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技术规程_第1页
装配式建筑技术规程_第2页
装配式建筑技术规程_第3页
装配式建筑技术规程_第4页
装配式建筑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业资料DB21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T1*-2011J1-2011装配整体式建筑设备与电气技术规程(暂行)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equipment and electricalof assembled monolithic buildings(Trial )(报批稿)2011-12-*发布2011-12-*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装配整体式建筑设备与电气技术规程(暂行)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equipment and electrical of assembled monolithic bui

2、ldings(Trial )DB21/T1*-2011主编部门: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批准部门: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报批稿)2011 沈阳为了适应辽宁省推广、应用装配整体式建筑,促进建筑产业升级换代并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化进程,使建筑设备与电气等专业内容与装配整体式建筑其它规程的实 施同步进行,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 编写了装配整体式建筑设备与电气技术规程 (暂行)。本规程在参考日本装配整体式建筑设备与电气部分的设计与相关技术的基础上,总结、借鉴、吸纳了国内装配整体式建筑设备与电气的实施经验及成果,经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设计、施工、监理、建设单位意见和建议后制

3、定本规程。本规程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采暖通风、给排水、电气等专业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相关技术要求。本规程由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管理,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 公司负责解释。在实施本规程过程中,若发现有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或 建议寄至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光荣街65号,邮编:110006,联系电话,以便今后的修订主编部门: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编单位: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参加单位: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隹长起金丽娜王金元郭晓岩金鹏魏立志李海陈勇高连玉鹿山王小玉周立新士

4、/ 、八、. 彭刖立李书林张京生杜民齐智田郭晟高立中张志威于健杨光赵云鹏张波居理宏王裕达朱洪新主要审查人:冯国会金振同马黎明孙胜进田英寿刘德良赵方新孙成帅陆辉1 总贝卩12 术语23 供暖、通风与空调设计 33. 1一般规定33. 2供暖系统43. 3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53.4 采暖与空调系统的冷热源 54 给水排水设计.64. 1 一般规定4. 2设计参数64.3 管道系统74.4 节水、节能卫生器具84. 5管材84. 6管道敷设84.7消防给水与 灭火设施 .95 电气设计T 05.1 般规定 1 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105.3 电气设备选择与安装 105.4 线路选择与敷设115

5、. 5电气节能1 15. 6防雷与接地.125. 7电气防火1 25. 8弱电设计.136 供暖、通风及空调施工与验收6. 1一般规定.156.2 预制构件预留预埋 .1 56. 3管道、配件安装.1 56.4 散热器采暖系统安装 .166.5 地板辐射采暖系统 .166.6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 176. 7 设备管道支架.1 76. 8防腐保温.176. 9 试验和验收.1 87 给水排水施工与验收-197. 1 一般规定.1 97.2 预制构件预留预埋.197.3 设备管道配件 安装.197. 4管道支架.207. 5防腐保温.207. 6试验和验收.208电气施工与验收2 28. 1一般

6、规定228.2 预制构件预留预埋 .228. 3配管敷设238.4 管内穿线238.5 灯具安装2 48.6 开关、插座安装2 48. 7线槽安装2 48.8 配电 设备 安装.2 48. 9 电缆敷设 .248. 1 0 电气防火 -.258. 1 1 防雷接地258. 1 2 弱电工程.25本规程用词说明 .27弓丨用标准名录.28附:条文说明 29Table of Contents1 Gen eral Prin ciples 12 Terms .23 H e a t i ng, Ven t i l a t i on and A i r Con d i t i oningD e s i g

7、 n 33.1 General :33.2 HeatingSystem 4-3.3 Ven tilati on and Air Con diti oning System :53.4 Cold and Heat Sources of He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System4 Water Supply and Sewerage Desig n64.1 General4.2 Desig n Parameters :64.3 Pipi ngSystem 74.4 Water-E nergy Savi ng Plumbi ng Fixture 84.5 Pipe s84.

8、6 Pipe Lay ing :8Fire Water S u p p l y and Fire-Ext in g u i s h i ngFacilities5 ElectricalDesign .105.1 General 105 .2D e s ig nofPowerSupply &D is t r i b u t i onSyste m . 105 .3S e l ec t ionand Ins t a l l a t i onofElectricalE q u i p m e n t .105.4 Line Selection and Laying 115.5 Electrical

9、Energy Saving :115.6 Lightning Protectionand Earthing :;125.7 Electrical Fire Prevention 125.8 Weak CurrentDesign 13.1515156 Con structi on and Accepta nee of HVAC6.1 General6.2 Preforming& Embedding6.3 Installation of Pipes and Fittings6.4 In stallati on of Radiator Heat ing System6.5 Floor Radiant

10、 Heating System6.6 Constructionof Ventilationand Air Conditioning Works 17176.7 Support of EquipmentPipelines6.8 PreservationandHeatInsulation.176.9 Test and Acceptanee 187 Con str uet ion &Acc ept ance ofWaterSupply&S e w e rage . 197.1 General .: 197.2 Preforming & Embedding :197 .3 In s t al l a

11、t i on ofEquipme nt Pipes andF i t t i n g s 197.4 Support of Pipelines 207.5 Preservationand Heat Insulation 207.6 Test and Acceptanee .208 Electrical Con structi on and Accepta nee :228.1 General :228. 2 P r e f o rm ing & Embeddi ng o f Prefab ricatedCom p o n e n t s .228.3 Tub ingLay ing.-.238.

12、4 Con duitWiring.238.5 Lumin aireIn stallati on : “248.6 Installationof Switches and Sockets 248.7 Raceway In stallati on 248.8 Installationof Distribution Equipment 24 -8.9 Cable Lay ing 248.10 ElectricalFire Prevention 25 -8.11 LightningProtectionand Earthing 258.12 Weak CurrentWorks 25E x p l a n

13、ati on of w o r d i ng used in thiss p e c i f i c a t i on27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28Attachme nt: Expla nati on of Provisi on :;291.0.1为推广、应用装配整体式建筑,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节能环保,将建筑设备和电气专业的设计、施工、检测与验收技术标准统一纳入装 配整体式建筑辽宁省地方标准体系,确保整体工程质量,提升辽宁省现代建筑产 业化的综合水平,制定本规程(暂行)。1.0.2 本规程适用于辽宁省装配整体式建筑中的暖通、给排水及电气等专业设计、

14、 施工、检测与验收。1.0.3 装配整体式建筑设备与电气专业的设计、施工、检测与验收,除应符合本 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 供暖 heat ing用人工方法通过消耗一定能源向室内供给热量,使室内保持生活或工作所需温度的技术、装备、服务的总称,又称采暖。供暖系统由热媒制备(热源)、热媒输送和热媒利用(散热设备)三个主要部分组成。2.0.2章鱼式供暖系统radia nt heati ng system由分、集水器和散热器组成、且每组散热器的供回水管分别接自分集水器的供 暖系统。2.0.3 部品 comp onent经工业化生产和现场组装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建筑产品。2.

15、0.4 给水分水器supply man ifold集中控制多支路供水的管道附件。2.0.5 排水集水器drai nage man ifold集中收集多支路排水的管道附件。2.0.6 入(接)户管 in let pipe住宅内生活给水管道进入住户至水表的管段。2.0.7伸顶通气管 stack vent排水立管与最上层排水横支管连接处向上垂直延伸至室外通气用管道。2.0.8同层排水 same-floor drain排水横支管布置在排水层或室外,器具排水管不穿越楼层的排水方式。2.0.9 防雷转接导体 light ning cha ng con ductor采用工业化构造柱内主筋做防雷引下线,两段柱

16、体连接所用的套筒和钢筋不具 有电气贯通性,而用钢筋或扁钢实现柱头两端套筒与钢筋跨接的导体。3供暖、通风与空调设计3.1 一般规定3.1.1 集中供暖系统的装配整体式居住建筑物,应以楼栋为对象设置热量表,作 为该建筑物热量结算点;装配整体式公共建筑应在热力入口或热力站设置热量表, 并以此作为热量结算点。3.1.2 装配整体式居住建筑供暖系统设计应设置分户热计量(分户热分摊)的装置或设施;装配整体式公共建筑供暖系统的设计应能实现分区热量计量要求。3.1.3 设置供暖的装配整体式建筑,其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符合公共建筑 节能设计标准DB21/T1477-2011 和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1

17、/T1476-2011 等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1.4 建筑物的供暖系统高度超过 50m时,宜竖向分区设置。3.1.5 装配整体式公共建筑当条件许可时,供暖系统宜按南、北向房间分环设置。3.1.6 采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方式时,地表面平均温度计算值应符合表 3.1.6 的规定。表3.1.6地表面平均温度(C)区域特征适宜范围最高限值人员经常停留区24-2628人员短期停留区28-3032浴室及游泳池30-3333无人停留区35-40423.1.7 除电力充足和供电政策支持外,装配整体式建筑物内,不应设计采用普通 电散热器或家用电锅炉等直接电热式供暖设备。3.1.8 装配整体式居住建筑的卧室

18、、起居室应预留设置空调设施的位置和条件。3.1.9 装配整体式建筑的暖通空调设计除了执行本规程,还应符合公共建筑节 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 26及地 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JGJ 142等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3.2 供暖系统3.2.1 装配整体式居住建筑室内供暖系统优先采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 也可采用散热器供暖系统。3.2.2 装配整体式居住建筑供暖系统的供、回水主立管和热计量表及分户控制阀 门等部件应设置户外公共区域的管道井内;户内供暖系统宜设置独立环路。3.2.3 装配整体式居住建筑的有外窗卫生间,当采用整体式卫浴或采用同层排水 架空地板

19、时,宜采用散热器供暖。3.2.4 空间高大的装配整体式公共建筑,如大堂、候车(机)厅、展厅等处的采暖, 宜采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方式。3.2.5 热水供暖系统的供、回水管分支管路上,应根据水力平衡要求设置水力平 衡装置。3.2.6 装配整体式居住建筑设计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供水温度不宜超过50 C,供、回水温差宜等于或小于10 C;系统的工作压 力不应大于0.8 MPa。2宜按房间划分供暖环路,并配置室温自动调控装置。在每户分水器的进水 管上,应装置水过滤器和户用热量表。3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加热管不应安装在地板架空层下面,应安装在地板架 空层上面;地面加热管上面不应设

20、置与该系统无关的其他管道与管线,地面加热管铺设应预留其他管线的检修位置。4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加热管上面不宜设计采用湿式填充料,宜采用干式施 工。3.2.7 装配整体式建筑当采用散热器供暖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装配式居住建筑室内供暖系统的制式,户外宜采用双立管系统,户内宜采 用单管跨越式系统、双管下供下回同程式系统,也可采用章鱼式供暖系统。当采用 单管跨越式系统时,每组散热器应采用低阻力两通或三通恒温阀;2装配式公共建筑供暖系统的划分和布置应能实现分区热量计量,在保证能 分室(区)进行室温调节的前提下,宜采用区域双立管水平跨越式单管系统,系统主立管应设置在统一管井内。328 散热器应明装。必须暗装

21、时装饰罩应有合理的气流通道、足够的通道面积,并方便维修。散热器的外表面应刷非金属性涂料。3.2.9 装配整体式居住建筑设置供暖系统供、回水主立管的专用管道井应预留进 户用供暖水管的孔洞或预埋套管。3.2.10 采用散热器供暖系统装配整体式建筑,散热器的挂件或可连接挂件的预埋 件应预埋在实体墙上。3.2.11 装配整体式居住建筑户内供暖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敷设在架空地板内,并且管道应做保温处理。当无架空地板内时,供暖管道应做保温处理后敷设在装配整 体式建筑的地板沟槽内。3.2.12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和章鱼式供暖系统的分、集水器宜设置在架空地板上面或其他便于维修管理的位置。3.3 通风和空气

22、调节系统3.3.1 装配整体式居住建筑的卫生间、厨房通风道宜就近设置防止倒流的主、次 风道。3.3.2 装配整体式居住建筑的卧室、起居室的外墙应预埋空调器凝水管排除的套 管。3.3.3 不设置集中新风、排风系统且设有空调系统的装配式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的空调房间,宜分户(或分室)、分空调区(或房间)分别设置带热回收功能的双向换 气装置。3.3.4 装配整体式建筑的通风、空调系统设计中,当采用土建风道作为通风、空 调系统的送风道时,应采取严格的防漏风和绝热措施;当采用土建风道作为新风进 风道时,应采取防结露绝热措施。3.3.5 装配整体式建筑的土建风道在各层或分支风管连接处在设计时应预留孔洞 或

23、预埋管件。3.3.6 装配整体式建筑内空调风系统的作用半径不宜过大,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s)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要求。3.4 采暖与空调系统的冷热源3.4.1 当选择土壤源热泵系统、浅层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污水水源热泵系统作为 居住区或户用空调(热泵)机组的冷热源时,严禁破坏、污染地下水资源。3.4.2 锅炉房和热力站的总管上,应设置计量总供热量的热量表。343 供热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HER)应符合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要求。344 空调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ER)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 要求。3.4.

24、5 空调冷热水管的绝热厚度和空气调节风管绝热材料的最小热阻应符合公 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要求。4给水排水设计4.1 一般规定4.1.1 建筑内应设置给水排水设施。4.1.2 给水排水管道应与结构本体分离,并宜在部品内设置完成。4.1.3 部品内不得设置穿地板的竖向管道,应设置水平向外接至立管共用管道。4.1.4 共用给水、排水立管应设在独立的管道井内(公共建筑可设置在部品内)。 公共功能的控制阀门、检查口和检修部件应设在共用部位。4.1.5 住宅套内排水管道应同层敷设,器具排水竖管不得穿越楼板进入另一套 内,同层排水的卫生间地坪应有可靠的防渗漏水措施。4.1.6 住宅计量水表宜设置

25、在套外,对设在套内的水表应采用远传水表或 IC卡 水表等智能化水表。公共建筑计量水表不得设置在卫生间内。 计量水表设置应便于 读表和维修,每一住户宜设置一只计量水表。4.1.7 管道穿越楼板和墙体时,孔洞周边应采取密封隔声措施。4.1.8 各种管道外壁应用不同颜色区分。给水管外壁应标识蓝色;消防栓管外壁 应标识红色和黄色色环;自动喷水管外壁应标识红色和白色色环; 热水管外壁应标 识红色;中水管外壁应标识浅绿色;排水污水管外壁应标识黑色;废水管外壁应标 识银粉色;雨水管外壁应标识黑色和白色色环;并应作汉字标记。4.1.9 给水排水设备的设置和管道敷设应满足建筑装饰和装修的要求。4.1.10 管材

26、、管件和卫生器具、器材应经国家有关质量检测部门检测合格的产 品。4.1.11建筑给水排水设备必须经施工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4.2 设计参数4.2.1 用水点的给水压力不应小于 0.05MPa,住宅入户管接口的给水压力不应大 于0.35MPa,公共建筑入户管接口给水压力不应大于 0.45MPa。4.2.2 住宅的入户管公称直径宜为 20mm。大便器排水管管径宜为100mm。4.2.3 卫生器具给水配件所承受的最大工作压力,不得大于0.6MPa。4.2.4 整体卫浴排水管接口管径宜为100mm ;整体厨房排水管接口管径宜为 75mm。4.2.5 采用热水供应系统的住宅,配水点的水温不应低于45 C;

27、公共建筑配水点 的水温不应低于50 C。4.2.6 排水地漏或存水弯的水封深度不得小于 50mm。4.2.7 坐便器的一次冲洗水量不得大于 6L。4.3 管道系统4.3.1 给水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住宅给水系统由套外给水立管、套内分水器、套内管线、套内用水部品组成。公共建筑给水系统不受套内外限制,设计时应统筹考虑;2给水系统的给水立管与部品水平管道的接口宜设置内螺纹活接连接;3部品内应设置给水分水器,分水器与用水器具的管道应一对一连接,管道 中间不得出现接口;4 给水管道应布置在架空地板内,公共建筑可嵌墙敷设;5 分水器应设置在架空地板内(公共建筑可设置在地板上)等便于维修管理的 位置;

28、6分水器管径规格由设计确定。住宅生活给水分水器主管径宜为25mm,分支接口管径宜为20mm,外螺纹接口不宜少于4个;7中水供水系统必须独立设置,严禁与生活给水管道连接;8消防给水系统住宅宜为独立设置,公共建筑和高层建筑应为独立设置。消防管道应设置在公共部品内。4.3.2 排水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排水系统应采用生活排水和屋面雨水分流制排水;2住宅生活排水系统由排水立管、套内集水器、套内管件、套内用水器组成; 公共建筑排水系统不受套内外限制;3生活排水应采用伸顶通气管的排水系统或特殊配件的单立管排水系统;4排水立管应设置在管道竖井内;排水集水器应设置在套内墙架空地板处, 同时应设置方便检修的

29、装置;5排水集水器管径规格由计算确定。住宅生活排水集水器管径宜为 100mm, 直接与大便器排水管接口宜为100mm。其它分支接口管径宜为75mm,接口不 宜少于4个;6排水立管应以管件相连接,不得有中间非管件接口;7排水管道的管件连接,其中:金属管采用沟槽或螺纹连接;铸铁管采用卡 箍连接;塑料管采用螺母挤压密封圈接头或法兰压盖柔性接头或橡胶密封圈柔性承 插型连接或粘接;8 排水立管应在地板上1m外设置检查口,排水横支管应设置清通装置;9 排水横支管长度不宜超过5m ;超过5m时,应设置环形通气管,与通气立 管连接;10 淋浴间或需从地面排水的房间,应设置地漏。住宅套内应按洗衣机位置设 置洗衣

30、机排水专用地漏或排水设施。排水管不得接入室内雨水管道;11空调冷凝水应采用管道有组织的排水,排水管不得接入室内生活污水管 道。12 在建筑物内不得设置吸气阀替代通气管。13 雨水立管应布置在公共部品内。4.4 节水、节能卫生器具4.4.1 应采用节水、节能卫生器具和器材。4.4.2 给水水嘴应采用陶瓷芯等密封性较好,能限制出流率的节水水嘴。4.4.3 坐式大便器冲洗水量不大于 6L,冲水水箱宜为双档节水型产品。4.4.4 公共建筑卫生间宜采用红外线感应水嘴,感应式冲洗阀大、小便器。4.4.5 公共建筑淋浴间宜采用单管热水供应系统和恒温式淋浴阀门。4.4.6 住宅应设分户水表并宜为一只计量水表;

31、公共建筑物不同使用功能分区需 分别计量的管道上应分别设置水表。4.5 管材4.5.1 应选用耐腐蚀和安装连接方便可靠的给水管材,宜采用塑料给水管、铜管、 不锈钢管或钢塑复合管。给水立管不宜采用塑料管。生活给水管材应符合现行的国 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的要求。4.5.2 给水管道上使用各类阀门材质宜与给水管材材质相对应,也可根据管径大 小和承受压力的等级及使用温度,采用全铜、全不锈钢、全塑料或钢塑复合的阀门。4.5.3 排水管材应采用建筑排水塑料管及管件或柔性接口机制排水铸铁管及相应 管件。雨水管道宜采用钢塑复合管材。4.5.4 排水横管应采用内壁光滑的排水管道。4.6 管道敷

32、设4.6.1 给排水管道敷设应采取必要的防结霜措施。4.6.2 敷设在架空层内的管道,应采取可靠的隔声、减噪措施。4.6.3 敷设管道应有牢固的支、吊架和防晃措施。4.6.4 厨房间和卫生间的排水立管应分别设置。4.6.5 排水管道应按坡度敷设。4.6.6 塑料排水管道穿越防火墙时,应在管道穿越墙体处两侧采取防止火灾贯穿 的措施。4.7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4.7.1 建筑内应配置建筑灭火器。4.7.2 8层及8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应设置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4.7.3 35层及35层以上的住宅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4.7.4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m的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 的下列

33、建筑应设置消火栓给水系统,也应按功能使用要求设置自动灭火系统。1科研楼、试验楼;2建筑体积大于5000m 3展览建筑、商店、旅馆、病房楼、门诊楼;3 大于800座位的剧院、电影院、食堂、礼堂和体育馆;4 建筑层数等于大于6层或建筑体积大于10000 m 3的办公楼、教学楼等其 他民用建筑。5 电气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装配整体式建筑电气设计,应做到电气系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设备布 置整体美观。5.1.2 装配整体式建筑电气设计,应根据建筑的结构形式合理选择电气设备和布 线方式。5.2 供配电系统设计5.2.1 变电所或预装式变电站在室外设置时,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宜采用 TN-C

34、-S或TN-S系统。配电干线穿结构实体墙进入室内,应在进线处结构实体墙 上预埋防水套管。522 变电所在室内设置时,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应采用TN-S系统。523 进入各住宅单元的配电干线应设置短路保护、过负荷保护。并应采取防范 电气火灾发生的措施。5.2.4 电表箱的配出回路应设置短路保护和过负荷保护。5.2.5 分户箱的电源进线应设置切断相线和中性线的保护电器。并应设置短路保 护、过负荷保护和可自动恢复的过、欠电压保护器。5.2.6 户内的插座回路应设置短路保护、过负荷保护,除挂墙式空调机外,尚应 设置剩余电流(30mA)动作保护;厨房、卫生间和空调机的插座回路应独立设置。5.2.7 户

35、内的照明回路应设置短路保护和过负荷保护,并应独立设置,不可与插座回路共用。5.3电气设备选择与安装5.3.1 住宅的总电源箱宜选择供电部门认可的箱体,当供电部门无特殊要求时, 可选用XL-21或GGD型箱体,落地安装于高出架空地板 150mm的混凝土台上。5.3.2 电表箱应选择符合电力公司要求的产品,挂装于首层或其他楼层电气竖井或公共部位的实体墙上,在竖井内安装时,底边距地不宜小于0.5m ;在公共部位安装时,底边距架空地板不宜小于 1.1m。5.3.3 电表箱内安装的电度表数量不应超过12块,公共部位的用电应独立设置电度表。5.3.4 分户配电箱应选择暗装箱体,宜安装于进户处实体墙上,底边

36、标高距架空 地板或地坪1.6m,并用工业化内隔墙板封闭。5.3.5 户内插座的选择及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 电源插座宜在工业化内隔墙板上开孔暗装,不宜安装在可装配的实体墙上2 厨房、卫生间应选择单相三孔插座,防护等级应满足IP54要求。厨房电炊插座、卫生间剃须插座和洗衣机插座安装标高,底边距架空地板1.1m1.5m;3 有淋浴和浴盆的卫生间,当电热水器挂墙安装于1区之内时,其电源插座安装不应低于2.3m。挂墙式空调机插座不宜低于1.8m;4 其他用途的插座应选择单相三孔插座,底边距地板0.3m0.5m。5.3.6 设有淋浴和浴盆的卫生间,应预留等电位接线端子箱。端子箱安装于实体 墙上,检修门应

37、露出工业化内隔墙板面。5.3.7 户内的照明开关与空气调节三速开关、对讲显示器、家居控制器等应统一标高。除第5.3.5条2、3规定外,电源插座与有线电视插座、计算机信息插座等 应统一标咼。5.4 线路选择与敷设5.4.1 装配整体式建筑的低压配电系统的主干线,宜选择铜芯或电工级铝合金材质电力电缆。户内的分支线路应选择铜芯导线。5.4.2 建筑高度为24m 50m 时,宜选择阻燃低烟无卤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线电 缆。建筑高度为24m以下时,可选择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电线电缆。5.4.3 建筑高度为50m及以上时,应选择阻燃低烟无卤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线电 缆。5.4.4 低压配电系统的主干线宜在公

38、共区域的电气竖井内设置。5.4.5 户内的电气线路宜穿可挠金属电气导管或壁厚不小于1.4mm的镀锌钢管,在架空地板下、内隔墙及吊顶内敷设。当户内电气线路采用B1-1级难燃电缆时可不穿管敷设。5.4.6 电气线路不应敷设于装配式实体墙内或楼板内。也不应在两板之间的缝隙内敷设。5.5电气节能5.5.1 装配整体式建筑内公共场所、走廊和楼梯间的照明光源应选择T5、T8直管型三基色荧光灯、自镇式荧光灯和金属卤化物灯等高效光源。5.5.2 直管荧光灯宜配用节能电感镇流器或电子镇流器。金属卤化物灯应配用节能电感镇流器。5.5.3 所选用的灯具应高效节能,其效率应符合下列要求:1 荧光灯灯具出光口为敞开式,

39、效率应大于75 % ;为透明保护罩式应大于70 % ;为格栅式透光罩应大于65 % ;2 金属卤化物灯灯具出光口为敞开式,效率应大于75% ;为格栅式透光罩应大于65%。5.5.4 公共场所和房间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现行值的规定。5.6 防雷与接地561 装配整体式建筑的防雷,应在屋面设避雷网格,在实体女儿墙上设避雷带或在屋面设避雷针做接闪器。避雷网格应采用直径大于等于8mm的镀锌圆钢明敷。避雷带宜采用直径大于等于 8mm的镀锌圆钢或管壁厚度不小于2.5mm不锈 钢管制作。562 可利用实体柱内两根主筋做防雷引下线, 在两根柱子对接处,柱内套管与

40、柱内钢筋连接处应采用不小于 16mm的防雷转接导体跨接。亦可采用 25 X4镀 锌扁钢沿实体柱引下与基础钢筋焊接。5.6.3 利用基础钢筋做接地极,引下线与接地装置应可靠焊接。在设有引下线的 柱子室外地面上0.5m处,设置接地电阻测试盒,测试盒内测试端子与引下线焊接。5.6.4 装配整体式建筑的接地应采用共用接地系统,接地电阻应按各电气系统接 地电阻的最小值确定。当接地电阻的最小值不能确定时,接地电阻值可按小于等于 1欧姆设计。5.6.5 装配整体式建筑的防雷与接地除遵循本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行业标 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的规定。5.7 电气防火5.7.1 当装配整体式建筑内设

41、有变电所时,消防用电设备的电源和普通负荷的电 源应在变压器的低压出线端分别设置主断路器。 除变压器的低压出线端设置的隔离 电器外,消防用电设备的电源不应与普通负荷的电源共用同一断路器。5.7.2 当装配整体式建筑的电源进线为 0.4kV时,消防用电设备的电源和普通负 荷的电源应在低压配电室按第5.7.1条规定直接分开。5.7.3 消防用电设备的备用电源的供电时间和容量,应满足各消防用电设备设计火灾延续时间最长者的要求,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箱和控制箱应设置在控制室或设 备间内,当确有困难必须设置在现场时,箱体的耐火性能应满足消防设备火灾时持 续运行时间的要求,防护性能应达到IP54的要求。5.7.

42、4 消防设备配电线路和控制线路应满足消防设备在火灾时持续运行时间的 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类、二类装配整体式高层建筑的消防水泵、消防电梯和水幕泵的供电干线,应采用刚性矿物绝缘耐火电缆或柔性矿物绝缘耐火(950 C、3h)电缆;2 喷淋水泵、防排烟机、加压送风机和火灾应急照明的供电干线应采用柔性 矿物绝缘耐火(950 C、1.5h或750 C、3h)电缆;防火卷帘和加压水泵可采用有 机绝缘耐火(750 C、1.5h)电缆。3 24m以下的单层和多层住宅可采用有机绝缘(750 C、1.5h)耐火电缆。5.7.5 消防设备的分支线路和控制线路,可选用与消防供电干线耐火等级降一类 的电线或电缆

43、,但不可采用阻燃级电线或电缆。5.7.6 消防用电设备配电系统的分支线路,不宜跨越防火分区。5.7.7 刚性矿物绝缘耐火电缆可采用电缆吊架敷设。柔性矿物绝缘耐火电缆可采 用梯级式电缆桥架敷设。有机绝缘类耐火电缆应采用防火桥架敷设。5.8 弱电设计5.8.1 装配整体式建筑的弱电系统应根据使用功能及工程实际需求统筹配置,弱电管线及设备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装配整体式建筑的特点。5.8.2 弱电管线埋设宜与装配式结构主体分离,竖向管线宜集中设置在建筑公共 区域的管井内。必须穿越装配式结构主体时,应预留孔洞或保护管。5.8.3 当室内弱电线路采用B1-1级难燃电缆时,可不穿管敷设;阻燃级别在B1-2级及以

44、下的弱电线缆均应在保护管或线槽内敷设,且线缆敷设中间不应有接头。弱电分支线路宜穿可挠金属电气导管或壁厚不小于1.4mm的薄壁镀锌钢管在吊顶、内隔墙及地面架空夹层内敷设。5.8.4 弱电管线在内隔墙中敷设时,宜优先采用带穿线管的工业化内隔墙板。5.8.5 弱电主管网至机柜(或弱电箱)应预留线路保护管;机柜(或弱电箱)经吊顶(或 地面架空地板)至各出线终端均应预留线路保护管及终端出线盒,保护管直径应根 据穿线数量或线缆对应的设备数量选取。5.8.6 当对阻燃及防火有要求的弱电消防管线在无阻燃、防火作用的轻钢龙骨等 内隔墙中敷设时,应根据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采取相应的阻燃及防火措施。5.8.7

45、当弱电与强电共用管道井时,弱电线缆宜在管道井内与强电线缆分开敷设。5.8.8 弱电线缆沿吊顶内及地面架空夹层内敷设时,宜尽可能与强电线路分开敷 设。5.8.9 弱电箱、弱电出线终端与强电配电箱及电源插座等宜保持一定距离,且二 者边距不宜小于200mm。5.8.10 除特殊要求外,弱电出线终端的安装高度宜为中心距最终铺设完成后的地 面300mm,并宜与无特殊要求的强电插座的安装高度一致。5.8.11 当套内配置的整体厨房、整体卫浴等场所有智能化的监控要求时,相应的管线、接口及设备应预留、配置到位。5.8.12同类弱电箱及弱电管线的尺寸及敷设位置应规范统一,并与建筑模数、结 构部品及构件等相协调。

46、5.8.13当敷设条件允许时,弱电管线宜在吊顶夹层内及地面架空夹层内敷设。5.8.14各弱电子系统的管线宜尽可能减少与水暖管线相互交叉,当交叉难以避免 时,应在水暖管线的上方敷设。5.8.15弱电箱宜避免在有水的水暖管线及箱体的正下方安装;弱电出线终端宜避 免与有水的水暖管线及箱体上下重叠安装,当重叠难以避免时,应在有水的水暖管线及箱体的上方安装。5.8.16各弱电子系统的管线应与各相关专业做好管道综合,管线宜确定具体位置 及路由;应与相关专业配合,按照规范的要求在弱电设备管线穿越楼板或隔墙处采 取相应的防水、防火及隔声密封等措施。5.8.17 弱电系统的机房、竖井等设备用房的位置、面积、预留

47、的管线孔洞及弱电 设备搬运通道等均应按照系统需求设置, 并应充分考虑弱电系统变更、调整和扩展 的便利性。5.8.18 弱电系统的组成及配置的管线应考虑未来网络融合的便利性,在设置或使用电视、电话或计算机等相应的场所做好管线预留。5.8.19 装配整体式建筑的弱电防雷接地系统宜采用共用接地系统, 并应在避雷装 置、防雷引下线与接地极之间做可靠的电气联结。 其接地电阻值、接闪器及引下线 和接地极规格、材质以及防腐处理等方面的要求均应满足现行的国家标准 建筑物 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 GB 50343的规 定。5.8.20 防雷引下线在主体结构柱等构件内设置时,

48、应预留上下对应、通长联结的主钢筋作引下线,在上、下层对应的结构柱端部 (与楼板交接处)的柱内钢套管与柱 内钢筋做可靠的电气联结;引下线在主体结构柱等构件外设置时, 应在结构楼板上 预留孔洞或预埋钢筋、扁钢,并与敷设在各层外墙装饰板隔层内的引下线做可靠的 电气联结。5.8.21 装配整体式建筑各弱电子系统的系统构成及设置标准尚应符合国家现行 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 5031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等相关标 准、规范的规定。6 供暖、通风及空调施工与验收6.1 一般规定6.1.1 建筑设备、管道应按照审查批准的工程文件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修改设 计应有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修改通知单。6.

49、1.2 施工安装单位应具有相应的资质,施工前应对安装人员进行专门的作业培训,质量验收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6.1.3 工程所使用的主要材料、配件和设备应具有中文合格证明文件,主要配件 和设备应有完整的安装使用说明。6.1.4 工程主要材料、设备进场后应按相关国家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检查验 收,涉及安全、功能的产品应按各专业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进行见证取样复检。6.1.5 装配整体式建筑的供暖、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42、通风与空调工 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50411 等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6.2 预制构件预留预埋6.2.1 穿越预制墙体的管道应预留套管;穿越预制楼板的管道应预留洞;穿越预制梁的管道应预留钢套管。其套管的规格应比管道大12号。6.2.2 预留套管应按设计图纸中管道的定位、标高同时结合装饰、结构专业,绘 制预留图,预留预埋应在预制构件厂内完成,并进行质量验收。6.3 管道、配件安装6.3.1 管道穿越结构伸缩缝、抗震缝及沉降缝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加装伸缩 器、预留空间等保护措施。6.3.2 管道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新型材料宜按产品说明书要求的方式连接。6.3.3 装有补偿器的管道,其固定支架的结构形式和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补偿

51、 器的补偿量和位置应符合设计和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6.3.4 设备与管道的连接,应在设备安装后进行,接管应为柔性接口,与柔性接 口连接的管道应设置独立支架。6.3.5 整体卫浴、整体厨房内的采暖设备及管道应在部品安装完成后进行水压试 验,并预留和明示与外部管道的接口位置。6.3.6 隐蔽在装饰墙体内的管道,其安装应牢固可靠,管道安装部位的装饰结构 应采取方便更换、维修的措施。6.4 散热器供暖系统641 章鱼式供暖系统中,集、分水器与散热器之间的管道不宜有接头,水压试 验应以每组分、集水器为单位,逐回路进行。642 装配整体式居住建筑的供暖管道进出架空地板部位应设置保护套管,套管中间应采用保温

52、材料填充,套管顶部宜高出架空地板20mm。643 管道穿越有防水要求的房间、部位时,固定管道的管卡不得破坏防水层, 应采取保护措施。644 供暖系统施工应与架空地板的设计、施工单位密切配合,严禁架空地板支 撑体系直接作用在供暖管道上。6.4.5 散热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散热器安装应牢固可靠,安装在轻钢龙骨隔墙上时,应采取措施或采用隐 蔽支架固定在实体结构上;2安装在预制复合墙体上的散热器,其挂件应预埋在实体结构上,散热器的 挂件要满足刚度要求;3当采用预留孔洞安装散热器挂件时,预留孔洞的深度应不小于120mm6.5 地板辐射供暖系统6.5.1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53、1加热管的工作温度、工作压力、使用寿命等技术参数应满足设计要求;2隔热材料应采用难燃或不燃,且具有足够承载力的材料,其导热系数应符 合设计要求。6.5.2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工程的施工环境温度不宜低于5 C。6.5.3 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层面应平整、干净,平整度误差不大于 5mm。2绝热板应清洁、无破损,铺设应平整,绝热层间的接缝应严密。3干式地暖铺设地暖模块后,应修整模块接缝和边缝,模块间的接缝应粘贴 平整。4采用架空地板的干式地暖,绝热层应铺设在衬板上并与衬板固定。5设备和卫生器具下不得铺设加热盘管;6采用架空地板时,加热盘管应敷设在衬板上的绝热层凹槽内。导热板之间应 预留35mm

54、 间隙;承压板之间应预留35mm 间隙。6.5.4水压试验应以每组分、集水器为单位,逐回路进行,试验压力应为工作压力 的1.5倍,且不应小于0.6MPa。6.5.5 采用电地热采暖时,产品的电气安全性能、机械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6.6 通风与空调工程661安装在楼梯间、电梯前室等预制墙体上的防火阀、加压送风口、排烟口等部件的电气及控制线管不得设置在建筑风道内。6.6.2 吊装形式安装的暖通空调设备应在预制构件上预埋用于支吊架安装的埋 件。6.6.3 风管穿越轻钢龙骨隔墙时,轻钢龙骨不得作为管道的支架,管道与墙体间 的缝隙应进行圭寸堵。6.6.4供冷、热管道穿过套管时,管道的保温不应间断。6.6.5安装在预制构件上的设备,其设备基础和构件应连接牢固,并按设备技术文 件的要求预留地脚螺栓孔洞。6.7 设备管道支架安装6.7.1 暖通空调设备、管道及其附件的支吊架应固定牢靠,应固定在实体结构上 预留预埋的螺栓或钢板上。6.7.2 空调风管及冷热水管道与支、吊架之间,应有绝热衬垫。6.7.3 暖通空调设备、管道都不得作为其它管线支吊架的支撑物,与设备连接的 管道应设支吊架,管道的重量不得作用在设备上。6.7.4 水平风管悬吊长度超过20m时,应设置防晃支架,每个系统应不少于1个,轻钢龙骨隔墙不得作为风管防晃支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