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 试卷23_第1页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 试卷23_第2页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 试卷23_第3页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 试卷23_第4页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 试卷23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3-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90 分钟总分:46.00,做题时间:(32.00)16,分数:单选题(总题数:一、单项选择题 1. 解析: 反应时代表的是 Donders)ABC 减法反应时实验中,C2.在唐德斯(FC )(分数:2.00 选择反应时 A. B.辨别反应时简单反应时 C. 基线反应时 D.反应时代 BA 反应时代表简单反应时间,CDonders)ABC 减法反应时实验中,解析:解析:在唐德斯(F 。反应时代表辨别反应时间。因此本题选 B 表选择反应时间,C 法,选择时间应是根据唐德斯的ABC3. )(分数:2.00 A.辨别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B.选

2、择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C.辨别反应时减去选择反应时 D.选择反应时减去辨别反应时法,简单反应时间是基线时间。辨别反应时间减去基线时间是辨别时间。解析:解析:根据唐德斯的 ABC D。选择反应时间减去辨别反应时间是选择时间。因此本题选 4.心理旋转实验使用的因变量指标是 2.00)(分数: 反应类型 A. B.反应时正确率 C. 信心评价 D.解析:解析:心理旋转实验中,给被试呈现旋转程度不同的非对称性的字母或数字,让被试判断其正反, 。以反应时为指标。因此本题选 B 心理旋转实验采用的反应时法是 5. )(分数:2.00 A. 减数法 B.加因素法C.开窗实验D.经典反应时法解析:解析:心理旋

3、转实验采用的是减数法反应时的方法,计算字母处于不同旋转角度时被试的反应时之 。差。因此本题选 A 波斯纳等人曾经做过字母的视觉匹配和名称匹配的实验。他们的实验采用两 根据下述材料,回答下列题。;AA、种实验方法,让被试辨别两个字母是否相同。一个是同一性匹配,即两个字母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如,两个字母的呈现时间有同时呈现和继续呈现、a 一个是命名匹配,即两个字母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如 A两种方式。实验结果下图。(分数:4.00)2.00 该实验采用的反应时法是(分数:(1). 减数法 A. 加因素法 B.开窗实验 C.D.经典反应时法解析:解析:该实验采用的减数法反应时法,当两个字母同时呈现给被试

4、时,Aa 对的反应时大于 AA 对。它们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内部编码过程的差别。因此本题选 A。(2).当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AA 对的反应时小于 Aa 对的反应时,AA 对反应时较快说明短时记忆存在(分数:2.00)A.听觉编码B.视觉编码 C.语义编码D.动觉编码解析:解析: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人们通常以为短时记忆信息是以听觉形式编码的,波斯纳的实验证明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AA 对反应时快说明对 AA 对的匹配是在视觉编码的基础上进行的。Aa 对反应时慢是因为 Aa 对匹配只能在听觉编码的基础上进行,必须从视觉编码过渡到听觉编码。因此本题选 B。6.斯腾

5、伯格的“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使用的因变量指标是(分数:2.00)A.反应类型B.反应时 C.正确率D.信心评价解析:解析:斯腾伯格的“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中,先给被试看 16 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呈现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请被试判断其是否为刚才识记过的,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按键做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机停止。因此该实验以反应时作为因变量的指标。故本题选 B。7.斯腾伯格的“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采用的反应时法是(分数:2.00)A.减数法B.加因素法 C.开窗法D.经典反应时法解析:解析:斯腾伯格的“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是一个使用加因素法分析心理过程的典型实验。因此本题

6、选 B。8.内隐联想测验使用反应时作为因变量指标来测量被试的(分数:2.00)A.态度 B.性格C.气质D.行为习惯解析:解析:内隐联想测验时由格林沃尔德(Greenwald)在 1998 年提出的。该方法以反应时为指标来测量被试对联合起来的两类词的反应,以此来测量个体的内隐态度。因此本题选 A。9.在反应时实验中,考察被试的反应时还要兼顾被试反应的(分数:2.00) A.准确性 B.稳定性C.灵敏性D.显著性解析:解析:在反应时实验中,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是反向关系,因此,考察被试的反应时还要兼顾被试反应的准确性。因此本题选 A。10.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所需时间的反应时法是(分数:2.00

7、) 减数法 A.B.加因素法C.开窗实验 D.经典反应时法解析:解析:开窗实验技术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形式,它试图直接得到某个特定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因此本题选C。11.反应时是(分数:2.00)A.从刺激呈现到有机体作出外显应答之间的时间间隔 B.从刺激呈现到有机体完成相关动作之间的时间间隔C.从有机体作出外显应答到完成相关动作之间的时间间隔D.从刺激呈现到刺激停止有机体作出相关动作的时问解析:解析:反应时是指从刺激呈现到有机体作出外显应答之间的时间间隔,即从接受刺激到作出反应之间的潜伏期。12.在反应时实验中,如果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较长,那么第二个反应的反应时间会比第一个反应的反应时间短。

8、但是, 如果两个刺激呈现的间隔时间短,第二个反应的反应时间会明显长于第一个反应的反应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为(分数:2.00)A.启动效应 B.负启动效应C.返回抑制D.心理不应期 解析:解析:由于两个刺激时间间隔较短,导致个体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时较长的现象称为心理不应期。因此本题选D。13.被唐德斯称为基线时间的是(分数:2.00)A.基本反应时B.简单反应时 C.辨别反应时D.选择反应时解析:解析:简单反应时是指呈现一个刺激,要求被试从看到或听到刺激到立即作出反应的这段时间间隔,唐德斯把它称为 A 反应时,由于这种反应时间是感知到刺激就立即作出反应,中间没有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也称为基线时

9、间(Baseline Time)。因此本题选 B。14.内隐联想测验的提出者是(分数:2.00)A.斯腾伯格(Stemberg) B.汉密尔顿(Hamilton) C.唐德斯(Donders)D.格林沃尔德(Greenwald) 解析:解析:内隐联想测验是由格林沃尔德(GreenwaId)在 1998 年提出的。因此本题选 D。15.内隐联想测验的任务类型是(分数:2.00)A.计算任务B.追踪任务C.辨别分类任务 D.出声思考任务解析:解析:内隐联想测验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它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人的内隐态度进行间接的测量。因此本题

10、选 C。8.00),分数:4 总题数:(多选题 二、16.在复杂的任务中,心理潜伏期包括(分数:2.00)A.刺激识别阶段 B.反应选择阶段 C.反应组织阶段 D.反应执行阶段解析:解析:反应时是指从刺激呈现到有机体作出外显应答之间的时间间隔,即从接受刺激到作出反应之间的潜伏期。在复杂的任务中,心理潜伏期包括刺激识别阶段、反应选择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因此本题选 ABC。17.下面选项中属于反应时测量范式的有(分数:2.00)A.空间线索范式 B.加工分离程序C.移动窗口范式 D.注意追踪范式 解析:解析:常用的反应时测量范式有空间线索范式、注意线索范式、移动窗口范式、注意追踪范式、目标融合范式

11、、启动范式、复合刺激范式等。加工分离程序是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其因变量指标是再认测验的成绩。因此本题选ACD。18.斯腾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阶段包括(分数:2.00)A.编码 B.顺序比较 C.决策 D.反应组织 解析:解析:斯滕伯格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 4 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清晰与否)、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或否定)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这四个独立因素分别影响相应的加工阶段,分别是测试项目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和反应组织。因此本题选 ABCD。19.在汉密尔顿(Hamilton)等人(1981)的字母转换实验中,字母转换作业的加工阶段包括(分数

12、:2.00)A.编码 B.转换 C.储存 D.反应组织解析:解析:字母转换作业包括 3 个加工阶段。第一,编码阶段。从被试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开始到出声转换之间的时间。第二,转换阶段。被试进行字母转换所需的时间。第三,贮存阶段。从出声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因此本题选 ABC。三、 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6.00)20.以唐德斯反应时为例阐述反应时减数法的基本原理。(分数:2.00)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减数法的基本逻辑思想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减数法是荷兰心理学家唐德

13、斯提出的,以此为例我们可看到减数法的上述原理: 他把反应时划分为三类:即简单反应时(A 反应时)、选择反应时(B 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C 反应时)。简单反应时是指呈现一个刺激,要求被试从看到或听到刺激到立即作出反应的这段时间间隔,唐德斯把它称为 A 反应时,由于这种反应时间是感知到刺激就立即作出反应,中间没有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 因此也称为基线时间(Baseline Time),任何复杂刺激的反应时间都是由基线时间和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所需时间合成的,这就是采用减数法测量认知加工过程的一个基本假设。 选择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

14、,被试从刺激呈现到作出选择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唐 德斯把它称为 B 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包含了简单反应时(即基线时间)和选择时间(即选择不同刺激的加工时间)。 辨别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对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对其他的刺激不做反应,被试在刺激呈现到 作出辨别反应的这段时间,就是被试的辨别反应时,唐德斯把它称为 C 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间包含了简单反应时和被试辨别时间(即在若干个刺激中辨别出目标刺激的加工时间)。 根据 A、B、C 三种反应所包含的操作过程以及所得到的反应时,运用减数法原理,能够推算出辨别和选择心理操作所需要的时间:辨别时间=C 反应时一 A 反

15、应时;选择时间: B 反应时一 C 反应时。)解析:解析:反应时的减数法在逻辑上不难理解,多个反应组成复杂的反应,多个反应时之和等于复杂反应时,各个反应之间相互独立,也就是说各个反应独自操作时的反应时和它在复杂反应中的反应时是一样的。而要通过反应时减数法计算各个心理操作的反应时,是因为有些心理操作的反应时不能进行直接测量,例如唐德斯反应时中的辨别时间和反应时间,他们需要减法运算计算出来。21.简述反应时加因素法的原理。(分数:2.00)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加因素法指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它是由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1969)在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的

16、基础上提出的,此方法是减数法的发展和延伸。 加因素法的基本逻辑思想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 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 加工阶段。也就是说,如果两个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的;而如果两个因素不存在 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那么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根据此逻辑,如果事先可以发现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对完 成作业所需的时间有所影响,那么通过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的时间变化, 进而确定这信息加工过程的

17、各个阶段以及所需要的时间总和。加因素法实验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 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并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加因素法假定,当两个实验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 阶段时,它们将对总反应时产生独立的效应,即不管一个因素的水平变化如何,另一个因素对反应时的影响是恒定的, 即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加因素法的基本手段是探索有相加效应的因素,以区分不同的加工阶段。 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进行的,也就是说,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这是加因素法的一个基本前提。如果这个条件无法满足,就不能使用加因素法。)解析:解析:理解加因素法实验

18、要明晰该方法的侧重点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并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在加因素法实验中,通过对影响每个加工阶段的因素进行操作处理并观测反应时的变化来探究这一加工阶段是否存在。22.反应时实验的因变量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以它们为因变量的指标要遵循什么原则?如何对这一原则进行检验?(分数:2.00)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反应时实验有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分别是速度和准确性。 (2)速度和准确性具有反向的关系,即速度快,准确性低;准确性高,速度慢。 (3)反应时实验以速度和准确性为指标,应遵循速度一准确性权衡的原则。即要求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越快越好,尽可能避免以牺牲正确率为代价提高反应速度,或者是以降低反应速度为代价提高正确率。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