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畜牧业_第1页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畜牧业_第2页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畜牧业_第3页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畜牧业_第4页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畜牧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畜牧业连续20年平均年递增9.9%,产值增长近5倍(达40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3;肉类和禽蛋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人均肉、蛋占有量分别达43.1kg和16kg,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由养殖业和畜产加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下降和生态破坏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不仅制约了畜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治畜牧业污染、建立良好的畜牧生态环境体系,才能实现畜牧生产中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协调

2、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所谓“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为了解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自然有限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关系对中国现代化的制约作用更为突出,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十分迫切。调整人类行为,合理利用自然,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根本保证。 实现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彩持续发展的总原则是:“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而满足其需要。”这个原则已被广泛接受。环境破坏是一个特殊的问题。它不像教育、医疗卫生、营养和预期寿命,可能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善。它有时会由于这种发展而遭到破坏。受害者并不是享受发展结

3、果的收益者,可能是继承遭到破坏了的环境的后代人。环境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和约束的双重作用。合理的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环境对发展的约束是由于不合理的发展破坏了环境所致。合理的发展又为治理环境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 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实际上,持续发展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其选择和内容是不尽相同的。中国的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应保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尽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从掠夺性开发向集约性经营转变,合理保护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维持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能力;然后,实现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管理

4、等方面的全方位转变,建立有效、协调、创新的持续发展机制。 二、有机畜产品生产需要发展生态畜牧业 有机畜牧业就是在畜禽的饲养过程中,禁止用化学饲料或含有化肥、农药成份的饲料来喂养。当牲畜生病时,也尽量不使用滞留性有毒药品,以免人们食用牲畜肉类及其制品之后有害人体健康。 近年来,国外通过“有机畜牧业”生产的肉类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有机副产品的消费也与日俱增。1999年,全世界有机畜牧产品的销售额已超过了1760万美元,得到国际认可的有机牧场已有350万公顷。 美国在发展“有机畜牧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有机牛奶的生产是美国畜牧业生产中发展最快的部门。在美国,每个有机畜牧场平均面积达756公顷。

5、 欧共体对发展“有机畜牧业”也相当重视。2000年,欧共体国家将投入2.27亿欧元,专门发展“有机畜牧业”及其产品。目前,在欧洲市场,有机牛奶的价格要比普通牛奶价格高37。 拉美国家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在发展“有机畜牧业”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展。阿根廷、巴西、乌拉圭是拉美发展“有机畜牧业”最快的国家,其中阿根廷尤为突出,1999年得到国际验证认可的有机牧场面积已超过231万公顷,其中208万公顷用于放牧。19951996年间,阿根廷向欧洲共同体出口了211吨通过有机畜牧业生产的“有机肉”,其价格比普通肉类高出30。 有机畜牧业及其产品的发展是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对传统农业提出严峻挑战。进

6、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的畜牧业要“入关”,与世界畜牧业接轨,也必须打破传统发展模式,走有机畜牧业发展之路。否则,我们的畜产品不但进入国际市场受影响,国内市场的消费也将受到限制。三、我国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严重 畜禽粪污不加处理和任意堆弃、排放的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畜产公害”的发生,按粪便排泄量计算,l头猪相当于2个人,而按BOD的排泄量计,则1头猪相当于13个人(1只鸡或1头牛分别相当于0.6或6个人),按2002年山东省存栏猪2883万头、家禽65231万只和牛1018.9万头计,三者粪便排泄量排泄量达14887.4万吨,按BOD计则相当于8.27亿人

7、的排泄量。 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包括粪便、污水、恶臭、粉尘、病原微生物、噪声等,但主要是粪便、污水处理利用不当对大气、水源和土壤造成的污染。畜禽粪污的污染物主要是有机物、恶臭和病原微生物。 (1)对大气的污染 畜牧生产所产生的恶臭、粉尘和微生物排入大气后,可以得到自净,但当污染物排量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时,将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据测定,一个年产10.8万头的猪场,每小时可向大气排放159kgNH3,14.5kgH2S,25.9kg粉尘和15亿个菌体,这些物质的污染半径可达4.5-5.0km。 研究表明,猪粪可产生230种恶臭物质,鸡粪180多种,除引起不快、产生厌恶感外,恶臭的大部分成分对人和动物

8、有刺激性和毒性。此外,长时间吸入恶臭物质会改变神经内分泌功能,降低代谢机能和免疫功能,影响人的健康,使畜禽生产力下降,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畜禽场排出的大量粉尘携带数量和种类众多的微生物,可随风传播30km以上,可引起口蹄疫、猪肺疫、大肠埃希氏菌、炭疽、布氏杆菌、真菌抱子等疫病的传播,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尘埃污染使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增加,恶化了牧场周围大气和环境的卫生状况,使人和动物的眼和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提高。 (2)对水源的污染 畜禽粪污含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含氮和含磷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和营养元素,排放或被降水淋洗冲刷进入自然水体,当其数量不大时,可以得到自然净化,但当水体被大量有机质污染并超过

9、水体自净能力时,除使水质感官性状恶化外,有机质被水中微生物降解和各种水生生物的大量孳生的同时,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水生生物死亡,水色变黑,散发恶臭,导致水体难以再净化和恢复的“富营养化”。 此外,粪污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进入水体后,部分因沉淀、吸附而减少或因水生生物间的拮抗作用而杀灭,但污染严重时,可直接通过水体或通过水生动植物进行扩散和传播,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有的畜牧场附近河水的细菌总数高达11.3570万个/L。 畜禽粪污中的有害物质对地面和地下水的污染,也会直接危害人畜健康。如饲料添加剂中的抗生素、激素(性激素、生长激素、-兴奋剂等)、铜、铁、铬、锌、磷等,以及畜禽场使用的洗涤剂

10、、消毒剂等。 (3)对土壤的污染 粪污不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进入土壤,其中的有机质将被土壤微生物分解而得到自然净化,如果污染物排量超过了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便会出现降解不完全和厌氧腐解,产生恶臭物质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引起土壤的组成和性状发生改变,破坏其原有的基本功能。 畜禽粪污中某些高浓度成分(如铜、铁、铬、锌、磷、抗生素等),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此外,土壤虽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杀灭作用进程较慢,且有些微生物还可生成芽孢,造成生物污染和疫病传播,有报道称,猪场的粪污施入周围农田后,在耕作层土壤中检出了变形菌群落、病原硫化大肠杆菌O75和O127,寄生虫卵达20个/kg土,在停止施用粪污2.5个月

11、后,土壤中的肠道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才降至一般地区的水平。 土壤的污染还容易引起地下水的污染,有人测定,在用猪场污水灌溉农田7天后,在灌溉区以外50m处采集地下水水样,其BOD的含量由1.2mg/L提高到了19mg/L,氨含量由122mg/L高到了151mg/L。 (4)传播疫病 畜牧生产对大气、水源、土壤的生物污染,是“人畜共患”病的传染源,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动物传染给人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至少有90多种,其中由猪传染的有25种,由禽传染的有24种,由牛传染的有26种,由羊传染的有25种,由马传染的有13种。同时大量畜禽粪便的产生和积聚也是滋生蚊蝇,细菌繁殖和传播疾病的传染疾

12、病的传染源。 2.畜禽疫病形势严峻 据全国畜禽疫病普查,我国共有各类畜禽疫病上百种,70年代以来,新增畜禽疫病就达37种。畜禽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畜牧发展的一大障碍,每年仅猪鸡因病死亡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60亿元以上。据典型调查推算,我国每年畜禽死亡头数占总存栏数的比例为猪10%-12%,鸡20%-30% ,牛羊5%-8%;而发达国家中,猪的年死亡率一般控制在5%以下,鸡10%以下 ,牛羊3%以下; 特别是传染病疫情点多、面广,给生产和社会造成了较大影响。 3.食品安全令人担忧 除疫病外,各类药物、化学物质、重金属、生物激素残留和污染对畜产品卫生质量的危害也日益加重。2001年广东400多人因食

13、猪肉而中毒、1998年香港17人因食用大陆供港猪内脏而中毒,均由猪饲料中添加禁用药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所致。90年代初,我国畜禽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但由于药物残留被有关国家相继退货或销毁。出口日本的肉鸡,由于克球粉在鸡肉中残留超标相继被退货,导致出口受阻;2001年6月4日,韩国政府宣布从我国进口的鸭肉中检测出H5N1禽流感病毒,并且即日起禁止进口我国家禽及禽类产品,日本政府仅据韩国提供的情况,禁止进口我国禽类产品。目前,尽管出口已经开关,但是,由于疫病的问题和药物残留问题,使肉禽产品出口仍然受到限制。 欧盟以中国饲料中用药过滥,畜禽产品中残留超标等原因,于1996年8月停止进口我国畜禽产

14、品。1997-2003年欧盟曾多次派员来我国考察鸡肉产品,对我国疫病防治、兽医管理体制、产品药残(农药、兽药、重金属普遍严重超标)及其检测手段等方面提出了异议,并决定继续对我国畜禽产品采取贸易禁运,造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巨大损失,1999年占世界产量28.9%的我国肉类出口量(40万t/年)仅占总产量的0.8%,禽蛋类出口量(34万t/年)仅占总产量的1.8%。尽管发生上述事件,这里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但也暴露了我们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许多事情就出在产品品质特别是疫病和兽药上。 四、今后发展的思路 1.合理规划单位区域载畜量超标 由于畜牧业暴利的原因,我国许多地区,缺乏规划,盲目上马,畜禽饲养量

15、膨胀速度很快,使单位面积载畜(禽)量严重超标。目前我国尚无具体数字规定,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规定每平方公里土地家畜饲养密度为:成年牛741头,羊4448只,肥猪3707头,蛋鸡74100只,肉鸡222400只,肥育鸭111204只,而我国有些地区畜禽饲养量大大超过上述标准。并且规模小,饲养分散,饲养技术水平极不平衡,若有一家饲养场发病,很快传播到各地,给疫病控制带来了很大困难。 2.减少经营单元,扩大饲养规模 目前我国千家万户搞饲养、千家万户搞加工、千家万户搞运输的生产方式是不适应标准化的。我们必须扩大经营规模,减少经营单元,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近些年来,我国规模饲养场提供的畜

16、禽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越来越大,大中型畜产品加工量占总加工量的比例越来越高,并且,这两个特点成加快发展的趋势。国外发达国家也是按照这个规律发展。例如韩国1991年到2000年,肉鸡饲养量增长27.4%,饲养场却减少了36%。 3.鼓励并扶持适度规模的农户专业生产向规范的家庭农场或农庄发展 二十世纪90年代,畜禽生产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涌现出一大批养殖专业户,但由于饲养分散,技术管理水平极不平衡,很难使生产水平及质量再上一个台阶。因此,我国畜禽产品生产的主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是适当规模的专业大户或农场。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应鼓励和扶持具有一定条件的农户建立财务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成立规范的家庭农场(或

17、农庄),促使农户经营向正规化方向发展。同时使“公司农户”的生产结构得到加强,由过去松散型向紧密型方向发展,由核心公司集中向银行为其旗下的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加快改善目前畜禽的落后饲养方式及简陋的条件。对于一些饲养技术水平低、数量少、效益差的小型饲养户不给予扶持,使其自然淘汰。总之,未来商品畜禽生产处于微利经营,只有采取规模饲养、标准化管理才有利可图。 4.加强舆论导向 以前政府部门在开会发言或技术人员在撰写论文与著作时,都普遍强调疫病防制是今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却很少有人问津环境与设施的问题。为此,我们应从观念上转变,大力宣传改造环境与设施的重要性,从畜牧生产基础抓起;让人们充分意识到把钱花在畜

18、禽舍改造上比用钱买药吃更经济更具战略意义。何况用药过多会使畜禽产品造成严重的药物残留。 5.把好畜禽场的验收关 过去对种畜禽场的验收,多数是强调品种的纯度、卫生防疫程序和场内技术人员构成,对已建造好的畜禽舍环境设施无能为力。今后验收种畜禽场时,在应加大环境设施的评分比重,不合于标准的应责令其改造或暂停。验收的结果要经媒体公布于众。另外,畜牧场的建设项目,个人想建养养殖场必须事先申报,畜牧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的规划与布局,做好充分论证,符合条件方可同意施工,防止建成后带来不良后果。 6.加快制订畜禽产品内外销售药残标准 近几年来,畜禽产品主要向日本、俄罗斯和香港等地出口,由于外商要求较严,因此一些饲

19、养出口畜禽的饲养场(户)深感控制药残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在国内销售的畜禽产品药残及污染程度管理部门过问较少。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制订国内畜禽产品的药残标准,并对饭店及市场上销售的畜禽产品严格进行检疫,使低劣产品没有市场,引导畜禽生产者通过改造养殖设施来提高畜禽的健康水平,以减少用药。 7.搞好畜禽舍的标准化设计 我国是一个畜牧大国,畜禽产品总产量及饲养数量都名列世界前茅。这样一个养殖大国建造畜禽舍却没有一个主管部门过问,也没有一个适用于不通地区的标准畜禽舍图纸供大家去参考。因此,建议畜牧主管部门组织有关科技人员进行认真设计,做出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投资大小的畜禽

20、舍图纸来,避免投资风险,达到优化生产的目的。山东省诸城外贸集团和青岛九联集团商品肉舍采用标准化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到2005年山东省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生猪达3000万头、肉牛200万头、肉羊1000万只、家禽10亿只。 8.分散建场,不提倡畜牧小区建设 近几年来,许多地方,为了搞形象工程或样板工程,划分区域,建设畜牧小区。这种布局的方式,由于高密集化饲养,饲养户数多,技术管理水平差,环境污染严重,一旦某一个养殖户发病,很难控制疫情,因此应提倡分散建场的方式,场与场或户与户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防止传染病的交叉感染。 9健全畜禽产品市场销售流通体系 由于我国人民生活习惯的不同,市场活畜禽交易频繁

21、,这大大增加了疫病传播的机会,因此,各地兽医部门除了作好检疫工作之外,还应加强畜禽交易市场的卫生消毒,发现有传染病的畜禽应立即就地进行处理。在人口密集地区,政府部门应大力发展超市,减少活畜禽流通,逐步引导消费者购买加工或初步加工产品。另外,还应加强对畜禽屠宰加工厂(点)的卫生管理,使之加工环境及排污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10.合理处理畜牧场废弃物 我国各饲养场粪便处理方法比较原始,多数采用堆集或就地施肥,这种处理方式不但影响环境卫生,而且很容易造成畜禽传染病的传播。为了减少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充分利用粪便中丰富的营养和能力资源,必须通过适当的方法对粪便进行处理。在粪便处理过程中,首先要彻底杀灭病

22、原体,并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其次,大规模养殖生产中产生的大量粪便不可能在畜牧场周围全部利用,粪便的异地利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减少粪便的体积,最好加工成固态产品,并密封包装,以便减少运输费用,避免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第三,处理工艺应当高效节能,尽可能降低处理成本,使粪便处理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我们应加快借鉴国外的经验,将粪便进行发酵或干燥灭菌除臭处理,然后再运出使用。新建畜禽场必须设计粪便处理厂,以便对粪便进行无公害处理。 畜牧业已进入规模化、工厂化饲养的新时期,必须搞好畜禽粪尿及污水的处理,通过机械化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粪便氧化塘多级处理肥料利用、养殖场沼气发酵集中供气和有机废弃物饲

23、料化利用四大工程,积极推行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工程。 11.改变传统的建场布局方式 过去建畜牧场将办公区、生活区及生产区均建在一起或相隔很近,认为这种方式便于管理和产品销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私有化经济比重成分的提高,庞大的管理机构逐渐减少,为了减少办公区外来人员及车辆的污染,应将办公区设计在远离饲养场的城镇中,把养殖场变成一个独立的生产机构,这样既便于信息交流及商品销售,又有利于养殖场传染病的控制。 12加快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稀缺、粮食生产压力很大的国家,但我国目前的畜牧业仍然是一种耗粮型的生产结构,耗粮型家畜占58%、节粮型家禽占42%,全世界节粮型家畜占90%,耗粮型仅

24、占10%,我国的肉、蛋、奶在畜产品总产出中的比重依次为62.4%、26.5%和9.3%,而美国相应的比重为31.6%、4.2% 和64.2% 。在我省的肉类产品结构中,猪肉比重过大,牛羊肉比重过低,高档牛羊肉生产更是薄弱环节。发展种草养畜,增加绿色植被,有利于保护生态。 总之,未来的畜牧业要得到持续的发展,必须考虑人类的需要和自然生态的承受能力。在发展中求生存,在改善中求平衡。力求使生产规模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本网讯8月1315日,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党组理论中心组读书会暨全省畜牧兽医局长研讨会在临沂市召开。与会代表参观了临沂市的生态畜牧业发展现场,全省各市畜牧局长对本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及未来趋势

25、进行了总结研讨,省畜牧兽医局局长冯继康作了“积极探索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思路,着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专题报告。冯继康在报告中指出,人类经历了100多万年的原始文明、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以及几百年的工业文明,开始向生态文明迈进。生态畜牧业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基本内涵上讲就是运用生态系统循环理论,把畜禽养殖生产、人类社会活动、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实现以牧为主、农林牧渔协调发展,突出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既是畜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又是引导产业发展的先进理念;既是畜牧业

26、现代化推进的方向路径,又是推进产业升级换代的方法模式。各地要深刻认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科学谋划,创新思路,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促进我省现代畜牧业强省建设进程。冯继康说,下一步我省将着力构建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健康养殖、节约高效的现代生态畜牧业生产体系,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畜产品供给能力,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农村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到2015年,全省基本形成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生态畜牧业经济发展格局,具体目标如下:备案畜禽规模养殖场8

27、0%以上配套建设畜禽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在养殖密集区建立完善一批区域性畜禽粪污集中处理消纳中心,努力降低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治理水平。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90以上实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达标排放,散养户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养殖场周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建设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县10个、示范区50个、示范场500个,主要畜禽生态养殖比重显著提高,走出一条适合山东省情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农作物秸秆养畜利用率达到60%,草畜配套面积达到400万亩、其中苜蓿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得到明显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

28、水平明显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培育生态养殖名优品牌100个,生态畜牧业产值达到700亿元以上,产品加工值1500亿元以上,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生态畜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促进农牧紧密结合,建立高效新型的农牧循环模式,使化肥等投入品使用量明显下降,促进基本农田地力明显提升,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在生态畜牧业发展重点上,冯继康说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合理调整布局,促进农牧结合。首先,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山东的战略部署,结合国务院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山东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依据各地资源禀赋、

29、环境容量,通盘考虑产业基础、农业资源、粪污处理和生态保护,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合理确定养殖品种、规模和总量,优化生态畜牧业布局,加强分类指导。其次,要强化农牧结合。围绕粪污处理利用,推进农牧结合。加快推广普及粪污处理、直接还田,生产沼气、渣液还田,生物养殖、垫料还田,综合利用、开发还田等粪污处理利用模式。中小规模养殖场户,重点推广就地结合、就近利用模式;大型养殖场,重点推广粪污集中处理、生产商品有机肥模式;散养密集地区,重点推广分散收集、集中处理模式。二是构筑循环产业,打造高端品牌。一是积极探索循环共生模式,大力发展循环产业。引导资金、技术实力比较强的养殖场户,配套一定面积

30、的农、林、渔业生产,建立畜禽-沼-果、畜禽-沼-菜、牛-食用菌、畜-蚯蚓、畜禽-蝇蛆、沼气发电等模式,发展生态畜产品、生态农副产品、生物蛋白和商品有机肥生产,发展产业循环,促进提质增效。同时,总结推广种草养畜模式,积极探索休闲娱乐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旅游。二是构建技术支撑体系。组织力量,加强生态畜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加快国内外有关新技术的引进,搞好现有技术组装配套。加强奶牛、生猪粪污的处理技术研究,特别是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加强投资少、效果好的分级沉淀与达标排放设施设备研制,解决现有沼气设备不能一年四季正常运转的问题;加快利用畜禽粪发展蚯蚓养殖、种植食用菌、生产有机肥等技术创新研发;加强

31、生态饲料生产技术、洁净畜牧生产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开辟生态畜牧业发展新路径。要组织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帮助种养户搞好农牧结合,为粪污资源化利用、发展生态畜牧业、构建循环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打造生态畜牧业品牌。制定鼓励和扶持政策,加快建立优质优价的良性机制,调动企业创建品牌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培育出一批“叫得响”、“效益高”的生态畜牧业品牌。三是保护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效益。一是要注重资源配置。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科学制定生态养殖基地布局规划,加强养殖场区设计改造,使生态资源和畜牧业发展在时间、空间上达到最优配置,保持畜牧养殖-农业种植-河流湖泊-土地-空气间的生态平衡。二是要注重资源保护。大力推行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生产方式,推广有机肥生产使用,减少化肥用量,降低种植业对土壤等生态环境的污染。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强化养殖环境监测,科学测算养殖场区周围土地、水体的粪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