2.1 监视方法应拍摄现场照片、视频,进行现场监视。7.2.2.2 技术要求现场监视技术要求,如下:a)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每个监视点不少2张,照片应附带经纬度,每张照片不小于1M;b) 视频应能反映海岸线拐点、开发利用类型等典型特征属性,时长不少于15秒;c) 照片编号规则:监视对象+监视内容+监视点序号+拍摄序号,照片属性按表5要求进行编辑。表5 现场

19、监视照片数据属性表序号字段名称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备注1照片编号文本型10监视对象为:海岸线(C),海湾(G),河口(E),潮间带(I);监视内容为:开发利用现状、冲淤现状2所在行政区长整型30按行政区划代码填写到县、市、区3拍摄日期日期型10拍摄时的日期4经度双精度103拍摄地点的经度5纬度双精度103拍摄地点的纬度6备注文本型100需要备注的内容8 动态变化分析8.1 动态变化内容8.1.1 海岸线海岸线动态变化监测内容应包括:a) 岸线位置、长度、类型变化;b) 岸线开发利用位置、长度、类型变化;c) 岸滩冲淤情况变化。8.1.2 海湾海湾动态变化监测内容应包括:a) 海湾面积变化;

20、b) 海湾水下地形变化;c) 海湾开发利用情况变化。8.1.3 河口河口动态变化监测内容应包括:a) 口门位置及宽度变化;b) 河口水下地形变化;c) 河口开发利用情况变化。8.1.4 潮间带潮间带动态变化监测内容应包括:a) 潮间带宽度、面积变化;b) 潮间带冲淤情况变化;c) 潮间带开发利用情况变化。8.2 动态变化分析方法8.2.1 海岸线8.2.1.1 岸线变化速率应利用7.2.1.1岸线监测成果,统计多周期岸线的位置、长度等空间信息,计算岸线变化速率。用一定时期内海岸线长度的年平均变化百分比来表示海岸线的变化强度。平均变化速率计算由式(1)给出:LCImn=Lm-LnLm(m-n)1

21、00%()式中:LCImn在第m年至第n年时间段内,不同类型海岸线的年均变化速率;Lm m年某一类型海岸线的统计长度;Ln n年某一类型海岸线的统计长度。8.2.1.2 岸滩冲淤变化应利用7.2.1.3断面监测成果,绘制断面曲线图,如图1,进行数据比对,分析岸滩冲淤情况。图1 单期监测断面图比对多次监测的断面曲线,判断冲淤变化情况。图2 多期监测断面对比图计算两期监测断面曲线在0米等深线上的高差L和年均高差L,如图2,判断冲淤变化状况。8.2.1.3 岸线利用变化应利用7.2.1.4开发利用情况调查成果,分析海岸线利用的长度、类型变化。8.2.2 海湾8.2.2.1 海湾水下地形变化应利用7.

22、2.1.2海湾水下地形监测成果,生成海湾水下DEM,对多期DEM进行空间分析,得到海湾水下地形变化情况。8.2.2.2 海湾利用变化应利用7.2.1.4开发利用情况调查成果,分析海湾开发利用的面积、类型变化。8.2.2.3 海湾面积变化应利用海湾岸线变化、口门位置变化、水下地形变化、开发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海湾面积变化。8.2.3 河口8.2.3.1 河口水下地形变化应利用7.2.1.2河口水下地形监测成果,生成河口水下DEM,对多期DEM进行空间分析,得到河口水下地形变化情况。8.2.3.2 河口位置及宽度变化应利用遥感监测结果结合7.2.1.1岸线监测成果,分析河口位置及宽度变化情况。8.2

23、.3.3 河口利用变化应利用7.2.1.4开发利用情况调查成果,分析河口开发利用面积、类型变化。8.2.4 潮间带8.2.4.1 潮间带面积变化应利用7.1.3信息提取、7.2.1.1岸线监测成果,采用叠加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多周期潮间带面积变化。8.2.4.2 潮间冲淤情况变化应利用7.2.1.3断面监测成果,根据8.2.1.2岸滩冲淤变化的分析方法,分析潮间带冲淤情况变化。8.2.4.3 潮间开发利用变化应利用7.2.1.4开发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分析潮间带利用面积、类型变化。9 成果资料及要求9.1 成果资料9.1.1 数据集数据集成果主要包括:a) 遥感影像镶嵌数据集;b) 现场照片

24、、视频数据集;c) 水下地形数据集;d) 断面监测数据集;e) 开发利用情况数据集;f) 各类元数据说明。9.1.2 图件图件成果主要包括:a) 海岸线类型分布图;b) 海湾、河口、潮间带断面图;c) 海湾、河口、潮间带断面布设图;d) 海湾、河口、潮间带面积变化专题图;e) 海湾、河口、潮间带水下地形变化专题图;f) 开发利用现状分布图;g) 水下地形图。9.1.3 表格表格成果主要包括: a) 海岸线现场调查记录表(表B.1); b) 海岸线现场调查汇总表(表B.2); c) 海湾监测统计表(表B.3); d) 河口监测统计表(表B.4); e) 潮间带变化统计表(表B.5); f) 断面

25、监测记录表(表B.6)。9.1.4 报告报告成果主要包括:a) 海岸线动态监视监测报告;b) 海湾动态监视监测报告;c) 河口动态监视监测报告;d) 潮间带动态监视监测报告;e) 技术总结,工作报告,质量检验报告。9.2 成果要求9.2.1 图件编绘要求9.2.1.1 最小图斑各地物类型图上面积表示的最小图斑为25mm2,对于某些有特别意义的重要内容面积小于25mm2的,用非比例符号表示。9.2.1.2 成图比例尺基本成图比例尺按照1:50000,具体可根据制图范围、工作要求等酌情调整成图比例尺。9.2.1.3 图式图例图式图例应按照HY/T 164的规定执行。海岸线分布、海岸线利用类型等专题

26、信息图式图例应符合GB/T 32067中规定。9.2.1.4 其他成图要素成图要素主要包括:a) 数学要素应包含投影、比例尺、坐标格网等内容;b) 专题要素应包含专题矢量数据、底图数据等内容;c) 辅助要素应包含图名、图例、坐标系、基准、制图单位、制图人和制图日期等内容。9.2.2 计量单位计量单位要求如下:a) 坐标单位采用度、分、秒格式,秒后保留3位小数;b) 长度单位采用米(m),保留1位小数;c) 面积单位采用公顷(hm2),保留4位小数。9.2.3 设备要求测量仪器设备应按国家规定进行计量检定,并进行现场校验和比对。9.2.4 成果数据规格成果数据规格要求如下:a) 统一采用Geod

27、atabase方式按图层统一存储文件格式为“.gdb”;b) 监测照片格式为“.jpg”;c) 视频格式为“.avi”;d) 遥感影像格式为“.tif”;e) 矢量数据格式为“.shp”;f) 属性信息数据库采用 Access 数据库格式,数据库文件格式为“.mdb”。9.2.5 成果报告要求报告应编制以下内容:a) 任务概况;b) 历史资料及基础数据收集情况;c) 海岸线、海湾、河口现状;d) 动态变化分析;e) 监视监测成果结论与分析;f) 质量控制;g) 决策建议。AA附录A (资料性)海域使用分类海域使用类型及编码见表A.1。表A.1 海域使用类型及编码一级类二级类编码名称编码名称1渔

28、业用海11渔业基础设施用海12围海养殖用海13开放养殖用海14人工鱼礁用海2工业用海21盐业用海22固体矿产开采用海23油气开采用海24船舶工业用海25电力工业用海26海水综合利用用海27其他工业用海3交通运输用海31港口用海32航道用海33锚地用海34路桥用海4旅游娱乐用海41旅游基础设施用海42浴场用海43游乐场用海5海底工程用海51电缆管道用海52海底隧道用海53海底场馆用海6排污倾倒用海61污水达标排放用海62倾倒区用海7造地工程用海71城镇建设填海造地用海72农业填海造地用海73废弃物处置填海造地用海8特殊用海81科研教学用海82军事用海83海洋保护区用海84海岸防护工程用海9其他用

29、海BB附录B (规范性)记录表海岸线现场调查记录表见表B.1、海岸线调查汇总表见表B.2,海湾监视监测表见表B.3,河口监视监测表见表B.4,潮间带监视监测表见表B.5,断面监测记录表见表B.6。表B.1 海岸线现场调查记录表调查区域: 调查时间: 天气状况: 测量方式:岸段序号海岸线位置海岸线类型海岸线利用类型照片编号备注注1: 现场岸段的编号。注2: 描述测量岸段的具体位置注3: 海岸线类型按DB37/T 3588的规定执行。注4: 海岸线利用类型结合附录A执行。注5: 照片编号应填写现场照片编号。注6: 备注应填写其他重要信息。记录人: 校对人: 审核人:表B.2 海岸线调查汇总表调查人

30、: 校核人:岸段序号区域位置岸线类型岸线长度端点坐标开发利用现状岸滩冲淤情况备注注1: 岸段序号应自北向南顺序编号。注2: 区域位置填写XX市XX县(市、区)。注3: 海岸线类型按DB37/T 3588的规定执行。注4: 岸线长度单位m,数值保留到小数点后1位。注5: 端点坐标采用每个岸段的起点坐标,采用度分秒形式,数值保留到小数点后3位。注6: 开发利用现状结合附录A执行。注7: 冲淤变化分为“侵蚀”和“淤积”两种类型。注8: 备注填写其他重要信息。记录人: 校对人: 审核人:表B.3 海湾监视监测表区域位置监测时间基本情况海湾面积岸线类型岸线长度海湾类别水深范围口门位置口门宽度侵蚀/淤积情况开发利用现状建设填海造地项目数量面积非透水构筑物项目数量面积围海养殖面积照片编号注1: 区域位置填写XX市XX县(市、区)。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