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二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人民版选修4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二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人民版选修4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二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人民版选修4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学习目标: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1.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2.难点:对唐太宗客观公正地评价。教材整理1东征西讨定基业1起兵反隋(1)背景:在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下,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覆亡已是大势所趋。(2)概况617年,在李世民的鼓动下,李渊正式举起了起兵反隋大旗。618年,李渊在长安即皇帝位,定国号唐,李世民受封为秦王。2统一全国(1)从617年到618年,李世民率军击败薛举集团,消除了背后的威胁。(2)李世民率军迎击并打败刘武周集团,解除了侧面的威胁。(3)620年,李世民率军进入

2、中原,消灭了王世充、窦建德两大集团,取得了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4)到624年,唐朝最终统一全国。教材整理2击破东、西突厥1“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发动兵变,逼父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2大败东突厥(1)原因:贞观初年,东突厥长驱直入,兵临渭水北岸。(2)过程战争:629年,派李靖、李责力分路出击东突厥;630年,突利可汗投降,后来唐军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管理:东突厥灭亡后,唐太宗把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封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颉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3)意义:巩固了北方的边防,为唐初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进军西域(1)举措63

3、5年,派李靖等深入吐谷浑腹地,挫其精锐。642年,先后灭掉焉耆、龟兹,最后灭掉西突厥。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从此,双方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2)意义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版图,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起来,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唐太宗被漠南、漠北的各族首领称为“天可汗”。【深化拓展】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唐太宗实行积极友好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大力传播唐朝先进文明的同时,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丰富了唐朝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亚洲和世界文明的进步。教材整理3贞观之治1主要含义唐太宗在位期间(627649),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

4、金时代,史称“贞观之治”。2出现原因(1)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唐太宗不报私怨,从治国大局出发,重用李建成的谋臣魏征。(2)心存百姓,不断反思:他常用古语来警醒自己;撰写帝范十二篇教育太子。(3)吸取隋亡教训: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3主要表现唐太宗在位期间,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艺术日趋繁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盛局面。4晚年奢纵晚年的唐太宗渐趋奢靡,求仙长生,服丹暴亡。【概念辨析】“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唐代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当时年号为“贞观”(627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知识网络史论要

5、旨1.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因而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2.唐太宗视华、夷为一家,推行较为开明和平等的民族政策,采取战争、和平、册封、和亲等灵活方式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边疆各族的发展,赢得了少数民族的信赖。探究点唐太宗的历史贡献史 料解 读史料一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顺乎事理人情)。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的东西),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

6、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史料中唐太宗反对奢华,提倡节俭,并对“王公以下”的生活做出具体规定。史料二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称:任官惟贤才。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同一类人)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诸衣冠

7、以为耻累(致使绅士、大夫引以为耻)。” 贞观政要史料中唐太宗重视人才,选贤任能,并规定了官员人数及对“乐工杂类”的使用。两组史料都是先明确了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再指出具体措施。【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提示】思想:提倡节俭;选贤任能。史实:从王公以下,生活享受不得超越品级;精简官员;禁止对“乐工杂类”“超授官爵”。(2)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提示】吸取隋亡教训;与民休息,政治清明,缓和社会矛盾;开创“贞观之治”,奠定唐朝强盛基础。【史论拓展】唐太宗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贡献(1)开创盛世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

8、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民族政策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3)对外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治国策略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审问)案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

9、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摘编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规范解答】第(1)问提取材料“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审问)案禁系之权”的信息,从人数、部门、职权等角度作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中“隋炀帝

10、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的信息从君、臣两个角度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的御史制度、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的信息,从决策、监察制度、个人等角度作答。【答案】(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可能性条件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解析】解答本题,要明

11、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从而为其治理唐朝,并为出现贞观之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答案】c 2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多种策略,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唐朝通过对东突厥的战争()解除了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巩固了北方的边防促进了汉族与突厥经济文化的联系限制了突厥社会经济的发展abc d【解析】唐太宗时期,通过汉族与突厥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突厥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a3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最能体现他“外举不避仇”的用人风格的是()a提拔尉迟敬德 b提拔房玄龄c起用杜如晦 d重用魏征【解析】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曾策划杀死李世民,后被李世民重

12、用。【答案】d4“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自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粟十余石。”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a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价格下降b丝织品质量提高,价格上涨c农产品、丝织品大量投放市场d唐政府奖励垦荒,轻徭薄赋【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粮食价格的下降,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a项。【答案】a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

13、,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论君道(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得出立法力求宽简;“国家法令,惟须简约”得出法令要力求稳定;“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得出对死刑严肃慎重。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并结合唐朝初年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