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背夫_第1页
茶马古道上的背夫_第2页
茶马古道上的背夫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品 5 号茶马古道上的背夫各位游客朋友,你们好!我叫,非常高兴大家能够来到古老、 神秘的磨西。 站在这里, 首先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巍峨的大山屹立与我 们周围,清新的空气环绕在我们身边,但是大家可曾知道,这里有着 什么样的文化在感动着中国, 感动着世界呢?听我慢慢讲来你们就知 道了。生活在高寒地区的藏民为了抵御风寒, 每天主食牛、 羊肉,青稞, 奶汁,奶饼,这些食物含蛋白质,热量特别高,因此他们想到用喝茶 来调解。慢慢的,茶便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 他们认为“宁 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 。但是高海拔地区是没有种茶的条件的, 所以他们只有用马匹到种茶的底海拔地区去换茶, 而茶的运输主要

2、是 靠人力背负,那些背夫背着茶叶走过的地方则被叫做“茶马古道”。茶马古道, 美妙的名字,单从听觉、 视觉及文字内涵上细加辨析, 就是一处神迹、一处观风景、一块丰碑,被誉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 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它不仅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地理形态最我为 复杂的商业要道,它更是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传播的通道,同时它还 是民族迁徙、 佛教东逝的重要通道。 而我们今天所在的磨西早在泸定 桥还没有修好之前就是川西茶马古道的必之路和重要驿站了。有茶马古道自然是因为有茶马互市, 而进行茶马互市的两个民族 相互交往、相互融合、相互依靠、共同发展,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同风雨、共患难,沿着茶马古道生生不息地走在这条传

3、承着友谊和情感 的千年古道上。茶马互市最早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期, 它的诞生促进了藏汉两个 民族的交流和交往,商旅不断,人流如潮,而背夫走过古道有如死里 逃生,民间谚语足以证实当年光景, “一郎二关三座山,四口走过有 五湾,六岗七坡八沟后,九溪十八坪在前。”背夫行列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也有一家几口齐着上的。 在海螺沟还有这样的歌谣: “谁家无灾遭, 婴儿背茶包, 今生修来世, 皇天站得高”,听起来是神话,说起来是笑话,细细思量斟酌,它深 刻地揭示了当年女背夫的痛苦与心酸,真是“背上背着茶,胸前挂个 娃”。背夫是古道上往来人群中惟有的一类, 无论隆冬炎夏, 背上背负 的是希望,脚下踩的是艰难

4、。他们的思维很简单,他们只想靠体力、 靠汗水换取收获,尽管甚微,然而这是生存的唯一。背夫们领到手的 茶包层叠好,用竹签串连固定,再以条编成背篼,套上双肩。背夫无 论是谁皆自备食物, 即玉米面和一袋盐巴。 手里柱着一根丁字形的拐 杖。拐杖就是支架,茶包垫在拐杖上,拐杖扎在石头上,背夫们便都 挺直腰杆歇脚片刻,日久天长,古道上便留下了拐杖扎下的痕迹。背夫们的生活是辛酸的,每日里闻鸡便起,天黑投宿,四十里崎 岖小道要在脚下走,然而, 中午只能简单的吃点黑玉米粑,晚间住旅 店在能吃上一碗豆水或豆花, 若有钱吃上一碗豆腐, 无疑便是最好的 享受了, “柴烧锅,水烫脚,菜豆水一碗下馍馍”便是背夫生活的真实写照。说是住店,也不过是找个可避风雨的地方,也就是“人歇的是敞屋子,头上垫的是茶包子,身下睡的是草垫子,身上盖的是烂被 子。”次日不吃饭便起身,到合适处吃饭早饭,在老板娘那里买上一 碗汤菜泡冷馍下肚, 此后,在途中如肚子饿了啃上几口冷馍叫 “打尖”, 口渴了,在方便处放好茶包,到河沟将清泉喝个痛快,叫“放哨”。背夫的命运是凄惨的,但生活中他们也会自寻乐趣, 他们常说“只要天上还有太阳,再苦的生活也有亮点”。古道路是走出来的,这一 走就是几千年,几千年漫长的岁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