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课件_第1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课件_第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课件_第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课件_第4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三 思想文化史,专题一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前770 前475 前221 前207 220 581 618 907 960 1276 1368 1644 1912,春秋战国,秦朝,两汉,魏晋 南北朝,隋朝,唐朝,两宋,元朝,明朝,清朝,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专题线索,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 西汉:儒学经改造正统地位确立; 宋明:儒家思想吸收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 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局面,考

2、点一 百家争鸣,一、考纲要求,百家争鸣,二、考点搜索,1、孔子和早期儒学; 2、老庄之学; 3、法家思想; 4、墨家的主张,概念解释:百家争鸣,百家”:泛指数量多。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知识延伸:百家争鸣的条件,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起,荀子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孔子、老子、墨子的思想主张,孟子、韩非

3、子的思想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经济,政治,阶级,文化,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三、梳理复习,一)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A、政治:“仁”和“礼”、“德治”;B、教育:创私学、“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C、整理古籍“六经,A、“仁政”;“民贵君轻”;B、性本善;C、四种道德规范,A、政治:“仁义”和“王道” 、“君舟民水”、礼法并用;B、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C、伦理:“性本恶,A、政治:“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B、哲学:道;辩证法思想,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节用、非乐、非命,齐物论;无为逍遥,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

4、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问题:1.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礼的主张,为何没 有人接受? 2.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 流,但当时各国的国君为何没有采纳孔子的主张,提示: 1. 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 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的背景下,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他的这一保守思想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 2. 孔子“仁礼德”的思想本身有进步性的一面, 后经发展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但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的学说不符合争霸战争的需要,史料研究,史料(2012天津高考,节选)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5、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概括史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试题调研,1. (2014山东高考)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2014上海高考)“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

6、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3.(2014海南高考)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A,A,D,知识延伸,1)如何认识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张,1、儒家的民本思想(表现及实质,表现,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 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实质,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2、如何认识孔子的“仁”和“礼”(背景、意义、实质,主张维护周礼

7、,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3、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背景,实质,表现,春秋后期,社会动荡,各种矛盾尖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仁”, 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2)如何认识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这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暴政、苛政而提出的,反对统治者的强权统治,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但他推崇保守落后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思想,也就是希望倒退到原始社会,反映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又

8、有狭隘守旧的特点,3)如何认识韩非子的主张,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韩非子的变法思想主张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当时各国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理论基础,4)墨家主张的特点,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5)诸子百家各派的社会地位,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

9、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6)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核心主张,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

10、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7)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2、在人性上,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史料研究,史料一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鲁迅全集第1卷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论语 多芷者厚亡,步高者易踬。故贵不如贱之常安,富不如贫之无虑。 菜根谭 “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失意事来,治之以忍。快心事来,处之以淡。” 增广贤

11、文 史料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 (1)据史料一指出,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传统社会心态有哪些? (2)史料二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主要内容,主奴等级;尊天认命(宿命);知足乐世;中庸忍让,爱国;自强;好学;诚信;求知;爱人,试题调研,1.“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引自庄子人间世)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人之性恶,

12、其善者伪也” 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2.“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D,A,四、课时练:夯实基础,提升能力,考点二 汉代儒学,一、考纲要求,汉代儒学,二、考点搜索,1、罢黜百家; 2、太学的出现; 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三、梳理复习,一)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1.背景,2.评价,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儒生、游士引用

13、儒家经典,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直接作用,消极影响,实质,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物质条件(经济,现实需要(政治,个人发挥(思想,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但也面临许多问题(王国问题、边境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表现,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设郡国学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1)尊儒,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

14、想;起用“贤良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2)倡儒,3.影响,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1)积极,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国家大一统; 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消极,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结合必修一自学,1.含义,2.影响,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知识延伸,1

15、)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继承和改造了先秦的儒学,2.主要内容及作用,D、“三纲五常”,提倡孝道-提出为人处事标准,维护统治秩序,A、 “春秋大一统”和“儒学独尊” -中央集权、思想统一、国家统一,B、 “君权神授” 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防止暴政,C、发挥“仁政”,轻徭薄赋-减轻负担,缓和矛盾,改善生活,3.特点,A、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B、 儒学独尊,思想专制,C、 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2)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土地兼并,频繁换相,破格用人

16、、设立中朝(相权过重); 颁布推恩令(王国问题);察举制,抗击匈奴;建立郡县(民族问题);开通丝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术存在的问题,史料研究,2012天津高考,节选)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依据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史料研究,史料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他像其父辈那样广招天下

17、贤士而尊宠之,大办稷下学宫。“开第康庄之衢”,修起“高门大屋”,授之“上大夫”之号。勉其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吸纳他们有关治国的建议和看法。宣王时,稷下的师生数量多达“数百千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 据史料概括从战国到汉代主流思想的

18、变化,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其影响,变化: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文化上,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试题调研,1.(2014全国新课标卷)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2014江苏高考)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

19、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3.(2014全国新课标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D,B,B,4.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

20、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5.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D,C,考点三 宋明理学,概念解释,是一种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故名“理学”。它是宋明时期儒

21、家思想的主流学派,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特点: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哲学体系,三教合一”含义: “三教”是指:儒教、 佛教、道教。 “三教合一”不是儒教、佛教、道教合为一体,而是一种相互吸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一、考纲要求,宋明理学,二、考点搜索,1、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2、理学的创立; 3、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4、陆王心学,三、梳理复习,一)理学的创立,1.背景,儒学的困境: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地位不断遭到佛教、道教思想的冲击和削弱,儒学复兴运动-奠定了理学兴起的基础。 韩愈和李翱的思想-理学创立的先声; 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北宋尖锐的阶级矛

22、盾、民族矛盾导致君权强化意识,2.北宋五子和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思想来源,基本含义,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北宋五子各自的贡献,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3.朱熹的学说和理学的成熟,朱熹的主要思想主张,宇宙观(世界观,方法论(修养论,社会政治观,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通过“慎思明辨、格物致

23、知”、“小学到大学”的方法把握“理,三纲五常”、“正君心,道德观(人性论,存天理,灭人欲,理学经典,大学中庸孟子论语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历史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成为仅次于孔孟的一代宗师; 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特点:A增加了哲学思辨色彩; B更加重视论语孟子; C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完善,4.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理学走向极端,1、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开创者,A、“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宇宙”) B、“本心体悟”、“发明本心”(即进行内心的自省,2、王守仁(明代,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

24、,A、“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B,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宇宙观,方法论,心是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主观唯心主义,不靠“格物”,而靠内心“自省,致良知” 、“知行合一,知识延伸,1)宋明理学的影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北宋)程 颐 三纲五常,礼之大体。(南宋)朱 熹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文天祥

25、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 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积极,A、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B、对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影响深远,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比较,以儒家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理是外在的,理是内在的“心,格物致知 (强调外物求“理”,内心反省;致良知 (通过内心的反省,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史料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

26、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史料(2014山东高考,节选)甲: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史料研究,原因: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封建礼教压迫的状况; 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为探讨20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试题调研,1.(2014

27、全国新课标卷)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2.(2013福建高考)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3.(2013全国新课标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

28、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D,D,C,试题调研,4.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D.“学者须先立志” 5.“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下列思想主张与上述言论出自同一思想家的是() A.“天人感应” B.“格物致知” C.“经世致用” D.“知行合一

29、,A,D,四、课时练:夯实基础,提升能力,1、完成步步高课时练第27讲,2、完成金考卷考点30,考点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考纲要求,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二、考点搜索,1、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2、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3、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4、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三、梳理复习,一)李贽的思想主张及评价,写作风格主张“真心,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大胆挑战正统思想。 人皆有私,追求物质利益是“自然之性”,强调个性发展,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鞭挞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代表作: 焚书续焚

30、书藏书续藏书等,评价: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二)唐甄的思想主张及评价,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盗臣”、“为民贼”;主张“经世致用”,评价: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深远影响。 但他的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仍然没有跳出儒家理想,三)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夷待访录,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船山遗书,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公天下) 经济:反对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

31、商皆本 学术:主张“经世致用,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众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经济:重视手工业和商业; 学术: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政治:“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 哲学: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学术思想:主张“经世致用,政治:批判君主专制独裁; 经济:反对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学术:主张“经世致用,史料(2012浙江高考,节选)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

32、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根据史料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史料研究,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 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1.(2011北京高考)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廉耻者,士人之美节

33、;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在此,顾炎武() A.提倡“经世致用” B.主张以德治醇化社会风气 C.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阐述的根本问题是“众治,试题调研,D,B,知识延伸,1)明清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政治:反对君主专制,经济:提倡工商皆本,思想:主张经世致用,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理学、心学走向极端,日益束缚人们的思想,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2)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1、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3、务实,提倡“经世致用,2、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4

34、、反传统、反教条,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儒学的关系,材料:王夫之是认可封建帝王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这从他宣扬忠君,从他诅咒农民起义,不与农民起义军合作抗清等等,就可清晰得出。 -胡发贵王夫之与中国文化,1.明清进步思想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是批判中的新发展。 如: “仁政”、“民贵君轻” 与批判君主专制,2.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主导地位,没有形成波澜壮阔的社会运动,从而未能促使中国社会的转型,明末清初:1617世纪 思想活跃: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4)客观评价明清之际的进步思

35、想,1.进步性,但只是以君王对民生的态度作为评判标准,未上升到制度批判层面,未超越儒家思想范畴,更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在本质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A、政治上,这些思想猛烈批判君主专制,带有一定民主色彩,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B、经济上,C、文化上,主张工商皆本、经世致用,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提出了新的观点,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2.局限性,概念解释:经世致用,史料“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止为一人一家之事,而无关经术政理之大则不作也。”顾炎武 “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王夫之 “学问必以六经为根底,游腹空谈,终无捞摸”,而“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 黄宗羲 依据史料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三位思想家主张学术要有利于国家与社会,做学术与做人一致,要做到身体力行。这体现的是经世致用的思想,经世致用是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