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输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处理_第1页
临床上输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处理_第2页
临床上输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处理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临床上输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处理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输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与预防处理措施。方法: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1 000例受血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30例,发生率为3.0%。其中发热反应8例,过敏反应20例,溶血反应2例。结论:出现的不良反应多为过敏反应,多为悬浮红细胞输送所引起,应加强各方面的综合预防处理措施。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安全;输血不良反应当前输血已成为临床抢救危重疾病患者的一种重要与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基础医学的发展,使临床输血技术得到蓬勃发展,从输全血发展到成分输血,替补输血发展到治疗性输血

2、,人的血源性制品发展到生物技术制品【1】。但由于人类血液成分的个体性与复杂性,几乎不存在完全一样的血液成分,这使得输血者与受血者就有可能发生多种输血性不良反应【2】。为此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对2010年临床输血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归类与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 000例均为2010年1月2010年12月输血的病例,其中男600例,女400例;年龄694岁,平均42.5岁;输注全血30例,机采血小板40例,悬浮红细胞700例,血浆230例;大量输血者375例。输血原因都为严重创伤患者。1.2观察方法:对所有输血患者在输血中与输血后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数据整理,

3、找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与不良反应率。1.3判断标准:发热反应:输血前无发热,在输全血或血液成分期间或输血后体温升高1以上,并以寒战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过敏反应:输全血或血液成分期间或输血后立即出现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胸闷者和呼吸困难为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由于输入了不相容的红细胞,受血者血浆中已经存在的抗体作用于供血者红细胞抗原导致溶血。1.4统计学处理:对整改后的输血不良反应事件进行评估,同时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2 结果在1 000例受血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30例,发生率为3.0%。其中发热反应8例,过敏反应20例,溶血反应2例。不同血液成分输血导致不良反应见表

4、1。表1血液成分与输血不良反应(例)输血的血液成分输血例数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全血30000悬浮红细胞7004102血浆230270血小板40230合计100082023 讨论输血医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其重要性日益彰显,其治疗方法无法替代,其适应范围不断扩大,然而输血带来的不良反应时常困扰着临床工作者。一般来说,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出现的不良症状和体征【3】。本组调查结果显示,在1 000例受血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30例,发生率为3.0%。其中发热反应8例,过敏反应20例,溶血反应2例。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发热反应:是输血很容易发生的一种反应,主要是由致

5、热原反应,这可能是血液保存采血中被污染,或因免疫反应引起【4】;过敏反应:是输血中发生最多的一种反应,主要是抗原抗体反应,活化补体和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引起;溶血反应:溶血反应一般比较少,一般是输血配血不当和输血技术不过关所造成的【5】。我们认为,避免和减少这些反应的发生也应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是积极采用自体血回收技术,是很好的输血技术,通过自体血回收来输血,能减少免疫反应的发生。在应用中,患者发生出血,血液经过输血回收仪器收集起来,经过处理以后再回收到患者体内,这个技术现在也很成熟【6】。其次是机采血小板,是用血细胞分离机从健康献血者血液循环中一次单纯采集血小板,献血者的其他成分如红细胞、血浆等同

6、时还输给本人的过程,其能够很快改善治疗效果,容易达到所规定的治疗量,延长血小板输注的间隔时间无效输注发生率低,降低因输血感染疾病的危险性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7】。在管理中,要建立长效机制,严格按照血液安全的检查标准、规范和要求,严格执法,督促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操作规程。同时,加大对打击非法采供血及临床安全用血知识宣传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行为,以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总之,我院输血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多为过敏反应,多为悬浮红细胞输送所引起,应加强各方面的综合预防处理措施。4 参考文献【1】 Busch M,Chamberland M,Epstein J,et a1.Oversi

7、ght and Monitoring of Blood Safe in the United Stares.Vox Sang,2009,77(2):67.【2】 任爱民,高东英,高国静,等.咀液预警系统的功能与现状.中国输血杂志,2002,15(5):364.【3】 赵凤绵,张爱红,常缨,等.血液预警现状及前景.中国输血杂志,2004,17(5):368.【4】 王小平,冯莹,朱跃辉,等.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建立血液预预警系统的探讨.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21):85.【5】 Spiess BD.Risks oftransfusion.Transfution,2004,44(12):45.【6】 Schiffer CA.Diagnosis and mamagement of ref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