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_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全)课本_论语选第一课孔子的为人_第1页
03_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全)课本_论语选第一课孔子的为人_第2页
03_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全)课本_论语选第一课孔子的为人_第3页
03_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全)课本_论语选第一课孔子的为人_第4页
03_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全)课本_论语选第一课孔子的为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課孔子的為人孔子的為人學帀不歐誨人千傕仁者判哎 與俎采斤十有斤血念盼學一二杯岳农、啊+lfIj车慰*E卜而E天命-A十而H 順七十rt從心Rfr欲不星 協2 ;匝 2芒苦欢之,明友仃少吉M之* 虫治艮于,25-欣】 j(cc(f人也卜發怕忘自+樂H忘尊车知老之將至云爾!址而丁 -18吧 I默而護之,學1(11不蹴懈人不倦+何有於找践7速而T ;二总】二在陳皑獰,從畧U貝能R“产路煨kH:暑子亦齐麻乎? TH :君固輔*小人翳斷濫矣!胡讼Is* I 啓 Ifrm:灯美玉舲斯lalff而藏諸? 而沽精? 子日;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看也!汗澤9 12砒】人不怨天不尤人 .卜学而上逐。知我訝,其

2、天乎老悶冷V【呀 J丧沮 垦鬻M而料夕孔r梗子路問津冒犬ftM揪;H :為it不M與同群!斤非断人之磁與丽誰與?天F仃道辰不翼島也*锻 FIS- &P:9干廻四:班息,即必母固 毋我-no,. 4怡F肅不網 弋不时M述而丁 -2(1(陶】II戢篩食敢*、曲It而tt之*廉亦在n中臭!不摊丽-tjn甘*碍找如拧 雲 諡唧7 |5(原rl孑之燕居*申申忸也尺天如也0轨而7 4 (怕】忆即之彌髙,!之彌璽,之在前、11茨乎聒循莎善M人:廊ft以京、跖我以S,熬罷能如甘阶血卓爾,雜就虢文*求由也已! 子罕9|0(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3、, 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我十五歲時,便立志發憤向學。有,音丨又,同又。 三十而立:三十歲時就能明道守禮,懂得立身處世之道。 不惑:能通達事理而沒有疑惑。 天命:指上天所賦予的使命。耳順:耳聞其言就能知道說話者的心意。從心所欲不踰矩:隨心意行事,而不會踰越法度。從,隨。踰,音口/,超越。矩,木工用以畫方形或直角用的曲尺,此處引申當法度講。高中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全)課本論語選第一課孔子的為人 2章旨孔子自述一生為學修業的歷程。研析此章乃孔子晚年自言為學進德的歷程與境界 。他認為自己並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學而 知之者,靠著不斷求知來提升自我。十五歲就志於學,所學包括求取知

4、識和學習做人 的道理,尤其偏重於後者。三十歲時就能卓然自立,言行都能合乎禮法。不惑是指遇 到問題時能夠明確地分析、果決地判斷,不致於陷入迷惑。知天命是指明白上天賦予 自己的使命,努力去實踐,至於是否能達成,就無須去計較成敗得失了。耳順指聽到 別人的言論,就能知道他的旨意,不論毀譽褒貶,都能處之泰然,展現寬容的氣度。從 心所欲,不踰矩是指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能從容自在,又不會踰越禮法,達 到圓融自得的最高境界。孔子一生活了七十三歲,這段話是他在離開人世前對自己生平的回顧,展現出不斷 學習與力求上進的態度,可說是終身學習的最佳典範。名言人不是靠他生來就擁有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來造就自己。(

5、德國?歌德)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論語堯曰)譯不懂得命運,無法成為君子。事例五十而知天命一孔子以發揚周文化為己任孔子五十五歲開始周遊列國,先到了衛國。第二年離開衛國赴陳國途中,路過匡地 (今河南省長垣縣),因孔子的長相很像攻打過匡地的陽虎,匡人以為陽虎又來了,因此 將孔子師徒圍困了五天五夜。弟子都非常害怕,孔子安撫學生說:周文王已經死了,周 朝的文化不是要靠我來繼承、發揚嗎?上天如果要毀滅這個文化,就不會讓我擔負起維 護它的責任。上天如果不讓這個文化毀滅,匡人又能對我怎麼樣呢?匡人看到孔子如 此鎮定,就覺得很奇怪,查證之後得知被圍困的是孔子而不是陽虎,孔子師徒才得以脫 身。孔子說:不知命,無以

6、為君子。孔子在生命遇到危險時,都以天命為依歸, 從他被匡人包圍時的從容不懼,正可印證他所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二)盍各言爾志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 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 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一公冶長第五二五 侍:站在旁邊侍候。 盍:音厂艺/,何不。 裘:音丨又/,皮衣。 敝:損壞。伐善:誇耀自己的優點或才能。伐,誇耀。 施勞:張揚自己的功勞。施,張揚。 老者安之三句:使老年人得到安適的奉養,使朋友能以誠信交往,使年少者能得到關 懷愛護。章旨記孔子與弟子顏淵、子路各言其志研析本章是孔子師生間的一

7、次親切對談,孔子讓弟子各自談談志向。論語中凡弟子多人與孔 子對答,如有子路在場,必然是他搶先發言,由此可見子路急躁率真的個性。從子路的 言談中可見他是一個慷慨熱誠、輕財好義的人,具有英雄豪傑的氣概。顏淵志在自我修 養,無伐善,無施勞展現了他謙虛內斂的品德。從孔子的三句話,可以感受到既寬厚 又溫暖的仁者襟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為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對老者、 少者要妥善照顧,朋友之間要互相信賴,社會就能進入大同世界了。名言當你意識到自己是個謙虛的人之時,你就已經不是個謙虛的人了。(俄國?托爾斯泰)如果不關懷人類的痛苦,無論哪位哲學家都毫無價值。(古希臘?伊比鳩魯)事例願無伐善,無施勞一

8、邱吉爾拒絕塑像英國首相邱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英倫的護衛貢獻卓越。戰後,在他退位時, 英國國會準備通過提案,塑造一尊他的銅像,安置在公園內供衆人景仰。邱吉爾聽了, 回絕說:多謝大家的好意,我怕鳥兒喜歡在我的銅像上拉屎,還是免了吧!(三)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 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第七 一八 葉公:楚國葉縣長官,姓沈,名諸梁,字子高,僭(音片丨弓、,超越本分)號稱公。葉, 音尸艺、。 不對:不知如何回答。 女:通汝,你。 奚:何,即為什麼。 云爾:用於語尾,表示如此而已。章旨孔子自述研究學問的樂趣。研析本章孔子自述為學求

9、知的勤奮。孔子一生,以好學自許,他曾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孔子一生熱誠學習、不斷探索,他的這一番自 述,將其積極好學、樂觀進取的精神表露無遺。學有未得,則發憤忘食;學有所得,則 自得其樂而忘憂,甚至到了忘我的境地,竟不知老之將至。為學之樂竟然能達到三忘 忘食、忘憂、忘老,實為不易。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雍也)他的這番表白正是樂之者最佳的印證。名言努力學習直到生命最後一刻,是件美好的事。(法國?盧梭)學至於樂,則成矣。(北宋?程頤)(四)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一述而第七.二默而識之:將所

10、見所聞默默牢記在心。識,音 出 ,記住。何有於我哉:意謂對我有什麼困難呢?高中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全)課本論語選第一課孔子的為人 4章旨孔子自述為學與教學的態度。研析孔子認為聖與仁是最難達到的境界,他曾向弟子公西華說:若聖與仁,則吾豈 敢?(述而)由此可知孔子從來不敢以仁聖自居,但在敏而好學與誨人不倦兩 方面卻是頗為自豪的。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其實就是今日所謂的終生學習。孔子在三十歲左右開始聚 徒講學,一直到臨終前仍然教學不輟,正是誨人不倦的體現。文中的不厭與不 倦,就是有恆,這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效法。名言虛心是學問的嚮導,恆心是博學的保證。(泰國諺語)要教育別人,要先教育自己

11、。(民國?劉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譯我不是天生就知曉道理的人,只是個喜好古代文化、典籍,又敏捷勤奮地學習的人。(五)衛靈公問陣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 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 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一衛靈公第十五 一 陳:音出b ,同陣,指作戰的陣勢。 俎豆之事:指祭祀之事。俎、豆都是祭祀用的禮器。俎,音 VX v,用以載置牲禮的臺架。豆,盛放酒肉的祭器。 軍旅之事:指軍隊作戰的事情。軍旅,古代以一萬二千五百人為軍,五百人為旅。從者:跟從的人,指隨行的弟子。興:起身。君

12、子固窮:君子困厄時也能堅守正道。固,堅守。窮,困厄、窮困。窮斯濫矣:一旦困厄就胡作非為。斯,則、就。章旨記孔子去衛適陳,困於陳國之事。由此章可見聖人處困頓仍能安適自得,無所怨悔。研析衛國在春秋以後,首都被狄人占領,幾經播遷,淪為弱國。靈公又無道,寵南子、逐太 子,國內民不聊生,百廢待舉,此時他不但沒有勵精圖治,反而執迷於戰陣之事,因此 孔子明白靈公與他理念不同,留下來也無法施展抱負,於是第二天就離開了衛國。其實 孔子並非不懂軍事,只是不願意幫助靈公以戰爭壯大自己的勢力,所以只願談禮儀之事, 由此可看出孔子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堅定態度。在陳絕糧敘述孔子師徒處於困厄中,弟子飽受煎熬,信心動搖,但孔子

13、依舊無 憂無懼,處之泰然,固守節操,展現了君子的風範。名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春秋?孫武)患難與困苦,是磨鍊人格的最高學府。(古希臘?蘇格拉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譯天氣寒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落的。事例君子固窮一 沈巑之因清廉而獲罪沈巑之是南朝宋人,性情耿介剛直。任丹陽縣令時,以清廉出名,從不巴結權貴,朝廷的奸吏都說他壞話,竟因此獲罪,被解赴京城受審。皇帝召他上殿,責問道:你還 有什麼話要說?他毫無畏懼地答道:我的過錯是為官太清廉,所以才有罪。皇帝說: 既是清廉又為何有罪?他說:我不肯貪汙索賄,搜括民財,以致沒錢送禮奉承權貴, 因此被誣陷入罪

14、。皇帝問:這些權貴是哪些人?沈巑之就拿著笏板指著皇帝旁的一 些大臣,說:就是這些穿紅色官服的京官們。後來皇帝查明他確實沒有過錯,就免除 他的罪,讓他恢復舊職。(六)求善賈而沽諸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匱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 我待賈者也!一子罕第九 一二 有美玉於斯:有一塊美玉在這兒。斯,此、這裡。此處子貢以美玉比喻孔子的才能及 德行。 韞匱:收藏在櫃中,比喻懷才不遇。韞,音 口 b 藏。匱,音力以/,同檀,櫃子 諸:之乎二字的合音。 善賈:識貨的商人,比喻賢君。賈,音以 v ,商人。 沽:音以,出售。章旨孔子回應子貢藏玉待賈之喻,表達積極用世的志向。研析本章是孔子和子貢二

15、人一段幽默的對話。孔子有德有才,為什麼不出仕呢?子貢以巧妙 的方式,以玉為喻向老師提問,孔子也幽默地以待賈而沽表達積極用世的心志。孔 子以救世為抱負,自然想獲得出仕的機會。但一般庸君不了解他,而他也不願為無道之 君效力,所以只好等待賞識他的明君來禮聘0由本章可看出孔子與門下高徒,名分上是 師生,情懷卻宛若知己。個善問,一個妙答,讀來興味盎然。名言君子藏器(才能)於身,待時而動。(易經)我相信命運,而且我發現,我工作愈認真,我的運氣愈好。(德國?席勒)(七)下學而上達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 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一 憲問第十四三七 莫我知:即莫知我

16、,指沒有人能了解我。也夫:句末語氣詞。夫,音匚以/。何為:猶言何謂,為什麼。不怨天不尤人:此處指孔子雖不被世人所重用,卻不埋怨上天;他的理想雖不被世人所了 解,卻不責怪他人。怨,埋怨。尤,責怪。下學而上達:下學人事,上達天理。指從日常的人事去領悟立身處世的哲理。其:表推測的語氣,大概、恐怕。章旨孔子慨嘆不為世人所知,並謂己之學在不怨不尤,下學上達高中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全)課本論語選第一課孔子的為人 6研析根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這是孔子臨終前兩年的話語。司馬遷的史記和劉向的說苑都以 為是在魯哀公西狩獲麟以後,也就是孔子春秋絕筆以後所發出的喟嘆。孔子終生誨人不倦,在教育上有很大的貢獻,淑世濟民是他

17、最大的心願,然而這個 理想卻屢遭挫折,無法實現,他卻能不怨天,不尤人,因為他深知生死窮達自有天命, 非人力所能改變,而修養品德,提高精神境界,則可靠努力而達成,因此只要能下學人 事,上達天理,即使不為人所知,也能無愧於天了。名言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戰國?荀子)最卓越的道理,也常常是最難被人了解的道理。(法國?雨果)(八)長沮桀溺耦而耕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 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 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 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

18、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 0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O ?天下有道, 丘不與易也。一微子第十八.六長沮桀溺:楚國的兩位隱者。沮,音 片口。 耦而耕:兩人拿著耕具一起耕田。耦,音v,二人並肩而耕。 津:渡口。執輿者:在車上執轡的人。知津:指孔子周遊列國,自然會知道渡口所在,此處有譏諷的意味。滔滔:大水橫流,比喻世局紛亂的樣子。誰以易之:能和誰來改變此種局勢呢?以,與。易,改變。而:爾、汝。辟人之士 :指孔子。孔子周遊列國,與當政者往往不能相合,則避往他國,猶如避人。辟, 音乡丨 ,通避0辟世之士 :躲避亂世之人。桀溺隱居田野,不問世事,故自稱為避世之士。耰而

19、不輟:覆蓋種子而不停止。耰,音 丨又,本指農具,此指用土覆蓋種子。憮然:猶悵然,失意的樣子。憮,音X V 0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指我不與世人相處在一起,那麼要跟誰在一起呢?天下有道丘不與易: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必出來改變這種混亂的世局。與,音口 ,參與。章旨孔子周遊天下,為隱者所譏。夫子對隱者的消極不以為然,並表明自己濟世的苦心。 研析從本章可以看出孔子與兩位隱士對現實的態度截然不同 。開頭寫子路問津,頗富戲劇性。津是渡口,也可以理解為人生的方向或出路,所以長沮語帶雙關地說是知津矣, 暗示孔丘是個聰明人,應當知道天下的出路在哪裡,何需問人呢。子路只好又去問桀溺, 桀溺明確地表明自己的處世態度

20、:要跟隨避世之士,不要跟隨避人之士。孔子聽 完子路的回報後,對這些隱士不了解自己感到惆悵。孔子認為修身、齊家的終極目的還高中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全)課本論語選第一課孔子的為人 7是為了治國、平天下,正因為天下無道,他才需要與弟子四處奔走,為改革社會而努力, 希望使天下歸於有道,達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境界。這種知其不 可而為之的積極入世精神,既是他對社會的責任感,也是一種可貴的情操。名言拯救不幸者,造福社會,具有這種社會自覺性的人,才是名副其實的現代人。(日本? 池田大作)(九)子絕四:意、必、固、我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第九.四 絕:戒除。 毋意:不憑空揣測。意,通臆,

21、猜測。 必:必然、一定,此有武斷之意。 固:固執成見、拘泥不通。我:指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不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章旨記孔子所戒除的四種弊病。研析孔子反對主觀獨斷的處世態度。意、必、固、我這四種毛病,其實就是固執己見、自 以為是。如有這些毛病,將會使自己眼光短淺、心胸狹窄,而無法與人圓融相處。要戒 除這些毛病,就要培養寬廣包容的胸襟,所以孔子曾用寬則得衆(陽貨)來勉勵弟子。名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中國諺語)愈是睿智的人,愈有寬廣的胸襟。(法國?斯達爾夫人)事例毋我一 避免談我的作曲家威爾第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五十歲時,一位十八歲的音樂家去拜訪他。這位年輕人在交談 中總是只談自己和自己的樂曲,威爾

22、第默默地聽著。等年輕人講完了,威爾第說:當我 十八歲時,我認為我是最偉大的作曲家,也總是談我當我二十五歲時,我就談我 和莫札特。當我四十歲時,我已經談莫札特和我了而現在,我只談莫札特。(十)子釣而不綱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一述而第七二六綱:魚網上的大繩叫綱,借代指魚網,在此作動詞用,指用網撈魚。弋:音丨、,用繫上絲繩的箭來射。章旨記孔子取物有節,由此可看出仁者的胸懷。研析本章闡述仁者愛物的思想。仁者愛物並不是不殺禽獸,而是有所節制,讓禽獸能順利地 繁衍、生長。這主要從兩方面規範:一是取用有時,在禽獸的繁殖期、生長期,不加捕 殺;二是取用有度,不濫捕濫殺,斬盡殺絕。若用巨網絕流捕魚,則不分大小,

23、有多少 便取多少;若射宿鳥,那麼連幼鳥、鳥卵也難逃一劫,這些都與取用有度之道相違。孔子年少時貧賤,為了生活與祭祀之需,不得已而弋釣。然而其待物如此,其待人 亦可知;小者如此,其大者亦可知。其仁者的襟懷由此一覽無遺。高中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全)課本論語選第一課孔子的為人 8名言能節制欲望,幸福就到來。(匈牙利諺語)事例釣而不綱一 重視生態,取之有道歐美國家極重視生態環保,捕魚有分大小,捕到小魚小蟹要放回海中,讓小生命有 長大的機會,讓漁業資源能生生不息。日本人好吃魚,但他們嚴格自我約束,小魚放回水中;甚至有些釣客,釣魚單純只 是為了抒壓,釣到的魚無論大小都放回海中,溪釣如此,海釣亦然。(十一)富貴

24、於我如浮雲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述而第七.一五 飯疏食:吃粗糙的飯。飯,吃,作動詞用。疏食,粗飯。 曲肱而枕之:彎曲手臂當枕而臥。肱,音 以厶,從肘至腕的部分。枕,音 出b ,作動 詞用,當枕而臥。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符合道義而得來的富貴名利,對我來說,就像是天上的浮雲 一般。用來表明孔子對不義之財毫不動心。章旨孔子表明其安貧樂道的精神。研析孔子認為有德的君子不會以惡衣惡食為恥,所以他對一簞食、一瓢飲仍不改其樂的顏回 大為稱許,而孔子本人對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的生活也樂在其中。然而對富 貴的追求,孔子並不反對,但必須取之有道,對不

25、義的富貴榮華,則視為天上浮雲,是 堅決不接受的。由此正可看出孔子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精神。名言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北宋?黃庭堅)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譯(孔子說:)財富如果合於道可以求取,雖是手執皮鞭為人駕車的差事,我也願意 去做。如果富貴不合於道就不去追求,就依照我喜愛的去做。(十二)子之燕居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一 述而第七.四燕居:閒居。燕,通晏,安閒。申申如:容態舒適自得的樣子。如,語尾助詞,然、樣子。夭夭如:神色溫和愉快的樣子。夭,音丨幺。章旨記孔子閒居時的容態與神色。研析孔子一生遭遇坎坷,在魯國無法施展抱負,後又周遊列國十餘

26、年,帶著一群學生四處奔 波,顛沛流離,但他仍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展現了仁者不憂與君子坦蕩蕩 的氣度。人閒居時,最容易流露出真性情,那是因為不需矯情掩飾的緣故。孔子閒居時的安 閒舒和、從容愉悅,展現出中正平和的氣象,這是品德修養達到崇高境界的自然體現。名言真正偉大的人物,都是純樸和謙虛的。(俄國?托爾斯泰)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論語述而)譯孔子對人和氣但態度嚴肅端莊,有威儀但不凶猛,恭謹但舒然安詳(十三)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 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辿 也已!子罕第九 一 喟然:讚嘆聲。喟,音万以入。 仰之彌高:愈仰望愈覺得崇高不可及,此處用以讚嘆孔子之道崇高偉大。 鑽之彌堅:愈鑽研愈覺得堅厚不可入,此處用以讚嘆孔子之道廣博深厚。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觀望時好像在前方,忽然又到後面去了,此處用以讚嘆孔子之道廣大 微妙。忽焉,忽然。 循循然:循序漸進的樣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