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管开窗侧钻给规程及重点措施_第1页
套管开窗侧钻给规程及重点措施_第2页
套管开窗侧钻给规程及重点措施_第3页
套管开窗侧钻给规程及重点措施_第4页
套管开窗侧钻给规程及重点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39.7mm 套管开窗侧钻规程及重点措施为了进一步规范套管开窗侧的操作, 提高侧钻施工的技术水平, 加快公司139.7mm 套管开窗侧钻井的施工进度, 降低井下工程事故复杂时效, 确保公司侧钻井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对139.7mm 套管开窗侧钻工作特作如下规范,望遵照执行。一、前期工作1 、认真调研侧钻井的原始情况及现状 (包括原始基础数据、 固井质量、井下复杂、套损情况以及井筒现状等) ,并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和公司技术、设备状况以及经济原则,优选侧钻井和确定侧钻井开窗位置。优选侧钻井的原则:侧钻井井深一般不应超过 3000m;裸眼段长度不超过 600m、位移不超过 300m、最大井斜角不

2、超过 45o;钻井液密度小于1.50g/cm 3;老井施工过程中无严重井涌、井漏事故为宜。侧钻井开窗位置的确定条件: 开窗点以上套管必须完好, 通径、试压合格;开窗井段固井质量较好, 井径较小,地层较稳定;根据地质提供的靶心、位移和陀螺校核数据以及侧钻工具、地层的造斜能力,合理调整开窗深度,保证井眼轨迹园滑和有利于达到地质目的;开窗侧钻点要避开套管接箍。2 、为保证钻机迁入后侧钻施工的正常运行,施工单位必须安排专人落实甲方前期四项准备工作情况,即:侧钻井的井筒封堵、套管试压、通径和测陀螺四项工作情况。 如未达到勘探局规定工作标准的,原则上不允许搬迁设备。3 、分析各种调研资料,切实认真做好侧钻

3、井的施工方案。工程设计虽然由专门设计部门设计, 但为了便利施工, 事前必须派专人与设计部门联系沟通,使做出的设计更具合理性或可操作性。4 、工具组织,设备配套。除常规工具外还需组织落实的工具:95mm直、弯螺杆; 104.78mm无磁钻铤和普通钻铤;88.9mm 无磁承压钻杆和加重钻杆;48mm和118mm4m专用通径规;适宜的斜向器及开窗铣锥等。除常规设备外还需配备的设备是:2FZ18-35 封井器、JZG-9 型修井专用指重表和 50 型小液压大钳等。二、井眼准备设备搬迁安装好并经验收合格后,应扎实做好以下两项工作:1、下钻通井或钻塞钻具组合: 116-118mm钻头 +104.78mm

4、钻铤 6 根(或 88.9mm 加重钻杆 12 根) +73mm 钻杆。钻塞深度确定:根据窗口、斜向器长度或斜向器加地锚长度定。钻塞要求:1.1入井钻具、接头水眼(包括后期施工所接钻具、接头水眼)必须保证 48mm通径规顺利通过。1.2使用好井口刮泥器,严防井下落物,确保井下安全。1.3钻塞主要参数:钻压 1030KN,转速 I 档, 泵压适中 , 排量尽可能大。1.4钻塞至预定井深,大排量洗井两周起钻。2 、下钻通径通径钻具组合: 118mm(或 116mm)钻铰式铣锥 +139.7mm套管刮削器 +118mm4m左右通径规(或 116mm4m左右通径规)+73mm钻杆。通径原则:通径组合下

5、部所接工具其外径必须大于斜向器外径2-3mm,长度长于斜向器长度;通径深度至钻塞深度。注意事项:2.1入井工具要严格丈量,绘出草图,记录长度、外径、水眼直径等相关数据,并对工具进行严格检查(主要是对刮削器刀片固定螺钉的检查),确保井下安全。2.2下钻要平稳,并密切注意指重表变化,遇阻不得硬压(一般不得超过 30KN),遇卡不得硬拔(一般不得超过 80KN),将井下情况分析清楚后,采取相应措施处理。2.3下入井深 500m左右分段开泵循环泥浆一次,开泵时注意立管压力表,防止蹩泵。2.4下钻到底,大排量洗井至刮下的污垢彻底循环干净后起钻。起钻一档低速且注意指重表变化。2.5使用好井口刮泥器, 严防

6、井下落物, 确保井下安全(凡钻具在井内,此项作为固定条款不再重述) 。三、预置斜向器常用斜向器种类: 地锚式斜向器、 卡瓦液压锚定式斜向器、 卡瓦液压锚定封隔器式斜向器和卡瓦机械锚定式斜向器四种。常用四种斜向器各自优、缺点及适应井况斜向器优点缺点适应井种类1、销钉连接,如工作不到位和裸眼井段长,施工地 锚 式盲目操作,易造成斜向器落井事固定牢实,开窗侧钻安全保险。难度大,斜向器故。钻井周期2、工序繁锁,费时费事。长的井。卡 瓦 液1. 反扣连接,下钻相对保险。直井和套2、投球弊压卡瓦座挂,损掉了注因送入管与斜铁为反扣连接且管通过能压 锚 定灰、候凝两道工序。扣上的不能过紧, 陀螺定向时易力好、

7、管式 斜 向3、轴、径向两组卡瓦固定斜向器,引起反扣退扣方位失真。壁相对干器固定较为牢实。净的井。卡 瓦 液1. 反扣连接,下钻相对保险。因封隔器开启压力太低, 工具下到位后要么不循环进行陀螺定压 锚 定2、投球弊压卡瓦座挂,省掉了注向;要么反循环后进行陀螺定封 隔 器灰、候凝两道工序。与上同向。前者难保陀螺定向成功;后式 斜 向3、因增设了封隔器装置,斜向器者无谓增加了施工费用 (反循环器固定较前种更牢实。需要水泥车和专用井口设施)。卡 瓦 机1、销钉连接,轨道易变换,下械 锚 定斜向器固定、开窗一趟完成,节钻安全系数相对要低。钻井周期式 斜 向省经费,省时省事。2、一组径向卡瓦,斜向器固定

8、短的井。器较前几种相对要弱。1、下斜向器注意事项:1.1钻具组合1.1.1下地锚斜向器钻具组合:地锚+斜向器 +送斜器 +定向直接头 +73mm钻杆。1.1.2下卡瓦液压锚定式和卡瓦液压锚定封隔器式斜向器钻具组合:锚定总成 +送入总成 +定向直接头 +73mm钻杆。1.1.3 下卡瓦机械锚定式斜向器钻具组合 : 锚定总成 +斜向器 +铣锥 +定向直接头 +104.78mm钻铤 36 根+88.9mm加重钻杆 12 根+73mm钻杆。1.2 下部结构连接:能用液压大钳紧扣的最好用液压大钳紧扣;无法用液压大钳紧扣的,用“B”型双大钳打到合适部位,缓慢、平稳地进行紧扣(紧扣扭矩与 73mm钻杆同),

9、严防事前将工具连接销钉剪断或送斜器中心管拉弯拉折的事情发生。1.3 入井前检查1.3.1地锚式斜向器入井为确保开窗及钻进过程中斜向器不变向,应重点检查地锚与斜向器连接扣是否上紧、焊牢。1.3.2 卡瓦液压锚定式或卡瓦液压锚定封隔器式斜向器入井,应重点检查卡瓦和扶正环上螺钉是否紧固,送入管与斜铁反扣是否松动,若有松动应及时拧紧。1.3.3 卡瓦机械锚定式斜向器入井, 应重点检查铣锥与导斜体连接螺钉是否上紧;导斜体与锚体的连接轴销是否焊牢; 轨道变换、 卡瓦开启是否自如;变轨套上的簧片及簧片组外径是否符合要求 (簧片具有弹性, 簧片组外径应大于套管内径 10mm以上)以及该斜向器入井前变轨套内滑块

10、是否处在短轨道内。1.4 地面测准定向接头相关尺寸(如隔套内径、键宽等),并有草图记载;定向接头连接上紧后“键”与“斜向器”斜面中心延长线的角差,也应有草图记载,保证斜向器入井后,陀螺定向成功。1.5 下钻控制速度,遇阻不得强压(原则不超过30KN ),避免提前剪断销钉和压折中心管, 迂阻后应认真分析原因, 决定下步措施。 如下的是卡瓦机械锚定式斜向器,还应尽量控制上提钻具高度(以打开吊卡为好),防止工具中途座封而导致斜向器落井等恶性事故。1.6 下钻过程中防止井下钻具转动。1.7 下钻之初、之尾住井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亲临第一现场监督指导;下钻全过程必须有值班干部严格把关。1.8下钻到预定井深,

11、接方钻杆开泵循环洗井至少一周(除卡瓦液压锚定封隔器式斜向器要反循环外,其它均为正循环),并保证停止循环不反喷,确保陀螺仪器顺利座键。同时记下停泵后悬重及上下活动钻具的摩阻。2 陀螺定向过程中注意事项及要求:2.1 根据设计方位和地层情况确定陀螺定向方位。2.2 和陀螺定向人员搞好配合,不准随意触摸井口固定仪器。2.3 启动转盘或上下活动钻具必须在陀螺定向人员授意指导下进行。2.4 定完向后,做上标记,锁死转盘。不经住队工程技术人员许可,不得随意开启转盘;3、甩斜向器3.1 地锚式斜向器固、甩要求:3.1.1固井连接管线必须紧固牢实,注进水泥浆密度必须保证在1.90g/cm 3以上;3.1.2

12、替量必须准确;3.1.3 剪销下压钻具动作不易过大,抽中心管至要求高度务求准确,启动转盘循环泥浆工作必须连续;3.1.4 循环泥浆过程中,专人观察出口并放掉多余水泥浆;3.1.5 充分循环洗井两周后,正常起钻。3.1.6 候凝时间不得少于30 小时。3.2 卡瓦液压锚定式和卡瓦液压锚定封隔器式斜向器座挂要求:3.2.1 确保入井钻具、 接头、斜向器水眼畅通 (这点前面已作特殊要求)和循环泥浆内无大块脏物(此项工作要求配浆时把关,钻塞过程中完成)。3.2.2 投球卸、接方钻杆严防井下钻具转动,并确保钢球投置准确无误。3.2.3 待钢球落座后,平稳开泵直至上、下卡瓦完全座挂。上、下卡瓦固定螺钉剪断

13、压力310MPa;上、下卡瓦座挂压力,根据现有设备状况,规定为2025MPa。如持续开泵压力超高,可停泵待压力下降至15MPa后再开泵,如此反复,以确保高压作用于卡瓦的时间不少于5 分钟。3.2.4 缓慢下压钻具100150KN 二至三次(之间上提钻具不能超过原悬重),以检验斜向器卡瓦是否座牢实。3.2.5 上提送入钻具悬重(不包括斜向器重量),启动转盘正转21-25圈(之间悬重减少可停转轻提保持其悬重),使送入总成完全脱扣。3.2.6 缓慢上提钻具,如悬重增加的只是摩阻(悬重、摩阻观察记录,前面已作交待),证明送入总成已脱开。3.2.7 下探斜向器,如遇阻方入不变或减少,证明甩斜向器获得成功

14、。3.3 卡瓦机械锚定斜向器座挂要求:3.3.1 定向完毕,上提钻具1m,然后下放,地锚斜向器变轨座挂,继续下压 100 120KN 剪断销钉使斜向器和铣锥分离。3.3.2 缓慢上提钻具和下探方入。如上提悬重增加的只是摩阻和下探遇阻方入不超过剪销时方入,即证实斜向器座挂成功,接着可进行下步开窗作业。四、 139.7mm 套管开窗、修窗1、开窗钻具组合:118mm (或 116mm )钻铰式铣锥 + 104.78mm钻铤 36 根+88.9mm 加重钻杆 12 根+73mm钻杆。2、开窗步骤及实施参数:2.1 铣锥至死点到套管开穿,钻压510KN,转速 50 转/ 分,排量、泵压适中。2.2 套

15、管铣穿到铣锥尖至斜根,钻压1030KN,转速 60 转/ 分,排量、泵压适中。2.3 铣锥尖至斜根到铣锥最大直径至斜根,钻压510KN,转速 60 转/分,排量、泵压适中。3、修窗。修窗主要是在上、下窗口定点磨铣或在上、下窗口间疏通磨铣,待窗口修好,起下钻具畅通无阻后,裸眼钻进23 米,循环起钻。五、裸眼钻井技术1.初始钻进当开窗完后进行裸眼钻进,为有效侧出新井眼,先用118mm(或116mm)PDC 钻头 +95mm 直螺杆 +104.78mm 钻铤 36 根+88.9mm加重钻杆 12 根 +73mm 钻杆。滑动钻进 2030m,摆脱老井眼。钻井参数:钻压 510KN(或将钻时控制在50

16、分/米),排量 710L/S。2、定向造斜钻进根据设计要求及地层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单弯螺杆型号 (弯度 0.751.5o),选用 36mm 或 45mm 随钻测斜仪, 根据井下情况合理调整参数,满足中靶要求。常用钻具组合: 118mm(或 116mm)PDC 钻头 +95mm 单弯螺杆 +88.9mm 无磁承压钻杆 +88.9mm 加重钻杆 12 根+73mm 钻杆。常用参数:钻压2040KN ,排量 710L/S。3、稳斜钻进根据井下情况选择合适的稳斜钻具组合:对于稳斜井段不长的侧钻井,可采用单弯单扶 (或双扶)螺杆组合进行复合钻进稳斜。对于稳斜井段较长的侧钻井,如井斜相对较大(超过 3

17、0o)可采用上述组合方式进行稳斜钻进;反之,最好采用常规稳斜钻具组合进行转盘稳斜钻进;无论采用哪种组合哪种方式稳斜钻进,每钻进3050m 测斜一次,并依据其测量情况及时调整钻进参数和钻具组合,满足地质中靶要求。常用稳斜钻具组合:3.1 118mm(或 116mm)PDC 钻头 +95mm 单弯( 0.75o 或 1o)单扶螺杆 +88.9mm 无磁承压钻杆 +88.9mm 加重钻杆 12 根+73mm 钻杆。3.2118mm(或 116mm)PDC 钻头 +95mm 单弯( 0.75o 或 1o)双扶螺杆 +88.9mm 无磁承压钻杆 +88.9mm 加重钻杆 12 根 +73mm 钻杆。3.

18、3118mm(或 116mm)牙轮钻头 +88.9mm 短钻铤( 1-3m)+114mm-116mm稳定器 +88.9mm 无磁承压钻杆 1 根+88.9mm 钻铤 2根+88.9mm 加重钻杆 12 根+73mm 钻杆。钻井参数:钻压 3070KN ,转速螺杆转速或 5070rpm,排量 710L/S。4、裸眼钻进主要注意事项4.1 每次起下钻,钻头通过窗口时要慢提慢放平稳操作,一旦发现窗口位置有阻卡现象,应及时下铣锥对窗口进行修整。4.2 螺杆钻具入井前应进行井口试运转,下钻中途不准划眼,遇阻不得硬压。4.3 每次测斜前必须清洗井底,视井下情况决定是否打封闭或加玻璃或塑料小球,防止卡钻。起

19、下仪器要控制速度,确保测斜安全。5、钻头选择139.7mm 套管开窗侧钻裸眼钻进采用118mmPDC 钻头和单牙轮钻头,也可选用 114mm 偏心 PDC 钻头。PDC 钻头可选用 ZY304A 、ZY304B 、GP426L、GP426H、R435B、M1345SS、118-6R 等型号钻头;单牙轮钻头可选用 DA517、DA517HI 、YB517、YB437 等型号钻头。6、钻井液工艺6.1 侧钻井应根据地层情况选择的钻井液体系:6.1.1 选择适宜的钻井液密度,保持近平衡钻井;6.1.2 保证低滤失量以保证井壁稳定;6.1.3 足量的抑制性聚合物控制地层坍塌;6.1.4 合适的流变参数

20、保证有效携带钻屑;6.1.5 良好的润滑性以防止粘卡;6.1.6 使用复合暂堵剂保护油气层;6.1.7 使用好固控设备( 80120 目震动筛,除砂器) 。6.2 防塌井眼稳定是小井眼安全施工的关键。侧钻裸眼段一般较短, 一些区块可能一出套管即进入易塌地层,这就要求进入裸眼段前应调整好钻井液性能:钻井液密度满足井下需求;失水降到5ml 以内;加入 2左右的防塌剂。6.3 防卡小井眼施工一旦发生粘卡, 风险极大。提高钻井液的润滑性是确保小井眼安全施工的关键因素之一。可采用混油配合固体润滑剂,加量分别约为512、 12;或采用混柴油配合石墨粉,加量分别为3、2%。6.4 防漏对易漏地层,应作好防漏

21、准备。储备一定量的钻井液;钻井液中加入细颗粒暂堵剂23,如超细碳酸钙、氧化沥青等;开泵排量要由小到大,控制钻具下放速度; 钻井液动切力不宜过大, 以减少激动压力。若发生漏失,应边灌边起到套管内静止堵漏,若静止无效,可下入光钻杆在套管窗口处平推堵漏剂堵漏,堵漏剂粒度要适当,不宜过大。6.5 防出水对易出水地层,尽可能采用抗污染能力较强的盐水钻井液实施钻进。钻井液密度的确定, 在考虑地应力和地层破裂压力的情况下,应以裸眼井段的最高地层压力当量钻井液密度为基准,再增加一个附加值。 附加值的选择可按下列两种方法确定:油水井为 0.050.10g/cm3,气井为 0.070.15g/cm3。油水井为 1

22、.53.5MPa ,气井为5.0MPa。3.0同时,在钻进过程中加密监测API 滤失量等性能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调整处理;起钻坚持档低速起完, 尽可能减少抽吸力引起的井筒液柱压力下降,导致出水现象加剧; 下钻分段循环排完水后, 应调整钻井液性能至正常后方可继续钻进。6.6 钻井液性能钻井液性能应根据地层特点及井眼轨迹进行调整, 总的原则是不宜有较高的动切力和较高的粘度。 侧钻时排量约 710L/S,塑性粘度 15-25mPaS、动切力 69Pa 即可满足悬浮和携带岩屑要求,若地层易剥落掉块或井斜较大,可适当上调粘切。 API 滤失量应控制在 5ml 以内; PH值 810。钻井液密度应能够平衡

23、地层压力。7、油气层保护采用近平衡压力钻进; 进入目的层前将失水降至 5ml 以内;充分利用固控设备清除无用固相;进入目的层加入可酸化的或油溶性屏蔽暂堵剂。8、事故预防及处理8.1 阻卡井段不允许用弯外壳螺杆划眼。完钻通井不允许用弯外壳螺杆。有单弯螺杆在井内,避免在井塌、井漏、井涌等复杂井段循环泥浆。禁止定点循环泥浆。8.2 所有入井钻具、接头必须丈量长度、内外径,对特殊工具必须画出草图备查。8.3 入井钻具定期进行探伤检查。73mm钻杆钻井处规定检查周期为:新钻具 2000 小时;旧钻具 1000 小时;方钻杆2000 小时;钻铤 600 小时。8.4 坚持使用刮泥器,防止井口落物,绝对保证

24、井内干净。8.5 裸眼段施工期间,井下钻具要连续不断进行活动,上下活动幅度不少于 3m,转动钻具不少于10 圈。8.6 施工全过程刹把必须由正付司钻、井架工操作,严防溜、顿钻造成的井下钻具事故发生。8.7 钻进期间密切注意悬重、泵压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井下事态恶化。如需检修设备应立即将钻具起至套管内。8.8 遇井漏等复杂情况应立即将钻具起至套管内,然后采取相应措施。8.9 每钻进 50-80m 短起下钻具拉井壁至窗口,及时清除岩屑床。8. 10 起下钻作业,控制速度,平稳操作。发现阻卡现象应分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绝对禁止蛮干。规定上提遇卡不超过 80KN (不含摩阻),下钻遇阻不

25、超过 30KN( 不含摩阻 )。8.11 根据 139.7mm 套管开窗侧钻具有小间隙、小环空的特点,井控工作必须常抓不懈、落到实处。井控工作的指导原则是:立足于一次井控,杜绝或减少地层流体的侵入。8.12配备相应尺寸的打捞工具(如公锥、打捞矛、卡瓦打捞筒等),保证突发事故处理的成功率和快捷性。8.13 保持良好的钻井液性能,满足井眼携砂和润滑的需求。9、完井技术要求9.1 139.7mm 套管开窗侧钻井,全部采用4(101.6 mm)或 41/8 (104.78 mm)尾管射孔完井,为了保证环空间隙,对裸眼井径小于钻头尺寸的井段必须采用偏心PDC 钻头或水力扩眼器扩眼。9.2 起钻前充分循环

26、钻井液, 调整好钻井液性能, 打好裸眼封闭钻井液。9.3 坚持小井眼完井电测前的措施讨论会,依据井眼状况决定测井方式和制定测井安全措施。9.4 对裸眼条件较好的井,采用焊刚性扶正器等办法,保证裸眼尾管串的扶正、居中。具体焊法为裸眼段套管每根上、下各焊一组。对送井套管要严格现场验收, 没有套管检验合格证的要及时向甲方反映,对转井套管不得签字认可。9.5 根据现场应用质量评价,尾管悬挂器统一采用德州大陆架生产的XGS 型 5 1/2 4液压尾管悬挂器。 该悬挂器主要部件尾管挂总成包括A、B 两种型号。 A 型主要用于壁厚为7.72mm 的 5 1/2上层套管; B 型主要用于壁厚为 9.17mm 的 5 1/2上层套管。9.6 管串排列:球座位置由所设计的人工井底高度决定。常用的管串排列为:浮鞋 +101.6 mm 套管(套管长度根据油底下“口袋”多少定)+浮箍+套管 +球座 +101.6 mm 套管组合 +悬挂器总成(位置要与设计基本相近)+送入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