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ppt【严选课资】_第1页
夜归鹿门歌ppt【严选课资】_第2页
夜归鹿门歌ppt【严选课资】_第3页
夜归鹿门歌ppt【严选课资】_第4页
夜归鹿门歌ppt【严选课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1,优质课堂,热爱自然,喜爱山水田园美景;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憎恶黑暗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人格 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要求:必须了然于胸,以备不时之需,隐逸山水田园诗的主题,隐逸之地,鹿门山,2,优质课堂,山水田园诗常用方法,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白描 烘托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色彩 多种感官综合运用,3,优质课堂,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 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有孟浩然集

2、,4,优质课堂,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5,优质课堂,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6,优质

3、课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7,优质课堂,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8,优质课堂,释题,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4、。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9,优质课堂,白话译文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 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 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 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10,优质课堂,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

5、路,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11,优质课堂,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 衬托 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 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12,优质课堂,思考:分析此诗运用了什么手法?(6分) 步骤:1、准确指出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

6、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 3、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艺术效果,13,优质课堂,手法 1、对比。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此为一比;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此为二比;末句的幽人既指庞公,又是自况,此为三比。(2分) 2、动静结合。前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2分) 3、表现了诗人潇洒洒脱,超然物外的襟怀和隐逸的情趣。(2分,14,优质课堂,思考:此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5分) 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指出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 3、

7、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4、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15,优质课堂,意境美,前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江边场景,写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1分)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1分)运用对比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营造了一种宁静、清幽的意境,(1分)表现出诗人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1分,16,优质课堂,诗词名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 岩扉松径长寂

8、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歌,17,优质课堂,诗眼”题型,提问: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答:()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争”字写得好,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争”为“争夺”之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18,优质课堂,提问:这首诗第八句中的”惟“字可否换成”还“字?请简述理由,答:()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

9、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怎样的意境,惟“字不能换成”还“字,惟”为“单单;只”之意,用“惟”字突出描绘了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还感受到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点出换成字的不好,用“还”字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19,优质课堂,试题链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鉴赏。(6分)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4分,2

10、0,优质课堂,参考答案: (1)“愁”即为愁苦、愁绪。天色将晚,客人又添新愁。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2分) (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1分)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借景抒情,(1分)营造了一种宁静、空旷、清淡的意境。(1分)烘托出了诗人的孤寂、愁闷的心情。(1分,21,优质课堂,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 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此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联想起诗

11、人潇洒超脱的情怀,沉缓的钟声 嘈杂的人声,对比,佛门清静 尘世纷繁,对比,22,优质课堂,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 我也乘坐着船儿,却是回到我隐居的鹿门,此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23,优质课堂,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此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

12、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24,优质课堂,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幽长寂寥。 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此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25,优质课堂,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2

13、6,优质课堂,苏轼曾经说过,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后山诗话引)。他所说的“才”和“材料”,主要是指才学,指在诗中博采成语典故。这严格说,并不能成为孟浩然的缺点。如果按我们的理解,把“无材料”解释为生活经历的简单,思想内容不丰富,那么苏轼这几句评语就更切中孟浩然的弱点。孟浩然的好诗不仅数量不多,而且篇幅也多半很简短,他所擅长的诗体,主要是五古和五律。 但是,从艺术的完整、精美来说,他却完全可以和王维并驾齐驱,各标风韵。杜甫说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他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高,比李白、王维大十二岁。他诗集里,还残留着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痕迹。如美人分香、同张明府

14、碧溪赠答等诗,还有宫体影响。他的某些诗句,也有化用鲍照、谢挑、阴铿、薛道衡的地方,但是,他化用前人诗句,往往能青出于蓝,不着痕迹。在创造盛唐诗歌浑融完整的共同风格上,他是有不小贡献的。因此,李白、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对他都深怀敬意,并给他的诗以相当高的评价,27,优质课堂,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辆个场景时不同侧重点,说说他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答: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两个场景间突出了诗人的隐者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它们构成的诗

15、境是和谐统一的,28,优质课堂,2.“惟有幽人夜来去 ”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结合闻一多孟浩然一文,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孤独一人,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的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此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情境宁静、超脱,悠然自得。 此诗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所以闻一多说孟浩然“诗如其人,29,优质课堂,4.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

16、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B、三、四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C、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表现出自己对尘世生活的留恋和归隐生活的向往及由此造成的内心矛盾。 D、本诗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C,30,优质课堂,归嵩山作 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

17、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31,优质课堂,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 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安详闲适的心境,32,优质课堂,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之情。 “流水”喻“一去不返”之意,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 “暮禽”含“鸟倦飞而知还”意,流露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33,优质课堂,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景中有情,移情及物,言外有意。 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3

18、4,优质课堂,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图画黄昏野外的秋景图,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35,优质课堂,荒 城 临 古 渡,落 日 满 秋 山,对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加以渲染,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悲苦,36,优质课堂,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且含有闭门谢客之意。 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37,优质课堂,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