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稳态法测导热系数和比热_第1页
准稳态法测导热系数和比热_第2页
准稳态法测导热系数和比热_第3页
准稳态法测导热系数和比热_第4页
准稳态法测导热系数和比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准稳态法测导热系数和比热实验名称:准稳态法测量不良导体的导热系数和比热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准稳态法测量不良导体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原 理,并通过快速测量学习掌握该方法;2.掌握使用热电偶测量温度的方法;3.学习使用数字万用表。以试样中心为坐标原点,上 述模型的数学描述可表达如 下:dt(x,r)dt(x.T)=a;drdx2dt(R,r) = qc刁(0, r)dx2 Qx心 0) = 5c期締铉魏为材料的导热系数为材料的密度,可以给出此方程的解为(参见附录):(B2-心,+织亠+丄宀冬+李常)2 /? 2R 6 tv2 n2 R-2曰皿.5 r -2当以后,上述级数求和项可(B2(B2以忽

2、略。这时式(B2 1 )可简写成:arX21RRI2R6心 r) = r0+-2)这时,在试件中心处(x = 0)有: /(x,r) = /o+W-Al0 A /?6-3 )在试件加热面处(x = R)有:(B2-4)由式(B2 3 )和(B2 4 )可见,当加热时间满足条件冬。5时,在试件中心面和加热面处温度和加R2热时间成线性关系,温升速率都为此值是一dr AR个和材料导热性能和实验条件有关的常数,此时加热 面和中心面间的温度差为:(B21 q Rt =t(R, .)-t(0,.)2扎5)由式(B25)可以看出,此时加热面和中心面间 的温度差氏和加热时间没有直接关系,保持恒定。 系统各处的

3、温度和时间呈线性关系,温升速率也相 同,我们称此种状态为准稳态。当系统达到准稳态时,由式(B2-5 )得到.座2:t(B2 6)根据式(B2- 6),只要测量进入准稳态后加热面和 中心面间的温度差t,并由实验条件确定相关参量q 和R,则可以得到待测材料的导热系数 o另外在进入准稳态后,由比热的定义和能量守恒关 系,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式:q=cPR#(B2 7)比热为:qcCT(B2 8)式中兰为准稳态条件下试件中心面的温升速率 (进 CT入准稳态后各点的温升速率是相同的)。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只要在上述模型中测量 出系统进入准稳态后加热面和中心面间的温度差和 中心面的温升速率,即可由式(B2

4、 6)和式(B2-8) 得到待测材料的导热系数和比热。2.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热电偶结构简单,具有较高的测量准确度,测温范 围为501600 C,在温度测量中应用极为广泛。由A、B两种不同的导体两端相互紧密的连接在一 起,组成一个闭合回路,如图 B2 2 (a)所示。当 两接点温度不等(TT0)时,回路中就会产生电动势, 从而形成电流,这一现象称为热电效应,回路中产生 的电动势称为热电势。(a)( (图B2 2热电偶原理上述两种不同导体的组合称为热电偶,A、B两种 导体称为热电极。两个接点,一个称为工作端或热端(T),测量时将它置于被测温度场中,另一个称为自 由端或冷端(To),一般要求测量过程中

5、恒定在某一 温度。理论分析和实践证明热电偶的如下基本定律:热电偶的热电势仅取决于热电偶的材料和两个接 点的温度,而与温度沿热电极的分布以及热电极的尺 寸与形状无关(热电极的材质要求均匀)。在A B材料组成的热电偶回路中接入第三导体 C, 只要引入的第三导体两端温度相同,则对回路的总热 电势没有影响。在实际测温过程中,需要在回路中接 入导线和测量仪表,相当于接入第三导体,常采用图 B2- 2 (b)或 B2-2 (c)的接法。热电偶的输出电压与温度并非线性关系。 对于常用 的热电偶,其热电势与温度的关系由热电偶特性分度 表给出。测量时,若冷端温度为0C,由测得的电压, 通过对应分度表,即可查得所

6、测的温度。若冷端温度 不为零度,则通过一定的修正,也可得到温度值。在 智能式测量仪表中,将有关参数输入计算程序,则可 将测得的热电势直接转换为温度显示。3. ZKY-BRD型准稳态法比热、导热系数测定仪简介 仪器设计必须尽可能满足理论模型。而模型中的无限大平板条件通常是无法满足的,实验中总是要 用有限尺寸的试件来代替。但实验表明:当试件的横 向线度大于厚度的六倍以上时,可以认为传热方向只 在试件的厚度方向进行为了精确地确定加 热面的热流密度qc,利用 超薄型加热器作为热源, 其加热功率在整个加热 面上均匀并可精确控制, 加热器本身的热容可忽略不计。为了在加热器两图B2 3被测样侧得到相同的热阻

7、,采用四个样品块的配置,可认为 热流密度为功率密度的一半,如图 B2- 3所示。 为了精确地测出温度t和温差t,可用两个分别 放置在加热面中部和中心面中部的热电偶作为温度 传感器来测量温升速率 二和温差t。实验仪主要包括主机和实验装置,另有一个保 温杯用于保证热电偶的冷端温度在实验中保持恒定。 四:主要的实验仪器及实验步骤实验仪器3- 1主机主机是控制整个实验操作并读取实验数据的装置 主机前、后面板如图B2-4,图B2- 5所示NKys*EKY-SRER准楼态法比热 导热瘵敛测宜仅12345670图 B2 4A; 23JV T 2518911图B2 5主机后0加热指示灯:指示加热控制开关的状态

8、。亮时表示正在加热,灭时表示加热停止;1 加热电压调节:调节加热电压的大小(范围:15.00V 19.99V);2 电压表:显示两个电压,即加热电压( V) 和“热电势(mV”;3 电压切换:在“加热电压”和“热电势”之间 切换,同时“电压表”显示相应的电压;4 加热计时显示:显示加热的时间,前两位表示 分,后两位表示秒,最大显示 99: 59;5 热电势切换:在“中心面一室温的温差热电 势和“中心面一加热面”的温差热电势之间切换,同 时“电压表”显示相应的热电势数值;6 清零:当不需要当前计时显示数值而需要重新 计时时,可按此键实现清零;7 电源开关:打开或关闭实验仪器。8 电源插座:接22

9、0V,1.25A的交流电源;9 控制信号:为放大盒及加热薄膜提供工作电压;10 热电势输入:将传感器感应的热电势输入到主 机;11 加热控制:控制加热的开关。3-2实验装置实验装置是安放实验样品和通过热电偶测温并放 大感应信号的平台;实验装置采用了卧式插拔组合结 构,直观,稳定,便于操作,易于维护,如图 B2 6 所示。12 放大盒:将热电偶感应的电压信号放大并将此 信号输入到主机;13 中心面横梁:承载中心面的热电偶(图 B2- 7 中的“左横梁”);14 加热面横梁:承载加热面的热电偶(图 B2 7中的“右横梁”);15 隔热层:尽可能减少加热样品时的散热, 以保1 11111 1 1图B

10、2 6 实证实验精度;16 加热器(薄膜)的位置(在里面,每一加热薄膜的两侧可安装样品,结构如图 B2 3所示;仃一中心面位置,放置中心面热电偶之处;18-锁定杆:实验时锁定横梁,防止未松动螺杆取 出热电偶导致热电偶损坏。19螺杆旋钮:推动隔热层压紧或松动实验样品和热电偶;3 3接线原理图及接线说明实验时,将两只热电偶的热端分别置于样品的 “加热面中心”和“中心面中心”,冷端置于保温杯中, 接线插孔实物和接线原理如图 B2 7、图B2 8所示。 放大盒的两个“中心面热端+”相互短接再 与左横梁的中心面热端 “ + ”相连(三个绿色插孔); 放大盒的“中心面冷端+ ”与保温杯的中心面冷端+”相连

11、(二个蓝色插孔);保图B2 7保温杯和 放大盒的“加热面热端+”与右横梁的“加热面热端+”相连(二个黄色插孔)C中心面左节B中心面 保【热电势I IIIII H中心面二I中心面:热电势|-加热面放大加热面右图B2- 8接线方 热电势输出一和热电势输出+ 则与 主机后面板的热电势输入一和热电势输出+ 于相连(红连接红,黑连接黑); 左、右横梁的两个“-”端分别与保温杯上 相应的“一”端相连(均为黑连黑);放大盒左侧面的七芯插座与后面板上的“控 制信号与相连。主机面板上的热电势切换开关相当于图B2-8中的切换开关K开关向上合时,B点为热电偶的高温端,C点为 热电偶的低温端,测量的是“中心面与室温”

12、间的温 差热电势,而A D部分不起作用;开关向下合时,A、D点组合测量的是“加热面 与室温”间的温差热电势,B、C点组合测量的是“中 心面与室温”间的温差热电势。当它们串联起来时, 由于C D有相同的温度,故总的温差热电势就表示“加热面与中心面”的温差热电势。 实验步骤测量有机玻璃样品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容1. 安装样品并连接各部分联线用万用表检查两只热电偶冷端和热端的电阻值 大小,一般在36欧姆内,如果偏差大于1欧姆, 则可能是热电偶有问题,遇到此情况应请指导教师帮 助解决。旋松螺杆旋钮,轻轻拔出左、右两横梁(横梁 下装有热电偶,小心!不能弄坏,且横梁的左右位置 不能搞错),取出样品架。戴好手套

13、(手套自备),以 尽量保证四个实验样品初始温度保持一致。将冷却好 的“有机玻璃样品”放进样品架中,并按原样安装好, 然后旋动螺杆旋钮以压紧样品。在保温杯中加入自来 水,水的容量约在保温杯容量的3/5为宜。根据实验 要求连接好各部分连线(其中包括主机与样品架放大 盒,放大盒与横梁,放大盒与保温杯,横梁与保温杯 之间的连线)。2. 设定加热电压检查各部分接线是否有误,同时确认后面板上的“加热控制”开关已经关上。 打开主机电源,预热仪器10分钟左右。 按下“电压切换” 按钮,切换到“加热电压” 档位,旋转“加热电压调节”旋钮到所需要的电压。(参考加热电压:约18V)3. 测定样品“加热面与中心面”间

14、的温度差和“中 心面”的升温速率 弹出“电压切换” 按钮,切换到“热电势” 档位;弹出“热电势切换” 按钮,切换到“温差” 档位。 等待! !让显示的“温差热电势的绝对值小 于0.004mV(如果实验要求精度不高,此条件可以放 宽到0.010左右,但不能太大,以免降低实验的准 确性)。保证上述的条件后,打开主机背面的“加热 控制”开关,并开始记录数据。记数据时,每隔1分钟分别记录一次“加热面与中心面之间的温差热电 势”和“中心面热电势”。一次实验时间应在25分钟 之内完成,一般在16分钟左右为宜)。技巧:读数时,要来回“按下”或“弹出”“热电势切换”按钮,以读到温差热电势值 Vt和中心面热 电

15、势V。实验时,可先读Vt,过半分钟后读V,再过 半分钟读Vt这样能保证 Vt读数的间隔是1分 钟,V读数的间隔也是1分钟。 根据数据,计算“加热面与中心面”间的温度 差述和“中心面”的升温速率0CT4. 由式(B2-6)和式(B2- 8)计算有机玻璃的 导热系数和比热容c。五、数据处理:万用电表的使用:根据原始数据计算得:不确定度侧交流电压有效值:6.9921*0.3%+200*0.0001=0.0410测交流信号的频率:17.28*0.1%+3*0.01=0.05二端法测电阻:(10.9987-0.00014)*0.01%+5*0.0001=0.0016电容:0.962*2.0%+5*0.0

16、01=0.024完整测量结果侧交流电压有效值:(6.9921 0.0410)V测交流信号的频率:(17.28 0.05)kHz二端法测电阻:(10.9987 0.0016)k Q电容:(0.962 0.024)卩 F测有机玻璃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制得U2(tit c) T ,Ui(t 2t i)T曲线如下:U2(t1tc)t曲线10.50 010 20t (min)30U2(t2t1) t曲线301. 经观察,加热面与中心面之间的温差热电势V在第10分钟到第25分钟较稳定。选这时间段内的数据 为对象,计算平均值可得:山皿)=0.2053。2. 经观察,中心面上每分钟上升的热电势2在第10分钟到第

17、25分钟时间段较稳定。选这时间段内的数 据为对象,计算平均值可得:2(t1tc) =0.0223。将斶和而5换算为“加热面与中心面”之间的 温度差t和“中心面”的升温速率 二温度差0.04升温速率-:t :U2(titc)一T 60* 0.04= 0.00929(k/s)样品厚度R = 0.010m,有机玻璃密度r=1196kg/m3,两并联 加热器的加热电压 V =(V初始+V结束)/2=17.5002V ,F = 0.09m 0.09 m为加热面积,=110.66 Q为每个加热器 的电阻。热流密度qc 山=170.84(w/m2)2Fr导热系数一呼“333 (W/(mK)比热 -=1537

18、.598 ( J /(kg C ) PR巴d不确定度:对去qc:?U=0.221454 V?r=0.25504 Q?qc=qc V(?lnqc)/?U)2?U八2+(?lnq c)/?r)A2 ?r八2)=4.2961对入:?(?t)=0.003266 C?X = V (?ln 入 /(? q)A2?qc A2+(?l n 入 /?0八2?(?t)A2 )=0.0040733 W/m?K对c:?a=to.95 (23)S aSa=SbV(刀XiA2 )/n)=b V(rA(-2)-1)/(n-2)V(EXiA2 )/n )=3.482213(-4)所以 ?a=t_0.95 (23) S a=7.2778 10八(-4)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