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休克.doc_第1页
第6章 休克.doc_第2页
第6章 休克.doc_第3页
第6章 休克.doc_第4页
第6章 休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 休克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 锐减,机体失去代偿,组织缺血缺氧,神经一体液因子失调的一种临床症候群。其主要特点是:重要脏器组织中的微循环灌流不足,代谢紊乱和全身各系统的机能障碍。简言之,休克就是人们对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反应,是组织灌流不足引起的代谢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多种神经一体液因子参与休克的发生和发展。所谓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不包括贮存于肝、脾的淋巴血窦中或停留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有效循环血量依赖于:不足的血容量、有效的心搏出量和完善的周围血管张力三个因素。当其中任何一因素的改变,超出了人体的代偿限度时,即可导致

2、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下降,造成全身组织、器官氧合血液灌流不足和细胞缺氧而发生休克。在休克的发生和发展中,上述三个因素常都累及,且相互影响。第一节概述一、 病因1、血容量不足 由于大量出血(内出血或外出血)、失水(呕吐、腹泻、大量排尿等)、失血浆(烧伤、腹膜炎、创伤、炎症)等原因,血容量突然减少。2、创伤 多因撕裂伤、挤压伤、爆炸伤、冲击波伤引起内脏、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3、感染 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原虫等感染,亦称中毒性休克4、过敏 机体对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品发生过敏反应,尤其是青霉素过敏,常引起血压骤降、喉头水肿、支气管痊孪、呼吸极度困难甚至死亡。5、心源性因素 常继发于急性

3、心肌梗死、心包填塞、心瓣膜口堵塞、心肌炎、心肌病变和严重心律失常等。6、神经源性因素 剧痛、脑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刺激,引起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减少。二、分类(一) 低血容量休克1、急性大量出血(如上消化道出血,肝脾破裂 、官外孕及外伤性大出血等)引起,临床上称为失血性休克。有时可伴其他因素,如单纯的胃出血,机体还可重吸收其分解毒素引起肝脏等器管的损害。2、大量血浆丧失(如严重烧伤时)引起,临床上称烧伤休克,主要由于大量血浆样体液丧失所致。3、脱水(如急性肠梗阻、高位空肠瘘等)引起。由于剧烈呕吐,大量体液丢失所致。4、严重创伤(如骨折、挤压伤、大手术等)引起,常称为创伤性休克,除

4、主要原因为出血外,组织损伤后大量体液渗出,分解毒素的释放以及细菌污染,神经因素等,均是发病的原因。(二) 感染性休克(又称中毒性休克)由于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败血症,阻塞性胆管炎及腹膜炎等)引起,多见于严重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可见于革兰氏阳性菌,以及霉菌,病毒和立克次体的感染。临床上按其血液动力学改变分为低排高阻型(低动力型、心输出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和高排低阻型(高动力型、心输出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两类型。低排高阻型休克在血液动力学方面的改变,与一般低血容量休克相似,高排低阻型休克的主要特点是血压接近正常或略低,心输出量接近正常或略高,外周总阻力降低,中心静脉压接近正常或更高,动静脉血氧分

5、压差缩小等。(三) 心源性休克由于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心包填塞、肺动脉栓塞等引起,使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或舒张期充盈不足,致心输出量锐减。(四) 神经源性休克由于剧烈的刺激(如疼痛、外伤等),引起强烈的神经反射性血管扩张,周围阻力锐减,有效循环量相对不足所致。(五)过敏性休克:某些物质和药物、异体蛋白等,可使人体发生过敏反应致全身血管骤然扩张,引起休克。三、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血液动力改变为主要的早期变化,为休克代偿期(休克前期)。另一类则是组织血液灌流不足、缺血缺氧引起的一系列损害,是为失代偿期一休克抑制期(休克期)。休克前期和休克期是一个

6、连续性的病理过程。概括起来主要是微循环的变化、神经一体液因子的改变和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等三个方面。(一)微循环变化1、 休克早期(收缩期 800ml)当循环血量锐减时,血管内压力下降,主 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反射性使延髓心跳中枢、血管舒缩中枢和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于心脏、小血管和肾上腺等,使心跳加快提高心排出量,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周围皮肤、骨骼肌)和内脏(肝、脾等)的小血管和微血管的平滑肌(包括毛细血管前插约肌)强烈收缩,动静脉短路和直接通道开放。结果是微动脉的阻力增高,毛细血管的血流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尚可保持,血压仍维持不变。脑和心的微血管a受体较少,故

7、脑动脉和冠状动脉收缩不明显,重要生命器官仍得到较充足的血液灌流。由于毛细血管的血流减少,使血管内压力降低,血管外液体进入血管内、血量得到部分补偿。微循环收缩期,就是休克的代偿期2、 休克期(舒张期 1200ml)当微循环血量继续减少,微循环的变化将进一步发展。长时间的、广泛的微动脉收缩、动静脉短路及直接通道开放、使进入毛细血管的血量继续减少。由于组织灌流不足,氧和营养不能带进组织,出现了组织代谢紊乱,乏氧代谢所产生的酸性物质(如乳酸、丙酮酸等)增多,又不能及时移除,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失去对儿茶酚胺的反应能力。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但毛细血管后小静脉对酸中毒的耐受性较大,仍处于收缩状态,

8、以致大量血液滞留在毛细管网内,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毛细血管网内的静水压增高,水分和小分子血浆蛋白渗至血管外,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增加。同时,组织缺氧后,毛细血管周围的肥大细胞受缺氧的刺激而分泌出多量的组织胺。促使处于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网扩大开放范围,甚至全部毛细血管同时开放。 这样一来,毛细管容积大增,血液滞其中,使回心血量大减,心排出量进一步降低,血压下降3、 休克晚期(衰竭期DIC 2000ml)滞留在微循环内的血液,由于力血液粘稠度增加和酸性血液的高凝特性,使红细胞和血小板容易 发生凝集,在毛细血管内形成微血栓,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使血液灌流停止,加重组织细胞缺氧,使细胞内的溶酶体崩解

9、,释放出蛋白溶解酶。蛋白溶解酶除直接消化组织蛋白外,还可催化蛋白质形成各种激肽,造成细胞自溶,并且 损伤其他细胞,引起各器官的功能性和器质性损害。中毛细血 管的阻塞超过1小时,受害细胞的代谢即停止,细胞本身也将死亡 休克发展到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表示进入了微循环衰竭期,病情严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耗了各种凝血因子,且激活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结果出现严重出血倾向。以上是休克失代偿期的微循环变化。此期如继续发展,各重要器官组织可发生广泛的缺氧和坏死而无法挽救。(二)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休克持续时间超过10小时,容易继发内脏器官损害。1 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造成肺部微循环栓栓塞,缺氧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10、和肺泡上细胞受损。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内高分子蛋白成分自血管内大量渗出,造成肺间质性水肿,继而造成肺泡内水肿。随之红细胞也能进入肺间质的肺泡内,肺泡上皮受损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减少,使肺泡内液一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升高,促使肺泡萎缩,造成肺不张,肺泡内有透明膜形成。肺部毛细血管内血液需有通气正常的肺泡,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肺泡通气量与肺毛细血管血液灌流量的正常比例(通气灌流)为08,休克时,萎缩的肺泡不能通气,而一部分尚好的肺泡又可能缺少良好的血液灌流,以致通气灌流比例失调,死腔 通气和静脉混合血增加,肺内右、左分流可增至1020,使低血氧症更为严重,临床上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的一系列症状

11、。这种急性吸衰竭称为呼吸困难综合症。当严重休克经抢救,循环稳定和情况好转后,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并在以后的4872小时内,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因休克而死亡的病人中约13死于此症。2 肾休克早期循环血量不足加上抗利尿激和醛固酮分泌增多,可产生肾前性少尿。如果休克时间短,经输液治疗血压恢复后,肾功能多能恢复。若休克持续时间长,肾缺血超过3小时,可发生肾实质的损害,严重时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并发的急性肾功衰竭,除主要由于组织血液灌流不足外,与某些物质(如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沉积于肾小管形成管型的机械性堵塞,以及毒性物质对肾小管上皮细胞 的损害亦有关。3 心冠状动脉灌流量的80发生于舒张期。冠状动

12、脉的平滑肌以一受体占优势。在休克代偿期,虽然体内有大量儿茶酚胺分泌,但冠状动脉的收缩却不明显,故心脏的血液供应无明显减少。进入休克抑制期,心排出量和主动脉压力降低,舒张期血压也下降,可使冠状动脉灌流量减少,心肌缺氧受损,造成心功能不全。此外、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及高血钾,也可损害心肌。心脏微循环内血栓,可引起心肌局灶性坏死,进一步发展为心力衰竭。4 肝脏及胃肠休克时,内脏血管发生痉挛,肝脏血流减少,引起肝脏缺血、缺氧、血液淤滞,肝血管窦和中央静脉内微血栓形成,造成肝小叶中心坏死,甚至大块坏死,使肝脏受损。肝脏代谢和解毒功能不全,导致肝功能衰竭。胃肠道缺血、缺氧,引起粘膜糜烂出血,肠粘膜屏障碍

13、功能受损。5 脑休克时,因动脉压过低致脑血流量降低。脑内小动脉的平滑肌的舒缩,受着血液二氧化碳分压和酸硷度变化的影响。当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或酸硷度值降低时,脑血流量增加。 然而,这种调节机能要有一定的心排出量和平均动脉压才能起作用。因此,持续性低血压中引起脑的血液灌流不足,使毛细血管周围胶质细胞肿胀,同时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浆外渗至脑细胞间隙,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一般认为和低血容量休克基本相同,但由于感染和细菌毒素等作用,机体的细胞损害常很早发生,不能利用氧,以致动静脉氧差缩小。此外,感染性休克的微循环的不同阶段常同时存在,并且很快即进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阶段;

14、不象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循环具有收缩期、扩张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内脏官功能衰竭等典型经过。动一静脉氧差缩小的另一原因是毛细血管前的动脉短路大量开放。因此,感染性休克的微循环变化和内脏继发损害比较严重。第三节 急救护理(一) 紧急处理1、 镇静镇痛处理2、 体位或休克裤的使用3、 畅通气道4、 开放静脉通道5、 止血包扎固定6、 留置导尿7、 保暖监测8、 配血(二) 补充血容量各种休克均有绝对或相对的低血容量现象,所以建立良好静脉通道,迅速补足有效循环血量,是休克治疗中的首要措施。原则上失血补血,失水补水,丢失多少补多少。补液的种类:一般来讲,均应先输入一定量的晶体液或电解质溶液如生理盐水、5%

15、葡萄糖盐水和平衡盐溶液等。晶体液可自由通过毛细血管膜,均匀地分布在血浆和组织间隙,故其用量可为胶体液的23倍。在治疗之初一般主张不用或少用等渗或高渗葡萄糖液,全血、血浆和血浆增量剂(右旋糖酐等)是抗休克的常用胶体液,只要红细胞压积不低于30% ,晶体液的应用量是适宜的。 右旋糖酐是休克早期扩容的常用胶体液,低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4万)有短时高渗透作用,提高血容量,并能降低或抑制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及减低血液粘稠度, 育促进微循环血液及防止微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时也改善了肾脏的血液循环,有预防急性肾衰的作用,因其仅存留于血管8小时,故扩容作用短,主要用于疏通微循环, 中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7万)具

16、有持久的扩容作用,输入6%中分子右旋糖酣 500时,在4小时内相当于500ml血浆。在血管内可保留24小时起暂时性扩容作用。右旋糖酐每日输注量以5001 OOOml为宜,大量输入易引起出血。近年来临床上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偶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而趋向于用706代血浆,706代血浆具有扩充血容量、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红细胞聚集及疏通微循环作用,且安全、副作用少。(三)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在扩容治疗后,血压仍不回升至要求指标,组织灌注仍无改善,则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1、 血管扩张剂 是一组对血管有明显扩张作用的药物,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休克早期微血管痊孪性收缩阶段,以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器官的血

17、液灌注,使血压回升,常用药物,有多巴胶、酚妥拉明、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及654-2等。 使用血管扩张药物的注意事项:血管扩张药物必须在补足有效血容量的基础上使用,否则,将加剧循环血量不足,使休克恶化。使用血管扩张剂,必须由低浓度、慢速度开始,切忌一开始即高浓度、大剂量、快速给药;给药过程中也切忌忽快忽慢。 在用药无效的情况下,应仔细寻找原因,不能盲目加大剂量。血容量不足、酸中毒、 活动性出血、继发性感染、心力衰竭,输入大量低温液体等都可影响血压回升。必须注意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必要时可与血管收缩剂联合使用,如多巴胺与阿拉明联合,去甲肾上腺素与盼妥拉明联合等。2、 血管收缩剂 是一组具有收缩

18、血管作用的药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休克时微血管扩张阶段,增加外周循环阻力,改善微循环,增加回心血量、使血压升高。血管收缩剂主要有去甲主肾上腺素、阿拉明、肾上腺素、新福林。使用血管收缩剂的注意事项:过去常给休克病人使用收缩血管药物,以提升血压 .由于微循环学说的发展,己清楚地认识到病人的预后重要因素是组织灌注而不是血压高低,血压升高 并不一定表示组织灌注改善,可能是减少重要脏器的组织灌注为代价而换取的,实际上可能是有害的,故近年来血管收缩药物较少单独使用过敏性休克主要改变是小动脉张力的降低而处于舒张状态,使周围循环衰竭,故使用拟肾上腺素药物可以见效。此类休克应用肾上腺素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休克早期,由

19、于血压骤降, 可一面扩容一面应用小剂量血管收缩药物维持血压,以保证心脑血液供应,为其他抗休克措施争取时间。(四)改善心功能(五)纠正酸碱失衡(六)呼吸功能的维持 主要包括控制呼吸,抗生素的使用防止肺感染(七)肾功能支持扩容治疗后密切观察肾功能,注意适当的利尿和控制血钾的水平(八)DIC的防治(九)使用激素(十)保护脑组织,使用巴比妥类药物和钠偌酮第四节 休克的监测护理随着对休克微循环细胞水平的广泛深入的探讨和应用各种先进仪器设备监护的进展,在病情观察、治疗、用药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措施和看法,休克的治疗效果也为之改观。在休克的治疗中,常常会发现一些矛盾,在循环血量不足的情况下,大量晶体或胶体液

20、的灌注可导致肺的损害和周围组织的严重水肿。而少灌又不能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要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就需要严密的临床监测和分析手段。一、基础监护包括意识表情、周围循环、指趾端体温、血压、心率和尿量的改变。这些指标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病情的进展和休克的转归,详细的动态变化记录提供着十分重要的治疗依据。如在休克早期,血容量下降时。机体的调节作用使血液重新分配,脉搏的变化往往先于血压的波动,表现为心率增快。而当脉细弱如丝时又多为休克的晚期指标,但尚不足以反映休克的严重程度。血压在休克时是伴随血量的缺失而同步下降的,应用舒缩血管药皆可维持血压,而现多认为扩血管药可使血压降低,但使微循环改善。尿量是反映生命重要

21、脏器血流灌注状态的最敏感指标之一。对每小时尿量的观察已被列为危重病人的常规监测手段。每小时尿量30ml,提示血容量不足或心缩无力。尿量极少或无尿,提示血压80kPa(60mmHs),肾动脉极度痉挛,尿量同时可间接反应血压的变化,如每小时在2030ml,血压多在107kPa(80mmHg)左右。二、中心静脉压反应血容量、回心血量及右心功能的指标。对指导休克中的扩容治疗,目前认为CVP仍是一个简便而准确的有价值指标。三、肺毛细血管楔压是反应左心功能及其前负荷的可靠指标。当其值267kPa(20mmHg),说明左室功能正常,但应限液治疗。33340kPa(2530mmHg),提示左心功能严重不全,有

22、肺水肿发生的极大可能。临床多维持比值在160240kPa (118mmHa)范围内。其值107kPa(8mmHg),伴心输出量的降低,周围循环障碍,说明血容量不足。四、心输出量降低往往是循环血量不足或心功能抑制的可靠指标,但在感染性休克时,心输出量往往增高。其与肺毛细血管楔压构成的心功能曲线用以分析心功能状态在临床中非常实用。五、氧输送通过气囊漂浮导管采集肺动脉的混合静脉血,测定SvO2及PvO2,判断肺毛细血管与组织之间的氧供情况。反应氧输送的主要指标为总耗氧量,其值由心脏指数及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的乘积获得。正常为150ml(minm2),115ml(minm2)时,提示氧输送严重障碍。六、

23、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清离子测定血气分析是判断肺功能状态的最基本指标。在休克治疗中,根据其分析值应积极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当PaO280kPa(60mmHg),顽固低血氧难以纠正时,提示ARDS的存在,应予机械通气治疗。PaCO2在休克时一般正常或轻度降低,在通气良好时,PaCO2上升至667kPa(50mmHg)以上,提示严重肺功能不全。七、红血球压积(Hct)和Hb为扩容治疗及选择液体成分的主要指标之一,Hct升高增示血液浓缩,血浆丢失多于血细胞。Hct下降34,失血量约为500ml左右。正常Hb是保证氧输送的基本条件,Hb下降1g,失血量在 400ml左右。八、纤维蛋白元、血小板及其它凝血因子数值明显降低,凝血时间延长,提示DIC的发生。九、血清乳酸浓度为休克预后的判断依据,正常为:041smmol几,其值的增高与死亡率成正比。抗休克裤的应用在出血及创伤性休克时,血容量的急剧丢失是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尚无良好的救治条件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