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格式] 浅谈中医的平衡观_第1页
[doc格式] 浅谈中医的平衡观_第2页
[doc格式] 浅谈中医的平衡观_第3页
[doc格式] 浅谈中医的平衡观_第4页
[doc格式] 浅谈中医的平衡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中医的平衡观浅谈中医的平衡观学术探讨张慧卿钱力兰朱国福:(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上海200433;2.上海中医药大学,_t_a-201204)指导:专伯文摘要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实践中,”平衡观”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它是中医学a-k-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贯穿于中医学对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养生等各方面的理性认识中.关键词中医学平衡观中医学术发掘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97x(2009)03-001703平衡是事物发展的普遍现象,是阴阳两种对立面保持相对协调,稳定运动的有序状态.是自然界万物保持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r1.中医理论所讲的平衡.不是

2、绝对的平衡.而是相对的平衡,如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平衡,脏腑的平衡.气血津液的平衡,阴阳的平衡.处方用药的平衡,养生保健的平衡等等中医平衡观思想可溯源于易经,如系辞下传日:”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易经中太极,八卦,河图,洛书都集中体现了平衡原理,即运动中的平衡和平衡中的运动.内经对于平衡方面的论述也颇多,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恩格斯谓平衡日:”平衡=吸引胜过排斥”,”平衡是和运动分不开的”这其中蕴藏着诸多宝贵的哲理.而平衡观作为贯穿于中医理论的

3、核心.深入到中医体系的各个领域.兹简述于下:1人体生理,病理情况下平衡观的体现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血,精是这个整体的物质基础它们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循环体系,该体系就是中医的循环系统.这个系统在生理和病理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理状态下.气,血,精互生互化,维持着一个有效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气,血,精三者是互生互化的,如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证论.吐血则比喻为:”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证治要诀日:”精者血之所化”: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精血

4、:”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唐容川血证论:”气乃先天肾水之中一点生阳,静而复动,化生精血”;景岳全书中”肾藏精得以化气”这些均作了很好的说明.气,血,精是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物质.气,血,精三者之间互相生化制约,且在一定水平上维持着有效的动态平衡.从而维持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的气,血,精平衡系统一旦破坏,由于它们的动态转化.必然要在某一新的水平达到新的平衡并暂时维持恒定:要么建立高水平的平衡实证的病理基础.要么建立低水平的平衡虚证的病理基础.在转换过程中若由于它邪侵袭或气,血,精自身病理产物的出现.便形成虚实夹杂的病机.”失常之气”就是致病因素,包括气虚,气滞,气陷

5、,气逆,气闭,气脱六个方面/31.”气有余便是火”,可见”火”也是”气”的病理产物;血的病理产物包括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个方面:”精”的病理产物可以归纳为水,痰,精瘀,精亏四个方面.而多种病理产物相互胶结使得病情复杂,变化多端,难以治疗.总之,气,血,精的平衡系统一旦被破坏则必然表现为气,血,精俱病.加之病理产物”火”“痰”“瘀”“水气”等又作为新致病因素的参与.从而使临床证情复杂,变化丛生412中医治则中的平衡思想中医学对机体健康的认识为”阴平阳秘”.治疗总则为”调整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即是使用药物之后,纠偏救弊.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协调阴阳五行新的平衡.是最基本的治疗原则”壮

6、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表达了这种治疗大法.平衡观既强调矛盾双方对立的一面.因而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04ba721a01z46);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传承研究工程资助项目中医药_|i目学术探讨有”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补不足而损有余等治则:又强调矛盾双方依存的一面,所谓”扶阳以配阴”.“育阴以涵阳”,使五脏得养,精气两益,以达阴阳平衡之目的协调五行关系也是恢复平衡的途径.正如历代医家所提出的”补母泻子”,”培土抑木”,”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等都体现了协调五行,使之归于平衡的原理调和气血同样是协调机体使之处于平衡状态的手段由于临床病情复杂多变.根据平衡观的

7、辨证施治又有正治和反治等法则例如某些腹水病人.屡服附桂温阳利水剂.但病情每况愈下.虽温阳利尿是正治之法.但病程日久,阳损及阴,故服干姜,附桂不利温阳及利水过甚又均可能伤阴.故采取滋阴清利之变法而获效再如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考虑其病程el久.肾阳式微.肾阴亏耗,治本不只治肾.尚需注意脾胃.以免湿浊上泛.脾胃升降功能失调拟阴阳兼补.相须相济.防止阴阳离决因此辨证必须正确对待阴阳变化.处方用药更当慎重掌握矛盾平衡.3药物性能及方剂配伍中的平衡思想中医的平衡观在药物性能方面有诸多体现(1)在药物性味中的体现前人将药物四气五味属性与阴阳特性紧密相连.认为温热与辛甘淡属阳.寒凉与酸苦咸涩属阴药物性味

8、的实际作用即是平衡思想运用的具体形式.即以药物性味之阴阳纠正或消除机体偏盛偏衰之阴阳.从而总结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等治疗原则_l_如治阳明经气分实热亢盛,伤寒论白虎汤以石膏,知母,甘草和粳米调和中宫.益胃护津,四药相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共同纠正因阳热亢盛所致大汗,大渴,脉洪大诸证.恢复机体生理平衡(2)在归经理论中的体现归经理论的确定和应用.就是将药物的平衡作用精确化,具体化如黄连苦寒归心经,善清心火;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善清肺胃之热:白芍酸甘做寒归肝经.善敛肝阴养肝血:芦根甘寒归胃经.善于清胃热养胃阴:盐制黄柏咸寒入肾,善泻肾火等等.(3)在升降浮沉

9、理论中的体现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它与所治疾病的趋势相对立.这种性能可以针对性改善或消除疾病.纠正机体功能,使之恢复平衡,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如伤寒论旋覆代赭汤.方中旋覆花苦辛性温,下气化痰,降逆止噫,为君药:代赭石甘寒质重,降逆下气,为臣药;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生姜辛温,祛痰散结,降逆止呕,两药合用,协助君,臣药,共奏降逆止呕,化痰下气之功,用治胃虚痰阻气逆不降之痞满,噫气,反胃呕逆等所谓方剂配伍中的动态平衡观是指方剂组成在田里中医药遵循君,臣,佐,使总则之下,两种作用趋势或性质完全相反的药物同处一方.相反而相成.达到动态平衡的制方思想l5】例如韩氏医通交泰丸中肉桂,

10、黄连的配伍:肉桂甘温,和心血.补命火:黄连苦寒,清心热,泻心火寒热并用,相反相成,有泻南补北,交通心肾之妙,达到”心火下温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的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动态平衡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泻,半夏,干姜辛开温通如此寒热补泻并用,调和脾胃,复其升降.达到脾升胃降.清升浊降的动态平衡其他再如肝升肺降,提壶揭盖,宣上通下以及攻与补,散与敛,寒与热的配伍都体现了追求动态平衡的制方思想.4养生,饮食的平衡思想历代养生诸家.尽管流派众多.但其养生之旨均未偏离”阴平阳秘”这个核心.并发展了诸多学说如阴阳学说.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是养生之关键:又如脏腑学说,认为

11、”脏腑健旺”才不导致机体“失衡”.从而”生机乃荣”等等所有这些均围绕”平衡”这一核心而展开中医学的养生思想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有它一定的规律,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终而复始.人体要适应四时气候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养生防病必须顺天地阴阳变化之势.避天地阴阳变化之逆.既要做到”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同时又要注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使人和自然保持一种协调,平衡稳定状态嘲此外.精神心理的平衡对养生亦有重要影响,一般在正常范围中七情(怒,喜,思,悲,恐,忧,惊)的变化对人体健康危害不大.但当七情变化过极之时,则对人体构成严重危害.如黄帝内经日:”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所

12、以要始终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凡事要乐观.知足常乐.自得其乐,老有所乐,永远使自己置身于一个快乐祥和的气氛之中,这样对人体健康极有好处否则,无端的烦恼会使情志失调而生病.膳食平衡一词是现代营养学首先使用的,但膳食平衡思想在中医学中不仅早已存在且内涵丰富,特点明显中医膳食平衡思想主要包括结构合理,阴阳协调,性味和谐,辨证用膳等.其中辨证用膳是中医膳食平衡思想的精髓,所谓辨证用膳,指膳食应结合四时气候,环境等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养生防病中.食物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四季气候存在春温,夏热,暑湿且盛,秋凉而燥以及冬寒的特点.而人的生理,病理过程又易受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要注意使食物的选择与之相适

13、应l7l.如夏季暑热兼湿.肌腠开泄.出汗亦多,人常贪食生冷,寒凉之物.太过则易伤脾胃.因此,炎暑之季,宜食学术探讨试论周易哲理对内经学术思想之影响刘志群刘洋李杰:(1.新乡市中医院,河南新乡453003;2.新乡医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周易是中国文化之祖,其成书年代早于内经且时间较近,周易的许多哲理都渗入到内经之中,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周易是中医学的源头活水,欲深入研究内经,必求索其源,故有医易同源之说.关键词周易内经中医学中图分类号r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97x(2009)03001902周易是中国文化之祖,易传成书于春秋至战国时期,是儒家的经典

14、着作内经成书于战国至两汉之间,由于成书时间较近,内经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又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从而成为一部伟大的医学巨着.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就周易哲理,易理对内经学术思想形成之影响探析于下l根据居安思危的观点.认识无病先防重要性周易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周易.泰卦九三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意思是说天下之事没有总是平稳发展而无倾覆的.泰盛之时.盛极则衰.泰久则否.处泰之时.不可一味安逸而忘记危险,而应艰固守正.以诚待物,如此则可常得其通泰.应该时刻想到顺利太平不会一味下去.困难,动乱很快就会到来苏轼在解释蛊卦时云:”器久不用而虫生之谓之蛊.人久

15、宴溺而疾生之为之蛊.天下久安无为而弊生之谓之蛊”即为最好的说明.周易.否卦九五云:”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告诫要时刻提高警惕,居安必须思危,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孑l子周易.系辞下中解释这一爻辞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强调要有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再一次告诫”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周易?系辞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内经这种重视预防疾病为主的思想,无论从内容和文字上看,与周易思想同出一辙.乃易理在中医学

16、理论方面之反映其他散在于内经各篇中有关摄生方面的内容.则体现甘寒,利湿清暑,少油之品,如西瓜,冬瓜,白兰瓜等,常饮绿豆汤,并以灯芯,竹叶,石膏,酸梅,冰糖煎水代茶饮,取其清热,解暑利湿,养阴益气之功春秋冬季节饮食也需要适应季节的气候特征对于疾病治疗过程中食物的选择.也要考虑四时气候同是风寒外感,可用辛温之物取汗,葱白,生姜煎水只宜在冬季服用.盛夏时节宜选用鲜藿香叶加冰糖煎水代茶,以求驱散表寒.秋季燥盛,应配以桑叶,菊花,芦根等辛凉,生津之物.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饮食.所以应加以考虑总而言之,从发病,辨证施治到防病养生,饮食保健等各个方面,无处不体现平衡观思想.因而成为中医理论之核心.掌握了中医理论的平衡观思想.就能执简驭繁,全面准确地认识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科学地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及疾病防治与养生保健5参考文献1邓毅.论中药性能中平衡法的运用.甘肃中医,2001,14(1):7【2】王清华.试论医易平衡观.湖北中医学院,2002,4(2):73】储全根.失常之气当为病因论.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