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设计原理_第1页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_第2页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_第3页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_第4页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住宅社会学第一讲 家庭结构及演变特征第一节:家庭结构家庭人口数及其构成(即家庭规模及类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研究住宅功能与质量的最为基本的依据和出发点之一。家庭结构大致可以用家庭规模、户型和家庭代际数三个方面来反映。家庭类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生活单位。住宅是家庭生活的首要物质条件。按照我国城市居民家庭的实际情况,可将家庭结构划分为五类。第一类为单身户。其中包括未婚者、丧偶并无子女者、孤寡老人及家属不在本人住地的职工。第二类为核心家庭。包括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夫妻无子女或不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夫妻双方一方离去或死亡、并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由于家庭成员就业较广泛,家庭经济生活

2、有保障,青年人希望自立自主,以及两代人不愿因对事物看法的差异,在婆媳、姑嫂之间产生矛盾,因而核心家庭的数量,在居住区内占绝对多数(表11)。 各类型家庭结构数量比例() 表11广州大北新街居委会西安长乐坊居委会重庆人民村居委会天津咸阳南里居委会单身户12.26.25.47核心家庭60.776.862.476.3直系家庭12.211.216.47.5复合家庭101.612.75.3其它家庭54.22.83.9第三类是直系家庭。指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包括鳏夫、寡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同住的家庭。从表18中看出,直系家庭在我国仍占一定比例,因为青年人需要老年人照顾其儿童,操持家务或经济援助,老年

3、人也需要青年人照顾并享受天伦之乐。第四类是复合家庭。指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多对已婚兄弟或姐妹组成的家庭。这类家庭户主年龄多在36岁以上。这类家庭内部矛盾很多,急等有住房后即分户。第五类是其他类型家庭。主要为同胞兄弟或姐妹、祖孙组成的家庭。这类家庭所占比例很小,也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家庭结构形式。第二节.家庭结构演变特征一自然要素主导的家庭结构类型的演变从微观上分析,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有自已发生、发育、分化和消亡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结婚。俗称“成家”,是户型变化的最重要阶段。青年人婚后将有多少与父母合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户结构。据全国千分之一生育率调查,八十

4、年代年城镇妇女平均初婚年龄24.9岁。我们假定25岁作为结婚年龄。2.生育。户型变化表现为户规模增大,青年夫妻户变为核心户。生育和结婚在时间上很接近,一般不超过两年。为简单计,我们把这两个阶段合并,青年夫妻户作为核心户的开始。3.死亡。老人死亡也是户型变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导致主干户变为核心户,老人夫妻户变为孤老户,孤老户消亡。根据人口统计资料,我们假定平均寿命70岁。4.搬迁。住户搬迁往往导致大家庭分化。搬迁与结婚本来应当同步,现在不同步是由于住房供不应求造成的。随着住宅建设加快,这一矛盾可望逐步缓解。我们假定搬迁与结婚同步,即暂不考虑搬迁引起的户型变化。5.其他。社会流动、家庭矛盾、离婚等,

5、都可以引起户型变化。这些现象很难把握规律,我们暂不考虑。只考虑结婚和死亡引起的户型变化称为标准户型变化,我们可以作出标准户型变化如图21所示。核心型结婚户核心型结婚户老人夫妻户15年孤老户5年消亡分合一子女多子女核心户27年核心型结婚户主干户18年核心户9年核心型结婚户图21标准户型变化由图2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户型的寿命看,核心型27年,主干型18年,老人夫妻户15年,是三种最主要的户型。(2)定户型变化的条件有两个:结婚户准备合住还是分住,以及是多子女还是少子女。后一条件已由前若干年的人口结构确定,是不可变更的客观存在。合住还是分住受大量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是户型预测的困难存在。根据

6、现有的调查资料,同样也可以看出这种变化趋势。尽管在调查范围、调查地区和取样方法等方面都有不同,但从调查资料比较上,还是可以从中显示出家庭规模及其分布的发展趋势。(表21和表22)中国五城市家庭调查 表21类别地 区总体苏州房普北京北京天津上海上海上海南京成都东河沿团结湖尖山街张家弄长春街双阳路四福巷如是庵单身家庭3.830.201.903.872.191.112.634.012.4413.0夫妻+核心家庭64.7070.6977.9161.1551.8870.2470.1971.9266.4162.15主干家庭27.6522.3815.6824.3432.8123.5023.5818.9124

7、.2917.49联合家庭1.914.360.950.773.592.642.081.722.300.73其它家庭1.912.383.569.919.532.501.323.444.566.74总计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七省一市部分地区家庭类型的调查户数及其百分比 表22地区户数类 型单人户夫妻户核心户主干户联合户其它北京3392户0.731户9248户7324户71户0.321户5四川2575户2.3163户63.764户2525户10贵州广西江苏92415户1.6255户5.95506户54.76225户24.35110户11.9113户1.41湖北安徽

8、山东合计152017户1.1291户5.98917户60.53312户20.52136户8.9534户2.33由表22可见,核心户及夫妻户一起,在上述调查地区中已分别占82、66和60.71,即在我国城市家庭类型中已占主要成分。根据“中国五城市家庭调查”(表21),我国城市中主要以夫妻+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占全部家庭的90以上,传统大家庭形式联合家庭只占2.30,已不是现在城市家庭的主要形式。对住户户型的未来发展趋势,社会学界存在两种不同观点。比较流行的一种是核心化观点,认为核心家庭比重将日呈增加,主干家庭比重降低。另一种是非核心化观点,认为核心家庭的增长趋势将逐步减缓,直至变为负增长,主

9、干家庭的增长由缓慢逐渐加速。从前面讨论中可以看到,有利于核心小家庭的因素较多较强。而有利于主干大家庭的因素包括传统观念,住房供不应求,阶段性家务劳动以及人口结构的自然变动等要素。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住宅建设总量的增长,住宅的面积需求不再是主要问题。(自1979年至1997年的19年中,人均居住面积从3.6平方米上升到8.8平方米,至2010年,全国城镇每户居民都有一处使用功能基本齐全的住宅,人均使用面积达18平方米,基本达到人均一间住房,并有较好的居住环境。)而社会化劳动的分工,使阶段性家务劳动由社会来承受,因而这些因素中,传统观念是主要影响因素。中国家庭结构类型的演变趋势:核心家庭比例逐渐升

10、高,在比例中占主导地位,主干家庭比例呈下降趋势,但仍保持一定比例。 因为影响户型大部分因素难以定量化,诸多因素中只有人口结构可以定量分析。因而这使户型预测模型得构建具有较大的可变性,给预测结果带来困难。但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国家的横向比较对未来加以预测。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中,主要以日本为例,因为日本的气候风俗文化各方面与我国十分相似。从人口结构来看,日本比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城镇(缺全国数据,以南京为例)1985年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5.61,相当于日本(包括城乡)1960年的比例5.7。2000年我国城镇老人比重提高到10.5,相当于日本1985年的比例10.1。日本过去六十年

11、代到八十年代实现了经济腾飞,我国也自八十年代中叶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日本过去30年间的户型变化对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户型预测,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从表23可以看出,日本30年来主干大家庭(三代户)明显下降,小家庭上升,但是下降和上升的速度逐渐平缓。这表明人口老化并没有造成主干户增多,结婚户要求分住的比例肯定提高了。但人口老化肯定是主干户下降速度减缓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家庭户结构的逐年变化 厚生省统计情报部厚生行政基础调查 表23结构年份单身户核心户三代户其他户户均人口195510.845.443.94.63196017.344.737.94.13196517.854.927.33.751

12、97018.557.019.25.33.45197518.258.716.96.23.35198018.160.316.25.43.28198518.461.115.25.33.221985城市20.462.712.34.7其中大城市27.960.57.24.315万人以上市18.765.211.84.315万人以下市15.561.617.45.5二家庭演变的社会要素分析影响户型变化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社会形态;住房条件;家庭关系;人口结构。前两类是外部因素,其中社会形态是间接作用,住房条件是直接作用。后两类是内在因素,其中家庭关系是主观的价值取向,人口结构是客观的生命过程。1).

13、社会形态。包括经济、政治和意识(社会文化传统)三大形态。由于户型的选择并不直接受到法律限制和行政干预,我们暂不考虑政治形态的影响。社会形态对户型的影响虽然是外部的间接的,但却是深刻的广泛的。建国以来,我国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千百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方式让于社会主义的大生产方式。这一变化对户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家庭各成员一般在不同单位工作学习,一家人在共同劳动中结成的紧密联系基本消失(除家务劳动),交往频率的降低造成家庭关系的淡化;(2)家庭各成员在不同单位取得劳动收入,家长独占经济大权已不可能,这种经济多元化是家庭分裂的物质基础。教育具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双重职能。

14、现代的以社会为主的教育方式已经取代了以家庭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一方面,只有学校才能培养出现代化生产必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双职工父母也没有精力包办子女的教育。两代人之间的交往频率更加降低,知识结构差距拉大,共同语言减少,这是形成代沟的重要原因之一。高等教育和中专教育更是把青年人完全拉出家庭。广义的教育还包括文艺体育活动。这些对青少年有极强的吸引力,致使他们在工作学习之余也不愿呆在家里。老年人也不甘寂寞,退休后不愿成为家务劳动的机器,宁可串连起来搞文体活动,上老年大学。家庭的维系更松散了。现代教育对户型的影响还表现为:文化程度越高,自立意识越强,要求建立小家庭的愿望也更加迫切。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家

15、庭观念并没有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立即消失,而是仍然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家庭。传统家庭观念中有些是消极的方面;父母溺爱子女,把子女当作私产;子女依赖父母,缺乏自立精神;走后门、关系网等不正之风;对离婚和再婚的非难等等。这些观念强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从而有利于大家庭的稳固。另一方面,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积极的因素应当保留和发扬。由于经济基础的变更,传统家庭观念受到很大冲击。现代社会必须运用舆论工具,甚至法律手段来维护传统中积极的方面。这些措施同样有利于大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现实和传统是有矛盾的。现实改变后,传统迟早要跟着转变。但现实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总要受到传统的制约。矛盾双方妥协的结果,是目前受到

16、人们普遍赞同的空巢-核心家庭网络模式;子女婚后都离开父母另立小家庭,但距离父母家庭不远,形成以父母空巢为中心,若干子女核心家庭为分支的网络。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看望照料馈赠十分频繁,形成现代的天伦之乐。当然,理想模式不一定在每一家庭都能实现,还要受到住房就业等现实条件的限制。2)住房条件。有无住房及有什么样的住房,直接影响户型的变化。长期以来在住房问题上,供不应求是主要矛盾。可能造成两种不同的影响:(1)结婚户希望分住,但无法得到必需的两套住房,不得不合住形成大家庭。(2)结婚户希望合住,但无法将原有狭小住房调整以适应扩大的户型,转而希望分住以解决拥护矛盾。应当考虑哪一种影响起着主要的作用。先看

17、一下简化的例子。假设某城市有40万居民,10万套住宅,住房供不应求。再假设新建成1万套住宅,结果会怎样?也许任何人都会回答:“该市住户将增至11万,户均人口由4人降为3.64。”这从另一方向(供应改善)说明了住房紧缺不利于小家庭。这是一个简化的例子,实际上只要住宅建设的速度高于人口增长,同样的论证仍然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住宅建设步伐大大加快,这是近年来户均人口稳定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人均居住面积的增长,可以预期,今后十几年中住户户型将继续缩小。3)家庭人际关系。户型的变化同时反映家庭成员对理想家庭模式的主观选择,这些意愿观念是由家庭人际关系的某些方面直接决定的。(1)婚姻。中国的独身

18、者很少,离婚率也非常低。这表明追求美满婚姻建立稳固家庭是人们的普遍愿望。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更多传入我国,人们的婚姻观有了很大改化。现行住房制度也在改革,逐步走向住房商品化。生活中独身和离婚现象正在增多。目前丧偶老人的再婚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及对子女产生的住房财产纠纷,再婚往往遭到非难。但从长远看,再婚有利于社会,文明开化的表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老龄化,必然日趋增多。丧偶老人由于独自生活不便,一般生活在主干户中。再婚后两老人可相互扶持,为减少同双方子女的纠纷,往往愿意建立独立的夫妻户,原主干户成为核心户。(2)生育。生育子女数直接影响户规模,子女长大结婚时

19、又影响户结构。多子女家庭可能分化出较多小家庭。目前,“只生一胎”政策在城市得到严格执行,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一胎化不是长远之计,若干年后可能逐步放松,更加尊重人们自己的生育意愿。(3)子女。父母的子女观不仅直接影响对子女婚后去留的意愿,而且体现在为子女成长提供的整个环境过程中。这个环境对子女的家庭观形成影响极大,进而影响子女对婚后去留的意愿。由于时代的进步,当今中国父母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封建宗法式的子女观。但应当看到,应普遍而言,中国父母的子女观偏于狭隘。这里仅讨论当前比较突出普遍对子女的溺爱现象。一般说来,溺爱的结果是子女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事事依赖父母。父母也不放心子女独立,想方设法把

20、子女留在身边。这是我国主干户比例比国外要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生活中另一种可能也不能忽略。超前消费在子女身上得到最充分的表现,使得青年一代产生对全新生活方式的追求,进而希望建立自已的小家庭,按自已的理想设计生活。“家贫出孝子”,溺爱的结果往往不是爱的回报,而是淡漠甚至厌烦的逆反收理。对儿子的偏爱更使得婆媳关系难以融洽。这又是我国近年来核心户比重提高的重要原因。在有教养的家庭中,子女成才的可能性较大。父母培养子女成为对社会的无私奉献。子女婚后留在父母身边者很少。(4)家务劳动。作为人类物质生产的一个重要领域,家庭各成员在家务劳动中结成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他各种家庭关系,甚至决定家庭的合与分

21、。家务劳动可分为日常性和阶段性两类。前者包括购物做饭洗衣打扫等,后者主要指护理孕产妇、婴幼儿和照顾体弱多病老人两个阶段。大家庭和小家庭在完成家务劳动方面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大家庭方式有两个主要优点。一是经济节约,二是分工合理。然而,“大有大的难处”。首先,合作式家务劳动与分散式经济收入有很大矛盾。其次是分工上必然出现谁多做谁少做的矛盾。其次是大锅饭难以满足不同年龄人们口味要求。小家庭的情况同大家庭正好相反。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大家庭的家务难题越来越尖锐,成为家庭矛盾一个重要方面。小家庭中日常性家务活重的困难由于家用电器的普及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逐步缓解,而阶段性家务劳动上,由社会完全承担这些工

22、作已成为可能。因而小家庭在这个程度上是发展方向。(5)家庭矛盾。大家庭的最大难题的矛盾复杂,集中表现在“谁当家谁作主”问题上。在旧式大家庭中,男性家长拥有绝对权力,父传子代代沿袭,成为大家庭稳固的基础。新社会破除了家长制,提倡男女平等。“外来的”媳妇开始在家庭中争取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并且与丈夫结成相对独立的集团。家庭关系的主轴由“父子”转变为“父母子媳”,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家庭矛盾。权力和地位之争在每个大家庭中都程度不同表现不一地存在着,往往依靠各方的克制和谦让才得以维持。但矛盾并不因此消失要,而是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在这个程度上,小家庭是一个发展方向。4)人口结构。户型变化的内在固有

23、原因是人口结构变动,这里主要是指人口的自然构成。计划生育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至少在城镇严格执行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上,人口生育率得到控制,死亡率也相对稳定。人口结构已基本完成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过程转化,人口结构迅速老化。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规定,把60岁或65岁及以上年龄者占总人口的比重(老年人口系数)作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主要判断指标。当60岁及以上年龄者老年人口系数达到10或当65岁及以上年龄者老年人口系数达到7时,即进入“老龄化社会”,当60岁及以上年龄者老年人口系数达到20或当65岁及以上年龄者老年人口系数达到14时,即进入“老

24、龄社会”。按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已有上海、天津、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七省市进入老年型。止1998年底,浙江省老年人口已达541.6万,占总人口的12.7。21世纪,我国社会将面临“老龄问题”的严峻考验。三家庭结构演变的历史概况1. 中国古代户型结构和户型 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父子延续型为特征,使个体组结成群体而存在。在这里家各个个体成员不是表现的主题,而是把一个群体和相互关系作为空间表达的主题。家庭中的人伦关系,是通过院落和房间与堂屋的关系而区分和确立的。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民居形式:诸如分布于苏南、浙江、皖南一带的徽州明代住宅,分布于江苏、苏州一带

25、的苏州住宅,分布于华北一带的北京四合院,分布于云南高原一带的一颗印住宅等,都可归纳为门院屋三段式的居住模式。其建筑“团转屋盖,向背聚居”,以高墙围绕,形成一个集合体。 2现代家庭结构和户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社会化的大生产取代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生产方式,社会组织方式也产生了变化,族权迅速消亡,从而使聚院而居的这种空间形态失去了社会学意义。在现代社会制度下,家庭成为一定条件下的平等个体。在此理想的空间形态中,住宅单体是类同和单一的,建筑单体弱化,从而形成一个均质化的区域。在户型和单元组合的演变中,在近代社会结构转变期,北方的居住大院和上海的里弄住宅中可以看出这种脉络(住宅单体的均质化,单一化

26、趋势)。在中国现代居住区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社会制度、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住宅单体的类同和单一性,出现均质化的区域;另一方面,在住宅单体类同的同时,由于家庭结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自市场经济实施以来,住宅的户型和组合形式更呈多样化趋势,出现 如单身公寓、多高层公寓、两代居等多种形式,甚至出现了老年城。3.院落的分析:院落的定义:院落的特征: 农村社会:世俗劳动亲密 接触,特定地域 城市社会:经济 关系劳动地点的劳动关系日常行为、停留点、(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对教室的分析封闭容器、规则翠苑四区菊儿胡同四家庭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1家庭人口构成的演变家庭结构的人口构成在

27、这里主要是指家庭规模,指家庭人口数量的多少和家庭组织范围的大小。它是套型住宅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我国的历代人口户籍统计资料是世界上最完整的。从古代到解放前夕,户均人口基本上保持在5人多一点。可以推测,我国长期以来五口六口之家居多。这是因为旧式家庭的特点的多子女,即夫妻加三四个子女的核心家庭较多。解放后我国进行了三次人口普查,户均人口的数据更加精确。城镇户均人口从1953年的4.46降至1963年的4.11,再降为1982年的3.95。1985年房屋普查数据为3.78。由此可以大致推测住户户型由解放前的五口六口户为主逐步转弯为现在的三口、四口户为主。据一次全国抽样调查,上机户数为3713户,家庭

28、人口数不同户的分布状况如表24。另据八十年代的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从中也可以看出户均人口的变化,见表25(2000年住宅P35)、表26(2000年住宅P34)家庭人口数及其分布状况 表24家庭人口数户数百分比一口381.02二口2717.30三口105828.49四口129234.80五口69218.64六口2416.49七口以上1213.26北京及四川城市家庭户规模近年变化情况 表25 八十年代全国城镇户均人口分省一览表 表26从上述表中调查的户均人口数和家庭人口数分布百分比,可以显示出家庭规模及其分布的发展趋势。可见:一是家庭平均人口数趋向于减少;二是家庭人口数的分布更加趋向集中。从上述调

29、查住宅的住户中,三至四口的家庭占63.29,三至五口的家庭已占81.93。由于家庭户规模的逐渐缩小,将导致总户数的发展速度超过总人口的发展速度。在未来每一套的住房供应中,在套数和厨、厕、浴配套设施的总需求量方面,预计将有更快速的递增。因此,体现在住宅建设中,在建造的面积上中小套型住房将多于大套型住房。 2套型 “套”是指家庭独用的空间范围,在其空间范围内应具备为满足家庭生活行为所必需的活动空间。“套”是家庭生活所依托的基本物质单位。“套型”则是为满足不同人口规模、结构及居住生活需要的基本物质单位的类型。我们研究套型模式,要从影响套型设计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和预测中把握住套型设计的演变规律,以改善套

30、型的功能与质量。套型是为住户使用服务的。整个社会的户型演变趋势必然影响套型的发展变化。同时,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深刻受着社会形态和文化模式的影响,因而套型设计必须适应整个社会文化模式的变化。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论述,在这里主要讨论家庭户型构成和家庭人口规模对套型的影响。从户型规模分析,现代化的大生产促使家庭成员从业自立、消费分散,家庭结构松散,家庭观念淡化。社会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的飞跃发展,扩大了两代人之间的知识与感情的差距。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使家庭向小型化趋势发展。居住水平的提高,住房的增加,也利于家庭的分化。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之间的抚养与赡养关系及传统道德观念的制约,又维系着

31、家庭关系。但总体来说,户均人口的减少即户型规模的缩小成为必然趋势。根据户均人口的变化,可以推测我国城镇住户户型近阶段的变化。我国户型规模由解放前五、六口为主转变到现在的三、四口为主。按照前面的户型分析与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内是人口发展的滞后期,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对今后户型人口规模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一胎率的普遍化,预测今后户型规模将进一步转化到以三口为主。从家庭人口分布状况看,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三口户将由1985年的21猛升到45,成为比例最高的户型。单身户和二口之家分别由1985年的9和13上升到10和14。四口户则由1985年的22下降为13,下降比例大的明显原因是计划生育的影响。五口户由1

32、985年的16下降为13。六口以上大家庭的比例将显著下降甚至消亡。这表明户型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一至三口的少口户比例由45上升到69。而五口以上的多口户比例由37下降为21。(以上资料均为根据调查资料而作得大致预测,而非一种正确的结果。)此外,根据上述对直接影响户型变化的因素结构和死亡的分析,即对标准户型变化的分析,各种户型的生命周期依次为:核心户27年,主干户18年,老人夫妻(空巢户)15年,孤老户5年,其中户型规模小的核心户和空巢户共长达42年,其存在的时间长,需求稳定。由此可见,无论从整个社会的宏观角度或是从一个家庭发展的微观角度分析,今后满足少口户之需的套型将成为主要套型。若按户型预

33、测比例来考虑,这种套型将达到总套数的69。这种变化趋势也影响到市场条件影响下住宅开发套型的变化,住宅面积从原来的以150平方米以上的四室二厅的套型为主,逐渐变成以100120平方米的三室二厅的套型为主,也即二卧一书房的套型结构。套型设计不但与户型规模大小有关,还与户型的人口构成有关,即除户型的人口数外,还必须考虑家庭成员的性别、代际关系、年龄大小、是否配偶等。套型内所具有的空间数量及其大小应与户型相适应,但并不是按人口构成进行排列组合有多少户型就需要多少套型。有的家庭成员可以同室,有的又必须分室,这就涉及分室标准问题。在小康标准前提下,我们建议生理分室标准比目前有所提高,即(1) 一室居住不超

34、过3人(68岁儿童与父母同室);(2)8岁以上儿童与父母分室;(3)911岁儿童同性可同室;(4)12岁以上儿童异性分室;(5)一般应做到食寝分离,或起居与主卧分离,个别情况可将起居与卧室合并;(6)一定的工作或学习空间。在套型中厨房和卫生间是必备的,若居住空间按起居室、单人卧室、双人卧室考虑,则一至六口户按户型排列组合可有92种,而只需要七种类型的套型空间即可基本满足使用要求(表28)。 户型构成与居住空间类型 表28居住空间类型户型规模户型的人口构成BsL1一人户BdL2(1)FM;(2)HW;(3)HS;(4)WD;(5)FH;(6)HM;(7)WS;(8)WF;(9)WM;(10)HD

35、BdBsL3(1)HWS;(2)HWD;(3)HWF;(4)HWM;(5)H2S;(6)H2D;(7)HSD;(8)HSF;(9)HSM;(10)HDF;(11)HDM;(12)HFM;(13)W2S;(14)WSD;(15)W2D;(16)WSF;(17)WSM;(18)WFD;(19)WMD;(20)WFM2BdL4(1)HW2S;(2)HW2D;(3)HWSF;(4)HWDM;(5)HWFM;(6)HSDM;(7)H2SF;(8)H2DF;(9)HSFM;(10)WSDF;(11)W2SM;(12)W2DM;(13)WDFM2BdBsL4(1)HWSD;(2)HWSM;(3)HWDF;(

36、4)HSDF;(5)H2SM;(6)H2DM;(7)HDFM;(8)WSDM;(9)W2SF;(10)W2DF;(11)WSFM2BdBsL5(1)HW2SF;(2)HW2SM;(3)HW2DF;(4)HW2DM;(5)HWSDF;(6)HWSDM;(7)HWSFM;(8)HWDFM;(9)H2SFM;(10)H2DFM;(11)HSDFM;(12)W2SFM;(13)W2DFM;(14)WSDFM2Bd2BsL6(1)HWFM2S;(2)HWFM2D;(3)HWFMSD;(4)HWF3S;(5)HWF2SD;(6)HWF2DS;(7)HWF3D;(8)HWM3S;(9)HWM2SD;(10)

37、HWM2DS;(11)HWM3D;(12)HFM3S;(13)HFM2SD;(14)HFM2DS;(15)HFM3D;(16)WFM3S;(17)WFM2SD;(18)WFM2DS;(19)WFM3D;(20)FMHWDB;(21)HFMWDE;(22)FMHWSB;(23)FMHWSEBs单人卧室;Bd双人卧室;L起居室;H丈夫;W妻子;S儿子;D女儿;F父亲;M母亲;B兄弟;E姐妹(四室二厅、三室二厅、一室一厅等)五老龄化住宅从户型结构分析,尽管近年来户规模有所下降,但户结构无明显变化,各类地区差别不大。主要是由于家庭分化与维系矛盾的交织,形成了中国社会所特有的“分而不离”的核心家庭网络模

38、式。这我们从调查的资料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现阶段户均人口仍保持在34人之间,说明三代及三代以上的仍占较大比例。预计随着人口老化、生育率的降低,加之我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部分老人和独生子女共同生活的主干户比例将保持稳定。从标准户型变化分析,主干型稳定期也是比较长的。目前我国约有50的老人与已婚子女共同生活。另从对老年人居住意愿的调查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家庭结构的生命力。见表31,32。不同年龄老年人的居住意愿 表31老年人对未来居住方式的选择 表32这说明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条件下,虽然存在家庭核心化趋势,但主干户仍有生命力。因此,适合于三代人居住的套型比例也将保持稳定。当老少两对夫妻共同居住时,

39、户内形成两个核心,一方面生活上需要相互照顾,另一方面由于代际差别的扩大,生活习惯、爱好等方面的差距也日益显著,在住宅平面空间划分上会有分有合。从户型的年龄构成分析,1950年中国老年人人口为42.5百万人,1975年中国老年人人口为73.3百万人,2000年中国老年人人口为134.5百万人,2025年中国老年人人口为284.1百万人,年增长率达到668.5。21世纪,我国社会将面临“老龄问题”的严峻考验。如何按老年人的特点解决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将推动老人住宅的研究和发展。为适应这种需求,修建老人公寓也会成为必要,并可导致“两代居”的新住宅类型出现。根据老年人居住状况的不同,老年住宅形式包括以下

40、几种:1、两代居住宅 这种供老年人与子女同居的住宅,最初发源於60年代中期的日本“邻居型双拼住宅”,又称为“两代居”。这种形式的住宅在东亚“儒教”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得到普遍关注和研究,获得了迅速发展。我国也曾於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建造了一定数量的“两代居”住宅,但由于住房体制不顺,很难分到三代同堂户手中,绝大多数被购房单位当作大套分给领导干部,或隔成两套分给两户青年,从而未能推广。随着社会住宅紧张局面的缓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两代居住宅将会有更大的需求。如果按老年人的居住意愿看,有54.8的老年人希望与子女住在一块,那么在我国老年家庭户的9051万户中(1995年数据)就有4960万户,就

41、是说有近5千万套两代居住宅的需求量,可见其市场潜力之大。 设计原则:形成多代同居家庭,有利于代际交流和生活上相互照应。在两代居住宅设计上,应当克服几代人共同生活带来的相互干扰和牵制,促进亲子两代家庭间的和谐相处和自主发展。 空间组成和平面类型:两代居住宅内部空间组成一般包括“主体户”和“同居户”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两户各有完整的成套使用空间,包括起居室、卧室和卫生间,“主体户”必须是完整的,且有两个居住空间的居住单元,“同居户”则可有部分辅助空间与主体户合用,根据主体户和同居户两部分各自独立性大小和空间关系,平面形式有如下三种类型(图-)。 A,完全同居型:同户门,同厨房及起居室,“同居户”

42、居室仅带独立卫生间,这种形式的住宅适合於丧偶或高龄老人与子女同居,便於子女给老年人以更多的经常性照顾。 B,半同居型:同用一总户门,共用一个起居空间,厨房及卫生间各自配套,各户居室空间相对独立,分户内联系可以通过公共生活空间,因而各自生活独立性大,可避免生活作息时间上的相互干扰,室内空间利用也便于各户自主安排,这种形式适合于两代夫妇带第三代的共同生活。 C,邻居型:两户各有独立户门、各户居室、厨房和卫生间等空间各自配套使用,两户仅以起居空间相通或分隔融通,这种形式实际上是两套不同户型的住宅单元相邻接,比同户门的半同居型具有更大独立性,这种形式适合于双亲年龄尚不高,有生活自理能力,希望自主独立性

43、生活的家庭,这种空间关系对住房的分配也较具有灵活性。上述三种住宅形式有着共同的特点,即以起居空间作为联系亲于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核心空间,在维系家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纽带作用,与我国传统民居中院落空间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 两代居住宅的适应性和可行性上述住宅空间的基本组成型式,不仅满足不同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对住宅空间组成结构的要求,也适应家庭成员随年龄变化对居室空间要求产生的变化,亲于两代间根据双方需求变化可以随意调整对“主体户”和“同居户”空间的使用。从人的生命周期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周期看,同居型住宅是最为稳定的家庭居住环境(图33),从本人结婚与父母同居开始到双亲死亡或与已婚子女同居,大约

44、三代人可有30年左右的共同生活时间,如果居室空间采用可移动的轻质隔断的话,那么这种同居型住宅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会更强;同时从经济上考虑,同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的两套住宅相比,在使用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因减少了辅助面积,总的建筑面积也会相应减少,无形中也降低了住房建设的投资,这对国家和个人都有利。随着住宅商品化的推进,人们将会更多地选择这种面积小、价格低、而功能全的新型住宅。需求变化可以随意调整对“主体户”和“同居户”空间的使用。从人的生命周期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周期看,同居型住宅是最为稳定的家庭居住环境(图33),从本人结婚与父母同居开始到双亲死亡或与已婚子女同居,大约三代人可有30年左右的共同生活时间

45、,如果居室空间采用可移动的轻质隔断的话,那么这种同居型住宅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会更强;同时从经济上考虑,同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的两套住宅相比,在使用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因减少了辅助面积,总的建筑面积也会相应减少,无形中也降低了住房建设的投资,这对国家和个人都有利。随着住宅商品化的推进,人们将会更多地选择这种面积小、价格低、而功能全的新型住宅。 2、网络住宅 老年人生活质量层次的提高,希望居住环境能满足他们在“第二人生”中寻求以往未能实现的愿望,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一部分老人,对晚年生活仍充满自我实现的新期望,因而常在“图清静”和怕矛盾的思想支配下,选挥网络住宅作为理想的居住环境。一般而言,这类住宅空间

46、形态同我国大量在建的普通住宅并无本质差别,只是在各使用空间的面积大小、布局方式上略作一些调整,特别是老年人对住宅空间的特殊需要,如无障碍设计等,要作更高标准的设计。 虽然这类形式住宅属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但从亲子双方的感情和生活互助角度考 虑,两代间仍有想保持这种“藕断丝连”的相互照应和依存关系的愿望,希望能“分住靠近”。按亲子两代家庭在空间距离上的远近,可有如下四种类型:(图34) 、同楼层近邻:两代同居一层,居住单元问经过公共走廊取得横向联系,亲子间日常生活便於相互照应,这种关系可以通过住宅楼单元组合的户型调配来形成。 、同楼分层近居:老年住户尽量使用低层单元与子女家庭可以垂直交通联系,

47、这种方式即方便老年人参加室外活动和参与社会生活,又方便于女顺便探视和照应老人生活。 、同街坊分楼近居:经常两户位于一个院落空间,使用同一居民服务点,日常生活随时可遇,余暇便于互访互助,生活独立性强,感情依存关系密切。 、同社区分街坊近居:虽空间距离稍远,但仍在老年人正常步行范围之内,有利于保持亲子间长久的亲密情感,对低龄健康的老年家庭仍是一种理想的安排。(小套型并立和改造特别是楼梯对面不适宜作为卫生间,以利于联通)第二讲 家庭的地理区域分布特征按人口过程的特点和运动方式来划分,人口的构成可分成三类:即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构成。人口的自然构成是指由年龄、性别等自然要素形成的

48、差异,它对住宅户型的影响已在上面进行了论述。人口的地域分布是指人口在地域上分布的差异,有城乡人口分布差异,省际人口分布差异等,如中国沿海地带人口密度比内陆地区高。在理想化模式下,它对住宅的户型不应产生较大影响。人口的社会构成是指由阶级构成、职业构成、教育构成及生活方式等社会形态要素,它对住宅的套型设计的影响将是我们论述的主要问题。1. 家庭空间分布的经典模式20年代芝加哥等学派的伯吉斯、霍伊特对社会区域分离,土地利用差异的研究创立了两大经典侵人模型,即“同心圆”模式和“扇形辐射”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是建立于对住户房租的调查的基础上,因而对研究城市社会阶层划分有重要意义.后来哈里斯、厄尔曼修正了前

49、两者的模型,阐述了工业化后期的城市社会区分化模式应是“多核心”向外辐射的。以后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被学者不断揭示出来。他们都是在上述模式基础上提出来的。2.家庭空间分布模式的批判与发展A. 考虑城市化进程:贫民窟清除、绅士化、经济活动空间扩散、郊区化、种族隔离 1983年,Kearsley对同心圆模型修正B.城市发展新趋势: 城市经济的逆工业化,服务经济的出现,自动化优势,郊区居住区的发展,商业及工业的离心化发展,政府增强的干涉 1987,White对同心圆模型修正,发展变化的CBD、散布的中产阶级、边缘中心、飞地(公司总部、办公中心等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其他:McGee的东南亚城市模

50、型,Lemon的南非种族隔离城市模型,Ford的拉丁美洲与印度尼西亚城市模型3.家庭的区域分布影响因素分析在西方工业发达城市居住分区并不是简单的“双重”,而趋于“多区块”(Quarterd cities)的城市居住社区类型并且多样化。在社区类型“多区块”的模式下,城市社区的不同景观组成了空间上的社会区域“马塞克”式的镶嵌图。P马库斯(Marcuse,1993)提出了持续模式。城市社区持续模式,实质上是在以前城市社会区域圈层结构的基础上,由于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阶层多样化产生进一步细分与聚集,在不同社会区域圈层分离出很多有隔离实体的社会区域。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城市不断更新,社区置换或过滤加快,使原

51、有工薪阶层的社区向“富”或“贫”社区转化。 从城市居住分离形成的社会居住区角度看,城市中存在以下类型: 1)豪华住宅(Luxury housing:不是城市的主体组成部分,不足称之为“领地”或“分离的城市”,由上层经济、社会、政治阶层所占有; 2)绅士住宅(Gentrified city):即中上阶层住宅,由一些专业管理性的、技术性自工作居住团体所占有; 3)郊区住宅(Suburban city):有的指郊区的单亲家庭住宅,有的指靠近市中心的公务员所占有; 4)租地住宅(Tenement city):指大量社会性房屋,一般由低薪水工人、蓝领或白领阶层所占有(在美国较为少见);5)遗弃住宅(从Mldoned city):城市住宅剩余的被贫穷者、失业者、非法移民所占有。在美国大多数无家者的“住宅”分布在这里。对于北京市房地产,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的北京房地产产品,大体可分为六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