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完_第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完_第2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完_第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完_第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词解释1、赋诗言志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和人生态度。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 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诗言志” 虽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但最早提出“诗言志”理论的当为左传所记的襄公 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赋诗言志”。“诗言志”说最早源于歌舞乐一体的文 艺形态,因此,“诗言志”最早只是一种文艺观而非文学观。2、声律论南齐永明时,由沈约、谢眺等人提出的关于诗歌语言的声音、韵律的理论。这是对诗歌语言形式美的理论总结,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但钟嵘认为过份讲究声律,文学创作就会受到束缚,

2、就会影响“自然英旨”的产生。3 、知人论世知人,即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和审美趣味;论世,即了解作者所处 的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写作背景等。知人论世,既了解了作者的人格和思想, 又能结合时代环境,才可以真正领会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防止主观臆断和片面偏颇。 涉及到了文学批评的社会学方法,较为客观和公允,是中国文学批评方法论体系中的金绳 宝筏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此说是对其“以意 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4、诗味说唐代司空图创立诗味说,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属性。诗歌创作和评论都以辨 别“味”为首要条件。他认为诗味来

3、源于咸酸等单一的味,但又蕴含单一之味之外的 醇美。单一的味相当于自然美,而诗味相当于艺术美。这是诗味说的基本内涵。司空 图说“近而不浮远而不近”,说的就是有韵味的诗歌的艺术特征,前者指具体景象的 描写要真实自然,如在目前,而不空泛。后者指具体景象构成的意境应当含蓄深远, 有无穷之余味。5、活法南宋时期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以吕本中为代表,以“脱胎换骨”、“点石成金” 为中心,学习豫章黄公而至变幻不测,是对黄庭坚诗法论的修正。6、隐秀刘勰关于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的理论。隐,是指意象的意而言的,它是内在的、 隐蔽的,是寄寓于客观物象中的作家的心意情志,故要“以复义为工”。秀,是指意 象的象而言的,它是

4、具体的、鲜明的、突出的,是针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言的,故要 “以卓绝为巧”。老子认为最美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有声只能是声音之美的一部分,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大音希声是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体现了道教的虚静玄览思想,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主要 特征。&毛诗序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着。有诗大序和诗小序。它是汉 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相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一般认为是汉代毛苌、卫宏 对诗经的传授题解,作者尚有争议,主要包括施教说、讽谏说、六艺说、情志统 一说。是儒家文艺思想的有代表性的纲领性着作,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 想和文学

5、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9、诗品钟嵘作,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着作, 本名诗评,把自汉迄梁的122 位五言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这些诗人及其作品的成就高下、艺术风貌特征均进行了总体性的评论,并且区分流派,追寻各自的渊源关系。诗品阐发了钟嵘基本的 文学思想:感情论、自然论、风骨论、滋味论。10、悟入由吕本中提出,是对江西诗派悟入说的发挥,针对活法提出,兼取苏黄两家之意,既有诗境之悟,又有律法之悟。在渐悟的基础上顿悟,勤于修行必有大彻大悟之一天。11、以禅喻诗工夫以禅喻诗的风气开始于北宋苏、黄等人。严羽改变了前人仅以参禅喻学诗 的作法,直接以禅境喻诗境,以参禅的妙悟喻对诗歌本质的

6、领会。禅宗在说明如何 是禅的问题时总是恍惚其辞,悠谬其谈,绝不肯作出正面回答。严羽认为诗的本质也 是不可言传的,只能依妙悟。这样,他就把以禅喻诗运用到诗的本质问题上,由此 导出了后人的诗禅等一等论调。12、童心说明代李贽的文艺思想,童心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核心是强调文学源于人的心灵, 以师心代替师古,要求文学冲破礼教藩篱,摆脱理学的束缚,以真实、自然与化工造 物同体为最高审美原则。提倡真情,反对假理。肯定人欲,反对天理。具有启蒙色彩 的文艺主张。强调作家必须写出摆脱了理学桎梏的人性之美,方为最美之佳作。其一,锋芒直指盛行于世的假道学和假诗文;其二,提倡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要 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封

7、建道德规范和理学的束缚;其三,重视和倡导小说戏曲,并把 小说戏曲看作是明代文学的代表,这是对传统文学观念的一个突破。13、肌理说清代翁方纲提出,强调诗文之写作当如肌肤之有纹理,不能流于空疏而要讲究切实,要求言有物和言有序,以扎实的学问为基础,经得起严格考证的检验。14、性灵说袁枚的性灵说:主张师心与师古的结合。主张诗歌创作要以天工自然为主, 但又不否定人工修饰的必要,应由人工修饰达到天工自然之美。在诗人的修养上, 把先天禀赋和后天学习结合起来。袁枚的性灵说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同时又继承 和发展了李贽的“童心说”和公安派的“性灵说”的诗学思想,对明清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提供了新的理论。明代公安三袁

8、提出:真,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家的性灵。变,是公安派批评 复古模拟文学思潮的理论基础。趣,要求作家有自己的个性,其作品有特殊的“趣”, 并在艺术上趋于平淡自然。奇,文字创作不师法前人,而师法自然,以无法为法。15、格调说清代沈德潜主张有益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之作,故而归之于有 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在神韵基础上侧重含蓄蕴藉而形成,遵循合乎自然 之法。二、简答题1、简述毛诗序中的“六义”“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顺序是:风、赋、比、兴、雅、 颂。唐代孔颖达把“风、雅、颂”归纳为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对诗经表 现方法的归纳。风:以某个人的事表现其所属诸侯国家的

9、风尚。雅:讲整个周王朝的王政废兴。颂: 歌颂盛德而告知神明。赋:直抒铺陈。比:比方于物。兴:托事于物。2、简述“诗可以怨” 论语阳货中记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的主体是指对现 实不良政治的批判,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孔子对诗经中表现普通百姓的思想、感情、愿望的作品和表现下层官吏牢骚不 满的作品表示肯定,是孔子思想中的“仁”和民主与进步因素的集中体现。 是孔子对古代献诗讽谏传统的一个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并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发展史上的重要传统。3、试述魏晋南北朝“缘情说”的主要内容它主要有三大特征:其一,强调外物对主体情感的感召或摇动,同时又强调主体情

10、感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其二,强调“摇荡性情”的“物”,兼有自然现象和社会 现象两方面;其三,强调悲哀之情在创作发生中的重要意义,继承了司马迁“发愤着书” 的理论传统,并进一步形成作品的美学价值。(1)缘情说与五言诗的发达有关,也是对传统言志说的重要补充。( 2)缘情说最早 由陆机在文赋中提出,此后刘勰和钟嵘都有发挥。(3)缘情说确立了创作主体的情感 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注重情感的传统。4、简述司空图的诗学理论 追求超逸的诗味诗美,潜心艺术意境的创造。认为诗歌艺术意境的创造必须做到“思 与境偕”。 提出“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主张。对唐以后的诗歌理论

11、批评的 发展有深远影响。 司空图继承了先秦以来的理论成果, 总结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创立韵味说。韵味说的诗化表达主要见于他的二十四诗品司空图认为文学作品的醇美之处并不在于具体的景象,而是存在于这些具体意境之上 的艺术意境。司空图说“近而不浮远而不近”,说的就是诗歌艺术意境的特征,前者指具 体景象的描写要真实自然,如在目前,而不空泛。后者指具体景象构成的意境应当含蓄深 远,有无穷之余味。“以全美而工”是指不仅能体现佛老的精神境界,而且要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5、简述黄庭坚的诗学理论主张第一,肯定诗歌“忿世疾邪”的怨刺作用,但又要求不可过分激烈,必须符合于温柔 敦厚之旨。第二,提倡诗歌创作要

12、“以理为主”,有精博的学问为基础是其理论核心;第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是具体方法。第四,讲究严密的法度,是创作理论的核心。对于“诗法”,黄庭坚一方面重视诗文 法度,要求创作符合规矩。另一方面,黄庭坚又不满足于仅仅描摹古人,他要求通过博学 古书和步古人作诗法则而进入诗歌创作法门,最终达到与规矩自然契合的理想境界。提出“点石成金”,要求取古人陈言经过诗人的重新陶冶熔铸,为我所用,以前人作 品中的佳句善字点化自己的作品。提出“脱胎换骨”主张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材料,为 方便初学者尽快掌握学习与借鉴古代丰富的语言艺术遗产的一条捷径。消极影响:黄庭坚认为诗歌的宗旨和功用

13、就是表现“人之情性”,不主张诗歌表现政 治色彩浓厚而斗争性强的内容。黄庭坚认为前人的作品是后人进行诗歌创作的本源,把多 读前人作品、大量积累知识学问视为诗歌创作成功的关键。但这一理论忽视了现实生活对 创作的巨大意义,有其片面性。6简述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虚静是庄子所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创造艺术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 键。一方面他要求人必须无知无欲,绝圣弃智。另一方面要求人从内心把握宇宙万物,尊 重事物客观存在的内在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意志去任意违背它。 物化,指艺术创造要达到指与物化,心与物化,使主体与客体完美契合统一,发挥 主体创造性的同时,与客观内在状况与规律相吻合。 得意忘

14、言,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是庄子解决言不尽意,然而又要运用语言文字 的矛盾的基本方法。要求文字借助于比喻、暗、示象征等方法,启发人们的想象,从而获 得艺术的再创造。7、简述毛诗序的文学理论批评主张第一,发乎情,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第二,讽谏说,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第三,六义说,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第四,情志统一说,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8、简述钟嵘的诗歌理论批评主张钟嵘认为,诗歌批评的标准包蕴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中,应从诗歌的艺术特征来确立诗歌批评、感情论一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二、 自然论一诗歌的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反对人为的声律和用典,主张自然真美, 反对

15、过分追求声律而流于形式的不良风气,以及滥用典故的习气。三、风骨论一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提出了“风力”与“丹采”相结合的原则。四、滋味论一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可以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钟嵘认为诗歌批评的方法(1)致流别:探讨诗人的风格流派。他从纵向和横向相结合 的角度,以联系和比较的眼光,主要考察作家之间风格源流和前后影响关系。(2)品评利病:分析作品艺术的得失。(3)显优劣:评价作家的地位和成就。9、简述刘勰的神思论 “神思”指的是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始终伴随着具体物象;始终伴随 着情感活动;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艺术思维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艺术想象活 动情状。

16、 神思活动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都适合客观物象结合在一起的,同时这种 神思活动又是和作家的感情起伏联系在一起的。 作为创作主体的神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是艺术构思活动的基本美学原 则。 神思活动展开同时需要有虚静的精神状态。10、简述王昌龄的诗学思想 诗歌创作必须在意与境密切结合的情况下进行构思,意与境的融合也就是心与物的结合,这样才能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王昌龄关于诗境的论述,以诗境中的三格、三境为主要依据。提出诗境说:诗有三 境:物境,情境,意境;三格:生思,感思,取思。物境指自然山水的境界;情境指人生 经历的境界;意境指内心意识的境界。他认为此三境都属于审美客体。而“意境”

17、则是一 种特定的审美意象,是主客体的统一。 对诗歌创作十七势进行论述,对诗歌具体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总结。11、简述我国古代诗味理论的发展概况 “诗味说”出自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认为诗歌的韵味既与语言文字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实际“景”“象”有关,又不是语言文字或实际“景”“像”本身,即“味在酸咸之外”。 司空图的“诗味说”继承了刘勰、钟嵘关于诗味和“滋味”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发展和发挥。12、简述苏轼的文学思想 “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文学观,要求文章具有丰富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充沛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求文学创作要反映人民疾苦,故其现实精神具有强烈的人民性。 “辞达”的文学观。文章要充分表达作

18、者的思想,要准确揭示客观事物的特征 平淡自然的文学观。注重美与自然的统一,崇尚平淡的艺术风格,批评务为艰深、 故作雕琢的不良文风。 苏轼的传神论特别强调自然天成和任情率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艺观。突出地强调文艺作品既要有鲜明的形象性,又 要有深刻的内涵,揭示了艺术耐人寻味的美的境界。13、简述王夫之的诗学观第一,诗歌是人的“心之元声”之体现,继承公安派和李贽等人的诗学理论, 提出“诗 以道情”的主张。第二,诗家之理和经生之理是不同的。第三,从诗歌社会功用与美感作用统一的角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将诗歌创作与功用联系起来,提出“四情说”。第四,从诗歌本质和特点的正确认识

19、出发,对宋元以来的“诗史”说中所表现的混淆 文学和历史差别的错误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第五,认为诗与非诗的标准,在于可不可以“兴”。14、简述叶燮的诗学观第一,反对复古模拟和强调发展变化的“正变”说,着重讨论诗歌历史发展的规律, 认为文学因时而变、今胜于古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第二,推崇杜甫、韩愈和提倡“温柔敦厚”。第三,把“理”、“事”、“情”三者作为审美客体和反映对象,探讨了创作的规律 问题,即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条件及原理。第四,论作家的“胸襟”和“才胆识力”。第五,论诗歌的审美本质和艺术思维的特点。第六,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他认为创作必先端正态度,因为创作是一 件极其严肃的事情

20、。他把创作概括为四个过程:基础、取材、匠心、文辞,而以基础最为 重要。叶燮文学批评论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建立一般的批评原理及标准;其二 是对历代作家作品进行具体分析评价。15、简述“公安派”的诗学观 袁宗道从理论上阐明了古今诗文不可因循相袭的道理,力破当时贵古贱今的观念。 袁宏道则认为诗文是世道人心的反映, 古今诗文各有所长,只有摆脱对古人的膜拜, 才能创出诗文新路。他并认为闾巷民歌才是明代文学的真正代表。 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在努力摆脱传统性理思想观念的 束缚和汉魏盛唐诗文格调的束缚的基础上,提倡一种个人特定的不为传统礼教所规范的感 情,以及本色、自然、无拘

21、无束的表达方式。 后期开始追求含蓄的诗文风格,其中袁中道还提出向唐诗学习,对前后七子也颇多 肯定,只是路径略宽而已。较前期的诗文观念为平稳,但锐气也就消磨殆尽了三、论述题1、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风骨”论的理解( P92页)(1)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特有的范畴,刘勰文心雕龙设有风骨专篇。(2)风骨一词原用于品鉴人物,后移于画论和文论。(3)关于刘勰所说风骨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但主要有两说:一是黄侃的“风即文 意,骨即文辞”说,一是刘永济的风即情志,骨即事义之说。而现在一般认为,风即情志, 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4)刘勰风骨论的实

22、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 刚健有力的文风。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5) 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2、谈谈你对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认识(P339页)一、王国维文艺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中西结合,是中国传统的古典文艺美学和西方文艺 美学思想。二、境界说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关于境界的美学特征:第一,要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第二,意境的创造必须具有自然 真实之美。第三,意境以传神为美,重在神似而非形似。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境界的创造, 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境界说的本质就是情与景、物与我 的内在统一。境界说具有哲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