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峡水源地水资源安全问题及防治措施_第1页
东峡水源地水资源安全问题及防治措施_第2页
东峡水源地水资源安全问题及防治措施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峡水源地水资源安全问题及防治措施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属黄河中游黄土梁昴丘陵沟壑区,地理位置为东经 105°54′106°35′,北纬 34°44′35°10′。东峡水库位于张家川县东北部,距县城 6km,库区上游流域面积64.8km2,上游的石庙子梁、毛娃山、白山梁是渭河支流牛头河的发源地,多年来该水库在城乡供水、灌溉、防洪、发电等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水库运行时间长,生态流失造成的水库淤积、农药化肥和生活废水及牲畜粪便等造成的面源污染、植物腐殖质残存物、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水

2、体矿化等使水库库水营养化程度增大,不仅影响着水库的寿命,降低了对农业生产的水量供给,特别是影响对县城人民生活及关于生产的供水质量,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东峡饮用水水源地现状1.1 东峡水源地自然地理概况东峡水库位于张家川县东北部,距县城 6km,库区上游流域面积 64.8km2,主河道长 12km,径流深 114mm,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907 万 m3。水源区地势高、气候高寒阴 湿 , 年 平 均 气 温 5.7 6.5 , 年 平 均 降 水 量594.10mm,是本县降水量较为丰沛的区域。水源区土地面积 0.65 亿 m2,是本县天然草场的主要分布区。区内无工业,经济结构单一

3、,有林地面积 0.08 亿 m2,草地面积 0.21 亿 m2,耕地面积 0.11 亿 m2,其它用地 467 万 m2。涉及平安、刘堡 2 个乡镇,8 个行政村,总人口 5360 人,平均人口密度 82.7 人/km2,人均耕地面积 2140m2,人均牲畜 0.96 万头只,人均收入 1226 元。1.2 东峡水源地水资源现状东峡水库上游为六盘山西麓,属土石山林区,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系泥岩、粉砂岩、页岩。流域全长 12km,流域面积 64.8km2,源头有多条支沟,多为出露的泉水,径流量比较稳定。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 907 万 m3,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 907 万 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

4、1692.16m3,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为 93.3m3/亩。1.3 东峡水源地水质现状(1)地表水:东峡水库上游有多条支沟,从刘大成沟源头庙头沟至入库口 pH 值在 7.58.1,氨氮含量0.15 1.5,磷含量 0 0.03,氟化物 0.2 0.3,氢化物0.0030.008,粪大肠菌群 15010000。总硬度在 29.5112.5mg/L,除氨氮含量超标、磷含量偏大外,其余基本符合关于生活饮用水类标准。(2) 地下水:从已有的井孔水质资料和对地下泉水、井水水质调查、抽样化验结果表明,东峡水源地内大部分地下水水质良好,可用作生活饮用水水源,但是部分地区及区域地下水水质差,不能直接作为饮用水水

5、源,但分布地带较短,面积较小,影响不太大。2 东峡水源地水污染存在的问题2.1 水库淤积污染严重水库上游具有涵养水源功能的森林已经退化成灌丛、草地,森林植被的破坏,加剧了本区土壤的侵蚀,水土、生态流失严重,加之本区地势高陡,现有耕地中 15°25°的坡耕地比重占 80%,开垦、耕作导致水土、生态流失严重,造成水库淤积污染严重。2.2 水源地水质污染严重水库上游区农民主要以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为主,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致使氨氮含量超标、磷含量偏大,以及载畜量、人口增长率、污染比等超过当地水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恶化,水库入水口处水质难以达到国家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类水标准,地下饮用水源部

6、分也受到了污染。2.3 水库库水营养化污染由于水库上游属土石山林区,现有林分质量差,森林的生态作用较弱,致使植物腐殖质残存物积聚下移,对水体造成污染;加之水库上游的化肥、农药、生活废水引起的氨氮含量超标、磷含量偏大,使部分藻类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以及水库淤积使水体矿化造成水库库水营养化污染。3 东峡水源地水污染防治依法保护和管理水源地,防治水污染。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第 20、21、27、49 条和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 23、33、46 条之规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宜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和实施水源地保护制度。为有效保护水源地水质,按照水功能区管理办法的要求,强化水功能区管理,严格排污口

7、审批。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水功能区确界立碑,明确水功能范围和水质管理目标,规范功能区的管理。(2) 点源污染综合治理。调整流域内工业企业布局。各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及准保护区域内必须禁止新建工业企业,工业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实现污水资源化,将城市工业污水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通过完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加大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工业废物的收集、运输、处理体系,防止对水体造成污染,确保水源地所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和生态系统的完好。(4)面源污染综合整治。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善种植方式,倡导生态农业,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水源集

8、水区内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积极推广使用无公害化肥,全面禁止、限制农药使用。一、二级水源保护区禁止使用农药,适度发展有机农业,逐步实施退耕还林;三级保护区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每公倾农药使用强度≤1.5kg。推广有机生物肥和化肥用量少的农作物,从根本上减少化肥使用量。严格执行禁养、限养区制度,优化养殖布局,发展现代畜牧业。畜禽废渣要采取堆肥还田等措施进行综合利用。在农田径流进入水域之前 l030m 的范围内,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建立生态果、生态林(草)带,尽量减少用肥和耕作,避免泥土和肥料流失,形成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缓冲带,最大限度减轻农业生产对饮用水源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

9、响。(5)实施农改林;工程。加强水源涵养林培育,保护库区现有林草地,对坡度大于 25°的耕地,应当退耕还林。编制保护区林业规划,加强水源涵养林培育和保护,才能切实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保障供水量。同时,也能净化和减少水源污染。(6)发展有机农业。围绕发展精品生态农业,充分发挥饮用水源区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引导土地使用权向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合理流转集中,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7)全面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实施以液化气、电、太阳能为主的水源保护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加大力度推进一池三改;,提高秸秆气化综合利用率,力争用 23 年时间,实现饮用水源区农田固废处理利用率达 90%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农户新能源替代全覆盖。(8)实施就业移民工程。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在水源区建立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实行政策倾斜,强化技能培训,多渠道推荐就业。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只有设立保护区、走法治之路、编制好环保规划,才能建立长效机制。参考文献:1 陈冰.铁岭地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及防治对策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13(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