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人区》中的三种叙事人称及其悖论_第1页
电影《无人区》中的三种叙事人称及其悖论_第2页
电影《无人区》中的三种叙事人称及其悖论_第3页
电影《无人区》中的三种叙事人称及其悖论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电影无人区中的三种叙事人称及其悖论电影的叙事人称是一个重要且微妙的问题,叙事人称运用得好,电影行云流水引人入胜,但如果运用叙事逻辑不当,则可能影响观众对电影的欣赏与理解,甚至会影响影片的叙事逻辑.无人区是宁浩执导的国内首部西部公路片,影片的票房和口碑都不错,但是我们细细揣摩分析,却发现影片因叙事人称出现了一些逻辑上的纰漏.本文从该片为例,分析叙事人称运用不当如何影响叙事逻辑,希望其他电影作品能够以此为鉴,避免出现类似问题.一、何为电影中的叙事人称电影尤其是故事片作为叙事本文,往往面临叙事人称的问题.电影由创作者(导演、编剧)来讲述,但是作为观众的我们经常经由创作者的代言人即叙述人来了解故事情节

2、.例如在红高粱中,我们听到的是我,即影片主人公的孙子来讲述爷爷奶奶的故事,在阿甘正传中,是我-阿甘在给我们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叙述人是联系创作者与影片中人物的中介,是引领观众进入故事的领航员.通过对叙述人的身份与层次的确认与划分,我们能够辨认出作者的意图与风格,故事的重心与指向,观众的 视野 与目光所在.1因此叙述人这一角色在影片中至关重要,选择不同角色或不同角度的叙述人,影片的风格、意境可能截然不同.李显杰在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一书中将电影的叙述人分为第三人称的它、它-他、他与第一人称的我以及多个我或多重声、摄影机视点等.完全不露叙述痕迹而由影像自行展示的 呈现式 叙述,简称为 它 者叙述;

3、由字幕插入构成的 影像 + 字幕式 叙述,简称为 它-他 者叙述;以第三人称画外音代表的 解说式 叙述,简称为 他 者叙述.2第一人称的我者叙述又分为画外我与画内我,画外我重在追述往事,如电影红高粱中的我追述的是我爷爷我奶奶结合、酿酒、抗敌的往事,走出非洲中的我追忆的是我年轻时在非洲的生活与感情经历;画内我重在倾诉心声,如野草莓中的伊萨克·伯雷教授通过内心独白带我们进入他的梦境,我的倾诉不是回忆,而是我当时的所思所想.许多电影的叙述人一般是以上几种类型中的一种,但也有不少的电影运用了多个叙述人的视角来结构电影本文.例如电影我这一辈子影片的大部分运用的都是画外我的叙述,但影片在 8

4、 分左右时有一段关于我是否要做巡警的内心独白,这应该是画内我在吐露心声,同样影片在将近结束时有大约半分钟它者叙述,展现的是我冻饿而死之后儿子海福同其他八路军战士解放北京城的内容,因此仔细考究,影片运用了三种叙述人:画外我、画内我以及第三人称的它.电影走出非洲运用的主要是画外我者叙述,但是影片在结束时用字幕提示我们凯伦·伯利森在1934 年用艾莎·丹森的笔名出版她的第一本故事.她从未回到非洲.这又明显地从画外我转向了第三人称的它-他叙述.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 2013 年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一代宗师,影片主要是通过叶问的回忆推进情节,但是在影片中也多次运用字幕来表明年

5、代和故事背景,如一九三六年,广东 佛山、一九五零年,大年夜,香港、一九六零年,张永成病逝,叶问终生未再踏足佛山等,因此叙述人是画内我与它-他相结合.二、电影无人区中的三种叙事人称具体到电影无人区,徐峥扮演的律师潘肖在影片一开始便以画外音讲到这是一个关于动物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鸟不生蛋的地方而我们的故事得先从这只鸟开始说起,这是以画外我的身份在追忆.但是随后影片中出现的四处潘肖的内心独白又明显地带有画内我的痕迹,如影片中潘肖赶到西部某城刚下火车时的独白现在我特别想告诉我的老师,人之所以是人,不是因为放弃自私,而是因为人会用火.又如潘肖在被鹰贩子老二(由黄渤扮演)打伤后我突然意识到,现在我就像那只猴

6、子一样,置身在这猛兽横行的远古时代,现在我的表述是明显的画内我的语气语境,展现的是我的独白、我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在影片末尾,又出现了它者叙述人的视角.此时潘肖为了救余男扮演的舞女李雨欣与鹰贩子同归于尽,电影的叙事角度又转向全知全能的上帝-它视角,为我们展示了李雨欣被警察救出,逃离无人区后与陶虹扮演的舞蹈老师之间的交流并获得其帮助找到工作的一段故事.因此纵观整部影片,叙事人称有三种:从画外我转向画内我,最后又转向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它. 三种叙事人称的使用和转换存在一些问题,使得电影无人区的叙事逻辑出现两个悖论.三、悖论之一:部分情节不合逻辑首先,画外我出现的场合多是回忆,作为叙述人的 我 与故

7、事中的 我 不处于同一时空之中,作为叙述人的 我 的年龄要大于故事中的 我 的年龄.3例如情人、走出非洲等影片均是老年的我回忆自己年轻时的往事.但很少有电影中回忆往事的我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除了鬼怪片或者追求怪诞诡异风格的电影之外),一个死人给我们讲述故事是不符合常理的,讲述者在讲述往事时应该是活着的.假若真的是关于已故之人的故事,往往是通过留下某种媒介将我们带入我的故事,如本杰明·巴顿奇事中已故本杰明的故事,是通过黛西女儿读本杰明日记的方式引入.在电影无人区中一开始的画外我-潘肖给我们讲述这是一个关于动物的故事时,他应该是已经经历了整个事件,以回忆追述的口吻回顾在无人区的遭遇,

8、可是随着影片的展开,我们突然发现,如果他经历完所有事件再回来给我们讲述故事是不可能的-他的最终结局是与鹰贩子同归于尽,一个在结局时突然死去的人,在影片开头以画外我回忆故事是不可能的.因此,这可以说是该影片在叙事人称转换时出现的第一个悖论.作为第一人称叙事的我在影片中死去的情节在很多作品中也存在,只要解决好叙述时态的问题即可.画外我者叙述在影片中是以现在时态的语气给我们讲述故事,带有现场交流的性质,那么只要在画外的讲述、解说进行时,我们能从影片的一两个镜头获悉这个我可能已经暮年或历经沧桑,但是我依然是活着的,那么影片中就不会出现死去的人讲故事的矛盾.例如在我这一辈子中,影片一开始是我的大段独白,

9、但是通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我穷困潦倒,但是我倚着电线杆子回忆四十年前的往事时依然是活着的.在影片的最后镜头又回到现在的我,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本性善良却胆小怕事的我在死前的最后时光.在整个电影的回忆部分,这个不断用旁白给我们讲故事的我是活着与我们交流的,这是符合逻辑的.电影无人区如果在一开始给一两个潘肖临死前的镜头,再用旁白注解这是一个关于动物的故事我们的故事从一只鸟开始说起,那么在叙事逻辑上会更完整合理一些.又或者影片把这个开始的旁白去掉,即不使用画外我的叙述,也不会造成这种逝去的人讲故事的逻辑错误.四、悖论之二:结尾画蛇添足无人区叙事人称使用上的第二个矛盾在于影片最后要不要使用它视角来描绘舞

10、女李雨欣逃出无人区后的美好生活.在以画外我或者画内我为主要叙事人称的电影中,出现第三人称的叙事人并不突兀,但是叙事人称的这种转换往往是为了表现电影主题.例如走出非洲最后的字幕凯伦·伯利森在 1934 年用艾莎·丹森的笔名出版她的第一本故事.她从未回到非洲.表明主人公之后从未回到过非洲,已经走出了非洲的往昔,紧扣影片主题走出非洲;一代宗师中影片末尾打出字幕一九七二年,叶问病逝香港,一生传灯无数,咏春因他而盛,从此传遍世界.也紧扣了电影名称一代宗师,因此叙事人称的转换是为了更好地点出电影主题.而在无人区中,影片最后用了几分钟的时间用全知全能的它讲述了舞女李雨欣被救出,遇

11、到善良的舞蹈老师陶虹,讲述并忏悔自己在无人区那几年的非人日子,最后获得陶虹帮助,成为可爱天真孩子们的助理老师,这段情节是否扣住了无人区的主题,其实很值得推敲.影片在之前的故事行进中其实已经很清楚地展示了无人区中人性的善与恶,我们通过电影看到李雨欣在无人区里经历了出逃、与潘肖起争执、看见鹰贩子老二开枪打死打伤众人、被其劫持、被黑店父子追回、被鹰贩子老大胁迫甚至活埋直至最后被潘肖救出,历经这么多磨难逃出之后她只要有一线希望也不会再去过无人区那种日子;从她想办法救潘肖的片段我们也看到了她的善良与机智,凭借她的善良与机智找一份谋生的正常工作应该也不是难事.因此关于李雨欣逃出之后是否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或者说幸福生活,其实影片无须赘言.影片在潘肖死去李雨欣瘫坐在地上看点着的钱币漫天纷飞的瞬间结束即可,这个无言的结局留给观众的思索想象空间可能会更大,最后的遇到贵人救助,与孩子打成一片的情节反而有些画蛇添足.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影片一头一尾的两次叙事人角度的转换并无必要,这个画外我和第三人称它的视角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