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_八年级物理教案_第1页
第一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_八年级物理教案_第2页
第一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_八年级物理教案_第3页
第一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_八年级物理教案_第4页
第一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_八年级物理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_八年级物理教案 _模板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时: 1 课时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

2、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教具: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 光盘(可视情况而定)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课前活动: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 耳濡目染,感性认识,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激发兴趣。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进行新1 2 3 下

3、一页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电流的磁效应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二、教学重点: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电磁铁特性。三、教学难点:通电螺线管磁场的极性与电流方向间的关系的得出;电磁铁特性的得出。四、教具:直导线一根、干电池 3 节、螺线管、小磁针、导线、铁芯、电磁铁、图钉、条形磁铁、蹄行磁铁、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开关

4、五、学具:软铁钉二个、小磁铁六个、漆包线一段、干电池三节电池座、回形针若干个、开关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电流表一个、导线若干条。(共 13 套)六教法:演示法、引导法、启发法七、学法:观察法、探究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八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 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奥斯特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当直导线通电时,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磁针发生偏转这现象说明了什么?(出示第一张图片,展示课题 -电生磁)二、新课:1、教师叙述电与磁联系发现的发展史,指出其重大意义。(出示图片2 奥斯特人像。2、电流的磁效应:重做奥斯特实验,引导学做实验、观察实验:把磁针放在导线的上方和下方,观察通电时小针针 n

5、 极指向有什么变化?改变电流方向,重做上述实验,再观察小磁针n 极的指向有什么变化?从这个实验现象中,你有什么发现?结论: a、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b、电流磁场方向与导线上电流方向有关。(出示图片 3)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教师演示:将一段直导线绕在铅笔上形成螺线管,了解什么是螺线管。(出示第 4 张图片螺线管图和实物)师演示: 给螺线管通电, 观察放在螺线管两端的小磁针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实物展台展示)探究实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问:你认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会是什么样?(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师板书学生的猜想。又问:如验证你的猜想?又问;如何用实验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可能与哪种磁

6、体相似?(出示图片5)采用什么方法探究?需要用到哪些器材?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现象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入手归纳试验结论。(学生讨论后,师出示图片6,展示结论)2、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认为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会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师板书猜想。、如何验证猜想?采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怎样具体设方案?学生讨论通电螺线管导线中有几种可能的电流方向?根据观察得出、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有什么具体关系?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引导学生阅读 p55 页图 8.2-6 及旁边 “?”的文字后,让学生说他们的方法)、小组间交流、教师出示结论(展示图片六)安培定则

7、、练习: p54 中 8.2-5 图甲、乙。(图片 7)学生答案实物投影展示。4、探究实验(二)研究电磁铁:问:如果将一铁芯插入螺线管内通电后, 磁针偏转角度会发生变化吗?你认为会怎么变? (学生猜想)师演示实验验证,从这一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偏角变大,说明什么?师小结:一个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叫电磁铁。电磁铁的磁性比通电螺线管的磁性更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学生讨论)问:电磁铁的磁性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师板书学生的猜想怎样用实验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多个因素的关系呢?采用什么方法探究?怎样控制变量?怎样具体设计方案?怎样判断磁性的强弱?怎样改变电流的强弱?怎样对不同

8、圈数的电磁铁进行比较?观察哪些现象?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得出结论,交流结论。师出示结论,出示图片8。5、电磁铁的应用:出示图片9,介绍电磁起重机。学生举例。三、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及本次实验的情况。四、作业: p57 页 1、 2、3、上网查查电磁铁有哪些应用。【设计思想】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

9、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 “教 ”向重学生 “学 ”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 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 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 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是通过播放一些

10、有趣的发声现象、 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 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 研究兴趣; 三是通过提出问题 猜想 实验得结论 再提问 再猜想 再实验的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 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 在制作中去揣摩、

11、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 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以上的体验学习, 贯穿于教学始终, 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通过以上的体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喜悦,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三、 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一位科学家用了 10 年时间进行调查,想知道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调查结果是与人相处的能力。 因此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

12、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 在两个学生实验及上台交流展示活动中,通过同桌互相学习,小组间合作,从而形成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立体交叉网络结构,促进了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 学生小组之间往复的、多通道、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在这种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和方法, 而且学会了彼此间的协作,同时也培养了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总之, 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

13、传播速度;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达到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通过列举大自然中发声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并能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

14、识和创新意识。【教学结构】创设情景,导入目标 自主探索,实践体验 表达交流,总结归纳。【教学模式】“活动 实验 ”的探索模式。【教学仪器】1)教师演示实验的全套器材2)学生实验的器材3)多媒体、图片、模型【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图】(一)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

15、轮轴、斜面等。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 并参阅图 1323 、图 1324 ,图 1325 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引出杠杆一节。“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一、杠杆 ”二、进行新课1什么是杠杆?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杠杆的定义。教师指出: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 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板书: “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

16、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标出。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 或 f 动标出。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 或用 f 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 或 l 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

17、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 或 l 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 或 l 阻标出。(2) 以课本图132 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3) 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教师: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今天研究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2) 实验目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3

18、) 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并检查实验器材。(4) 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要求学生答出: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要求学生答出。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 “动力 动力臂 ”和 “阻力 阻力臂 ”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 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5) 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6) 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板书: “3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