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过节和观灯》 长春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过节和观灯》 长春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过节和观灯》 长春版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过节和观灯》 长春版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过节和观灯》 长春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沈 从 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作品,把握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教师指导。 3、情感价值观:了解中国传统习俗,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作家与作品,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抗

2、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开始,沈从文出版了70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汪曾祺,

3、课文简析,本文是一篇极富生活情趣的散文,作者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中华民族的节庆风俗,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的是愉悦和怀念,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在“过节与观灯”的大标题下,介绍了“端午节给我的特别印象”和“灯节的灯”两方面内容,端午给我的特别印象,一、(1、2)端午民俗。 二、(3)沅水闹龙舟。 三、(4、5)龙舟文化,写“端午节给我的特别印象”,作者在第1、2段首先从中国的各种节日习俗谈起,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从文章思路来看,谈中国的节日习俗也是必要的,文题为“端午节给我的特别印象”,因此,首先必须先写节日习俗,从全国的各种习俗引出地区性习俗,水到渠成地转写南

4、方的端午节的习俗。南方的端午节留给我特别印象的习俗是龙舟竞渡。第3段描写记忆中赛龙舟的景象。作者特别强调它留给自己的印象之深。第4段借历代的艺术品回顾赛龙舟的悠久历史。此时的作者更像是一位渊博的历史学家,带领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遨游。第5段以明清时代为例说明人民对赛龙舟活动的喜爱。四个层次,缓缓展开,环环相扣,一丝不乱,各种节日习俗(吃,各种节日习俗(玩,各种节日习俗(穿戴,中国民俗文化宏观,一、丰富的内容; 二、复杂的来历; 三、悠久的历史; 四、地域的差异; 五、厚重的文化意义,引 出 下 文,沅水闹龙舟,龙 舟 文 化,宋 张择端金明争标图,龙 舟 文 化,元 王振鹏 龙舟图,龙 舟 文

5、化,清 十二月令 端阳龙舟图 故宫藏本,龙 舟 文 化,端午给我的“特别”印象“特别”在,在于沅水流域龙舟竞渡的习俗,记忆中赛龙舟的景象,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历久而弥新,成为他生命中的沅水情结。 作者再现了龙舟文化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B、灯节的灯,一、(1、2)观灯历史。 二、(3-5)家乡灯市,写“灯节的灯”,首先交代人们元宵节观灯的悠久的历史。第2段介绍古代灯节的盛况和“琉璃灯”“万眼罗”等几种奇巧的灯。如果说第2段是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向人们展示古代观灯的盛况的话,那么第3段则以家乡为例,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形象地描绘了灯节的热闹景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节

6、庆习俗、对人的品味和赞赏。最后,提出自己的预见:随着生活的变化,观灯的习俗将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结尾戛然而止,引发读者对已不存在的习俗的思索。“龙舟竞渡”也好,“灯节的灯”也好,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五花八门,但是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在作者有条不紊地梳理之下,顿时“秩序井然”,文章的思路就显得十分清晰了,灯 市,灯 市,灯 市,作者为什么介绍了明代宫中行乐图和长大后读宋词的感受,作者在引经据典地向人们介绍了古代灯节的概况和“琉璃灯”“万眼罗”等几种奇巧的灯的时候,还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宫中行乐图描绘的宫中过年的热闹景象,文章就是要以此作为实例,更为详实地向人们介绍

7、古代灯节的盛况,使内容更加充实、可信。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形象地描绘了灯节的热闹景象,同时还讲述了自己长大后读宋代咏灯节灯事的诗词的感受,在有了儿时观灯的生活体验之后,作者才会对描写观灯的文学作品倍感亲切和熟悉,作者借此表明家乡的灯节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之深和对灯会的喜爱,并巧妙地过渡到下文,主 题,本文是一篇回忆乡情民俗的极富情趣的散文,详细描述了端午节和元宵节的盛况,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画卷。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家乡、对自然、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及对民俗文化的赞美、热爱、怀念之情,生活情景的生动描述与文史知识的自然铺排,不仅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拓宽读者的视野,还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8、,延伸民俗文化的渊源,加深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爱,作者把生活情景与文史知识的介绍巧妙结合于一体,你怎样看待这种写法,沈从文的散文,不饰雕琢,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本文更是把广博的文史知识和朴实厚重的语言巧妙地融为一体,不仅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拓宽读者的视野,还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洗尽铅华之后,絮絮地诉说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写作特色,语言品味,任何一种特定的文化样式,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结晶,蕴涵着一定的生命精神。这篇文章,因为源自真切的生活体验,所以作者写得具体、细腻,既有大场景的勾画,也不乏细节上的雕琢,不仅充满着强烈的动感和紧张而明快的节奏,而且字

9、里行间蕴藏着作家赞美、热爱、怀念这一民俗文化的感情,例如: 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 这一段文字,遣词造句干净利索,充满动感以及紧张、激烈的气氛,表现出玩灯人勇敢的精神以及他们热爱生命、创造生活的激情。今天,那些曾经表征着民俗文化底蕴的各种道具,或许已经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但是,当你的眼光掠过它们的时候,是否还能感觉到它们曾经的生命体温和绽放过的激情,思考与讨论,1、节庆风俗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在这方面你都知道哪些?请向长辈们了解,或到

10、书籍中查找,把掌握的情况在同学间交流,一方面可以借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一方面需要学生搜集材料、分析材料,并进行交流讨论,作者在引经据典地向人们介绍了古代灯节的概况和“琉璃灯”“万眼罗”等几种奇巧的灯的时候,还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宫中行乐图描绘的宫中过年的热闹景象,文章就是要以此作为实例,更为详实地向人们介绍古代灯节的盛况,使内容更加充实、可信。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形象地描绘了灯节的热闹景象,同时还讲述了自己长大后读宋代咏灯节灯事的诗词的感受,在有了儿时观灯的生活体验之后,作者才会对描写观灯的文学作品倍感亲切和熟悉,作者借此表明家乡的灯节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之深和对灯会的喜爱,并巧妙地过渡到下文,2.随着生活的变化,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些变淡了,有些消失了。对此,你有哪些思考,节庆风俗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但是,随着生活的变化,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形式和内涵上正被刷新和提升。传统意义上的节味淡了,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品月饼、春节庆团圆等风俗。在开放的今天,我们在对“洋节”采取接纳态度的同时,也不应冷落自己的传统节日,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