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二轮复习权威课件新课标通用版专题六人口与城市命题考向探究命题立意追溯年真题为例张_第1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权威课件新课标通用版专题六人口与城市命题考向探究命题立意追溯年真题为例张_第2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权威课件新课标通用版专题六人口与城市命题考向探究命题立意追溯年真题为例张_第3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权威课件新课标通用版专题六人口与城市命题考向探究命题立意追溯年真题为例张_第4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权威课件新课标通用版专题六人口与城市命题考向探究命题立意追溯年真题为例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六人口与城市,高考图形突破,考点归纳总结,返回目录,考情实录,返回目录,考情实录,返回目录,考情实录,返回目录,专题概览,命题点一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问题 例【2013浙江卷】图61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1)(2)题。 图61,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1)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2)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ABCD,返

2、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解题突破】解答该题应从以下几点突破: (1)从复合坐标系中判读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的特点与区别,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解析(1)D(2)C第(1)题,读图可知,1950年至2010年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均大于10,为正值,故人口出生率大于人口死亡率,A错误。1990年至2010年世界人口死亡率均在10左右,变化最小,B错误。199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20,201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2,故C错误。195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9,197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22,故人口

3、自然增长率上升。第(2)题,结合所学可知,当代欧洲和北美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不可能为北美洲。当代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北美洲地区且增长率接近0,故应为欧洲,为北美洲,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考点透析】 1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的判读 根据地区判读:发达国家、韩国、新加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低低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高低高);个别经济极为落后的地区(原始部落)为原始型(高高低)。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或城市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影响,人口再生产类型也有所不同,返回目录,专题六

4、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判读:通常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1%,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传统型;低于1%或为负值,为现代型。 根据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判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形状为“下宽上窄”,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传统型;“上宽下窄”则为现代型,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2)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 原始型:出生率高,能满足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死亡率高,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 传统型:劳动力充足,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加大经济、就业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加剧贫困,引发资源、环境、社会问题。 现代型:利于社会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兵源短缺,导致人口

5、老龄化,社会负担加重,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2. 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环境问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物种减少等。 社会问题:医疗、教育、交通、居住、就业困难,粮食匮乏,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等等。 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2)人口老龄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对社会: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国防兵力不足。 对个人:养老负担加重,精神孤独,老人保障不够。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

6、总结,知识链接】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始型到传统型的转变是通过死亡率的下降实现的;传统型到现代型是通过出生率的下降实现的。 (2)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增长:原始型人口增长缓慢,传统型人口增长迅速,过渡型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现代型人口缓慢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新题巩固】 图62为我国19502000年人口增长动态统计图,读图分析回答(1)(2)题。 图62,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1)1960 年,我国人口增长出现明显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B.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高于 2000 年

7、 C. 人口已出现负增长,为现代型增长类型 D. 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死亡率明显上升,并出现负增长 (2)下列有关我国19702000年人口再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B死亡率明显下降 C出生率总体下降D为“高低高”模式,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解析(1)D(2)C第(1)题,读图可知1960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死亡率明显上升,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2000年。第(2)题,19702000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死亡率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由“高低高”转为“低低低,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命题

8、点二人口迁移和人口容量 例2 【2013新课标全国卷】图63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63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图63,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1)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

9、,解题突破】解答该题应从以下几点突破: (1)迁出人口的比重与迁出人口数量的差异。 (2)人口迁移的影响,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解析(1)C(2)B第(1)题,图示与题干材料都没有提供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总数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所以无法比较各省级行政区的迁出与迁入人口总量。各省级行政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也无法比较。迁入人口比重减去迁出人口比重为人口机械增长率,由图分析可知,浙江的人口机械增长率高于江苏,而两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差不大,所以浙江总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第(2)题,图示各省级行政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皖、赣、黔、川青壮年迁出比重大,会加速四地的老龄化进程;沪、京、浙、粤

10、、津、苏青壮年迁入比重大,会延缓六地的老龄化进程。2005201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整体水平基本都是上升的,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考点透析】 1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应结合实际材料从社会、经济、政治、自然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图64: 图64,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社会因素也经常影响人口迁移。 生态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水污染、气候变干等)、大型工程建设会导致环境移民。 战争、国家政策(如我国西部大开发、边境开放等)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11、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2)现代人口迁移类型分析 科技移民:高素质人才为寻求更好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科技移民会导致发展中国家人才、经济的双重损失。 劳务输出:廉价劳动力为寻求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或部分富裕的石油输出国。劳务输出解决发达国家等的劳动力不足问题,同时缓解本国就业压力,赚取外汇。 国际难民:战争、政治、环境难民为躲避战争、政治迫害等流向和平或邻近国家。国际难民增加了迁入国的人口和环境压力,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3)人口迁移的影响分析:一方面是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有利影响和不利影

12、响,分析时要全面考虑。 对迁入地:有利影响为迁入地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影响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会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对迁出地:有利影响加强了迁出地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影响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2人口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分析 环境人口容

13、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其大小和变化主要从资源、科技、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等因素进行分析。当上述因素发生变化时,环境人口容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下表,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2)人口合理容量分析 分析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科技、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等因素的情况,选择适中数量的人口规模。人口合理容量小于当地环境人口容量,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知识链接】 (1)环境人口容量强调一个地区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极限人口);人口合理容量强调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 (2)同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

14、理容量会发生变化,二者都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特点,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新题巩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引起了大规模的“移”民潮,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实现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据此回答(1)(2)题。 图65,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1)图65甲、乙、丙、丁代表的工业部门中,最容易吸引移民就业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 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增加东部地区就业紧张状况缓解中西部地区环境压力西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

15、增加 A B C. D.,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解析(1)B(2)A第(1)题,影响甲工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为动力,影响乙工业部门的主导因素为劳动力,丙为科技,丁为原料,选B。第(2)题,“移业就民”即产业转移,部分产业由东部转向中西部,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同时增加了中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环境人口容量与当地资源、科技、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移业就民”虽可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但资源、科技等因素不确定,其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也不确定,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命题点三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体系 例【2013广东卷】图66为某

16、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可知() 图66,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A城市空间形态呈放射状,多中心结构特征明显 B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C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D外来人口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其生活区位于城市新开发区,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解题突破】解答该题应从以下几点突破: (1)准确读图,从图例中提取信息。 (2)明确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和特点,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解析C城市空间形态为环形加楔形,中心为老城区,A选项错误;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分布在城市的东北和西南部

17、,B选项错误;城市新开发区位于城市的东南部,临近科研文教区,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C选项正确;外来人口主要生活在城市边缘,以从事传统产业为主,D选项错误,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考点透析】 1城市功能分区 (1)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因素分析 历史因素: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基础,城市的历史背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一方面城市功能区有对历史的继承(如北京市中心为行政区),另一方面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距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通过影响地租水平而影响城市功能分区,是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原因,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社会因素:收入、知

18、名度、种族、宗教等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分化。高级住宅区往往与高地和文化区相连,低级住宅区往往与低地和工业区连在一起。 行政因素: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城市经济发展,引导或划定不同功能区。如高新技术开发区等,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2)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分析 根据空间分布判断:市中心、交通干道交会处为商业区,城市外围为工业区,中间道路两侧或市中心交通不便的位置形成住宅区。 根据地租水平判断:地租最高的位置为商业区,其次为住宅区,地租最低的位置为工业区。 根据环境要求判断:工业区布局在城市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有水体污染的要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高级住宅

19、区布局在远离工业区环境优美的位置,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2城市体系的特点与判读 (1)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远;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近。如图67: 图67,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2)高一级别的城市一般覆盖低一级别城市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同一级别的城市功能相似,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但也可能有叠加现象。如图68: 图68,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3)城市等级的判读方法 根据图例判读:多数示意图中将不同等级的城市用不同大小的圆点表示。可根据圆点的大小区

20、分城市等级。 根据行政区级别判读:在区域图上,一般直辖市、省会城市等级高,地级市、县级市等级依次降低。可根据城市的行政级别判读城市等级,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知识链接】 (1)一般城市功能区包括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部分大城市有行政区、文化区、次级商务区等。 (2)影响地租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市中心形成地租最高峰,交通干线交会处形成地租次高峰,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新题巩固】 图69是某工业部门在某城市及其附近地区的土地、运输和劳动力成本曲线图。其中土地成本和运费都只与距城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有关。读图回答(1)(2)题。

21、图69,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1)表示土地成本、运费、劳动力成本的曲线依次是() Aa、b、c Bc、a、b Cc、b、a Db、a、c (2)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距城市中心远近对劳动力成本影响较大 B. 该城市东部交通通达度比西部低 C. 与两处运费的差异主要由交通通达度造成 D. 交通通达度是影响和两处土地成本差异的最主要因素,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解析(1)D(2)C第(1)题,城市中心接近消费市场,产品运费最低,离市中心越远运费越高,所以a为运费曲线;土地成本市中心最高,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降低,且向两侧变化的幅度接近,b为土地成

22、本曲线;市中心为商业区,从业人员工资水平较高,工资成本最高,外围为工业区,工资水平迅速降低,所以c为劳动力成本曲线,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第(2)题,从图中看出,除市中心工资成本较高外,从市中心向外围工资成本变化幅度不大,A错;城市东部比西部相同距离地价略高,运费略低,说明该城市东部交通通达度比西部高,B错;与距市中心远近相同,处运费略低,说明交通通达度高,C对;和距市中心远近不同,影响两处土地成本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距市中心距离,D错,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命题点四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 例【2013安徽卷】图610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

23、人口比重变化。读图完成(1)(3)题。 图610,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3)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

24、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解题突破】解答该题应从以下几点突破: (1)从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中获取城市化水平的信息。 (2)根据就业比重变化趋势确定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表现。 (3)明确安徽省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水平和工业生产特点,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解析(1)B(2)D(3)A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标志以及读图能力,难度较小。由图可知,城市化水平大约从35%到45%快速增加,说明处于中期阶段。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一直在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总体稳中有升,第三产业比重一

25、直在上升,这就导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3)题,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可促进就业,原料导向型工业则可促进农业产业化,此外这两种工业类型也比较适合安徽省的省情,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考点透析】 1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1)城市化标志分析 城市化标志:城市化的标志有三个,即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面积增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大。 逆城市化标志:人口向郊区迁移,城市人口减少,城市中心区萎缩;工业向郊区迁移;郊区建有大型商场和绿地;城区与郊区之间有高速公路相连。 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形成城市带或城市群,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

26、结,2)城市化原因分析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 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逆城市化: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交通、居住、环境条件变差,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条件改善,等等,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3)城市化差异分析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如图611所示: 图611,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平整土地、绿化环境、修建水利工程等。 (2)不利影响 对自然环境: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改变大气水热状况(热岛、雨岛效应);地表水下渗减少;地

27、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等。 对城市环境: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等,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保护城市湿地。 拓展交通,建立高效的交通运输系统。 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处理废水,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知识链接】 (1)城市建筑物高度从市中心向外逐渐降低。 (2)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而是城市化的延伸,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新题巩固】 读

28、我国东部某城市常住人口密度、土地价格、工业用地比例、7月平均气温时空变化示意图(图612),回答 (1)(2)题。 图612,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1) a、b、c、d 四组曲线依次代表() A. 常住人口密度、土地价格、工业用地比例、7月平均气温 B7月平均气温、常住人口密度、土地价格、工业用地比例 C土地价格、工业用地比例、7月平均气温、常住人口密度 D. 7月平均气温、土地价格、常住人口密度、工业用地比例,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2)下列有关该城市2000年到2010年的变化的叙述,最可信的是() A. 城市热岛效应减弱 B. 工业用地比例减小 C.

29、 中心城区规模缩小 D. 交通通达度提高,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解析(1)D(2)D第(1)题,市中心为商业区,外围为住宅区,常住人口密度从市中心向外先增大再减小,为c曲线;土地价格市中心最高,向外逐渐降低,在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方形成地租次高峰,为b曲线;工业区分布在城市外围,工业用地比例在城市外围最多,为d曲线;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气温从中心向郊区逐渐降低,a曲线表示7月平均气温。第(2)题,从2000年到2010年各项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7月平均气温上升,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工业用地比例明显上升;常住人口增加,中心城区规模扩大;地价上升,在距市中心远近不变的情况下,交通通达

30、度提高,返回目录,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考点归纳总结,突破六人口结构示意图 考图展示 图6132012山东卷T78,返回目录,高考图形突破,专题六人口与城市,图6142010海南地理T45,返回目录,高考图形突破,专题六人口与城市,图6152009天津地理T67,返回目录,高考图形突破,专题六人口与城市,图6162009江苏地理T13,返回目录,高考图形突破,专题六人口与城市,图形突破 1常见人口结构示意图: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2人口结构示意图的组成:性别、年龄、人口所占比重或数量等。 3判读技巧突破 人口金字塔图可直观地表示某一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进而可分析该地区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

31、可能存在的问题。判读时,注意以下几点,返回目录,高考图形突破,专题六人口与城市,1)读构成。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所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以及男女比例差异。 如:2012山东文综T78与2010海南地理T45需要从不同年龄段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解决问题。 (2)定类型。人口金字塔图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年轻型(增长型)年轻人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见图617(a);成年型(静止型)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很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即塔尖)急剧收缩,见图617(b);年老型(缩减型)年轻人比重小,中年以上比重较大,塔形上下窄中间宽,见图617(c,返回目录,高考图形突破,专题六人口与城市,a) (b) (c) 图617,返回目录,高考图形突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