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语文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语文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语文版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不能替代、不能指示。“非指示性”是笔者与多位志趣相投的同事一起探索研究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形式,其核心精神是“两不”: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就是说,学习一篇文章,学习目标不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预设,而是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认知、情感等)与文本特点在教室里现场确定,并且带有个性差异;问题答案不由教师宣布,而是由学生思考后得出。教师不是指示者,甚至不是传授者,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我的这一堂再别康桥教学基本步骤是:学生自读;在此基础上说说各自的原初体验;再读,据此确定自己的学习主题;根据各自的学习主题,开展研读欣赏;欣赏之后交流体会;

2、再将研读中的各种疑问提出来讨论;教师根据研读情况补充提问,并介绍自己的研读体会(并不是答案,更不是标准答案);最后,由学生作总结语。下面是笔者上再别康桥的实录。我在对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作了一点介绍后向学生提出要求:“先请各位初读两遍,然后用一句话,说说各自的原初体验。换句话说,读了本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自由发言。王璐君:一时之间无法找到更恰当的语言来形容,只觉得美。郑升升:感觉那种意境很美,给人一种非常舒坦、亲切的感觉。很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韩一心:本诗很抒情,有一种意境美,向我们展示了康桥的优美风光,让人向往。首尾两段很经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黄宣滕:开始

3、时只知道这是一首很美的诗,被很多人传诵。第一次读下来觉得语言很美,字里行间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汪琪瑶:全诗很美,给人营造了一个恬静的、安详的,又是带着阳光的伤感。黄峰峰:用平凡的词句组成一首让人羡慕、令人陶醉的诗,读后,似乎康桥的整幅画面就在眼前。黄琦:我觉得作者像一片羽毛,在康桥上飘荡,对身边的景物发出奇妙的想象,有一种很轻柔的感觉。周凤娟:读了再别康桥,仿佛回到了初三时的毕业晚会上,那种依恋的感情油然而生,眼里不觉噙满了泪水。自由发言后,我要求学生再读一遍,边读边想:“对你来说,最想学习本文的什么?请在备用纸上写下一两个学习主题,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概括学生确定的学习主题,大致有语言、意境

4、、情感、构思几类。“现在,请各位按照自定的学习主题,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研读过程中,请在备用纸上随时写下感受,及时捕捉闪现的灵感。”同学们开始研读欣赏,十分钟。然后我提出要求:“现在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研读感受。每人依次来说,发言时间不少于一分钟。”小组交流之后,我把他们引向全班:“请每个组推荐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欢迎毛遂自荐,主动发言。”于是有下列同学发言陈易馨:我的学习主题是语言。这首诗的语言很美,运用了大量华美的辞藻,比如“金柳”“艳影”“柔波”“招摇”等等,给读者很大的吸引力,文章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金柳”时

5、,用“新娘”来比喻;形容波光时,用了“艳影”这个词,读了以后很陶醉,使人有魂牵梦绕的感觉,真的好美!作者在诗的首尾用了“轻轻”“悄悄”,不仅使首尾呼应,还让我们知道了作者似乎不忍心打破康桥的美、康桥的安详。郑升升:我的学习主题是思想感情。文章开头,三个“轻轻的”,渐渐使人进入作者的感情,非常宁静,非常美丽。文章写了“金柳”“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景物,写得非常秀丽。可为什么作者花大量笔墨在上面呢?因为作者喜欢那儿。文中一句“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多么有诗意!水草如此低下,却能拥有康桥的秀丽风光,而为什么作者却要离去,不能再享受这美丽的景色?于是作者越写越舍不得,越写越羡慕,也越写越珍惜,以至于

6、最后“不带走一片云彩”。总体看,每一句都饱含着作者的留恋与向往。徐颖倩:我的学习主题是意境之美。很欣赏作者把离别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他通过描写环境来表达依恋,把金柳比作新娘,青荇在水中漂动则用了“招摇”二字,表现动感的美。把夏虫拟人化了,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尾两段的呼应,使全诗的意境更深了。管宇:我的学习主题和大多数同学不一样,是结构美。全诗乍看似乎很随意,但细细研读,发现处处都是精心安排的。比如第二、三、四段并列介绍了康桥的三个景:金柳、青荇、一潭。从高到低,从近到远。第四段的末尾一字是“梦”,第五段的开头就紧接着说:“寻梦?撑一支长篙。”第五段的末尾是“放歌”,第

7、六段开头马上来个转折:“但我不能放歌”。第六段末句是“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第七段就接着说“悄悄的我走了”,“悄悄”与上面的“沉默”很一致;同时更妙的,是与开头的“轻轻”遥相呼应,天衣无缝。交流之后,我把他们的阅读理解再往深处引:“各位在研读和交流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一些疑问,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小组内容易解决的马上解决,不易解决的,写在专用纸上,作为本组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各小组开始提问讨论。之后八个小组向班级提交了八个问题,其中有四个小组的问题都是“为什么不带走一片云彩”(表达稍有出入),这样就只有五个问题了。“现在,请一位打字速度最快的同学上来,把问题依次打到屏幕上,好吗?

8、”徐颖倩应声而上,五个问题马上亮出来了1开头的“轻轻的”与结尾的“悄悄的”能不能互换?2作者为什么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是不是有什么深意?4作者十分留恋康桥,为何又“不带走一片云彩”?5笙箫是一种乐器,为什么“悄悄”会成为“别离的笙箫”?“请每个小组选取三个问题来讨论,其中本组提供的为首选讨论题,与本组题目排列最近的两个为次选讨论题。现在开始讨论。”教室里又活跃起来。问题1:开头的“轻轻的”与结尾的“悄悄的”能不能互换?王剑南:“轻轻的”是客观状态,“悄悄的”是主观意向,作者不想扰乱那份宁静,所以“悄悄”地走。毛林军:“悄悄的”不仅包括四周环境的静,还包括作者心境上的静

9、,也许作者写到这儿心情很平静吧,自然不能换到前面去。我也认为这是作者不愿扰乱康河原有的恬静和美丽。毛健子:“悄悄”包含了“轻轻”,是前面的升华。陈聪:这两个词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轻轻”侧重修饰“我”,而“悄悄”则涉及诗人离开康桥时的环境,且让人感到诗人是在大家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离开的,我想诗人离开时的心情并不平静。这两个词不能换。问题2:为什么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毛栋:“沉淀”是指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说明水很清。郑小窗:在沉淀杂质前,一切是浑浊的。当沉淀后,反而变得清晰。表明作者对昔日理想有更清醒的认识。宋倩:我认为“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体现了作者原有的美好愿望,可是,现在理想没实

10、现,感到很失落。跟“悄悄的走”呼应。宁晗:我认为这样表达有四个理由:一,适合全诗意境;二,与“揉碎”前后呼应;三,表明一些不好的东西的结束;四,说明年代久远。戴琛:我想顺便问一下:“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是否有消极意义?孙振宇:我认为有一点消极,因为他把“梦”给沉淀了,把自己昔日纯真、上进的理想抛开了。问题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是不是有什么深意?郑升升:我觉得这个问题没什么好讨论的,太简单了。教师:这样简单否定可不好,不够礼貌,也不能体现钻研精神。冯俊鹏:“青草更青处”可能留下过作者的美好梦想。阮翔:“青草更青处”可能更有梦幻般的景色,会把诗人带到梦里去。刘峰:我们认为两者都有一些。问题4:作

11、者十分留恋康桥,为何又“不带走一片云彩”?宁晗:不愿打破康桥的宁静恬美。饶黎思:留个完整的美好记忆给自己。就像一些公园里的标牌上说的:除了足迹,什么都别留下;除了记忆,什么都别带走。黄宣滕:为什么“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也讲讲自己的看法。徐志摩很潇洒,这从他的散文和爱情中可见一斑。我认为他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在这里的美好愿望和对康桥的万千离愁。问题5:笙箫是一种乐器,为什么“悄悄”会成为“别离的笙箫”?王巍:作者是想用“笙箫”这一本来嘈杂的事物来衬托康桥的宁静。余姗姗: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是说别离时的笙箫是悄悄的,没有发出乐音。周凤娟:这句中的“是”会不会是“像”的意思,“

12、悄悄像别离的笙箫”,这里根本就没有笙箫。王剑南:是的,英国可能不会有“笙”和“箫”,所以这里还有一种思乡之情。况且康桥的景致很像诗人的故乡江南,因此我认为这也是一首乡愁诗。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对诗句内涵的理解也越趋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参与一些细节的讨论。最后,我提了两个问题。“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有两个问题,请大家一起考虑。第一,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首诗的单行与双行是错开排列的,请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排列?第二,这首诗的首尾两段语意相似,节奏相同,这样写的效果好不好?”大家听罢,才发现还没来得及整体把握呢。于是认真讨论起来。讨论比较顺利,较快地形成了共识。对第一个问题,认为错开排列有视

13、觉美和听觉美:视觉上,错开之后,造成一种空灵感,与诗的意境一致,同时参差与整齐相映照;听觉上,双句位置自然会停顿多一些,这样就突出了双句,强化了双句末尾的韵脚。对第二个问题,同学们认为这种写法更能深化恬静柔美的氛围,增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学生研读了、交流了,也提问了、讨论了。在这个基础上,我介绍他人的阅读体验,供他们借鉴参考“我先向各位介绍一位叫谢克强的学者写的文章再别康桥的诗意美,我读其中一段: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即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

14、即意的具象化。”然后,我作为课堂中的一员,也介绍介绍自己的阅读感受:“下面说说我个人的研读体会,与各位交流。阅读是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的,因各人知识、经验和阅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我觉得本诗的意境美,美在宁静,美在空灵。诗人告别康桥时,没有喧嚣的车马,没有凄切的寒蝉,也没有叮嘱的友人,只有大自然的金柳、青荇与清泉,静静的、悄悄的,祥和、柔美、飘逸,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笼罩着全诗的那份离愁也是淡淡的,在给人感染的同时,能带你到梦里去。“除了意境美,还有结构美、节奏美。结构美,首先美在三个横向组合的画面,描绘完三个画面后,接着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然后开始了纵向的线性排列,承前接过梦字,开始了

15、下句:寻梦?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接着一转: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然后引出了结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整个结构自然、流畅,浑然一体。节奏美,美在全诗单行与双行的错开排列而形成的句式的长短与句意的强弱上,参差中显和谐,变化中有规律。”最后,同学们对这堂课作总结:翁利平:诗歌的深刻内涵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来消化,否则你会被语言拒之门外,无法登上大雅之堂。刘单丹:再别康桥是一首很好很美的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多多少少地学到点东西,不要在脑海中不留一片云彩。黄峰峰:同学们,不知你们有没有被这首诗所感动?这首诗非常不错,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这种诗。孙振宇:徐志摩,满怀激情的一个年轻人,带着愿望去异国他乡深造,然后又深深地爱上了那片土地,那土地也净化了他的心灵,似乎把自己带上了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