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版选修3生态工程的原理作业_第1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选修3生态工程的原理作业_第2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选修3生态工程的原理作业_第3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选修3生态工程的原理作业_第4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选修3生态工程的原理作业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态工程的原理课时作亚,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生态工程是生态学与系统工程学的结合B .生态工程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双赢C.生态工程是无消耗、多效益的工程D 生态工程能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解析:生态工程是生态学与系统工程学相结合,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双赢,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但生态工程是低消耗、多效益的工程。答案: C2 .同学们在“设计某地人工生态林”时提出以下观点: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树木种类;尽量增加树木种类;选择树种时注意不同品种生长的高度。上述观点提出时遵循的主要 生态工程建设原理是()A 协调与平衡原理B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物种多样

2、性原理D 整体性原理解析:协调与平衡原理的主要含义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主要含义是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物种多样性原理的主要含义是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整体性原 理的主要含义是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题中观点遵循的主要原 理是物种多样性原理。答案: C3 .生态系统内即使某个物种由于某种原因而死亡,也会很快有其他物种占据它原来的生态位置,从而避免了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失衡。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A 协调与平衡原理B 物种多样性原理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 整理性原理解析:一

3、个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原因是生态系统内即使某个物种由于某种原因而死亡,也会很快有其他物种占据它原来的生态位 置,从而避免了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失衡,这种现象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种多样性原理。答案: B4 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下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1吾I卡来芯两画rx|負用歯匸竺丽1饲料亠丽WgA .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B 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C.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原理D .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答案: C5.我

4、国南方桑基鱼塘是低洼稻田挖深做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 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这 种模式主要应用了生态工程遵循的哪个原理( )A .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B .整体性原理C.物种多样性原理D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解析:协调与平衡原理的主要含义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主要含义是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物种多样性原理的主要含义是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整体性原 理的主要含义是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题中观点遵循的主要

5、原 理是物种多样性原理。答案: C答案: D7 下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和能量流动图,该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A .物种多样性原理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解析:土壌由图可知,该图突出了B .整体性原理D .协调与平衡原理无废弃物农业”,实现了物质的区域小循环,做到了物质和能量的分层分级利用,因此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答案: C8.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生态工程研究的对象是社会 一一经济一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B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属于生态工程的内容C.生态工程应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D 实施生态工程的目的是环境保护解析:生态工程研究

6、的对象是社会 一一经济一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其目的不单纯是环境保护,而是要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答案: D二、非选择题9 .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埋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t曝气池t兼氧池t植物 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 于浇灌绿地。回答问题:(1) 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 呼吸将有机物分解。(2) 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 (填“生态系统” “群落”或“种群”)。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 营养级。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

7、量最终来源于 所固定的 能。(3)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和等原理。(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 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答案:(1)无氧和有氧(或细胞)(2)群落一生产者太阳(3)物质循环再生 物种多样性(4)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系统)10. 下图为桑基鱼塘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模式图,据图回答:禺竺1做城饷塘泥猪粪(1)该生态工程体现了 等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选答两项)。(2)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可提高传统生态工程的效益,要通过基因工程培育抗病甘蔗,需要的工具酶是 ,可通过 技术将导入了目的基因的甘蔗细

8、胞培养成植株。若要检测转基因甘蔗细胞染色体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可采用 技术。(3)为大量繁殖良种猪,可采用胚胎移植技术。该技术首先要对母猪注射,做超数排卵处理,以获得更多的良种猪卵母细胞,然后培养到期,与经过 处理的良种猪精子进行体外受精。将早期胚胎移植到本地母猪体内发育成小猪。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会发生 反应,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解析:(1)本题涉及物质循环,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体 现了物种多样性原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体现了协调与平衡原理,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系统符合整体性原理等。(2)基因工程需要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

9、接酶,培养离体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并诱导使其长成完整植株的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若要 检测转基因甘蔗细胞染色体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3)为了提高良种母牛的利用效果,要对供体母牛进行超数排卵处理。超数排卵是利用外源促性腺激素, 增强卵巢的生理活性,激发大量卵泡在一个发情期中成熟排卵。人工授精前,精子需进行获 能处理,才能与卵子受精,而卵子要在输卵管中进一步成熟,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 才具备受精能力。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不发生免疫排斥反 应,这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答案:(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

10、原理、整体性原理(选答两 -5 -项即可)(2)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植物组织培养DNA分子杂交(3) 促性腺激素M H中获能免疫排斥11. 自开展“南京莫愁湖物理生态示范实验研究”开始,相继引种了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共计10余种,在围隔区内已经形成了以沉水植物为优势的水生植物群落。试验区内营养盐的 浓度得到有效控制,如试验区内氨氮和总氮仅分别为试验区外的1/13和1/5,有效地改善了水质。(1) 此项生 态工程依 据的生态 学原理有 、和。生态工程的调控机制是 ,主要利用的能源是 。(3) 一些发达国家的生态工程建设主要依据生态系统的,达到了以为主,为辅的程度。而在我国的生态工程建设

11、中,仍起着 较大作用,强调按预期目标,因地制宜地调整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 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 解析:生态工程的建设一是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另外还要注意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控。目前我国的生态工程和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建设所处的阶段不同,因而追求的目标 也不尽相同,但总之都是为了使生物和环境之间变得高度和谐。答案:(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2) 人为辅助下的自我调节太阳能(3) 自我调节理论 回归自然 人为调控 人为调控(4) 建造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使生物与环境之间变得高度和谐12. 济宁某农户创建的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 牛棚内产生的 可扩散进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的光合效率;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可扩散进入牛棚。(2) 秸秆除了作为牛的饲料外,还可与牛粪混合堆放进行 ,腐熟的产物肥效提高,这是因为 ,这种肥料用于蔬菜栽培可以提高蔬菜产量。(3) 在牛的品系、饲料品种和用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