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1(最新整理)_第1页
寡人之于国也1(最新整理)_第2页
寡人之于国也1(最新整理)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一年级语文导学练编号:课题:寡人之于国也编写人:曹雁双审核人:葛立志编写时间:2011-2-25【学习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 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1. 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2. 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学习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解决办法:1. 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

2、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2. 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学法指导】讨论探究【知识链接】1. 解题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 前 372 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ft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 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 惠王, 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

3、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 人, 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2. 文章的主旨及特色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 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 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

4、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 喻释疑, 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 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学习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 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2. 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3. 本文学习的知识点4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

5、嘶”。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二、重点、难点的。预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 预习课文(1) 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2) 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2. 导入新课(1) 学生复述课文。(2) 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3. 介绍作者、作品。4. 文章梳理问答。(1) 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本文记载了

6、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2) 试概括本文的结构【课堂小结】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学习反思】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2.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3. 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学习重点难点】(1) 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2) 对孟子“仁

7、政内容应如何理解?【学习方法】出题讨论式讲练结合式【知识链接】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 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 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 3 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 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ft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 给人以吃

8、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 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学习过程】一、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1) 通假字直不百步耳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涂有饿殍 (2) 古今异义词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上 (3) 一词多义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王然而不王者()梁惠王曰()以请以战喻()可以无饥矣()以时入ft林()申之以孝悌之义() 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之填然鼓之()王

9、道之始也()五亩之宅()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4) 词类活用填然鼓之()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谨庠序之教()然而不王者()(5) 古汉语句式非我也,岁也。()未之有也()可以无饥矣。()二、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数(1)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2)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3)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4) 数罟不入洿池 () 发(1) 百发百中 ()(2) 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 ()(3)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直(1)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 系向牛头充炭直 () 兵(

10、1) 非我也,兵也 ()(2) 穷兵黩武 ()(3)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4) 草木皆兵 () 胜(1) 驴不胜怒,蹄之 ()(2)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3)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5)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附:板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阐述孟子 答疑:2使“民加多”的措施结论保民而王【课堂小结】判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应做到以下几点:1.

11、 牢记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课文中例句及文言词法句法。2. 从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义。【梳理小结】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准确地解释文言实词,是学好文章的关键。【学习反思】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

12、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