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ppt课件(完整版)_第1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ppt课件(完整版)_第2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ppt课件(完整版)_第3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ppt课件(完整版)_第4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ppt课件(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概述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一、资本主义以前的贸易(一)原始社会的贸易(二)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其特点是自给自足,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而不是为了交换。奴隶社会虽然出现了手工业和商品生产,但在一国整个社会生产中显得微不足道,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很少。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道路条件恶劣,严重阻碍了人与物的交流,对外贸易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其规模和内容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奴隶社会时期从事国际贸易的国家主要有腓尼基、希腊、罗马等,这些国家在地中海东部和黑海沿岸地区主要从事贩运贸易。我国在夏商时代进入奴隶社

2、会,贸易集中在黄河流域沿岸各国。(三)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比奴隶社会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早期,封建地租采取劳役和实物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并不多。到了中期,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封建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的形式,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孕育生产,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有较快的发展。二、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三、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在两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三次经济危机,战争的破坏和空前的经济危机使世界工业生产极为缓慢,在1912年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只增长了83%,同时,这一时期贸易保护

3、主义显著加强,奖出限入措施交互推进,螺旋上升,给国际贸易的发展设置了层层的人为障碍。因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贸易的扩大过程几乎处于停滞状态。1913年1938年,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世界贸易值反而减少了32%,而且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增长更为明显地落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了各国间特别是欧洲国家与海外国家间的经济贸易联系,使欧洲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下降,而美国的比重却有了较大的增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经济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亦有所上升。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特点表现在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上。第二次

4、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又一次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贸易再次出现了飞速增长,其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超过了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贸易增长。二战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两个不同于以前的特征: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第二节 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与分类一、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这里讲的商品交换是广义的,即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贸易活动。既然国际贸易泛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那么,它既包括本国与他国之间的贸易,也包括别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因此,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国际贸易也就是世界贸易(World T

5、rade),一般讲的国际贸易,就是指世界贸易。(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如果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对外贸易是指该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因为这是立足于一个国家的立场来看待这种商品贸易活动,所以称为对外贸易,或者也可称为“国外贸易”或“外部贸易”(External Trade)。有一些海洋岛国或者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依靠海运的国家(如英国、日本等),又很自然地将对外贸易称作“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由于对外贸易是由商品的进口和出口两部分构成的,人们有时又把它叫做“进出口贸易”(Import and Export Trade)或者“输

6、出入贸易”。(三)贸易额(Value of Trade)贸易额又叫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各国一般都用本国货币加以表示,但为了便于国际比较,许多国家按汇率折算成国际上通用的美元来计量。贸易额通常分为对外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额两种。国际贸易额则专指世界各国出口贸易额的总和,它亦称世界贸易额。因此,计算一国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时,通常只能用本国的出口贸易额与世界贸易额相比较而得出。不注意这点,则可能因重复计算而夸大了一国的国际贸易地位。同时,考虑到有关的运费和保险费等不应算作出口贸易额,世界上一般都用离岸价格(FOB)来计算出口额,只有少数国家的出口贸易额是按到岸价格(CIF

7、)计算的。(四)国际贸易量(Quantity of Trade)国际贸易量是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按照实物计量单位进行计算,可以剔除价格变动等因素带来的虚假成分,更准确地反映实际贸易情况。贸易值增加了,贸易量不一定增加,还可能减少。但对一个国家千千万万种进出口商品来说,无法用同类计量单位来表示一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只有同种货币的金额才能相加,因此,技术上以剔除价格变动的贸易值来替代贸易量,即许多国家和联合国通常用贸易量指数来表示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这样,贸易量的计量单位仍是货币单位。贸易量的计算要用比较的方法。首先,以基期的价格为基数计算出比较期的价

8、格指数。然后,用比较期的价格指数除比较期的贸易值,从而计算出以基期的不变价格为基础的比较期贸易值,以此作为比较期的贸易量。最后,把比较期的贸易量与基期的贸易值比较,就可以较真实地反映比较期贸易规模的变化。其中,计算公式如下:比较期价格指数= 比较期贸易量=比较期贸易值/比较期价格指数比较期贸易量指数= 上述公式中,P1表示比较期价格,Q1表示比较期数量,P0表示基期价格,Q0表示基期数量。(五)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里,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叫作贸易差额。如果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叫做“贸易顺差”或“贸易盈余”,亦称“出超”(Trade

9、 Surplus);如果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则叫“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亦称“入超”(Trade Deficit)。贸易差额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标志。一般说来,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逆差则处于不利地位。(六)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所有对外经济交易的收入与支出总额的对比。如果收入大于支出,称为国际收支顺差(或黑字);如果支出大于收入,则称为国际收支逆差(或赤字);如果收入等于支出,则称为国际收支平衡。但是,一般很少见国际收支绝对平衡的。国际收支是由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官方结算账户等组成的,对

10、外贸易收支是经常账户中的主要内容,因此,贸易差额对国际收支具有重要影响。(七)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贸易条件是指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换回多少单位的外国商品。换回的外国商品越多,称为贸易条件好转;换回的外国商品越少,称为贸易条件恶化。在以货币为媒介、以价格表示交换价值的条件下,贸易条件一般以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所以贸易条件又叫“进出口交换比价”,或简称“交换比价”。这里涉及的是所有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而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种类又很多,因此通常用一国在一定时期(如一年)里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进行计算。其具体公式是:贸易条件指数(TOT)

11、=(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TOT的计算值有三种情况:TOT大于100,即贸易条件好转;TOT小于100,即贸易条件恶化;TOT等于100,即贸易条件不变。(八)对外贸易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RDFT)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也有人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计算外贸依存度,但现在较多地使用GDP来计算外贸依存度。若以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则外贸依存度的公式为:RDFT 外贸依存度表明一国的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也可表明一国经济国际化的程度。由于进口值不是该国在一定时期内新创

12、造的价值,使外贸依存度表现得较高,因此,很多人使用出口依存度这个概念。出口依存度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出口依存度的公式为:RDET 另外,可以把进口额在GDP中的比重称为进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的公式为:RDIT (九)国际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一国在一定时期里(如一年)各类商品在进出口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叫做该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商品的种类繁多,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商品的加工程度,把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前者是指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农、林、牧、渔和矿藏的产品,如食品、工业原料、燃料

13、等。后者是指经过机器完全加工的产品,如机器设备、化学制品和其他工业品等。还有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商品生产中所需要的某种较多的生产要素,把商品分为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等。联合国正式采用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把贸易商品分为10大类,其中前五类即为初级产品,后五类是工业制成品。一国出口商品构成取决于它的国民经济状况、自然资源丰欠以及对外经济政策等因素。必须指出,不断提高外贸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是一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一国出口制成品所占的比重越大,反映它的生产力水平越高,从而它在国际分工的优势地位越明显。(十)国际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Trade

14、)从一国对外贸易的角度而言,地理方向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状况,即该国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自哪些国家或地区。该指标反映了一国同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以中国为例,2007年,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排名前五位的是欧盟(16.4%)、美国(13.9%)、日本(10.9%)、东盟(9.3%)、中国香港(9.1%)。从国际贸易方面来看,地理方向是指世界贸易额的国别分布或洲别分布情况,反映了各国或各洲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

15、重。二、国际贸易的主要分类(一)按商品流向划分: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转口贸易、复出口、复进口(二)按商品形态划分: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三)按境界标准划分: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四)按贸易关系分: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五)按清偿工具划分:自由结汇贸易和易货贸易(六)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水平贸易和垂直贸易第三节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一、国际分工(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分工是指劳动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它是人们在进行生产、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劳动分工是各种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现象,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分工发展的历史。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

16、vision of labor)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它是在近代举世闻名的产业革命以后才出现的。国际分工是在资本主义国际产业革命以后,由于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一国国内的社会分工超越出国家的界限向国际领域扩展,从而形成了与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相适应的分工国际分工。(二)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种条件:一种是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各国的科技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等;另一种是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资源、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等。而国际分工的性质则是国际

17、生产关系所制约的,具体说,影响国际分工发展有以下六个因素:(三)国际分工发展的几个阶段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国际分工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四)国际分工的类型国际分工的类型是指各类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分工的基本形态。按照参加国际分工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分,国际分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垂直型国际分工2.水平型国际分工3.混合型国际分工(五)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1.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2.国际分工影响国

18、际贸易的市场结构3.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5.国际分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二、世界市场(一)世界市场1.世界市场的含义市场是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是买卖双方开展交易活动的场所,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分工的表现。哪里有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市场的容量和社会分工、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市场逐步地发展,先后经历了地方市场、民族市场和世界市场三个阶段。世界市场(World market)或国际市场(International market)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商品流通领域的

19、总和。它是在民族市场或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产物。2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都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的。世界市场同国际分工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产生的前提,而世界市场的有时国际分工和商品交换得以实现的场所。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世界市场发展阶段的划分与国际分工发展阶段的划分基本上是一致的。世界市场起源于地理大发现,发展于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形成于第二次产业革命阶段。3.世界市场的构成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分类。以国际市场参加国的社会制度和机制为标准,可以分为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0、市场、世界发展中国家市场、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等;以国际市场参加者的地区分布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北美市场、西欧市场、亚洲市场、中东市场、拉美市场等;以商品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国际粮食市场、机械产品市场、电子产品市场、纺织品市场等;以生产要素含量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国际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资金密集型产品市场、技术密集型产品市场、知识密集型产品市场等;从消费者出发,又可以按照职业、收入水平、年龄组来对世界市场进行区分,如世界老年人市场、职业妇女市场、高收入层市场等。通过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国间市场,可细分为:国际商品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国际劳务市场、国际信息市场、其他市场。4.当代世界市场的特征世界市场在波动中

21、空前扩大参加世界市场的国家类型日益广泛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给世界市场以巨大影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联系在加强(二)世界市场价格1.世界市场价格的种类世界市场价格(International price)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世界市场上形成的市场价格,即以世界货币或国际货币表现的商品国际价值及国际使用价值。世界市场价格按形成的条件和变动特征可分为封闭市场价格和自由市场价格两大类。2.世界市场价格形成和变动的基本规律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价格的基础国际价值(International value)是世界市场范围内的商品市场价值。商品的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在本质上

22、是相同的,但在数量和表现形式上存在这差异。商品的国内价值或国别价值是由该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是以该国的货币表示的,而国际价值是在世界平均技术条件下,在各国劳动者平均劳动强度下,由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要的世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是由世界货币来表示的。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因素,除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劳动强度的大小和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外,还与参加贸易国家的贸易量大小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参与国际贸易的数量比较大,则该国这种商品的国别价值就会更多地体现为国际价值。世界市场上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服从于“众数原则”。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商品具体世界市场价格的形

23、成商品的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但这并不等于每一次商品交换的世界市场价格都与国际价值相一致。因为,在世界市场上,商品的供求不平衡是经常性的现象,而且存在着买方之间、卖方之间和买卖双方之间激烈的竞争。当供大于求时,买方在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因而使得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低于国际价值;反之,当供不应求时,卖方居于竞争的优势地位,使世界市场价格高于国际价值。因而,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相对稳定,但世界市场价格却是经常变动的。3.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因素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力量。经济周期。各国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措施。国际通用货币币值的变动。商品的质量。商品销售中的其他因素。自然灾害、政治动乱、战争等非经

24、济因素也对国际市场价格的高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Thank You!Your company slogan in here第二章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与保护贸易理论第一节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一、绝对优势论(一)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论点绝对优势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是斯密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在该理论的论述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论点:1.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3.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二)绝对优势论的假设条件1.理论分析模型是221模型。2.劳动在国内可以自由移动,但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3.两国的资源都已得到充分利用。4

25、.自由贸易。5.规模报酬不变。6.没有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7.贸易平衡。(三)绝对优势论的论证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两国都生产布料和小麦两种产品,由于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不同,两国生产等量布料和小麦需要使用的生产成本不同。如表3-1所示,在中国生产1米布料需要4小时的劳动投入,而在美国却需要6小时的劳动投入。劳动生产率(Labor Productivity)为花费1小时劳动力可以生产的产品数量,所以中国布料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为1/4米布料,而美国布料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为1/6米布料。也就是说:中国工人生产布料时要比美国工人有效率,中国在布料行业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同样,表

26、3-1表明美国在小麦行业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分工前,两国一年的总产量为2米布料和2千克小麦;分工之后,中国专门生产布料,产量为3米,美国专门生产小麦,产量为4千克(见表3-2)。两国由于专业化分工,劳动生产率水平大大提升,世界两种产品的总产量也增加了。那么通过自由贸易各国是如何获益的呢?假定中国用自己生产的一半布料与美国交换,交换比例为1:1。这样中国布料和小麦的消费量分别是1.5米和1.5千克,美国布料和小麦的消费量分别是1.5米和2.5千克(见表3-3)。总体来看,两国对两种产品的消费量都比贸易之前增加了,两国的福利水平都有所提高。如果两国维持贸易前的消费水平不变,对中国来说只需要用8小

27、时的劳动力去生产2米布料,用其中的1米布料与美国交换,比自己都生产要节省4小时劳动力。同样道理,美国用4小时劳动力生产2千克小麦,与中国交换后得到1米布料,比自己都生产要节省4小时劳动力,所以说分工与交换使两国节约了劳动力。(四)绝对优势论的简评绝对优势论含有科学的成分。与只关心流通领域的重商主义者不同,斯密比较注重对生产领域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研究,从而对国际贸易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在历史实践中,他的理论为英国新兴产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地主和重商主义者,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直到今天,其关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开展自由贸易对所有国家有利等观点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

28、义。二、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一步,提出了比较优势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存在商品的相对成本差异,就有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并获得贸易利益的可能。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认为: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哪怕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表现出绝对劣势,两国之间仍有可能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获得利益。因为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选择两种产品中优势较大的集中生

29、产并出口,而具有绝对劣势的国家可以选择两种产品中劣势较小的产品集中生产并出口,这样两个国家同样能够得到较高的福利水平。这就是比较优势论中的“两优择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一)比较优势论的基本假设同斯密的绝对优势论一样,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也是建立在一系列简单的假定条件基础上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2.自由贸易。3.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4.劳动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两国之间则不能自由流动。5.每种产品的国内生产成本都是固定的,没有运输费用。6.贸易方式是直接的物物交换,没有货币作为中间媒介。(二)比较优势论的论证我们仍然使用前一案例,但是因

30、为某种技术的创新,美国生产布料和小麦的效率提高了一倍,即生产1米布料,美国原来需要6小时,现在只需要3小时的时间;生产1千克小麦,美国原来需要2小时,现在只需要1小时的时间。我们假设中国的生产效率没有改变。从表3-4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比中国的高,即美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优势。如果贸易是由绝对优势决定的,美国是否会出口所有的产品,而中国只能进口所有的产品?李嘉图认为,决定贸易的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布料和小麦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劣势,而美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优势,根据“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中国可以选择集中所有劳动力生产

31、绝对劣势较小的布料,而美国可以选择集中劳动力生产绝对优势较大的小麦。从表2-5可以看出,两国分工后的总产出有所增加,布料的产量由分工前的2米增加到3米,小麦的产量由分工前的2千克增加到4千克。如果中国用产出的一半与美国交换,交换比例为1:1。从表3-6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两种产品的消费水平都提高了,各国通过分工和贸易获得了更大的利益。我们再从机会成本角度分析一下中美两国分工和贸易的产生。在中国布料生产的机会成本仍然是1/2千克小麦,而在美国的机会成本仍是3千克小麦。中国布料比美国布料的机会成本要低,我们称中国布料具有比较优势。同样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小麦的机会成本为2米布料,美国小麦的机会成本

32、为1/3米布料,美国小麦比中国小麦的机会成本要低,我们说美国小麦具有比较优势,美国会集中劳动力生产小麦,而中国会集中劳动力生产布料。如果两国之间允许自由贸易,中国会向美国出口布料,而美国会向中国出口小麦。从上述例子我们看出,虽然中国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具有绝对优势,但是中国仍然可以出口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虽然美国所有行业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美国也不需要去生产所有的产品,而是只需出口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换回它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三)比较优势论的现代经济学分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放在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框架之下来进行分析,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分析工具被运

33、用到包括比较优势论在内的国际贸易理论中来,从而使国际贸易理论框架更为严密,国际贸易模型成为更加接近现实的贸易模型。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均衡分析,在这一体系之下,经济学家运用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三个分析工具,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经济学分析。假设只有A、B两个国家和X、Y两种产品,在不参与其他对外贸易的条件下,我们用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来分析两国生产和交易的均衡。在图2-1中,PPCA和PPCB分别是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代表两国的供给。而曲线C1、C2、C3分别是每个国家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代表各国的需求,在这个曲线

34、簇中必然有一条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图2-1中的两个切点为A点和B点,就是没有对外贸易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经济的生产均衡点。A、B两点所在的切线TA和TB的斜率分别表示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国内X和Y商品的相对价格比率。 比较A、B两国国内的相对价格不难看出,A国生产Y产品具有相对优势,而B国生产X产品具有相对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两国可以按照各自的相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A国放弃生产X产品,将原来生产X产品中的资源全部投入到Y产品的生产中,反映到图2-1中这一趋势就表现为A点沿PPCA曲线向左上方移动;而B国则放弃生产Y产品,将原来用于生产Y产品的资源全部投入到X

35、产品的生产中,反映到图2-1中就表现为B点沿PPCB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按照这种趋势移动后得到图2-2。从图2-2中我们可以看出,A国的均衡点由A点移动到A点,B国的均衡点从B点移动到B点,使A、B两国生产X产品和Y产品的机会成本逐渐增加。在A点和B,A、B两国的相对价格线TA和TB则数着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而变化,最后使两国国内的相对价格相同,形成统一交换价格线Tw。在这种情况下,A国会生产Y产品去交换X产品,即出口DC的Y产品,进口DA的X产品,社会无差异曲线决定的消费点C超过了生产可能性曲线PPCA给出的界限,这表明交换使A国福利水平提高;B国则出口FE的X产品,进口FBY产品,消费点E也超出

36、了生产可能性曲线PPCB的界限,表明交换也使B国福利水平提高。(四)比较优势论的例外情况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两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前,十分强调要有劳动生产率比例差异或成本比例差异,因为仅仅有劳动生产率差异或成本差异不一定能引起贸易,一个必要的条件是两国间劳动生产率比例差异或成本差异程度不能够相等。于是比较优势理论有一种不是很常见的例外:如果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地位或绝对优势地位,并且两者的不利程度或有利程度是相同的,则不会发生贸易。从表2-7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劣势,且两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差异相同,劳动生产率均为1/4;美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优势,且两

37、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差异也相同,劳动生产率均为1/3,所以两国之间不能进行分工和交换。如果一定要让两国实现专业化分工生产,让美国仍然专业生产小麦,中国仍然专业生产布料,那么专业化生产之后世界总产量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2米布料和2千克小麦,如表2-8所示。如果中国用单位的布料与美国1单位的小麦进行交换,显然贸易的结果与没有分工的情况是一样的。如果中国不与美国进行交换,那么贸易的结果是一国贸易利益的增加是以另一国贸易利益的丧失为代价的,这种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贸易利益丧失的国家宁可自己生产并在国内交换,也不愿参加国际贸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发生贸易。由此可见,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成本差异的基础上的

38、,有成本差异可能会产生贸易,绝对成本差异可以获得绝对利润,相对成本差异可以获得相对利润,相等成本差异无利润可图。(五)比较优势论的简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的基本思想非常简洁,在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其福利影响方面都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三、相互需求论(一)穆勒的相互需求论(Reciprocal Demand Theory)相互需求论最早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1848年出版的经济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简称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相互需求论对比较优势论的补充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

39、上下限解释了互惠贸易的范围;其次,用贸易条件说明了贸易利得的分配;最后,用相互需求程度解释了贸易条件的变动。1.比较成本确定互惠贸易的范围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在满足比较优势论的几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用两国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上下限阐述贸易双方获利的范围问题。以表2-9来解释这个问题。图2-3中,纵轴表示小麦,横轴表示玉米。两国国内的交换比例用从原点引出的射线的斜率来表示。A表示美国国内的交换比例,为小麦交换玉米的下限,其斜率为1:2/3;B表示英国国内的交换比例,为小麦交换玉米的上限,其斜率为1:2。A与B之间为互惠贸易区,位于该区域的任何从原点引出的射线的斜率,都是互利贸易条件。 2.贸易条件影响

40、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贸易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的范围(即互惠贸易范围)的大小,至于贸易利益分配的多少则取决于具体的贸易条件。3.相互需求法则穆勒将需求因素引入国际贸易理论之中,来说明贸易条件决定的原则。他认为一切贸易都是商品的交换,一方出售商品便是购买对方商品的手段,即一方的供给便是对对方商品的需求,所以供给和需求也就是相互需求。在比较成本确定的两国互惠贸易中,贸易条件或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它与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比相等,这样才能使两国贸易达到均衡。如果两国的需求强度发生变化,则贸易条件或两国间的交换比例必然发生变动

41、。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强,而另一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弱,则贸易条件对该国愈不利,该国的贸易所得愈小;反之则贸易条件对该国愈有利,该国贸易所得愈大,这就是相互需求法则(又称国际需求方程式)。(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是19世纪末20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其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建立在边际效用论和生产费用论基础上的均衡价格论。1.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2.均衡价格论(Theory of Equilibrium Price)3.提供曲线(Offer Curve)提供曲线就是相互需求曲线,表示在各种贸易条件

42、下,一国为了达到最高的福利水平所愿意进行的各种进出口组合,即对应某一个进口量一国愿意提供出口量的轨迹。两个国家提供曲线的均衡交汇点,就是国际商品交换比率,即国际市场均衡价格。仍以美、英两国贸易为例。对英国来说,在图2-4中OX轴表示出口玉米的数量,OY轴表示从美国进口小麦的数量;相反,对美国来讲,OX轴表示从英国进口玉米的数量,OY轴表示出口小麦的数量。OA表示英国的提供曲线,OB表示美国的提供曲线。提供曲线上的每一点的斜率都表示一个贸易条件。它等于曲线上任意点到X轴的距离和到Y轴距离之比,即小麦和玉米的交换比例。 (三)相互需求论简评相互需求论补充和发展了比较优势论,它解决了国际贸易为参加方

43、带来利益的范围、双方如何分配利益、互惠范围等问题。穆勒指出,两国产品的交换比例越接近于哪个国家的国内交换价格,哪个国家的获利就越少;反之,获利越多。但穆勒关于相互需求强度决定贸易条件的观点和实际不相符。这一论点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前提,就是在物物交换下供给和需求相等,但是在现实中出口和进口不是简单地以物易物,而是需要货币作为媒介。四、要素禀赋论20世纪30年代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scher)和俄林(Ohlin)在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被誉为国际贸易理论的柱石,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中具有里

44、程碑意义。要素禀赋理论是一颗根深叶茂的理论巨树,其基本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用生产要素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模型。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包括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一)要素禀赋论的相关概念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上企业家的管理才能为四要素,也有人把技术知识、经济信息当作生产要素。要素价格(Factor Price)则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例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

45、管理的利润等。2.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各种商品由于属性不同,生产中所要求的要素比例也不同,比如农产品要求较多的土地,纺织品则要求较多的劳动力。根据商品生产中所要求的不同要素间的比例,可以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Factor Intensity Commodity)。在通常情况下,经济学家将商品划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四种基本类型。3.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度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可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既包括“自

46、然”存在的资源,也包括“获得性”资源(如技术和资本),这是一个绝对量的概念。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则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的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衡量要素的丰裕程度有两种方法:一是以生产要素供给总量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供给比例大于别国的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则该国相对于别国而言,该要素丰裕;另一种方法是以要素相对价格(即某要素的价格和别的要素价格的比率)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则该国该要素相对于别国丰裕。以总量法衡量的要素丰裕只考虑要素的供给,而以价格法衡量的要素丰裕考虑了要素

47、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而较为科学。(二)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假设要素禀赋论基于一系列简单的假设前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即222模型。假设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用一个二维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2.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即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这意味着如果两国要素价格相同,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和资本。如果一定的人均资本在日本生产出某个产量的产品,同一资本劳动比例会在中国生产出相同数量的产品。3.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即不存在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4.两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规模报酬不变。这意味着某种商品的

48、资本和劳动使用量一同增加,则该产品产量也以同样比例增加,即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生产规模的增减而变化,因而没有规模经济利益。5.两国进行的是不完全专业化生产。即尽管是自由贸易,两国仍然继续生产两种产品,亦即无一国是小国。6.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若用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那么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相同。7.在两国中,两种商品和两种生产要素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是指市场上无人能够购买或出售大量商品或生产要素而影响其市场价格。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商品价格等于其生产成本,没有经济利润。8.一国内部的生产诸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但在两国间不能自由流动。这表明:在一国内部,劳动和资本能够自由地从某些低收入地区

49、、行业流向高收入地区、行业,直至各地区、各行业的同种要素报酬相同,这种流动才会停止。而在国际间,却缺乏这种流动性,因而在没有贸易时,国际间的要素报酬差异始终存在。9.假定没有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其他阻碍自由贸易的障碍。这意味着生产专业化过程可持续到两国商品相对价格相等为止。如果存在着运输成本和关税,两国的价格差小于或等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运输成本和关税时,两国的生产分工就会停止。(三)要素禀赋论的理论分析1.理论内容赫克歇尔与俄林创立的要素禀赋论,最初是用传统的经济学方法来表述的,即文字描述与逻辑推理,后来的经济学家将他们首创理论放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之下,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发展成了一个简单的

50、数理模型,并归纳出了一个简洁的定理,这便是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H-O定理或H-O模型。2.理论的一般均衡分析要素禀赋论的一般均衡分析可以用图2-5来说明。从示意图的右下角开始分析,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和社会消费偏好共同决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而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产生了对生产要素的派生需求,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则决定要素的价格,要素的价格和生产技术又决定最终产品的价格。因此,不同国家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即一国应该生产何种商品)。3.理论的几何分析在这个几何模型中,假设两国技术水平一样,但假设A国的劳动要素相对丰裕,B国的资本要素相对丰裕,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使得两国有不同的生产

51、可能性曲线,见图2-6。PPC1表示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延伸X延伸。而PPC2表示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向资本密集型的产品Y延伸。假设两国的需求条件相同,因此,我们用一条无差异曲线I1表示两国消费者的偏好。(四)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国际贸易可能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论点最早是由赫克歇尔提出的。俄林则认为,虽然各国要素缺乏流动性使世界范围内要素价格相等的理想状态不能实现,但商品贸易可以部分代替要素流动,弥补缺乏流动性的不足,所以国际贸易使要素价格存在着均等化趋势。由于这个定理是建立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基础上,并由萨缪尔森发展,所以,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52、,可以表述为:在满足要素禀赋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国际贸易会使得各国同质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这样一来,国际贸易就代替了国际生产要素的流动。(五)要素禀赋论的简评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的要素禀赋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是在比较优势论的基础上的一大进步,有其合理的成分和借鉴意义。五、里昂惕夫之谜1953年开始,里昂惕夫挑起了经济学界针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式展开的大论战,运用投入与产出分析法对要素禀赋论进行验证,得出里昂惕夫之谜,成为西方传统微观国际贸易理论在20世纪中叶新发展的转折点。(一)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检验里昂惕夫深信要素禀赋理论。20世纪50年代初,他运用自己首创的投入产出

53、分析法,想通过美国的数据来检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的正确性。他根据1947年美国200种产业部门的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的资料,编制了美国的投入产出表。他假设美国减少出口品生产和进口品的数值都为100万美元,然后考察它们各自的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有何影响:当出口减少时,将有多少数量的资本和劳动会多余,而当进口替代商品生产增加时,资本和劳动的需求量会如何增加。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一国出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丰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稀少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一般认为美国是个资本丰裕的国家,它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因此,里昂惕夫期望他的验证将表明,出

54、口产业部门将有相对多的资本量被释放出来,而进口替代产业部门会相对需求较多的劳动量。可是,他所发现的恰好是完全相反的结果(见表2-10)。(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不同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不但促成了一些类似的研究工作,也引起了经济学家们对“谜”作出不同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解释。1.劳动效率的差异2.人力资本的差异3. 存在贸易壁垒4. 忽略自然资源因素5.要素密集型逆转发生(三)里昂惕夫之谜简评里昂惕夫之谜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界碑。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论的检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他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贸易结构的计算分析,开辟了用

55、统计数据全面检验贸易理论的道路。第二节保护贸易理论一、重商主义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出现在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即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反映了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是1518世纪初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历史上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和理论在最早的时候几乎都是出自重商学派的著作。(一)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15-16世纪下半叶的早期重商主义和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的晚期重商主义。早期的重商主义,也称为重金主义(Bullionism),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

56、国的威廉斯塔福德(W Stafford)。货币差额论者把增加国内货币积累,防止货币外流视为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认为国家采取行政手段,禁止金银输出,在对外贸易上遵循少买(甚至不买)多卖的原则,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就可以使金银流入国内。晚期的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 (Theory of Balance of Trade)”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其主要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被奉为贸易差额论的圣经。贸易差额论者也认为应尽量争取外贸顺差,以防止货币外流和增加金银财富。但他们与货币差额论者的一个明显区别是不反对把金银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在对外贸易中

57、只要始终坚持多卖少买的方针,即付给外国的货币始终少于从外国收回的货币,那么金银就会以外贸顺差的形式流入国内,就能达到保持本国货币收入不断增长的目的。(二)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1.货币管制政策 2.对外贸易垄断政策 3.奖出限入政策 4.发展本国航运政策 5.发展本国工业政策(三)重商主义的意义及局限性重商主义是16-17世纪由一些巨商、律师、政府官员等在实际的贸易、工业、航运和行政工作中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它汇集了当时欧洲各国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方面主要的思想和政策,代表了当时欧洲商业资本者的利益,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和现实意义。首先,在理论上,重商主义贸易学说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提出了对外

58、贸易能使国家富足,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要求,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其次,在政策上,重商主义贸易学说提供了关于国家干预对外贸易的一系列主张,当时西欧各国实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结果,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进了历史的发展。由于商业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和国际贸易实践的限制,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首先,贸易差额论是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但是在理论上是肤浅不成熟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其次,贸易差额论隐含着错误的假定前提,即把货币与财富混为一谈,错误地认为货币是衡量一个国家富强程度的尺度,并且认为世界的物质财富是固定的、有限

59、的,这个固定的物质财富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分配,一国之所得必为他国之所失。第三,贸易差额论认为财富和利润都产生于流通过程的观点是错误的。他们认为,流通及外贸是财富和价值增值的源泉,将黄金和白银当作唯一的财富。二、保护关税论(一)保护关税论的基本内容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主要是围绕制造业展开分析的。他认为,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自由贸易政策不适合美国制造业的发展。美国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国家,难以与其他国家的同类企业进行竞争,因此,自由贸易的结果也可能使得美国继续充当欧洲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国内的制造业却难以得到发展。汉密尔顿还详细论述了发展制造业的直接与间接利益

60、。他认为,制造业的发展对国家利益关系重大。它不仅能够使特定的生产部门发展起来,还会产生连带效应,使相关部门也得到发展,这些发展能够给美国带来利益。(二)保护关税论的历史评价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是从美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所得出的结论,反映了美国建国初期急需发展本国的工业,走工业化发展道路,追赶欧洲工业先进国的强烈要求。这一观点的提出,为落后国家进行经济自卫和与先进国家相抗衡提供了理论依据。三、幼稚工业保护论幼稚工业保护论(Infant industry theory)是由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派的主要先驱者李斯特在其1841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The Nat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