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生哲理的语句_第1页
2020人生哲理的语句_第2页
2020人生哲理的语句_第3页
2020人生哲理的语句_第4页
2020人生哲理的语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6人生哲理的语句篇一:2016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必修4 生活与哲学学测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A)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不能说哲学是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1)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2)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个性);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 (2)联系:哲学是对具

2、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非科学之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因此哲学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1)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非辩证关系)(2)两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或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或: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思维和存

3、在谁先谁后、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B)(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A)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有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如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和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两种基本形态。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8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物质的唯一特性

4、是客观实在性。(3)物质是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显示的是各自的具体特性,两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9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A)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统一于物质(见考点14意识的本质)。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0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离开

5、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观点)和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观点),都是错误的。11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1)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12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B)(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不能被消灭,不能被改造(改变)

6、。(3)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13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B)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简洁版)原理(世界观)方法论: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14意识的本质和作用(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统一于物质)表现在:(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7、。(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本质: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意识的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反映外部现象、本质规律;反映过去、当前、未来)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表现为: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8、原理:原理(世界观)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理(世界观)方法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1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1)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2)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3)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

9、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16实践的含义和特点(A)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两层含义: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

10、会历史性。1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实践、学习。(即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实践提供的工具会推动认识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即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8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B)(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特点: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具有

11、客观物质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19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B)(1)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主体角度,人们的认识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客体角度,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

12、。从认识的对象、主体、基础三个角度分析,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20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C)原理(世界观)方法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该考点已经删掉: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根本观点(矛盾观)2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

13、样性及其指导意义(B)(1)联系的普遍性:表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原理(世界观)方法论: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原理(世界观)方法论: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

14、观随意性,反对诡辩论。(3)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原理(世界观)方法论: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B)(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两者是相互区别的。a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b地位、作用、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篇二:2016古诗文背诵默写(含答案)古诗文

15、背诵默写训练一 直接型默写1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2_,白露为霜。 (诗经蒹葭)3_,以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4结庐在人境,_。 (陶渊明饮酒)5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6_,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7海日生残夜,_。 (王湾次北固山下)8绿树村边合,_。(孟浩然过故人庄)9大漠孤烟直,_。(王维使至塞上)10晴川历历汉阳树,_。(崔颢黄鹤楼)11我寄愁心与明月,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2月下飞天镜,_。(李白渡荆门送别)13_,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14烽火连三月,_。(杜甫春望)15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6忽如一夜春风来,_

16、。(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7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18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9足蒸暑土气,_。(白居易观刈麦)20黑云压城城欲摧,_。 (李贺雁门太守行)21_,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22商女不知亡国恨,_。(杜牧泊秦淮)23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24春蚕到死丝方尽,_。(李商隐无题)2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李煜相见欢)26浊酒一杯家万里,_。(范仲淹渔家傲)27无可奈何花落去,_。(晏殊浣溪沙)28不畏浮云遮望眼,_。(王安石登飞来峰)29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0_,_,此事古难全。(

17、苏轼水调歌头)31山重水复疑无路,_。(陆游游山西村)32_,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33黄梅时节家家雨, _。(赵师秀约客)34人生自古谁无死?_。(文天祥过零丁洋)35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6峰峦如聚,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37落红不是无情物, _。(龚自珍己亥杂诗)38_,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9_,_。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4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论语)4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_。(孟子鱼我所欲也)4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8、43夫战,勇气也。_,_,三而竭。(曹刿论战)44中通外直,_,_,_,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45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46_,_,尓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47重岩叠嶂,_,自非亭午夜分,_。(郦道元三峡)4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_。(刘禹锡陋室铭)4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_,_,_。(柳宗元小石潭记)50_,望峰息心;_,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训练二 理解运用型默写1乐器常常在古诗词中或传情达意,或渲染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_”传达了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烘托了边地送别友人

19、的氛围。2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美景大气磅礴,倍受后人赞赏的诗句是:“_,_。”3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现诗人满怀豪情,凌云壮志的诗句是:“_,_。”4论语六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5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_,_;_,_。”6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游子悲苦惆怅的诗句是:“_,_。”7次北固山下中,最能表现作者乡愁的一句是:“_?_。”8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_,_。”9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_,_。”10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

20、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_,_。”1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_,_?”12杜甫望岳中,描写泰山神奇秀美、雄伟高峻的句子是:“_,_。”13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塞外奇特壮美风光的千古名句是:“_,_。”14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_,_”。15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_,_。”16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_,_。”17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爱莲说一文表意与之相近的文

21、句是:“_,_。”18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下的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19饮酒中表达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名句是:“_,_。”20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21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这样的诗句是:“_,_。”2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思的名句是:“_,_。”23过零丁洋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_,_。”24水调歌头中作者借月抒怀,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25山坡羊潼

22、关怀古中触发作者怀古忧思之情的句子是:“_,_。”26赤壁中抒写了历史兴亡感,想象奇绝的句子是:“_,_。”2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至今还常常被人引用的诗句是:“_,_。”28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_,_!”29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卫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_,_,_。”30渔家傲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_,_。”31观刈麦中揭示农民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3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总结出的后汉衰败的经验教训是:“_,_,_。”3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

23、_,国恒亡。”34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_,_。”35无题中常用来表现为某项工作或事业奋斗、奉献自己一生的两句诗是:“_,_。”36相见欢中抒发离愁的词句是:“_,_,_。_。”37鱼我所欲也提出的有关生与义的观点是:“生,_,义,_,二者不可得兼,_。”38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_,_。”39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分析齐王受蒙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 40社会、时代都在飞速地进步,不会等待任何颓废者和落伍者,正像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说的:“_,_。”41王维使至塞上中“_,_”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千嶂

24、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异曲同工之妙。42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们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着“_,_”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填空)43美国一些政客把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储蓄率,其目的无非是转移国内民众视线,逃避责任。这真是“_”。(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回答)44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追求崇高的理想,坚守本真、洁身自好,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的那样,要“_,_”。45人生路上有鲜花也有荆棘,只要我们勇敢面对,胸有杜甫望岳中“_,_”的雄心和气概,就一定会欣赏到人生最灿烂的风景。46现在我们常常用雁门太守行中的句子“_,_”来表达报答上级提携之恩或朋

25、友的知遇之恩的意思。47国家推行了“西部大开发”的伟大计划,随着计划的全面实施,相信范仲淹在渔家傲所描绘的“_,_”的景象将会一去不复返了。48生活中总会遭遇困境,只要你不气馁,并不懈地走下去,就会峰回路转,绝处逢生,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_,_。”49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每每此时,我们常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_,_,_”来劝慰朋友。50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教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这种奉献精神正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所称道的:“_,_。”51季羡林先生九十多岁仍笔耕不辍,他的学生既赞美他这种创作精神,又担忧他年老体弱。对此,季老引用苏轼浣溪沙中“_。_”的词句作答

26、。52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当“生”和“义”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孟子所说的那样“_”。5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_,_!”54早春时节,小俐外出踏青,看着鸟儿们忙碌的身影,觉得鸟儿也在忙着建设自己的美好生活呢,不觉吟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_,_。”55“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个人在担当大任之前,如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说:“必先_,_,_,_,_。”目的是让其受磨练,练毅力,增才干。56考试失利的哀伤、同学的讥讽,还有无法面对父母的痛苦,一时纠集在心头,“_,_”。但他决定什么也不想,只愿好好睡上一觉,相信明天

27、的阳光一定很灿烂。(用李煜相见欢的词句回答)57经典诗词,常以它无声的力量抓住你的心灵: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_,_”是豪迈者的气魄;陶渊明的“问君何能尔?_”是归隐者的超然;岑参的“_,雪上空留马行处”是送别者的柔情,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_”是奉献者的赞歌?58“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由这副对联,你能想到岳阳楼记中表现范仲淹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_,_!”59曹刿论战中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是:“_,_,_。”60身居闹市,如能不受世俗诱惑,保持高洁的情操,也能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正如陶渊明在饮酒中所说:“_?_。”61我们应

28、以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眼光面对当前世界风云变幻的局势,正如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所说的:“_,_。”62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经常用晏殊浣溪沙中的“_,_”这两句话表示慨叹。63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颇有“_,_”之势。(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回答)64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_,_”来赞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65朋友远行,如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送别,则略显感伤,不妨用王勃的诗句“_,_”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66“春”“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常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如“_,_”就给人以乐观

29、积极的力量。(用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回答)训练三 名言警句默写1_,寸有所长。2差之毫厘,_。3_,下笔如有神。4水能载舟,_。篇三:2016年秋期德育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中职学校2016年秋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15题,每题2分,共30分)1. “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A认识有感性和理性之分 B经验有直接和间接之分C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2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A. 联系 B.矛盾C. 发展 D.内因3(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A. 联系 B.矛盾C. 发展 D.内因4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 )A.对立 B.统一

30、C.没关系D.既对立又统一5人与物的根本区别是( )A.人有主观能动性 B.人有客观性C.人会说话 D.人会使用工具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规律是主观的 B.规律是客观的C.规律是可以改变的D.规律不可认识7“废品降价了,没人要,都是美国次贷危机闹的”这说明事物之间是( )A.相互联系的 B.相互矛盾的C.相互发展的 D.没有关系的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前后相随”说明哲学( )的观点。A.联系 B.发展C.矛盾 D.全面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现象与本质具有对立性 B.现象与本质具有统一性C. 现象是感性的D.本质是感性的10.认识事物本质的先导是( )A实践 B

31、.现象C.主观能动性 D.想象11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 )A.出现的时间 B.形式的新颖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D.现象的新奇12计算机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了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于社会道德的东西,这启示我们()A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C要重视事物的变化D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13“拔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14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话说明()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