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四谛”——和、静、怡、真_第1页
中国茶道“四谛”——和、静、怡、真_第2页
中国茶道“四谛”——和、静、怡、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不仅仅是茶树的故乡,而且是茶艺、茶道的发源地。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 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 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和中国茶道的灵魂“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也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和”就是中国佛、道、儒家思想揉合的具体表现。 儒、释、道均提出了“和”的思想:儒家重视礼仪引控之“和”;佛家推崇超越现实的主客皆空的宗教形式之“和”; 道家倡导一任自然

2、之“和”,即无形式、无常规的自然之美。而中国茶道在融合三家之“和”的思想下,着重突出的是 道家的“自恣以适己”的随意。这也是中国茶道区别小日本茶道的根本。中华民族是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的礼仪之邦。中国人的性格像茶,人们总是清醒、理智的在思 考中看待世界,在和谐的气氛中求共存与发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中国茶文化,和谐一一中国茶文化 的不朽灵魂一一已深深根植于其中。在中国所有的汉字中,在也没有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涵的字了。静一一中国茶道修养的必由之路“和”是因静而“和” 的,没有“静”的氛围和境 界,“和”只是一份残缺的 灵魂。中国茶道是修身养心 之道,静是中国茶

3、道修养的 必由之路。老子说:“至虚极, 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 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 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 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 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 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 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在中国的茶道中,道家的“虚静观复法”成为“茶须静品”的理论依据。苏东坡大观茶论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情深。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写时声。枯肠未易禁散碗,卧听山城长短更。感悟到一个“静”字,就可以洞察万物、思如风云、心中常乐。道家、佛家、儒家都主

4、“静”。古往今来,无论羽士、高僧还是儒生雅士,都把“静”作为茶道修养的必经之路一一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 若谷,静可洞察明鉴,体道入微。正所谓“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怡一一人生顿悟、心境感受、淡雅生命是“静”的怡,“和” 的怡,因为“怡”是灵魂的跳动, 是脉搏,是瞬间的人生顿悟和心 境感受,是淡雅生命正的一丝丝 感动和一次次颤抖。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 道,它体现在日常生活 之中, 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 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 人对茶道的追求也不同。历史上的王公贵族讲茶 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 势,显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 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意 在托物寄

5、怀,激扬文思。佛家讲 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参禅悟道。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养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 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腻,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获得畅适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它拥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 寂”的小日本茶道根本标志之一。真一一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人不轻易说“道”,一旦论道,就会执着于“道”,追求道的“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 道的终极追求。“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参悟、是透彻、是从容、是圆寂、是宇宙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是真山真水;悬挂名家名人的真 迹;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括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的悠闲。茶事说动 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个环节都要求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健康、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 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你的心田的时候,你的心灵就会 在虚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