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复习笔记_第1页
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复习笔记_第2页
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复习笔记_第3页
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复习笔记_第4页
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复习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资料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在宇宙中一、宇宙的基本特征1、物质性一天体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属于天体的一部分不叫天体,如:陨星工流星体)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基本天体:恒星、星云)2、运动性一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形成条件: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天体系统的层次性:河外星系总星系Y银河系严中心天体:太阳 中心天体:地球 地月系卫星:月球广太阳系其他行星系统(行星及卫星)l 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他恒星系统注:总星系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也是目前我们仅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而不是整个宇宙。半径约为150200亿光年。

2、、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带1、八大行星距太阳远近:(太阳)水星t金星t地球t火星t木星t土星t天王星t海王星2、 八大行星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3、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轨道之间,即类地行星与巨行星之间。4、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注:行星绕太阳(恒星)运行,卫星绕各自的中心天体行星运行。三、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太阳光照一宜稳定一生命演忧段有中斷亠+讨u J大小疔星於转方向一致*宀十讨沁环境1轨谓I乎共面* Z环境安虽*f适宜的温度-日地趾离适中*母身条杵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一*I嵌态水的存在水戒送1;地内热能、重力收缩呈

3、液态:日地距高适中1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概况: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H、He)。2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能量。3太阳辐射能量来源:4H 高温聚变He (在聚变过程中亏损了质量转变为能量)4波长分布: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0.40.76微米(um)之间的可见光部分。5.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光和热,地球上的能量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直接能源:生物生长需要的太阳能、沼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发电 -间接能源:煤、石油、天然气(2 )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读

4、教材插图1-2-3,分析下列问题。A 世界年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 自低纬向高纬递减。B 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_a.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 -b .海拔高,大气稀薄.c .云量少,晴天多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结构我们能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 它由里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我们平时肉眼看到的太阳明亮的圆盘,是光球层。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提问:什么是磁暴?_一彭响咬电題波通信/磁皋电粒干涼0税光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活动类型大气层位置周期意义里子八、J光球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色球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磁针剧烈震动而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的现象。提问:极光

5、在夜晚才能观赏到,但为什么只出现在极地高纬度地区? 太阳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被地球磁场捕获后,向地球磁场最强的极地高纬度地区运动, 并使高层空气分子或原子激发而发光。1.3.1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一自转和公转1.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逆;南极:顺)周期3.恒星日真正周期遥远的恒星(参照物)太阳日 昼夜更替周期(1天) 太阳(参照物) 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 0夕卜,地球表面各处相等( 工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0(单位:千米/小时)1.2.3.线速度=1670 X cos当地纬度、公转轨道:方向: 周期1一远日点:7月初椭圆轨道近日点:1月初自西向东1恒星年(365日6时9

6、分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d5h48m46s)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近日点恒星(参照物)(公历1年)春分点(参照物)4.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三、自转与公转的关系读教材图1-3-5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23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的空间指向一定时期内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定时期内不变。因此,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读教材图1-3-6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 置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春分日3. 21赤道北移夏至日6. 22北回归线南移秋分日9. 23赤道南移冬至日12. 22南回归线北移照射的点,即入

7、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呈 90。角。如右图所示。太阳直射点的判别:太阳直射点所在太阳光线的延长线穿过地心。阳直射点:太阳垂直1.3.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1 .晨昏线(圈)(1)晨昏线(圈)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2 )晨昏圈: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其圆心是球心, 它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3)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向昼半球更替的弧线是晨线(如AC线所示);ab晨线 be昏线 ab昏线-ibe晨线OO90 W6634N2326N0。2326 S6634 Sab昏线be晨线由昼半球向夜半球更替的弧线是昏线。(4)由于它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而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晨昏线在

8、极圈与极点之间摆动:ba、与极圈相切一夏至日 6月22日,冬至日12月22 日; 、把极圈平分一春分日 3月21日,秋分日9月23日。(5)晨昏线(圈)与经线圈:a重合:二分日;b交角最大:二至日。交角最大为 23 26 2.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使地球表面的晨昏线不断向西移动, 地球表面出现了 昼夜交替现象。其周期是一个太阳日 24小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二、地方时、时区和区时1. 地方时: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同一经度地方时相同。计算方法:东加西减,每隔15。相差1小时,每隔1相差4分钟,每隔1相差4秒钟。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土两地经度差X 4分钟例1:已知120 E

9、的地方时为12时,求110 E的地方时?110 E120 E12时110 E的地方时=12小时-(120 -110 ) X 4分钟 =11小时20分钟例2:如右图,太阳直射 A点,贝UA点地方时为时,B点地方时为时,C点地方时为 时,D点地方时为 时。2. 时区A. 划分原因:生活中如果使用地方时,将带来诸多不便, 因为经度只要有差异,地方时就会不同。为了方便,国际上采用全世界统一标准划分时区。B. 划分方法:a国际上规定经度每隔15划分成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 24个时区;b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基准,从7.5W至7.5E为零时区(也叫中时区);c在零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1区至东12区,以

10、西依次划分为西1区至西12 区;d 东12区和西12区合为1个时区。C. 各时区的时间(简称区时):各区都以该区中央经线(该区正中间的那条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的区时。即:某区区时=该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东五区 东四区 东三匮 东二区 东一区- 西一医 西一反 西三区 西四K 西五区 1BIIAI区 西ILI区 西In区 西+区 ?- G西十一E喟地球自转方向D. 计算问题a已知时区,求中央经线。方法:中央经线=时区数X 15 (东时区对应东经,西时区对应西经) 例3:求东8区的中央经线?中央经线=8X 15 =120 Eb已知经度,求所在时区。方法:时区=已知经度十15。(所得的商四舍五入后的

11、值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东经的范围为东时区,西经的范围为西时区。)例4: 110 E所在时区?时区=110- 15 7.3=东 7 区c已知一地地方时,求另一地区时。例5:已知70 E的地方时为12时,求东8区区时?(a) 求所求时区的中央经线:东8区中央经线=8X 15(b) 求所求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12时+ (120 -70 70 E=懺时EE)X 4分钟=15时20分(c)东8区区时=该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15时20分d已知一地的区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例6:已知西5区为6时,求20 E的地方时? 75 (a)求已知时区的中央经线:中央经线=5 X 15 =75 W 6时120 E

12、?20 E?(b) 20 E的地方时=6时+ (75 +20)X 4分钟=12时20分3. 区时的计算方法:所求区时=已知区时+ (-)时区差,当所求区时的时区在已知区时的时区往东边走的位置时用“ +”,反之用注:求两地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大减小;一东一西,两者相加。向东数,每过一个时区增加1小时西 12 1110987654321 零时区 1234567891011 东 12向西数,每过一个时区减少1小时4. 国家时间:北京时间与北京的地方时北京时间=北京所在东8区区时=东8区中央经线120 E的地方时 .北京的地方时=北京所在经线116 E的地方时例7:已知北京时间是今天的9点,求

13、伦敦时间、纽约(西五区)时间。西5区中时区东8区II|?9时伦敦(中时区)时间 =9时-(8-0 ) =1时纽约(西五区)时间 =9时-(8+5) =20时例&当北京时间是 5月2日10时,求东12区时间?西12区时间?西 12 1110987654321 零时区 12345678910 11 东 1211 I1 - j I11 11 1 1?10 时?东12区区时=5月2日10时+ (12-8 )小时=5月2日14时5月2日西12区区时=5月2日10时-(8+12)小时=5月1日14时5. 日界线:人文日界线:与180 经线基本吻合,但有弯曲。.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 0时所在的经线。 人文日

14、界线:日界践西侧18东经度!0日務东侧 西经度时区东辽区日k西辽区钟点相同相同早一天界t晚 天今天明天线:今天n日期变更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刁4日期诚去一天日期加上一天 巧0目东向西越过日界线120 E注意:新一天的范围是 0时所在经线以东,180。经线以西的部分,剩余部分是旧的 例9:已知北京时间是 5与2日10时,求新一天的经度范围?180 ? 0 5月2日10时三、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教材图 偏转规律:顺着物体初始运动的方向看过去1-3-9 )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偏转越明显应用:北半球的河流冲刷右岸(岸陡),而左岸泥沙淤积; 南半球的河流冲刷左岸,而右岸泥沙淤积(右岸缓) 因

15、而,北半球的河流右岸适合建港,南半球的河流左岸适合建港。河将耐(堆和柞用)北芈球1.3.3 地球公转和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基本概念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v昼半球上,晨昏线上,一夜半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角(H):太阳高度角在正午时达到 1天中最大值。正牛舸观运丈轨述片计算公式:H=90-纬距(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如果所求点和直射点在同一半球, 数值大的减去数值小的;如果不在同一半球,二者数值相加。)例题1我国某地有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该地的纬度可能是A. 23 26 N

16、C. 25 26 NB. 21 34 ND. 68 26 S(二)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结合教材图1-3-6或上图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节气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H)的纬度分布昼夜长短情况春分日赤道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全球昼夜.晨线时;昏线时夏至日由向南北递减;及以北地区H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H达到一年中最值。北半球:昼夜,昼最,夜最,北极圈以内出现。南半球:昼夜,昼最,夜最,南极圈以内出现。秋分日由向两极递减。全球昼夜.晨线时;昏线时冬至日由向南北递减:及以南地区H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北半球H达到一年中最值。北半球:昼夜,昼最,夜最,北极圈以内岀

17、现。南半球:昼夜,昼最,夜最,南极圈以内出现。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该半球纬度越高,昼越 小结:1.北半球夏半年(春分 3.21-秋分 9.23):A.太阳直射半球;B.北半球昼_夜,纬度越高,昼越,夜越C.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夜越2.北半球冬半年(秋分9.23-次年春分):A.太阳直射半球;B.北半球昼_夜,纬度越高,昼越,夜越C.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夜越3.夏至日t冬至日: A.北半球昼渐 ,夜渐;B.南半球昼渐 ,夜渐。4 .冬至日t夏至日: A.北半球昼渐 ,夜渐;B.南半球昼渐 ,夜渐。5.极昼极夜范围的扩缩规律:春分日t夏至日r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18、-极夜范围由南极点向南极圈扩大。夏至日T秋分日秋分日T冬至日冬至日T次年春分日T L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I极夜范围由南极圈向南极点缩小。 J极夜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极昼范围由南极点向南极圈扩大。 J极夜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极昼范围由南极圈向南极点缩小。例题2:五一劳动节这一天,下列城市白昼最长的是()A .海口B .广州C.北京D .哈尔滨二、四季更替1.天文四季(1)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2 )中纬度四季更替最明显,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全年皆夏,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全年皆冬。担柱(Wife)4*Jt*券f程*JaiB. is.-TiViH l极囲(3)我国

19、传统四季(24节气)2.气候四季 春季:3、4、5月夏季:12、1、2月 北半球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 三、五带的划分 1 .依据:(见右图)2.五带自北向南依次是: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3. 温带与热带的界线:南北纬 23 26;温带与寒带的界线:南北纬66 34。例题2: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填写下列内容:(1 )这一天的日期是 左右,太阳直射在 (纬线)上。(2 )图中AC线是线(晨或昏线)。(3 )此刻A点的地方时为 点,C点的夜长是。(4 )这一天,东莞正午人影朝向 方。(5 ) A、B、C三地中日出最早的是 ,昼最长的是

20、 (6 )此日,上述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1. 4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内部圈层1. 地震波 J 纵波(P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气体和液体。横波(S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2. 不连续面:教材图 1 4 1界面深度(千米)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分界意义莫霍面17 ( 35 或 7)P波和S波的波速突然增加地壳与地幔古登堡 面2900P波波速突然下降,S波完全 消失地幔与地核3.三个圈层:教材图 1 4 1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千米)组成物质特征地壳17(地35海7)岩石大陆地壳厚,大洋地莫霍面壳薄地 幔上地幔古登堡面顶部:岩 石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 层,被认为是岩浆的 发源地下地幔2900地 核外地核熔融态,内地核固态注: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二、外部圈层1.大气圈:地球的海陆表面高空2000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