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_第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_第2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_第3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_第4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1、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懂得一心想使祖国富值、一心为百姓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和怀念。2、潜心会文,合作探究,了解端午风俗人情。3、自主学习,借助课题,以人物行动为线索归纳课文主要内容。4、学会10个生字,理解“热气腾腾,锣鼓喧天”等词语的意思,在感情朗读课文。第1课时课前谈话: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的变迁,沉淀下的是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就流传下来许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呢?畅谈:元宵节、清节节、端午节、中秋节?你能背一背关于这些节日的耳熟解详的古诗词吗?背诵:杜牧清明,

2、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元日设计意图:课前谈话看似为活跃气氛,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实则是为新课拉开一个文化的序幕,情感的序幕,精神的序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走近端阳1、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祖国的又一个传统节日端阳。2、揭题读题3、找一找课文哪一小节告诉端阳的时间以及别称。4、读一读第1小节5、畅谈自己家乡过端阳的习俗。二、初读感知 走入端阳1、过渡:那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过端阳的风俗人情呢?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同桌互读,交流读懂了什么?4、检查字词自由读课文生字,记一记,提出需要提醒自己或别人的生字。自主提出初读后不懂的词语,合作

3、交流释疑。(如菖蒲、艾草、菱角?)出示课件;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义。淡淡的幽香 并指导谈出沁人心脾的“幽香”形状各异 读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形状各异”热气腾腾 读出令人垂涎三尺的“热气腾腾”锣鼓喧天 读出振奋人心的“锣鼓喧天”设计意图强调自主学习,凸现语文本体。词语教学突出工具性的同时,又努力联系语境,读出字词背后的人文内涵。5、逐段检查朗读(自主选择喜欢的一段话练读个别读随机梳通文句)三、再读文本 走进端阳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你了解到哪些有关端午节的风俗2、请大家用“每到端午节,”的句式说,让每个人说一个风俗,让更多孩子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随机板书)3、换一种句式:“每到端午节。”的句式

4、说说端午节的风俗。4、你能我们刚才所说的内容合成一段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5、同桌互说指名说6、出示民谣粽子香,生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八黄。这儿端阳,那么端阳,处处都是端阳。7、自由读合着节拍齐读。8、你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编成一首儿歌吗?9、自由练写,交流评议。10、齐读: 五月里,端阳到,家家户户真热闹;缝告袋,包粽子,家家门前挂*;赛龙舟,忆屈原,中华传统代代传。四、布置任务 走进生活1、中央电视台民俗民风栏目组准备拍摄一期五月端阳的节目。如果你是本期节目的导演,准备拍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外认真阅读课文内容,还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作补充。2、作业:搜集屈原

5、的故事与生平,著作简介。若有条件,搜集若干香袋。第2课时一、 情境导入,泛起悠悠的端午记忆1、情境创设,再诵童谣粽子香,生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八黄。这儿端阳,那么端阳,处处都是端阳。二、深入文本,寻找绵绵的端阳风俗1、过渡:这一个个有趣的活动,在2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端午节文化。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五月端阳。2、自主认真研读35小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深入探究。3、反复品诵,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划下来。4、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重组学习小组。5、合作交流,同伴互助。三、赏词品句,品悟深深的端午文化(根据

6、学生选择,顺学而导,随机学习课文3-5小节。这三个板块,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单独学习,又合为整体。)板块一:缝香袋体会福文化1、你读懂了什么?细细读读,看谁能找到一个最能体现姑娘们“心灵手巧”的词?2、品悟用词的精妙,随机指导朗读3、姑娘们这么一抽,抽出了。(抽出了一个个美丽的香袋,抽出了姑娘们的 心灵手巧,抽出了各式各样的香袋,抽出了节日的快乐,抽出了五彩的云霞,抽出了幸福的憧憬?)设计意图:“抽”是个具有形象特征的词语,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语言的神韵,从而广化,深化了学生的语感)4、把自己的感受溶入文句之中,有感情朗读文句。5、点击课件,欣赏各式各样的香袋,品悟香袋的含义猜猜看,这些香袋

7、分别代表什么含义?(鸡心永结同心,虎头辟邪讨吉,辣椒红红火火,菱角形恭喜发财?)6、别看小小的香袋,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愿望,一齐读读这段话。板块二:吃粽子体会亲情文化1、让我们一起走进农家小院,看看妇女们正在忙什么。2、齐读,交流。3、随机采访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4、穿插句式训练包好的粽子有斧头粽、狗头粽、尖角粽、抱儿粽等,这里形状来分的。指导说:按形状来分,包好的粽子有 、 、 、 等。至于白头粽、枣子粽、赤豆粽,那是按用料来分的。放手说: 。5、范读。学生闭目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预设:(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的小男孩正用双手接拄热腾腾,粽子,眼睛还在

8、盯着锅里;仿佛看到一个小女孩告诞三尺,直嚷着:“妈妈,熟了吗?熟了吗?”;仿佛看到一个小孩活蹦乱跳,欢呼着:熟了,熟了!”?)6、创设情境,表演朗读:“熟了,熟了?”“妈妈,我要吃狗头粽?”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读懂了屈原一心为国,却惨遭削职流放的噩运,引导:难怪诗人发生如此的感慨课件出示,齐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懂了屈原听到楚国沦陷,无限悲痛,引导:此时的诗人悲愤交集,无耐心碎地唱道课件出示,齐诵“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 读懂了屈原最后绝望投江自尽,引导:诗人带着绝望,带着对祖国无限思念,发出最后的叹息课件出示齐诵,“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独我醒。”5

9、、深情引读重点句诗人为自己一心想使国家富强,却遭流放而长叹生“永别了?祖国!”诗人为楚王不任用忠心报国之贤臣而无忍地长叹生“永别了?祖 国!”诗人为国灭亡,百姓遭难而悲愤地长叹生“永别了?祖国!” 使人为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故国无强,绝望地长叹生“永别了?祖国!”6、深情缅怀屈原:假如你来到江边,最想对奔腾的江水说什么?捎去一份怎样思念呢?7、齐读张耒和端午课件呈现设计意图了解端午风俗,感受屈原文化,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丰厚文本的人文内涵。立足文本,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体现的正是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五、总结延伸 情感升华1、深情总结那一个个精致的香袋,缝出的是代代相传

10、的中华文明;那一个个精美的粽子,传承的是五千年的古老文化;那一艘艘龙舟,赛出的是万众一心,众志成诚的决心;那一个个鼓点,敲出的是顽强拼搏永往直前的精神;千百年传颂的屈原故事将继续传唱,千百年中华古老文明在新世纪将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2、拓展作业制作一课端午节的名片给家人讲讲屈原故事搜集更有传统节日的风俗人情与传说故事。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2一、教材分析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课文对我国端午习俗的记叙,反映了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哪一天是端午节和端午节家家门上挂菖蒲、艾草的节日气氛。第二部分(第3、4、5自然段)分别写姑娘们做香袋、

11、妇女们包粽子、小伙子们赛龙舟过端午节的情景。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写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来历。*是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训练回答问题,把问题的答案连接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应该比较放手,以学生自己尝试为主。二、教学目标1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2学会8个生字,理解流苏、流放、雕饰、比试、心灵、手巧、幽香等20个词语的意思。3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懂得一心为祖国富强着想。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结合课后第2题,细读课文填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有条理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较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12、。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四、教学准备:几枝草蒲、艾草,几只香袋,粽子、咸鸭蛋等。小黑板。五、教学时间:3课时第1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语2初读课文,根据课文后第2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二)教学过程1出示实物:粽子、咸鸭蛋,这是菖蒲、艾草,看,还有漂亮的、有五彩流苏的香袋呢!看到这些东西,你想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哪一个传统节日呢?揭题。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到五月的端阳节去看一看吧!2学习生字词语。(1)你仔细看看菖蒲和艾草,再细细闻一闻,有一股淡淡的幽香哩!它们都是草本植物,都有香气,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在端午节,人们常常用它们来驱邪呢!取粽子(未煮熟的生粽子),大家拿近了闻

13、一闻,闻到竹叶的的清香了吗?幽香和清香是两种不同的香,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填一填:香香香香(2)看插图,这龙舟酷游龙,非常逼真,请写出几个:似似似(3)这龙舟雕饰得果然精巧,我们还可以说:饰饰饰(4)自学其他词语,不懂的提出来讨论。3初读课文,填表,尝试独立初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1)出示表格:人物干什么姑娘们妇女们小伙子们老人们(2)边读课文,边填表。要求语言简洁。(3)尝试整理表格中的内容,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下来。课文写端午节姑娘们做香袋、妇女们包粽子、小伙子们赛龙舟的热闹情景和老人们讲述的为纪念屈原包粽子、赛龙舟的来历。4完成作业本第1、5题。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细读全文,理解课

14、文内容。2感受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懂得一心为祖国富强着想、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二)教学过程1细读全文,理解课文(1)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具体说说姑娘们怎样做香袋,做的香袋什么样?围绕心灵手巧说,然后有感情地朗读。香袋的式样很多。出示句子:香袋的式样很多,有鸡形的、虎头形的、菱角形的、辣椒形的。改写句子:鸡心形的、虎头形的、菱角形的、辣椒形的、香袋的式样很多。香袋的色彩鲜艳。朗读有关语句,划出词语:五颜六色,鲜艳夺目、五彩云霞。香袋做工精,巧用零碎的彩色绸布,袋口一抽就成。(2)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妇妇们做的粽子是怎样的。形状多样,用料丰富。出示句子,改

15、写:包好的粽子有斧头粽、狗头粽、尖角粽、抱儿粽等,这是按形状来分的。白米粽、枣子粽、赤豆粽、猪肉粽、那是按用料分的。改写成:按形状来分,包好的粽子有斧头粽、狗头粽、尖角粽、抱儿粽等。按用料来分,有白米粽、枣子粽、赤豆粽、猪肉粽。做工讲究:糯米浸泡,竹叶手掌般宽,煮。有声有色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3)齐读第5自然段,小伙子们又是怎样一显身手的呢?船:精心雕饰,酷似游龙。装:穿彩衣、扎彩由。赛:整齐、坐、卧、划,箭一般驶去。(4)自由读第6、7自然段,用深情的语气把故事讲给同桌听,想一想为什么人们至今还纪念屈愿。把名说。懂得一心为祖国富强着想,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2小结:端午节的

16、传统活动动项目还有很多,课文只精选了最有特色的、最有中华民族文化代表性的内容写,写出了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值得我们学习。3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传统。4完成作业本第3、4题。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能说说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来历。2学习课文的写法,仿写一段话或几段话。(二)教学过程(1)听写词语。(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说说端午节包粽子和赛龙舟的来历。(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轻声准备。(2)不看课本,完成作业本第6题:按课文内容填空。(3)交流并订正。(4)依据填空练习,指名说说端午节包粽子和赛龙舟的来历。

17、3课文写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写出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告诉我们一心为祖国富强着想,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4你还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里有些什么风俗,又有什么动人的故事、传说呢?说给大家听一听。除夕:放爆竹、发压岁钱、守岁元宵:做元宵、吃元宵、看灯会、做花灯中秋:团圆饭、吃月饼、赏月、嫦娥奔月的故事清明、重阳5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节日,挑几个有代表性的内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或几段话。(1)明确课文的写作顺序: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哪一天是端午节和端午节家家门上挂菖蒲、艾草的节日气氛。第二部分(第3、4、5自然段)分别写姑娘

18、们做香袋、妇女们包粽子、小伙子们赛龙舟过端午节情景。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写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来历。这是从内容这条思路整理的。我们还可以从时间这条思路来整理,除了课文第1、2自然段,课的后面几个自然段是按早几天-前一天-这一天-这一天的时间顺序写的,非常有条理。(2)选择仿写。6全班交流,评选优秀的张贴出来。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3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8个生字,理解“菖蒲、艾草、流苏”等词语的意思。2、操作目标: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品味课文第三自然段,从香袋的形状、式样、色彩等方面体会姑娘们的心灵手巧。3、情感目标:感受中华民族悠久

19、的历史文化传统。教学重点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姑娘的心灵手巧。教学用具菖蒲、艾草、香袋、小黑板课前谈话1、导入: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灿烂古老的东方文化,涌现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目。你们所知道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2、说说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的时间及风俗习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以农历计算。)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比如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刚过去不久的清明节,你们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吗?(板书:

20、五月)端午也叫端阳。(板书:端阳)在端午节到来时,你们是怎么过节的呢?能向大家说一说吗?看来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还真不少。今天要学的课文也向我们介绍了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看黑板,一起读:五月端阳。二、自学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同时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端午节的风俗。小黑板出示:自学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端午节的风俗?2、检查:(1)出示词语:菖蒲、艾草、辣椒、糯米、斧头、奸臣、流苏、雕饰、削职a、这些词语你能读吗?同桌互相读一读,读错了,对方帮他纠正。b、交流,刚才哪些同学得到了同桌的帮助。这里有许多生字,写

21、一写,你觉得容易写错的或难写的,就站起来,带领大家正确地写一写。c、对于这些词语你还有什么问题?(2)课文有没有句子你认为比较难读的?指名读齐读。(3)从课文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有关端午节的风俗?请大家用“每到端午节,_。”(板书)的句式说,每人说一个风俗,让大家都有机会说。(如果学生说得比较概括,就引导:你说得很简洁,好,我想请你说得具体些,行吗?)(如果学生说得比较具体,就引导:你说得很具体,好,如果要你说得概括些,行吗?)换一种句式,把时间放在句中,用“_每到端午节_。”(板书)的句式说端午节的风俗,能行吗?好,还是每人说一个。三、指导概括主要内容1、你能把我们刚才所说的内容合成一段话,说说

22、课文的主要内容吗?2、同桌互说指名说。3、在课本中写下来。四、学习第3自然段。端午节来临了,男女老少各有各的过节方法。还没到这一天呢,姑娘们已经忙开了。1、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写姑娘的这一段,自由地读一读,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就多读几遍。然后告诉大家,你从这一自然段中知道了些什么?2、交流,点拨:方案一:如果学生一开始就提到“姑娘们早就在比试谁心灵手巧了。”就引导:“心灵手巧”你是怎么理解的?从这一段的哪些地方你也可以体会到姑娘们的心灵手巧?a、“她们用零碎的彩色绸布,缝成形状各异的小袋。小袋里面塞进裹着香料的棉花,再把袋口的线一抽,就成了一只只香袋。”导:这句中尤其是哪一点让你感到姑娘们的确是心灵手巧呢?能把自己的体会溶入句中,有感情地读读这几句话吗?指名读齐读。b、“香袋的式样很多,有鸡心形的、虎头形的、菱角形的、辣椒形的,下面垂着五颜六色的流苏。”导:我想,姑娘们做的香袋的式样肯定不止四种,你们想姑娘们做的香袋还可能有哪些式样?填空:香袋的式样很多,有 ,下面垂着五颜六色的流苏。(仿照文中的句子,在横线上填上四个表示形状的词,填的时候可以一半用书上的,一半用自己的;也可以全部用自己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它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你们能用先分后总的句式说说这个句子或自己刚才写的句子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