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完整版本ppt课件_第1页
静脉溶栓-完整版本ppt课件_第2页
静脉溶栓-完整版本ppt课件_第3页
静脉溶栓-完整版本ppt课件_第4页
静脉溶栓-完整版本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刘锦峰 阳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中国脑卒中的流行现状 发病率:每年新发病例:200万 109.7217/10万人口 死亡率:每年死亡病例: 150万 116141.8/10万人 患病率:全国脑卒中患者:700万 719745.6/ 10万人口 病残率:高达70,脑卒中的流行现状 2008年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首位死亡原因,占死亡总数的22.45%。 脑血管病的直接经济损失在300亿以上,间接经济损失在500亿以上。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缺血性脑卒中的定义,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

2、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占脑血管病的60-80,临床表现 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 TIA 发作。 2、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3、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头颅CT 头颅 CT平扫是最常用的检查。但是对超早期缺血性病变和皮质或皮质下小的梗死灶不敏感(24-48h后方可显影),特别

3、是后颅窝的脑干和小脑梗死更难检出。 在超早期阶段(发病 6小时内),CT可以发现一些轻微的改变: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皮质边缘(尤其是岛叶)以及豆状核区灰白质分界不清楚;脑沟消失等。通常平扫在临床上已经足够使用。若进行CT血管成像,灌注成像,或要排除肿瘤、炎症等则需注射造影剂增强显像,头颅MRI 标准的 MRI序列(T 1、T 2和质子相) 对发病几个小时内的脑梗死不敏感。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早期显示缺血组织的大小、部位,甚至可显示皮质下、脑干和小脑的小梗死灶。早期梗死的诊断敏感性达到88%100%,特异性达到95%100%。 灌注加权成像( PWI)是静脉注射顺磁性造影剂后显示脑组织相对

4、血液动力学改变的成像。灌注加权改变的区域较弥散加权改变范围大,目前认为弥散-灌注不匹配区域为半暗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循证医学:目前有级推荐和A级证据的治疗方法共有4种。 卒中单元 溶栓(发病后4.5小时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 对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进行去骨瓣减压术,卒中单元,卒中单元就是组织化的卒中医疗 它是指改善住院卒中病人医疗管理模式、提高疗效的系统,为卒中病人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2010年非心源性栓塞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抗血小板治疗推荐一览,抗血小板治疗推荐修订未采用“平行”推荐,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双嘧达莫 氯吡格雷,

5、单用阿司匹林(50325 mg) 阿司匹林25 mg联用缓释双嘧达莫200 mg 每日两次 单用氯吡格雷均可作为初始治疗,2010指南,2006指南,I IIa IIb III,抗血小板治疗推荐修订,基于直接对照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可能优于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联合缓释双嘧达莫优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2010指南删除的相关推荐内容,B,I IIa IIb III,B,I IIa IIb III,2008指南,抗血小板治疗推荐修订明确提出个体化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应基于患者风险,费用,耐受性及其他临床特征个体化选择抗血小板药物,I IIa IIb III,B,2010指南新增推荐,rt-PA静脉溶栓治疗,静

6、脉内rt-PA 治疗是目前FDA唯一认证的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而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发表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对发病3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于1996年6月批准静脉rt-PA治疗发病3小时内的缺血性卒中。 2008年底Werner Hacke教授主持完成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CASS-),证明溶栓治疗对于发病34.5小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仍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做出正式的循证医学推荐(级推荐,B级证据,

7、溶栓治疗的原理 急性脑梗死是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在一定时间内溶解血栓可特异地逆转此病理过程。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目的就是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溶解血栓,再通闭塞的脑血管,及时恢复缺血脑组织的供血,从而挽救缺血脑组织,减少或避免脑功能的缺损,脑梗死的缺血半暗带理论 Astrup等于1981年提出缺血半暗带理论为时间窗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缺血半暗带和中心坏死区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转化过程,如果能及时恢复血供,缺血半暗区的大部分脑细胞可以避免缺血性坏死。抢救缺血半暗带是急性脑梗死现代治疗的主要目标。在急性脑梗死早期,病变中心部位很快即出现坏死,随着缺血程度的加重时间的延长,中心坏死区

8、逐渐扩大,缺血半暗带区逐渐缩小。大部分缺血半暗带仅存在数小时,因此溶解血栓、尽快再通闭塞的脑血管、恢复或改善缺血区的灌注是急性脑梗死的根本性治疗方法。目前认为有效抢救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4.5小时,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早发现 早就诊 早治疗,卒中的早期识别,卒中常见症状: 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双眼向一侧凝视; 一侧或双侧视力丧失或模糊; 眩晕伴呕吐; 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意识障碍或抽搐,卒中评估时间表(流程要求,门诊神经内科医师 10min 门诊CT完成 25min 门诊读CT 40min 进入NICU开始溶栓

9、60min内,溶 栓 药 物 尿激酶(UK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UK) 尿激酶(UK)是目前国内溶栓最常用的溶栓药物,它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呈双链型。既可裂解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又可裂解游离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破坏凝血系统,在临床上出血并发症较多。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急性脑梗死(6h以内)的静脉溶栓治疗”的第二阶段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评价国产尿激酶(UK)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采用人尿提取的尿激酶作为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的,用量以150万U优于100万U,如果严格掌握适应征,该疗法相对较为安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10、(rt-PA) rt-PA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它可以激活纤溶酶原进而促进纤维蛋白的降解,是特异性的纤维蛋白溶解剂。NINDS于1995年完成用rt-PA静脉内溶栓与安慰剂对照试验,治疗发病在3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试验研究认为越早期溶栓,疗效越好,脑梗发作后3小时静脉内输入rt-PA有较好的预后,正是根据该项试验结果,美国FDA于1996年正式批准rt-PA用于症状发作后3小时内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药物,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溶栓方案,1 适应证 年龄 1880 岁的缺血性脑卒中。 发病在4.5h以内(rt-pA)或6h 以内(尿激酶)。 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 1h

11、,且比较严重。 脑 CT 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变。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 禁忌证,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 3 个月有头颅外伤史;近 3 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 2 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近 1 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 近 3 个月内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不包括陈旧小腔隙梗死而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 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者。 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 已口服抗凝药,且 INR1.5;48小时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 血小板计数 180mmHg ,或舒张压 100mmHg

12、。 妊娠。 不合作,3 溶栓药物治疗方法 rt-PA : 剂量为 0.9mg/kg ( 最大剂量 90mg) , 先静脉推 注 10% (1min) ,其余剂量连续静滴, 持续1小时以上。输注结束后0.9生理盐水冲管。 尿激酶: 100 万 IU 150 万 IU ,溶于生理盐水 100200ml 中,持续静滴 30min,4 静脉溶栓的监护和护理 将患者收入重症监护病房或者卒中单元进行监护。 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第1h小时以内30 min 1 次,以后每小时1次,直至直至 24h 。 如出现严重头痛、高血压、恶心或呕吐,应立即停用溶栓药物并进行脑CT 检查。 定期监测血压:最初 2h 内

13、1 次 /15 min ,随后 6h 内为 1 次 /30 min ,以后每小时1次 ,直至24h 。 如果收缩压 180mmHg 或者舒张压 100mmHg ,应增加血压检测次数,并给予降压药物。 鼻饲管、导尿管或动脉内测压导管应延迟安置。 给予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前应复查颅脑CT,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方案 1病例选择标准为: (1) 临床表现基底动脉缺血综合证。 (2) 脑血管造影、MRA或CTA等血管影像学检查证实基底动脉闭塞或狭窄。 (3) 发病至溶栓治疗的时间可在1224小时以内。 (4) 脑CT或MRI已排除出血,2病例排除标准: (1) 昏迷持续超过4小时。 (2) 脑CT

14、已显示小脑和/或脑干对应的明显低密度改变。 (3) 活动性内出血、已知出血性疾病等溶栓治疗的一般禁忌证,rt-pa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rt-pa 静脉溶栓的再通率为40%50%,平均46.2%. rt-pa 转归良好31%-50 %。 转归良好的定义: 为卒后中3个月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或接近完全恢复,溶栓治疗的严重并发症脑出血 脑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危险的并发症,可分为脑实质出血(PH)和出血性脑梗死(HI)。 尿激酶并发PH为3%,HI为5.3%; rt-pa并发PH为6.4%,HI为23,NINDS试验表明,发病3-6h内,rt-PA治疗组有症状脑出血发生率为6.4%,而安慰剂组仅为0.6%。

15、但两组的3个月死亡率相近(17% vs20%)因此,对于溶栓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征象,一旦发现突然出现的意识障碍、血压增高、头痛、呕吐和肢体功能障碍加重应考虑到继发性脑出血的可能,要立刻停止rt-PA治疗,复查头颅CT,检查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可给予冰冻血浆,以补充凝血因子,溶栓后出血的可能机制 缺血后血管壁的损伤 继发性纤溶及凝血障碍 卒中后期血流屏障的通透性增加, 致再灌注后出血,脑出血的相关因素 时间窗 药物剂量合并用药 年龄 高血压 其他,关于溶栓的特殊问题,1、 年龄:大于80岁亦可溶栓。 2、手术:小手术亦可溶栓。 3、月经期:亦可溶栓。 4、妊娠期:可根据风险溶

16、栓。 5、轻症患者:NIHSS评分小于4分的可以溶栓(因1/3的患者病情会加重)。 6、症状改善者:用rt-PA溶栓预后良好。 7、缺血性脑卒中症状起始时间的确定:以首发症状的时间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时间。如为晨起发现有卒中症状,则应以睡眠前或睡眠中最后看似正常的时间算起,影像学协助溶栓治疗的选择 自2003年以来,脑血管病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除CT和MRI外,又出现DWI, P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张力磁共振等一系列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脑血管病的诊断更加精细、无创。PWI能及时显示脑内血流灌注减低区,DWI则能在超早期显示异常高信号。PWI-DWI之间是治疗时

17、间窗或半暗带区域的客观影像学依据,其将不匹配的DWI及PWI称作不匹配(mismatch)区域,即影像学上的半暗带。此区虽然血液供应少,但是其细胞功能在血液供应改善之后有可能恢复。 多模式CT:灌注CT(P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CT血管造影(CTA)可提供血管闭塞或狭窄的信息。 关注目前的神经影像学的技术,使临床医生有可能根据病理生理学的变化来选择溶栓治疗的病例,而不仅仅是距发病几小时的时间窗的机械规定,脑梗死磁共振DWI和PWI成像,典型病例,患者成 ,男53岁,主因“眩晕半天,突发意识障碍1.5小时”于2007年2月26日入院,既往脑梗死病史,无明显后遗症。本次发病无抽搐,无大小便失禁,伴恶心、呕吐。查体:Bp:16/12Kpa,浅昏迷,双眼上视,双瞳孔等大正圆,光反应灵敏,四肢无自发活动,双巴氏症可疑阳性。头颅CT:左枕叶脑软化灶,经用rt-PA治疗,于用药20分钟后神志转清,四肢可活动,感头晕,偶尔有复视;2天后症状体症完全消失。诊断: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典型病例,患者王 ,男,45岁,2006年5月18日主因“左侧肢体无力2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查体:Bp:18/12Kpa 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左中枢性面舌瘫,颈软,左上下肢肌力级,左巴氏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