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读[有效教学方法]有感有效的教学方法读书笔记_第1页
读书笔记读[有效教学方法]有感有效的教学方法读书笔记_第2页
读书笔记读[有效教学方法]有感有效的教学方法读书笔记_第3页
读书笔记读[有效教学方法]有感有效的教学方法读书笔记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读书笔记读 有效教学方法 有感有效的教学方法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读有效教学方法有感尚伟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作者美加里.D.鲍里奇著 江苏教育 出版社。该书共十三章,内容介绍如下 :1. 什么是有效的教师。 2. 怎 样成为有效的教师 ,包括关注学生 , 关注教学目的和课时或单元计划 , 关注教学策略 ,关注学习方法 ,关注课堂管理。3. 教师如何有效地评估 学生。读完这本书,我就想到了一句话,教学是一门艺术。我甚至觉得 在“艺术”前还须加上“精雕细琢”,因为教师要想自己的教学行为 成为有效的教学行为, 须关注一切跟教学活动有关的东西, 样样都不 能忽略,否则, 极有可能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作者阐

2、述理论时还举 了一些实例帮助理解, 但所举例子都是低年级的例子, 故对我的教学 实践针对性不高,但也给了我一些启示。尤其是阅读到“提问策略” 这一章节时,我根据作者阐述的理论,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行为,哪 些是有效的教学行为, 哪些是无效的行为,于是就写了下面一篇文章。须教有疑课堂提问艺术初探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系列的活动 , 在这些活动中 ,教师组 织内容提出问题 , 激发学生的回应 ,然后教师再对这些回应作出反应。 可见,课堂提问是多数教师在师生双边活动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 也就是说, 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属于有效的问题。 何为有效的问题呢

3、?问题是用来 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及根据你所组织的材料进行行动的工具。 有效的 问题是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 题。那么教学中如何让教师提出的问题成为有效的问题呢?第一,提出的问题要有利学习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曾在语文学 习中看到某教师设计的祝福简案上,有如下的问题: 1、祥林 嫂的命运是悲惨的, 鲁迅先生将她的死设置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 那 是什么日子? 2、祥林嫂失去丈夫是否不幸?第一个问题只要看了文 本的“地球人都知道”,第二个问题是一个正常人失去丈夫肯定不幸。 这样的提问是简单的, 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 从而也就很难促进学生 思考并深入研读文本。 更重要的是所提

4、的问题是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根 本不会提出的问题,也是没必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无理问题、无效 问题。教师只是为提问而提问, 甚至连自己都不能肯定为什么要问这 样的问题。要知道,问题是支持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工具。所以我 们在设计问题时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切合学生实际, 紧扣大纲及文 本的精彩之处。有时我们还可以在学生对问题有了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 题,用于澄清学生的回答, 激发新信息或重新调整回答,使之朝更有 效的方向扩展。 这类探询性问题把以前的回答作为阶梯, 引发更复杂 的回答,并将理解提高到更高的层面, 这就意味着把不完整的回答当 做下一步更高层次的回答的一部分而不是当做错误的回答,

5、 无形 中促使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探究。 对这类探询性问题可用如下的话设 置:“你是否可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你的理由是什么?” “请 你说具体些”等等。第二、提出的问题既要有属于上位性问题也应有下位性问题。上 位性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 蕴涵着若干个下位性问题。要解决上 位性问题必须先解决下位性问题 , 解决过程是学生深入钻研教学内容 过程之一 ,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触发点 , 也是师生互动的触发点。 学生深 入钻研以后,再回到上位性问题,有助于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如某 教师执教祝福时一上课就问:“一个人死了,总要有死因。死因 不外乎三种:病死、自杀、他杀。祥林嫂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死了,她

6、 的死因是什么?”学生纷纷选了“他杀”。老师接着又问:“既然是 他杀,凶手是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 调动起来。其实该问题就是围绕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 所造成的悲剧而设置的。这也就是该堂课的上位性问题,其余的问题 都是以它为中心,属下位性问题。因此,对一个文本的解读教师不需 提出很多问题,只须创设若干个上位性问题,以较高起点和悬念激励 学生思维作为师生互动的切入点。这样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就有了获得成功的喜悦。第三,问题提出的时机应遵循教学逻辑。什么是教学逻辑,通俗 地说,就是老师的教学行为要有道理,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如教 育的基本规律,学生的认

7、知规律,文学欣赏的基本规律等等。某教师 执教说“木叶”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等 课文中提到的诗句。学生虽赏析了诗句,但未能注意到“树、木、叶” 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区别和它们对诗人的表情达意有何作用,原因就在于学生还未弄清文章的结构和意图,就进行语句的推敲甚至质疑性的解读,容易出现“盲人摸象” “一叶障目”的现象,很难 收到预期效果。所以问题设置的顺序不能排除教学的基本规律, 如先 整体所局部、先感性后理性、先理解后评价等。尤其是对于理解或鉴 赏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不能只接受我们 所期望的答案,要让答案具有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阅读 的能力。但是有时候我们提出多元解读的问题时却未注意到遵循教学逻辑,结果适得其反。有次我在讲授李商隐的锦瑟时,首先把它定位为爱情诗讲授了一节课,最后问学生:“这首诗是多元解读的典型作品,除了解读为一首爱情诗外,你们还有哪些不同的解读呢?” 结果是,学生要么回答不出,要么重复我所讲的爱情诗。这么好的发 散性问题为什么变成了无效问题呢?原因是,有时我们总是喜欢先下 一个结论或整节课都是一种定向阅读, 把学生的思维堵死了,学生已 在无形之中就接受了你的结论,就很难有多元解读了。因此,提出多 元解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