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1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2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3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长征之歌老山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单元长征之歌主题中的第三篇课文,是一 篇革命回忆录,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 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回忆录一方面描写了老山 界的悬崖峭壁山高路险,另一方面无时不表现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及革命主义精神。使 读者在感受老山界的险阻的同时,又为红军不畏艰难的气概所折服。2、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二学生的特点,本课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掌握课

2、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 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 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会用不同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3、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 内容。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4、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诵读法、自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 读研结合 合作讨论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四、 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及

3、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分钟)1、【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 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 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 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人看到了什 么景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继续来学习。【多媒体展示】课题老山界2、学生质疑,教师整合学生所提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后,这篇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从表现手法方面)质疑预设: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 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2、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二处景物描写部分。倾听回忆思考作答根据要求提出质疑“温故而知新”, 为学习新知识做 好铺垫

4、。培养学生质疑精 神,明确学习目 标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1015分钟)(一)跳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走进文本,读中悟情 学生自读,汇报学习成果:(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 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明确: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 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 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2)、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二处景物描写部分。 明确:课文13自然段、23自然段、32自然段。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510分钟) 生质疑,师补充:1、细读品味3-11自然段,赏析下列加点词语: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

5、乏,我们还是把这整 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 地接受了。 、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自学,完成导 学案中的问 题展示学习成果 读文,理解文 内容小组合作,完 成问题代表发言,其 他同学听取 并及时补充培养学生的自学 能力,加深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读课 文,理解课文内 容的能力对比自己所做的 批注,矫正思维 偏差,小组互教 互评,共同提高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 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细读品味,赏让学生通过分析2、细品第13段景物描写:析人物描写人物描写来理解、“奇观”是指什么的作用。课文内容。 、品味这一奇观你读出什么 、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3

6、、第23段景物描写:这部分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加以读课文,赏析 写景的句子分析。及景物描写这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起什么作用的作用。通过读课文,赏观察景物时,作者调动了人的哪几种感觉来写析写景的句子,请分别举一例说明其作用。和景物描写的作夜是寂静的,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用,来教学生记样的描与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叙文阅读中的一倾听、思考些答题方法。4、第32段景物描写:回答、批注 、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四、归纳小结,学用延展(810分钟)(一)、小结课文通过各种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来表现文 章的思想内容,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二)巩固练习:1、假如要建造一座红军翻越的老山界纪念碑, 请你在纪念碑上与一句话。2、2012年七月,贵州500余名机关人员干部 重走长征路,目的是学习弘扬长征精神。请你说说 什么是长征精神3、写一写: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配合教师小师生共同小结,结所学知识领会课文的主旨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通过小结,形成一般听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