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省高考语文 后阶段复习备考对策_第1页
2009年四川省高考语文 后阶段复习备考对策_第2页
2009年四川省高考语文 后阶段复习备考对策_第3页
2009年四川省高考语文 后阶段复习备考对策_第4页
2009年四川省高考语文 后阶段复习备考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9年四川省高考语文高分复习备考对策,四川省广汉中学 王小槐,高三考生语文情况分析,复习状况-无趣、无奈、无效 (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高考得分 20062007年四川语文高考抽样平均分,上表可知:四大板块中,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总分45分。2007年平均分最高为17.43(-27.57),39%;2006年平均分最高为22.63(-22.37)50%,是高考失分最严重的板块。 语言运用和作文板块,虽然总分75分,但2007年平均分最高为54.69(-20.31),72%;2006年平均分为56.51(-18.49),75,高考语文后阶段复习备考的重难点,1.文言文阅读(19分) 2

2、.现代文阅读(22分) 3.古诗词鉴赏(8 分,一、文言文阅读复习对策,1.高考考纲、考题分析 从考纲考题看: 从选文标准看,2.学生复习现状分析 读不懂文章,干脆不去读文章; 答不好试题,干脆跟着感觉走,一)如何读懂文章1.从文体特点入手,整体把握文意,测试重点和选文标准的“三性”决定了把握文意的途径。从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入手,指导学生弄清六个“要素”: 主人公,其他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物语言(“曰、谓、言”和冒号、引号等标志);人物行为、所做之事及过程结果;事在何时何地发生;言、行、事表现的人物性格和品质;人、事现实意义,作者评价。 平时训练时,我们还可运用下面的表格来强化文体意识,把握

3、文言文大意,2.从第10题入手,深入把握文意,命题者设计的ABCD选项的类型有以下三种: 一是鱼贯式,即以原文内容的顺序设计ABCD的选项 二是分总式,即四个选项分成两个部分,前者按原文内容的顺序设计,后者对全文内容总结评价 三是总分式,即四个选项分成两个部分,前者对全文内容总结评价,后者按原文内容的顺序设计,一是鱼贯式,即以原文内容的顺序设计ABCD的选项,如【2008年四川延考卷】第10题: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事安禄山,未有闻。与朱泚同里闬少相狎近。泚为幽州节度使,奏署幕府。廷玉有沉略,善与人交,内外爱附。泚多所叩咨,数遣至京师。当是时,幽州兵最强,财雄,士骄悍,日思吞并,不知有上下礼法

4、。廷玉间语泚曰:“古未有不臣而能推福及子孙者。公南联赵、魏,北奚虏,兵多地险,然非永安计,一日赵、魏反噬,公乃沸鼎鱼耳。不如奉天子,划多难,可勒勋鼎彝,若何?”【A蔡廷玉与朱泚自小是亲近的朋友,朱担任幽州节度使,奏请让廷玉当幕府。当时幽州兵强财雄,日思吞并,不知上下礼法。廷玉劝告朱泚应事奉天子,建立功勋】泚善之。廷玉阴欲耗其力,则讽论出金币礼士,又劝归贡赋助天子经费。因劝泚入朝,泚将听,诸校怒,缚廷玉辱之,廷玉无桡辞,泚不忍杀,囚岁余出之,谓曰:“而亦悔乎?”廷玉曰:“导公为逆即悔,勉公以义何悔为?”复絷满岁,问曰:“能省过否?不尔,且死。”对曰:“不杀我,公得名。杀我,吾得名。”泚不能屈,待

5、如初。【B蔡廷玉暗中想减损朱泚实力,先是耗费其钱财,又劝朱泚入朝。这些举措触怒了朱的部属,捆绑起廷玉。廷玉被囚禁多时,仍不屈服,朱泚不忍杀他,待之如初,又有朱体微者,亦泚腹心。廷玉有建白,体微辄左右之,故泚愈信,桀傲稍革。廷玉遂藏朝事。而泚内畏弟滔逼己,滔亦劝泚入朝,乃以军属滔。廷玉、体微共白泚:“公入朝为功臣首,后务至重,须诚信者乃可付。滔虽大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泚不听.【C朱体微是朱论的心腹,常支持廷玉的建议,使朱泚强横凶暴性格稍有收敛。朱泚的弟弟朱滔力劝朱泚入朝,可自己掌控兵权。廷玉、体微劝诫朱泚,但未被采纳】二人随泚到朝,德宗为太子时,知廷玉名,及见,礼眷殊渥。滔有请

6、于泚,或不顺,廷工必折之,俾循故法。滔已破田悦,寝傲肆自用。左右有恶廷玉者,姜云:“素毁滔,欲四分燕,廷玉倡之,体微和之。”滔表言二人离间骨肉,请杀于有司,亦遗泚书云云。泚恚滔夺其军,不从。会滔以幽州叛,帝示滔表,而滔亦白发其书,乃归罪于二人,贬廷玉、体微以慰滔。滔使谍伺诸朝,曰:“上若不杀廷玉,当谪去,得东出洛,我且缚至麾下支解之。”将行,帝劳廷玉曰:“尔始行,为国受屈,岁中当还。”廷玉至蓝田驿,人曰左巡使郑詹:“商於道险,不可往。”詹追使趋潼关。廷玉告子曰:“我为天子不血刃下幽十一城,欲裂其壤,使不得桀,而败于将成,天助逆邪?今史使我出东都,此殆滔计,吾不可以辱国。”比至灵宝,自投于河。D

7、朱滔在幽州叛乱后,朝廷为安抚朱滔,归罪并贬谪廷玉、体微二人。廷玉临行前,皇帝安慰说,年内将让他返回京城。廷玉自知罪不可赦,快要到灵宝时投河自杀,二是分总式,即四个选项分成两个部分,前者按原文内容的顺序设计,后者对全文内容总结评价,2008年重庆卷】第10题: 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胔,默然不问,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疾者与之财,使令不劳力,籍敛不费民。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吾乡乎?今君游于寒途,据四十里之氓,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A

8、.在齐景公漠视百姓疾苦,只顾自己取乐之时,晏子指出“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是国家衰败的原因。】今君行之,婴惧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胔,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公三月不出游。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今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

9、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B.齐景公所爱之马暴死,欲杀养马之人。.晏子假意斥责养马人,阻止了这种行为。,接上页,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子曰:“君过矣,夫厚籍敛不以反民,充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危庖治狗,以会

10、朝属。 【C.齐景公能听从晏子的劝谏,也还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主。(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对齐景公人物性格的评价)】 【D.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对晏子品德的评价,三是总分式,即四个选项分成两个部分,前者对全文内容总结评价,后者按原文内容的顺序设计,二)如何答好试题,紧扣教材、抓住注释、注重语境、授之以渔 1.把握文言词句的方法 (1)把握文言文实词的方法:重视教材,重点注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迁移能力,例1:2008年四川延考区第8题,小结:所考查的文言文实词一般出自教材的注释,体现出高考语文“根在课内,题在课外,重视迁移能力”

11、的原则,同时还应该重视语境义,即联系上下文,前后词来把握文言文实词,如:【2008年安徽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复执论 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韩)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2)把握文言文虚词的方法 四定,定位置句子首、中、尾 定词性根据前后的词性 定结构根据句、短语结构 定句式根据不同的句式 通过以上“四定”,加上语境义,以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1:“定位置、定句式”,如“也”的把握,定位置: 句中-表提顿,不译;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末-表不同语气。 定句式,主,谓,宾,补,状,1,2,3,3,4,1.主谓之间,

12、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宾谓之间,宾语前置,不译 如:宋何罪之有? 3. 定中之间,译为“的、这类的”,或不译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修守战之具 4.谓补之间,译为“得”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音节助词。用在时间名词等词的后面, 或用在三个字之间,凑成四字,不译 如:顷之,烟炎张天 三寸之舌 百万之师,例2: “定结构”及其它,如 “之”作助词的把握,例3:“定词性”和“语境义”,如“因”的把握,2.把握文言句式和翻译的方法,复习备考时,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应以课内相似句子为例,将教材中的文言文对照注释认真“过”一遍,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归类复习,以掌握

13、“考纲”要求的四种文言句式的特点。 此外,评分时有两条重要的依据:一是大意正确;二是采分点明确,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省略、活用等必须准确。 翻译方法: 文句的对应 词语的调整 组句的连贯 书写训练(做到“三清” “三不” ) 文言的翻译还可以由对文句的翻译变为对文段的翻译,可以另选文段,如寓言、游记、短论。另外,文言文还得注意文句的断句训练,即给一段文言句子加标点,二、散文阅读复习对策,高考考纲、考题分析 近年高考现代文的选文一般是散文、小说、议论文、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等。 四川近三年是散文。 2006年乡村的瓦(冯杰) 2007年焰火的变奏(赵丽宏) 2008年【非延考区】我爱水(张秀亚

14、) 【延考区】河声入梦来(匡立文,高考考纲、考题(现代文的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学生复习现状分析,读不懂文,答不好题 “读不懂文”具体表现在: 主旨把不准,思路理不清,原文回不了,关键句找不着,句意解不了。 “答不好题”具体表现在: 题型不明晰,技巧不熟悉,表达不准确,条理不清楚,书写不规范。 总之,文章是似懂非懂,答题全凭想象,一切跟着感觉走。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如何读懂散文,1.题目审读法 从文章题目入手,分析初步感知文意。 2.文体审读法 从文体特点入手,细读整体把握文意。 3.题干审读法 从试题题干入手,研读准确把握文意,1.题目审读法:从题目入手

15、,分析初步感知文意,分析示例: 2007年焰火的变奏 2008年非延考区我爱水,2.文体审读法:从散文文体特点入手,细读初步把握文意,散文的文体特点四个“什么” 景物是什么? 情理是什么? 顺序(结构)是什么? 技巧作用是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四个“什么”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例1、2008年非延考区卷张秀亚我爱水,3.题干审读法:从试题题干入手,研读准确把握文意 :利用命题者在试题题目中的提示信息,准确把握文意,例2、2008年非延考区卷我爱水的题干: 14“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这里“怅惘”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怀念和怅

16、惘(感情基调) 15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文中描述了什刹海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并且突出了四季变化的特点。是全文的重点。(景物、顺序) 17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8分)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全文重点是什刹海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但是开头却从“我爱水”写起,正文主体才是什刹海之水。(景物重点、写作技巧,例3、延考区的“河声入梦来,14题在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黄河的魁力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第一段的要点是表现了黄河的魁力,而且是从两个方面表现的景物特点

17、 15题作者认为,他所在的“那个城市”,黄河具有什么样的“个性”?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第二段的要点是表现了黄河的个性情感 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最沛然的诗意和哲理对黄河而言,都显得自作聪明了(情感) (2)河清与圣人出世,又是谁感应着谁?(情感) 17题作者认为送水的场景具有什么样的“深意”?又是经过怎样的“还想”来阐述这一“深意”的?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第四、五段的要点是通过送水的场面表现了黄河的深意感情、顺序,二)如何答题,1.答题之法四定(共性) 定位:代入原文相关段落,明确答题位置; 定点:联系上下文语脉线,明确答题区阶; 定性:扣全文及文段首尾,筛选答题信息; 定案

18、:整合信息,准确表述,规范书写。 2.高考的几种题型:词句题、段篇题、评鉴题,A.词句题:有以下三种类型,比喻型即词句含有比喻意。 答题思路: 代入原文扣喻体、比喻义 找本体、本体义 筛选整合信息,准确表述 如【06四川卷】14题: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分析】 答案 “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内显型即词句含义含蓄,需要深入发掘才能显现,答题思路 代入原文扣含蓄的词句 联系上下文、前后词,找出词句指代的内容 筛选整合信息,具体规范表述 例2(08四川延考卷)14题: “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

19、限的怀念和怅惘”,这里“怅惘”的含义是什么? 我曾有一首小诗,其中两段是: 我曾持一卷诗一朵花来到你身旁, 在柳荫里静听那汩汩的水响。 诗,遗忘了;花,失落了, 而今再寻不到那流走的时光。 你曾几番入梦,同水上一片斜阳, 还有长堤上卖书老人的深色衣裳。 我曾一叠叠买去他的古书, 却憾恨着买不去他那暮年的悲伤。 诗中“你”的称谓,即是指什刹海,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 答案“怅惘”是指作者思念什刹海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遗憾,外显型词句含义明显,只需找出所指代的内容加以整合,答题思路: 代入原文,联系上下文、前后词 找出题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筛选整合信息,具体规范表述 例3【2008年

20、非延考区卷】16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 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声鹧鸪的啼唤,像是那么遥远,又像是那么逼近,听来似是不分明,然而却又是那般动听,直扣人的心门。再过几天,水边的杨柳出了浅浅的绿痕,水堤上的泥土渐软了,而几场雨后,水已平了堤,时时刻刻似乎要涨溢出来,却又似被一道神秘的边界拘拦住了。一直在那里溶溶漾漾,如同一个殷勤的主人的手,将酒杯斟得太满了,使每一个来游者,都想一尝过葡萄色的琼浆,而低吟:“呵,你新鲜的湖水,陶醉了我的心灵

21、。” 答:指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B.段篇题 近三年四川高考语文段篇题一览表(42分,2006四川卷】 15.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16.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4分) 【2007四川卷】 14.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4分) 15.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 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6分) 16.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6分) 【2008四川非延考卷】 15.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什么)景色,请加以简要

22、概括。(2分) 17.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8分) 【2008四川延考卷】 14.在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什么)方面写黄河的魅力的?(4分) 17. 送水的场景具有的“深意” 是经过怎样的“遐想”来阐述的?(4分,由一览表可知,段篇题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回答“什么” 二是回答“为什么” 三是回答“怎样,什么”型概括要点,解题思路: 回到原文,看哪里出现了这些词句 根据上下文,弄清该词句描绘的情和景,如用了修辞,看其修辞义 整合情景内容,可用原文词语回答,也可提炼原文信息回答,例1【2008四川非延考卷】15题: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什么

23、)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 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声鹧鸪的啼唤,像是那么遥远,又像是那么逼近,听来似是不分明,然而却又是那般动听,直扣人的心门。再过几天,水边的杨柳出了浅浅的绿痕,水堤上的泥土渐软了,而几场雨后,水已平了堤,时时刻刻似乎要涨溢出来,却又似被一道神秘的边界拘拦住了。一直在那里溶溶漾漾,如同一个殷勤的主人的手,将酒杯斟得太满了,使每一个来游者,都想一尝过葡萄色的琼浆,而低吟:“呵,你新鲜的湖水,陶醉了我的心灵。” 放假的日子,水边那块大石,便是我露天座位了,水声轻柔,水光明媚,教给我

24、无穷尽的智慧,将已逝去的,正在进行的,将要发生的一切,缓缓地告诉了我。我就这样坐着,听着,想着,直到夕阳将辉煌的火炬投入水中,将对岸人家窗子也照亮了,我才将水色水光摄录心坎带回去。 最可爱的还有那水边新秋,北方的秋天本来是悄悄地来,比春天来得更幽俏,有一天,你一凝眸,不免惊讶水的颜色成了,堤边水位低了,水蓼花的颜色更深了一些,而荷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那么,秋意便是满了什刹海了,渐渐地,水过桥头,有个老人在卖荷叶粥了,水面上,更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赤足在采鲜藕,什刹海在荷叶的摇曳中已另有一种感伤的情调,但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答:冬雪皎白,薄冰试步;春天温柔,生机盎然;夏天明

25、媚,夕阳辉煌;秋意渐深,秋荷摇曳,为什么”型由果推因,解题思路: 代入原文,联系上下文、前后词 弄清楚因果关系,或找语言标志,注意“因为、所以、因此、因而”等 提炼概括,扣紧原因作答 例2【2006四川卷】16题: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答案】 “迷路”的原因:对乡村的背弃;被

26、城市拒绝和抛弃,怎样”型把握结构,解题思路: 代入原文,扣上下文、前后词 理清思路,抓准语脉,如“又、还、一方面”等 抓住意脉,扣关键词句,如中心句、归纳句 注重整体,概括回答,例3【2008年延考区卷】17题的第2问:作者认为送水场景的“深意”是经过怎样“遐想”来阐述的? “河五百年一清,圣人作”。你不会知道,古人这个庄严的宣言,是有根有梢的经验之谈,是自有玄机的预测,还是一个天真而夸张的期盼?河清与圣人出世,又是谁感应着谁?专注着人世的风声雨声,“圣人作”会让我们心跳;俯仰厚地高天,却还是“河清”更让我们不能不心跳。送水人拉着一辆板车,夏天“吱吱呀呀”碾过黄土飞扬的街道,冬天“吱吱呀呀”碾

27、过冰雪覆盖的街道。夏天和冬天,板车永远如期而至,停在每个院落的门前,送水人抽掉大水桶的木塞,浑黄的河水便注入小水桶,这水担进院子,倒进一只只水缸,这里的人们吃的用的便全是它了。 那是一个大有深意,值得人遐想不尽的场景。送水人的车辙,牵着活生生的黄河,直接湿润了黄土高原上每个干燥的日子。车辙这一端,持家的女儿把叫作“明矾”的东西投进水缸,搅动几下,就眼看着泥汤似的水一点点透明,到完全清澈了,缸底便沉淀下厚厚的泥沙。你要是愿意,可以相信这简直就是盘古开天地的具体而微,盘古假如没有一把明矾,他又是拿什么分离开了混泡?车辙另一端,啊,可就是“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旷古黄河了。 答:从空间上展开联想;从

28、时间上展开想象,C.【评鉴题,同诗歌鉴赏,其它文体的现代文阅读,方法也是如此。例如小说的阅读复习对策,1)从小说文体特点入手,初步把握文意。要点: 典型环境、故事情节、典型形象 各种描写、技巧作用 例:2008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例1、【08年江苏卷,12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故事情节) 1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典型形象) 14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故事情节,2)从试题题干入手,

29、准确把握文意,例2、【2008年全国卷3】欧亨利的“二十年以后 ” 14题的题干: 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2、如何准确答题?(略,同散文,阅读题板块小结 A.紧扣文体特点是高考阅读板块的命题原则 B.把握文体特点是读懂文章准确答题的钥匙 我们必须明确上述两条

30、,三、诗歌鉴赏复习对策,一)阅读之法四“扣住”、五“什么” 1.细读全诗 “四扣住” 2.整体理解 “五什么” (二)答题之法注重以下五“抓” 一抓“景(物)”的把握 二抓“情(理)”的把握 三抓“景、情”的结合 四抓炼字、句、意的把握 五抓鉴赏答题的表述,一)阅读之法四“扣住”、五“什么,1.细读全诗四“扣住” 题目【2008年四川延考区卷】野夕答孙郎擢 诗句【2008年四川非延考区卷】(“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释【2008年全国卷】注李弥逊,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

31、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题干【2008年重庆卷】第2小题,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2.整体理解五“什么,这是一首什么诗(咏物绘景、写人叙事、咏史怀古、边塞征战、送别思归)?诗中抓住了什么景物(名词)?表达了什么情理(动、形容、尤其是心理活动的动词,诗歌的主旨、哲理、观点)?这些景物、情理运用了什么手法(情景结合的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具有什么作用(形式、内容),二、答题之法注重以下“五抓,一抓“景(物)”的把握。 二抓“情(理)”的把握。 三抓“景、情”的结合。 四抓炼字、句、意的把握

32、。 五抓鉴赏答题的表述,一抓“景(物)”的把握,抓“景(物)”的方法: 从词性而言是名词、形容词、动词; 从表达方式而言是记叙、描写。 抓“景(物)”的对策: 扣住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从诗中的名词入手以把握以诗中的“景物”,从景物的“形、声、色、味”“动、静”“远、近”这类形容词、动词入手以把握诗人对景物的形象描述,例:2008年四川延考卷 野夕答孙郎擢,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1)诗题为“野夕答孙郎擢”,诗的前四句是怎样写“野”、“夕”的?请简要分析。 答:“山中”、“墟上”把“野”具体化了;“气色满”、“生烟露

33、”则是环绕着“夕”字,将傍晚的景色展现了出来;写星星从云中钻出,又以昏暗的“杳杳”作背景,更让我们感到了“夕”色;我们听到鸟雀在“啾啾”地鸣叫,但却不见踪影,因为它们归巢深藏在树林之中,这既为我们描绘出“野”景,又替“野”景抹上了一层“夕”色,二抓“情理”的把握,抓“景情”的方法 :扣住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从诗中的形容词和动词、尤其是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入手以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具体方法如下: 品味诗题 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暮春浐水送别,从其中的“送”可以看出是送别诗,表达的离别之情。 品味诗中词句 如【2008年四川延考区卷】何逊野夕答孙郎擢: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

34、云,啾啾雀隐树。 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问题:这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 (答:表现出诗人因“幽居”、“无宾客”而“乏欢趣”的心情。诗人末句中用“流水”来比喻对朋友的一种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品味诗歌注释,如【2008年浙江卷】【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从中可以看出漂泊的旅思和谪官的愁苦之情。 品味“知人论世”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扣诗人及所处的时代入手,以此了解诗歌意象中所蕴涵的象征义,从中把握诗中蕴涵的感情;扣题干中命题者的提示入手。如【2008年湖北卷】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宋侯蒙临江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

35、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从中可以看出侯蒙的人生态度:幽默诙谐、豁达开朗。再结合“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等相关诗句,还可以看出他的乐观自信,志向高远的人生态度,三抓“景、情”的结合,景情”结合的方法: 情景结合的方式(景因情异、情随景生、情景交融,以乐景写乐情或哀情、以哀景写哀情或乐情)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对偶、拟人、夸张、衬托) 常

36、见的情感术语(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恬淡、闲适等) 常用的表达技巧(1.记叙 2.描写 3.议论 4.抒情 5.比喻 6.借代 7.夸张 8.对偶 9.比拟 10.排比 11.设问 12.反问 13.起兴 14 虚实结合 15.用典 16.联想 17.想象 18.衬托或烘托 19.渲染 20.象征 21.对比 对照 22.抑扬 23.照应 24.动静 25 .正侧 26 .直抒 胸臆 27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28.托物言志 29.意象 30.意境 31.通感 33.铺垫 34.白描 35.想像 ) 常用的风格术语(豪迈激昂、雄浑阔大、气象壮

37、阔、恢宏奔肆;婉约清丽、细腻动人、含蓄有致、明丽清新;沉郁顿挫、雄壮悲慨;活泼生动、幽默诙谐等,如:2006年福建卷李商隐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借何景)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 (抒何情)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四抓炼字、句、意的把握,方法(三“扣”三“明”) 扣上下句、前后词,明景情 扣本义,明诗中意 扣修辞格,明作用,示例:“扣上下句、前后词,明情景,如【2008年全国卷】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1)第三联“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五抓鉴赏答题的表述,在紧扣试题提问的前提下,训练学生针对提问,做到答题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流畅,具有文采,最重要的是有理、有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